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雷夫·艾斯奎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足够信念的教师,他用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让一间贫民窟普通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向往的地方。教育蕴含着无限可能,延续教育的使命与传奇是老师们美好的心愿,让我们继续怀揣着这份希望,与优秀教师携手同行。
每当说到奇迹,心田突然有风扬起,麦浪翻飞。奇迹之于我们大多数,是一种远观,或是一种憧憬,有时只是我们听说时,那一脸的艳羡。这是梦想的字典里最好的字眼之一,但我们与生活过招后,便不再将此作为目标,尽管大家皆言其有。而教育的奇迹,更是见者寥寥。不是不敢奢望,而是路途太遥远,步履太细碎。《管子·权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从来,人才的培养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雷夫·艾斯奎斯显然也很知道这一点,他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诚恳地说,“毕竟,教育无捷径”。但是,每个读过此书,知道他在一间又小又破的小学教室里,使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极为出色的人才时,所有的人都在为他欢呼,所有的人都愿意再次相信,奇迹会诞生。只是,在你细阅,思考与再实践后,你会更加明白奇迹前面日日夜夜信徒般的坚持才是奇迹本身,也许我们更应该感叹的,不是最后的值,而是运算过程中那份像磐石一样的坚定,并感动于这样一份坚持是在无数次彷徨、痛苦与自我拷问中不断获得新生的,他说,“我深感悲哀。魔鬼无处不在”。他很普通,疲倦与挫败感并不比我们少,“我质问自己教学还值不值得。前面提到的那些魔鬼联手把我击倒了,数到10秒时我几乎还没有站起来”,是的,他还很幽默。他为了一个女孩有一次成功的实验,帮助她点燃酒精灯时,火焰烧到头发,自己浑然不觉,学生冲上来帮忙灭火……他意识到,如果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也许他可以做得更好。
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断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时代。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在雷夫概括的各种儿童行为的心理基调里对号入座——“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当然还有一些经历失败、受到伤害或无人关注的孩子,“无所谓”或“破罐子破摔”等恶劣心理。与其说这些是孩童本真的反应,不如说外界的指引才是真正的原因,因为这些懵懂未知的孩童刚刚起步,世界开始在他们面前展开图卷,心里是一杯净水,你给什么,它就有什么投影,直接而清晰。每每想到这些,都让人觉得小学老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我们不是强调得太多,而是强调得太少;看到“我们的文化是一场灾难,我希望曾经有所感悟的家长和老师都能赞同这一点。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感叹这个世界东西两端竟然是一样的喧嚣,孩子们要从中突围,得要有怎样的警醒,得要有怎样的幸运才能遇到智慧和美德的正确指引;再叹雷夫的孩子们在到达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时,是怎样一番坦然和迷人的人生光景。
我默念“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时,眼里几乎要涌出热泪。这是对生命的首肯,对灵魂的尊重,对更多美好的邀约。如果小学的课堂不只教给孩子aoe,123与ABC,而是在他们生命的最初,以缓和舒适的方式植入“努力付出的价值”“诚实的自我反省”“追寻自我道路的勇气”等最重要的种子,那么,无论以后经历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他的生命自会迎来绿意与丰盛。人生达到这样的境界,开阔自得,快乐细腻。雷夫的孩子们达到了,或在小学就初露头角,或在成人后,渐渐显露人格魅力,一路猛进。坚定和从容是多么不易,雷夫用随时为孩子们挺起的可靠的肩膀,为孩子们的人格建设定下基调。他说“用信任取代恐惧”——孩子们不应该终日害怕,老师评价、考试分数等问题都成为他们心灵的桎梏。到校园是来学习,不是走鬼城,诚惶诚恐怎么得了?他说“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孩子们以你为榜样,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说话不算话怎么得了?
