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发现了埃及大名鼎鼎的法老图坦卡蒙(即图特王)的墓葬,后来在8年的挖掘过程中,人们发现墓中奇珍异宝非常丰富。1976年这批珍宝开启了埃及法老展在美国的序幕并刮起一股埃及风、 “图特狂热”。时隔三十多年,图特王再度访美,丹佛美术馆(Denver Art Museum)从即日至1月9日举办了“Tutankhamun,The Golden King and the Great Pharaohs”展。借此笔者将带领我们跨越时空窥探三千年前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时代。1976年图特王首次在美展览引发的埃及风潮
埃及有这样一位法老,他九岁上任,十九岁猝死,封存地下三千四百年后,再次重见天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图坦卡蒙(Tutankhamun),即图特王(King Tut)。1976年,他“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由此开启了埃及法老展在美国的序幕,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参观者都期待一睹这位与世隔绝三千多年的法老的风采。
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三千多岁的木乃伊,在女性运动和民权运动高涨的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居然刮起一股埃及风,而且势头越刮越猛。古埃及法老展,从美国的西海岸洛杉矶开始,穿越全美到达东海岸的纽约。一位美国馆长称,每天都可收到五到六封小朋友写给他的信,询问图特王考古的事情。很显然,这位青年木乃伊在西方世界里,激发起每个普通美国人对古埃及的幻想。“图特狂热”一词也由此诞生。商家在他们的产品上印上了那最为醒目的图像,即曾经罩在图特王脸上的一副金色面具,甚至连厕纸上也印有他的画像。电影电视上关于埃及的节目,自此层出不穷。史蒂夫·马丁(Steve Martin),美国杰出的喜剧表演家,有句恶搞图特王的歌词,不妨抄引在此。“图特TD阿,如果我早知道人们要排队参观你,那我就用我所有的钱,给自己买个博物馆。”戏谑之下,我们可以感到全人类对古埃及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不分国度,不分种族,这恐怕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毋庸置疑,图特王成为美国博物馆史上最成功的展览之一。
1976年的图特王展览,之所以大获成功,不光是因为展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一展览开启了西方世界对埃及文化的广泛关注,既有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又有大众文化热点转换的需求。如美国学者梅兰尼·麦卡利斯特(Melani McAlister)在她的《史诗般的相遇》一书中,认为图特王展览是西方文化监控中东文化的体现,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具体特征。而民俗文化热点,譬若一些添油加醋的传说,特别是所谓“法老的诅咒”,恐十白是图特王带给现代人的一条新八卦了。
还是从图特王的墓葬发掘说起。图特法老的墓葬,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埃及古墓。在他下葬后不久,跟他的先辈的陵墓一样遭到盗掘,但损失不大,且修复也很及时。因为图特王年轻猝死,陵墓规模相比小很多,容易被后人忽视,因此这位法老和他的墓,渐渐远离了纷扰尘世,变成藏在地下的秘密。1922年,一个叫霍华德·卡特(HowardCarter)的英国考古学家,徘徊在埃及的帝王谷,企图找到通往图特王地下宫殿的通道,他得到英国勋爵乔治·卡尔纳冯(George Carnarvon)的资助,耗费了五年时间,在地面上钻了不知多少个洞,但是全都一无所获。卡尔纳冯觉得希望渺茫,决定放弃寻找和资助,卡特却坚持不懈,自己掏腰包雇了工人,继续探寻。在他自己当了老板的四天之后,发现了通往图特王墓的一条孔道,当他颤颤巍巍地走进图特王地下宫殿的时候,他自己是这样描绘的:“等我的眼睛逐渐适应黑暗的环境以后,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民间故事创作,也从这一刻拉开了序幕。卡尔纳冯勋爵在卡特发现墓葬后的一个月,突然暴毙,舆论一片哗然。祸不单行,参与当时发掘的六个工人,也都相继死去,这给充满想像力的人们提供了无数的创作可能,而“法老的诅咒”,成了最“合理”也最“有趣”的解释。著名电影《木乃伊归来》正是从这个“诅咒”上获得灵感,创了票房过亿的纪录。