雷夫在用一些小故事在开篇里强调了教育的基石,说的都是常识,甚至有一些句子像在唠家常。这位西方教师提的篮子我们东方也有,但为什么我们还是被打动了?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会反反复复被常识打动,会无数次被简单的励志故事所感染。真理是朴素的,但常品常新,在教育的航行中纠结和迷茫时,重拾常识,比寻找新鲜的主义更重要。我们不需要太多花样,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
当然,我们也需要方法。善于总结、反思方法并坚持贯彻能让我们行动更加矫健。阅读与写作,是促进孩子们进步的重要方法,雷夫坚持让孩子们执行。他的宝贵在于自知,自知自己所识有限,不能给孩子们所有;他的宝贵更在于引领孩童们到知识与体验的海洋里,去开展自己活泼泼的生命。在学习的最初,他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于是其它班级“小红花的诱引”便变成了可笑的谈资。阅读和写作可以让孩子们直接扪触内心,慢慢潜进生活的深层,体味生命的广阔和喜悦。这不应是为了交付作业,或是为了获得奖励,而是生命内在的需要。雷夫希望学生们“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孩子们启程了,他也跟着迈出新的步伐。
一并出发的除了文字的锦囊,还有艺术的瑰宝。他自己不是艺术好手,甚至“我在黑板上画任何东西——就算是一条直线——都会让全班学生歇斯底里地笑倒在地”,但他深谙艺术的育人魔力。当你听说他如何充满艺术地让学生享受各门学科,如何让学生热爱上声乐与乐器等艺术门类,如何让第56号教室的学生有“霍伯特小小莎士比亚”的美誉,你就明白他为什么会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荣获“国家艺术奖章”的教师。这里他讲述学科的常态学习,可学可鉴。“BUZZ”“心算暖身”、识别试题陷阱的“我们不会被骗第二次”……有趣得某次集体外出就餐参与游戏的侍者说“真希望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人这样教我”;雷夫还聊些“疯狂之举”——周末电影俱乐部,万里旅途,摇滚音乐,莎剧排演等,让这端的我们不觉瞠目。所有这些丰富精彩的学习,无论课内课外,皆让我们看到他的苦心,那就是赋予孩子们投入的精神,让良好的品行与习惯在日常的操练与活动中悄悄进驻到幼小的心灵里。他知道这些铺垫工作看来像是傻瓜,他深知自己不是超人,但他却坚定地用上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让一颗颗心开始自行运转,自行寻找活着的真谛。他说“我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
雷夫把自己热切的生命理解注入教育,给与学生机会而不是试图灌输,指出道路而不是代替行走。他有踏实的师心,更有热爱生活和学习的热心,这才是奇迹真正的热土。那些教育界的江湖骗子,以及“天天站在教室里,却从来不能影响到教室”的人,都是要羞愧的。如果我们从学校走出,回视课堂,剩下的是对教育的排斥和书本的厌恶,还有隐约的课堂笑话,几篇背过就忘的课文,再也想不起的公式,而仍然对祖国的文化一无所知,那我们的教育真是要反省的。
在另外一本书《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里,你也可以看到11个优秀的教师将自己的努力与学生的努力相互交织,与学生一起创造奇迹的故事。他们坚信“改变世界从每次改变一个孩子开始”。同样,《给教师的一封信》也激励教师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孩子们身上——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并鼓励他们。如果你始终在彼岸自以为是而学生在此岸呆若木鸡,那么你应该好好读读书里说的“教育,说到底,就是更好地了解孩子们”。
在探讨孩子成长必须面对的问题上,没有国界之分。雷夫们清晰、优雅的陈述让我们看到同一份精神的传递。他们把抽象的精神融化到具体里,包括那些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业考试的态度,学习新知识的途径等。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雷夫用漫长的时间来孕育奇迹,那么你呢,在时间慢慢磨损了雄心壮志与最初的激情后,你还行动吗?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奇迹,我们就住在奇迹里。大自然的花鸟,奇妙的乐音,还有案头那些伟大的作品和书籍都在提醒着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是奇迹本身,当你再次起跑时千万别存疑。
我想,雷夫,孩子们,还有你,大概都会喜欢下面这首诗——
I strove with none (我和谁都不争)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和谁争我都不屑)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Art(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It sinks(火萎了)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我也准备走了)
责任编辑李淳
每当说到奇迹,心田突然有风扬起,麦浪翻飞。奇迹之于我们大多数,是一种远观,或是一种憧憬,有时只是我们听说时,那一脸的艳羡。这是梦想的字典里最好的字眼之一,但我们与生活过招后,便不再将此作为目标,尽管大家皆言其有。而教育的奇迹,更是见者寥寥。不是不敢奢望,而是路途太遥远,步履太细碎。《管子·权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从来,人才的培养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雷夫·艾斯奎斯显然也很知道这一点,他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诚恳地说,“毕竟,教育无捷径”。但是,每个读过此书,知道他在一间又小又破的小学教室里,使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极为出色的人才时,所有的人都在为他欢呼,所有的人都愿意再次相信,奇迹会诞生。只是,在你细阅,思考与再实践后,你会更加明白奇迹前面日日夜夜信徒般的坚持才是奇迹本身,也许我们更应该感叹的,不是最后的值,而是运算过程中那份像磐石一样的坚定,并感动于这样一份坚持是在无数次彷徨、痛苦与自我拷问中不断获得新生的,他说,“我深感悲哀。魔鬼无处不在”。他很普通,疲倦与挫败感并不比我们少,“我质问自己教学还值不值得。前面提到的那些魔鬼联手把我击倒了,数到10秒时我几乎还没有站起来”,是的,他还很幽默。他为了一个女孩有一次成功的实验,帮助她点燃酒精灯时,火焰烧到头发,自己浑然不觉,学生冲上来帮忙灭火……他意识到,如果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也许他可以做得更好。
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断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时代。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在雷夫概括的各种儿童行为的心理基调里对号入座——“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当然还有一些经历失败、受到伤害或无人关注的孩子,“无所谓”或“破罐子破摔”等恶劣心理。与其说这些是孩童本真的反应,不如说外界的指引才是真正的原因,因为这些懵懂未知的孩童刚刚起步,世界开始在他们面前展开图卷,心里是一杯净水,你给什么,它就有什么投影,直接而清晰。每每想到这些,都让人觉得小学老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我们不是强调得太多,而是强调得太少;看到“我们的文化是一场灾难,我希望曾经有所感悟的家长和老师都能赞同这一点。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感叹这个世界东西两端竟然是一样的喧嚣,孩子们要从中突围,得要有怎样的警醒,得要有怎样的幸运才能遇到智慧和美德的正确指引;再叹雷夫的孩子们在到达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时,是怎样一番坦然和迷人的人生光景。
我默念“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时,眼里几乎要涌出热泪。这是对生命的首肯,对灵魂的尊重,对更多美好的邀约。如果小学的课堂不只教给孩子aoe,123与ABC,而是在他们生命的最初,以缓和舒适的方式植入“努力付出的价值”“诚实的自我反省”“追寻自我道路的勇气”等最重要的种子,那么,无论以后经历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他的生命自会迎来绿意与丰盛。人生达到这样的境界,开阔自得,快乐细腻。雷夫的孩子们达到了,或在小学就初露头角,或在成人后,渐渐显露人格魅力,一路猛进。坚定和从容是多么不易,雷夫用随时为孩子们挺起的可靠的肩膀,为孩子们的人格建设定下基调。他说“用信任取代恐惧”——孩子们不应该终日害怕,老师评价、考试分数等问题都成为他们心灵的桎梏。到校园是来学习,不是走鬼城,诚惶诚恐怎么得了?他说“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孩子们以你为榜样,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说话不算话怎么得了?