2010年图特王再度“访”美与科学解读“法老诅咒”
埃及古王国的图特法老,到了20世纪70年代,用他黄金面庞征服了西方世界,不管是艺术和文化上,还是经济效益上,对美国都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冲击。他那迷人的异国情调,他那野史流传的凶杀、乱伦、诅咒等等,成了美国大街小巷热议的“国际性”话题。时隔三十多年,2010年4月,图特王再度访美,再次成为新闻大热点,充斥各大媒体的头版位置。而和美国观众的这次重逢,也许就是他跟美国观众的最后告别,愈加使展览蒙上一丝淡淡的哀愁。
纽约是他的第一站,丹佛是第二站。丹佛,作为“恐龙的故乡”,第一次迎接来自埃及的法老。2010年这次展出,比之20世纪70年代有了不同,“图特热”依然在燃烧,但是却烧得有理性多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发展,如激光扫描、DNA检测技术等,已经对图特王的身世、死因及诅咒,可以做出更为接近事实的解释。图特王并非遭人谋杀,而是患有家族性的遗传病,他腿脚不好,加上疟疾的折磨,年纪轻轻的就撒手人寰。至于参与发掘坟墓者的死因,主要在他们最先打开了尘封数千年的墓窟,肺部吸入大量有毒细菌。试看发掘图特王陵墓的领头人卡特,并没有遭受什么法老诅咒,活到了六十多岁,寿终正寝。
尽管拂掉了一层神秘面纱,供艺术幻想发挥的色彩淡多了,图特王依然魅力不减,他迎来更为理性的观众阶层。美国观众对他,开始更多地看做一个人,而非一个诅咒人的神。
此次图特王文物展,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国际艺术展览中心牵头,在纽约和丹佛两地举办。展览文物总数约130件,是20世纪70年代展品的两倍以上。其中50件是图特王本人的,包括他的饮食起居用品和死后的墓葬品,其余80件,是古埃及法老中比较重要的一些人物及其陪葬品。值得特别一提的,有胡夫法老的全身小雕像,还有埃及唯一女法老哈特谢普塞特的大型塑像。
展品映射出古埃及法老的人文情怀
关于文物展的最大看点,即闻名遐迩的几件艺术品,如图特王的金面具,专家们说得很多了。笔者参观了丹佛艺术博物馆展出,想改换一下视角,欣赏那些可以映射出人文情怀的展品。如图特王曾经睡过的床,其小巧令人惊叹,笔者目测床的长度,大概只够一个身高一米六五的人躺下,而宽度堪比现今的婴儿床。床架是木头做的,四条床腿有很考究的造型,像四个兽爪紧紧抓住地面;床铺有轻微弧度,明显是按人体的特征来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床板大概是用尼罗河地区生长的亚麻编织而成,类似中国人熟悉的棕床,结实而柔软。这位小个子的埃及法老,睡上去一定觉得舒服,透气,冬暖夏凉。由这件相似草席编织手艺的展品,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暗示我们, 中国文化从埃及文化得到的影响。
与一张床榻可以相配的,有图特法老坐过的椅子。对美国观众而言,简直就像为他们上幼儿园的孩子设计的。估计只有孩子那样的小屁股,才能在这样的椅子上坐稳。这把椅子的用材和设计理念,与法老床榻如出一辙,椅板也采取了有弧度的样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椅背采用镂空技艺,表现为一只张开双翅的雄鹰。再仔细辨认椅背边缘, 上面还雕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笔者猜测,说的是“皇帝宝座”“天佑埃及”之类的话吧。在现代人看来,图特王的生活器具未免“寒酸”了点,从历史的角度细细品味,仅从上述两件生活用品,触摸到一点古埃及人的人文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虽然展品仅反映了最高统治者),不是我们所推想的那么僵硬。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中国人懂得这一点。
要说新奇,笔者发现图特王居然有他的游戏棋盘。据说当时一共出土8件,展览只展出其中一件。整个棋盘是用玉石琢成,刻有规定大小的方格,作为走棋的路线。棋盘配有九个棋子,分为两类,圆锥形和扁圆形。棋盘上还雕刻了对称的图案和文字,不知是仅仅作装饰之用,还是游戏规则的介绍。面对这位孩子王的游戏棋盘,笔者感到心情激动,不管埃及法老如何遥不可及,他还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也不一定就是只看重来世,而忽略今生,起码他的这副游戏棋盘,可以让他多少享受了有限的人生。
颇有意思的是,图特王墓葬里出土一双金拖鞋,这件是在美国第一次展出。这双金鞋是预备给图特王在另一世界穿用的,乍一看,鞋样和现在的人字拖鞋一样的质朴、简洁,仔细看,这双金拖鞋还设计了一对Hello Kitty般的蝴蝶结,十分可爱。鞋头呈上翘势,分析是为挡住溅起的泥土。鞋底全是纯金打造,并设计了一条条横向纹,估计是金匠们考虑到,法老穿光滑的金鞋会摔跤,特意加一道防滑措施。图特法老,这个不满二十岁的小伙子,穿这样一双金拖鞋,在他的“来世”已经游走三千年,不知是什么样的感激之情。
美仑美奂的法老、贵族雕像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大大小小的人体雕塑。尽管古埃及的艺人受制于简陋的工具,却以其精湛的手艺,奉献给人类美仑美奂的艺术精品。法老及贵族的雕像,虽然具有神化的象征性,但刻划之细微、逼真,按人体真实来表现的观念,反映出对其后希腊艺术的影响。在这些人物塑像中,男性大都表现得庄严冷静,象征着权力和智慧,具一定程度模式化,而女性雕像则大都表情明显,其个性特征更值得揣摩。一般说,皇家女性们都表现出高尚风范,雍容华贵。特别是新王朝时期的一位女王塑像,她的发型就值得我们品味。她之前的中王朝时期,埃及女性都是短发,她之后改成了长卷发。贵族妇女向这位女王学习,讲究佩戴假发,一个个变成了蓬蓬头。这种风化,让人想到楚王宫中的“细腰”,唐王宫中杨贵妃等妃子的“丰满”。赶潮流,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女人们就开始了时尚之旅。
几尊埃及公主的雕像,其中一尊是埃及公主吃鸭子,真叫佳人俏皮!她一手叉腰,一手举一只熟鸭,直接送往嘴边,全然没有皇家的餐食礼仪,倒像一个无拘无束的农家女,怡然自乐。通过有的雕塑作品,还可见出人类的情感,女王端坐在王座上,双手紧紧搂着她的女儿,面含深情脉脉的微笑,跟任何一位母亲一样,再威仪的身份也不能淹没她的舐犊之情。
还有组一套四件的人体塑像,看着非常有趣。这组展品是2D00年后的考古发掘中新出现的,据考古学家分析,四个雕像表现得是同一人,推测他是一个高级别工匠,用毕生精力为法老建造陵墓,可能是包工头之类的身份。他烧制了自己的四座像,有大有小,表现了从幼年到老年的人生轨迹。这件文物出土,算得考古的一个重要发现。原因有二:四个雕像打破了埃及艺术的对称模式,加入了不规则的元素;再者,它也是在埃及陵墓中发现的唯一关涉底层人的塑像,而且保存得如此完整。的确是旷世难求。
走出图特王展馆,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古埃及文明的出现,远早于其他文明,它直接衔接两河文明,间接联系印度文明,波及到遥远的中国文明,后来则深刻影响了希腊文明。这次图特王文物展,也让我竭力寻找一条发掘“通道”——尽力走向古埃及人的内心世界,窥探人类跨越时空的东西。哪怕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人,人性中永恒照耀的光芒,让我们能够穿越迷雾重重的历史,回溯我们的精神之源。
埃及有这样一位法老,他九岁上任,十九岁猝死,封存地下三千四百年后,再次重见天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图坦卡蒙(Tutankhamun),即图特王(King Tut)。1976年,他“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由此开启了埃及法老展在美国的序幕,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参观者都期待一睹这位与世隔绝三千多年的法老的风采。
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三千多岁的木乃伊,在女性运动和民权运动高涨的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居然刮起一股埃及风,而且势头越刮越猛。古埃及法老展,从美国的西海岸洛杉矶开始,穿越全美到达东海岸的纽约。一位美国馆长称,每天都可收到五到六封小朋友写给他的信,询问图特王考古的事情。很显然,这位青年木乃伊在西方世界里,激发起每个普通美国人对古埃及的幻想。“图特狂热”一词也由此诞生。商家在他们的产品上印上了那最为醒目的图像,即曾经罩在图特王脸上的一副金色面具,甚至连厕纸上也印有他的画像。电影电视上关于埃及的节目,自此层出不穷。史蒂夫·马丁(Steve Martin),美国杰出的喜剧表演家,有句恶搞图特王的歌词,不妨抄引在此。“图特TD阿,如果我早知道人们要排队参观你,那我就用我所有的钱,给自己买个博物馆。”戏谑之下,我们可以感到全人类对古埃及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不分国度,不分种族,这恐怕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毋庸置疑,图特王成为美国博物馆史上最成功的展览之一。
1976年的图特王展览,之所以大获成功,不光是因为展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一展览开启了西方世界对埃及文化的广泛关注,既有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又有大众文化热点转换的需求。如美国学者梅兰尼·麦卡利斯特(Melani McAlister)在她的《史诗般的相遇》一书中,认为图特王展览是西方文化监控中东文化的体现,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具体特征。而民俗文化热点,譬若一些添油加醋的传说,特别是所谓“法老的诅咒”,恐十白是图特王带给现代人的一条新八卦了。
还是从图特王的墓葬发掘说起。图特法老的墓葬,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埃及古墓。在他下葬后不久,跟他的先辈的陵墓一样遭到盗掘,但损失不大,且修复也很及时。因为图特王年轻猝死,陵墓规模相比小很多,容易被后人忽视,因此这位法老和他的墓,渐渐远离了纷扰尘世,变成藏在地下的秘密。1922年,一个叫霍华德·卡特(HowardCarter)的英国考古学家,徘徊在埃及的帝王谷,企图找到通往图特王地下宫殿的通道,他得到英国勋爵乔治·卡尔纳冯(George Carnarvon)的资助,耗费了五年时间,在地面上钻了不知多少个洞,但是全都一无所获。卡尔纳冯觉得希望渺茫,决定放弃寻找和资助,卡特却坚持不懈,自己掏腰包雇了工人,继续探寻。在他自己当了老板的四天之后,发现了通往图特王墓的一条孔道,当他颤颤巍巍地走进图特王地下宫殿的时候,他自己是这样描绘的:“等我的眼睛逐渐适应黑暗的环境以后,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民间故事创作,也从这一刻拉开了序幕。卡尔纳冯勋爵在卡特发现墓葬后的一个月,突然暴毙,舆论一片哗然。祸不单行,参与当时发掘的六个工人,也都相继死去,这给充满想像力的人们提供了无数的创作可能,而“法老的诅咒”,成了最“合理”也最“有趣”的解释。著名电影《木乃伊归来》正是从这个“诅咒”上获得灵感,创了票房过亿的纪录。
2010年图特王再度“访”美与科学解读“法老诅咒”
埃及古王国的图特法老,到了20世纪70年代,用他黄金面庞征服了西方世界,不管是艺术和文化上,还是经济效益上,对美国都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冲击。他那迷人的异国情调,他那野史流传的凶杀、乱伦、诅咒等等,成了美国大街小巷热议的“国际性”话题。时隔三十多年,2010年4月,图特王再度访美,再次成为新闻大热点,充斥各大媒体的头版位置。而和美国观众的这次重逢,也许就是他跟美国观众的最后告别,愈加使展览蒙上一丝淡淡的哀愁。
纽约是他的第一站,丹佛是第二站。丹佛,作为“恐龙的故乡”,第一次迎接来自埃及的法老。2010年这次展出,比之20世纪70年代有了不同,“图特热”依然在燃烧,但是却烧得有理性多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发展,如激光扫描、DNA检测技术等,已经对图特王的身世、死因及诅咒,可以做出更为接近事实的解释。图特王并非遭人谋杀,而是患有家族性的遗传病,他腿脚不好,加上疟疾的折磨,年纪轻轻的就撒手人寰。至于参与发掘坟墓者的死因,主要在他们最先打开了尘封数千年的墓窟,肺部吸入大量有毒细菌。试看发掘图特王陵墓的领头人卡特,并没有遭受什么法老诅咒,活到了六十多岁,寿终正寝。
尽管拂掉了一层神秘面纱,供艺术幻想发挥的色彩淡多了,图特王依然魅力不减,他迎来更为理性的观众阶层。美国观众对他,开始更多地看做一个人,而非一个诅咒人的神。
此次图特王文物展,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国际艺术展览中心牵头,在纽约和丹佛两地举办。展览文物总数约130件,是20世纪70年代展品的两倍以上。其中50件是图特王本人的,包括他的饮食起居用品和死后的墓葬品,其余80件,是古埃及法老中比较重要的一些人物及其陪葬品。值得特别一提的,有胡夫法老的全身小雕像,还有埃及唯一女法老哈特谢普塞特的大型塑像。
展品映射出古埃及法老的人文情怀
关于文物展的最大看点,即闻名遐迩的几件艺术品,如图特王的金面具,专家们说得很多了。笔者参观了丹佛艺术博物馆展出,想改换一下视角,欣赏那些可以映射出人文情怀的展品。如图特王曾经睡过的床,其小巧令人惊叹,笔者目测床的长度,大概只够一个身高一米六五的人躺下,而宽度堪比现今的婴儿床。床架是木头做的,四条床腿有很考究的造型,像四个兽爪紧紧抓住地面;床铺有轻微弧度,明显是按人体的特征来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床板大概是用尼罗河地区生长的亚麻编织而成,类似中国人熟悉的棕床,结实而柔软。这位小个子的埃及法老,睡上去一定觉得舒服,透气,冬暖夏凉。由这件相似草席编织手艺的展品,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暗示我们, 中国文化从埃及文化得到的影响。
与一张床榻可以相配的,有图特法老坐过的椅子。对美国观众而言,简直就像为他们上幼儿园的孩子设计的。估计只有孩子那样的小屁股,才能在这样的椅子上坐稳。这把椅子的用材和设计理念,与法老床榻如出一辙,椅板也采取了有弧度的样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椅背采用镂空技艺,表现为一只张开双翅的雄鹰。再仔细辨认椅背边缘, 上面还雕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笔者猜测,说的是“皇帝宝座”“天佑埃及”之类的话吧。在现代人看来,图特王的生活器具未免“寒酸”了点,从历史的角度细细品味,仅从上述两件生活用品,触摸到一点古埃及人的人文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虽然展品仅反映了最高统治者),不是我们所推想的那么僵硬。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中国人懂得这一点。
要说新奇,笔者发现图特王居然有他的游戏棋盘。据说当时一共出土8件,展览只展出其中一件。整个棋盘是用玉石琢成,刻有规定大小的方格,作为走棋的路线。棋盘配有九个棋子,分为两类,圆锥形和扁圆形。棋盘上还雕刻了对称的图案和文字,不知是仅仅作装饰之用,还是游戏规则的介绍。面对这位孩子王的游戏棋盘,笔者感到心情激动,不管埃及法老如何遥不可及,他还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也不一定就是只看重来世,而忽略今生,起码他的这副游戏棋盘,可以让他多少享受了有限的人生。
颇有意思的是,图特王墓葬里出土一双金拖鞋,这件是在美国第一次展出。这双金鞋是预备给图特王在另一世界穿用的,乍一看,鞋样和现在的人字拖鞋一样的质朴、简洁,仔细看,这双金拖鞋还设计了一对Hello Kitty般的蝴蝶结,十分可爱。鞋头呈上翘势,分析是为挡住溅起的泥土。鞋底全是纯金打造,并设计了一条条横向纹,估计是金匠们考虑到,法老穿光滑的金鞋会摔跤,特意加一道防滑措施。图特法老,这个不满二十岁的小伙子,穿这样一双金拖鞋,在他的“来世”已经游走三千年,不知是什么样的感激之情。
美仑美奂的法老、贵族雕像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大大小小的人体雕塑。尽管古埃及的艺人受制于简陋的工具,却以其精湛的手艺,奉献给人类美仑美奂的艺术精品。法老及贵族的雕像,虽然具有神化的象征性,但刻划之细微、逼真,按人体真实来表现的观念,反映出对其后希腊艺术的影响。在这些人物塑像中,男性大都表现得庄严冷静,象征着权力和智慧,具一定程度模式化,而女性雕像则大都表情明显,其个性特征更值得揣摩。一般说,皇家女性们都表现出高尚风范,雍容华贵。特别是新王朝时期的一位女王塑像,她的发型就值得我们品味。她之前的中王朝时期,埃及女性都是短发,她之后改成了长卷发。贵族妇女向这位女王学习,讲究佩戴假发,一个个变成了蓬蓬头。这种风化,让人想到楚王宫中的“细腰”,唐王宫中杨贵妃等妃子的“丰满”。赶潮流,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女人们就开始了时尚之旅。
几尊埃及公主的雕像,其中一尊是埃及公主吃鸭子,真叫佳人俏皮!她一手叉腰,一手举一只熟鸭,直接送往嘴边,全然没有皇家的餐食礼仪,倒像一个无拘无束的农家女,怡然自乐。通过有的雕塑作品,还可见出人类的情感,女王端坐在王座上,双手紧紧搂着她的女儿,面含深情脉脉的微笑,跟任何一位母亲一样,再威仪的身份也不能淹没她的舐犊之情。
还有组一套四件的人体塑像,看着非常有趣。这组展品是2D00年后的考古发掘中新出现的,据考古学家分析,四个雕像表现得是同一人,推测他是一个高级别工匠,用毕生精力为法老建造陵墓,可能是包工头之类的身份。他烧制了自己的四座像,有大有小,表现了从幼年到老年的人生轨迹。这件文物出土,算得考古的一个重要发现。原因有二:四个雕像打破了埃及艺术的对称模式,加入了不规则的元素;再者,它也是在埃及陵墓中发现的唯一关涉底层人的塑像,而且保存得如此完整。的确是旷世难求。
走出图特王展馆,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古埃及文明的出现,远早于其他文明,它直接衔接两河文明,间接联系印度文明,波及到遥远的中国文明,后来则深刻影响了希腊文明。这次图特王文物展,也让我竭力寻找一条发掘“通道”——尽力走向古埃及人的内心世界,窥探人类跨越时空的东西。哪怕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人,人性中永恒照耀的光芒,让我们能够穿越迷雾重重的历史,回溯我们的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