雷夫在用一些小故事在开篇里强调了教育的基石,说的都是常识,甚至有一些句子像在唠家常。这位西方教师提的篮子我们东方也有,但为什么我们还是被打动了?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会反反复复被常识打动,会无数次被简单的励志故事所感染。真理是朴素的,但常品常新,在教育的航行中纠结和迷茫时,重拾常识,比寻找新鲜的主义更重要。我们不需要太多花样,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
当然,我们也需要方法。善于总结、反思方法并坚持贯彻能让我们行动更加矫健。阅读与写作,是促进孩子们进步的重要方法,雷夫坚持让孩子们执行。他的宝贵在于自知,自知自己所识有限,不能给孩子们所有;他的宝贵更在于引领孩童们到知识与体验的海洋里,去开展自己活泼泼的生命。在学习的最初,他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于是其它班级“小红花的诱引”便变成了可笑的谈资。阅读和写作可以让孩子们直接扪触内心,慢慢潜进生活的深层,体味生命的广阔和喜悦。这不应是为了交付作业,或是为了获得奖励,而是生命内在的需要。雷夫希望学生们“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孩子们启程了,他也跟着迈出新的步伐。
一并出发的除了文字的锦囊,还有艺术的瑰宝。他自己不是艺术好手,甚至“我在黑板上画任何东西——就算是一条直线——都会让全班学生歇斯底里地笑倒在地”,但他深谙艺术的育人魔力。当你听说他如何充满艺术地让学生享受各门学科,如何让学生热爱上声乐与乐器等艺术门类,如何让第56号教室的学生有“霍伯特小小莎士比亚”的美誉,你就明白他为什么会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荣获“国家艺术奖章”的教师。这里他讲述学科的常态学习,可学可鉴。“BUZZ”“心算暖身”、识别试题陷阱的“我们不会被骗第二次”……有趣得某次集体外出就餐参与游戏的侍者说“真希望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人这样教我”;雷夫还聊些“疯狂之举”——周末电影俱乐部,万里旅途,摇滚音乐,莎剧排演等,让这端的我们不觉瞠目。所有这些丰富精彩的学习,无论课内课外,皆让我们看到他的苦心,那就是赋予孩子们投入的精神,让良好的品行与习惯在日常的操练与活动中悄悄进驻到幼小的心灵里。他知道这些铺垫工作看来像是傻瓜,他深知自己不是超人,但他却坚定地用上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让一颗颗心开始自行运转,自行寻找活着的真谛。他说“我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
雷夫把自己热切的生命理解注入教育,给与学生机会而不是试图灌输,指出道路而不是代替行走。他有踏实的师心,更有热爱生活和学习的热心,这才是奇迹真正的热土。那些教育界的江湖骗子,以及“天天站在教室里,却从来不能影响到教室”的人,都是要羞愧的。如果我们从学校走出,回视课堂,剩下的是对教育的排斥和书本的厌恶,还有隐约的课堂笑话,几篇背过就忘的课文,再也想不起的公式,而仍然对祖国的文化一无所知,那我们的教育真是要反省的。
在另外一本书《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里,你也可以看到11个优秀的教师将自己的努力与学生的努力相互交织,与学生一起创造奇迹的故事。他们坚信“改变世界从每次改变一个孩子开始”。同样,《给教师的一封信》也激励教师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孩子们身上——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并鼓励他们。如果你始终在彼岸自以为是而学生在此岸呆若木鸡,那么你应该好好读读书里说的“教育,说到底,就是更好地了解孩子们”。
在探讨孩子成长必须面对的问题上,没有国界之分。雷夫们清晰、优雅的陈述让我们看到同一份精神的传递。他们把抽象的精神融化到具体里,包括那些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业考试的态度,学习新知识的途径等。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雷夫用漫长的时间来孕育奇迹,那么你呢,在时间慢慢磨损了雄心壮志与最初的激情后,你还行动吗?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奇迹,我们就住在奇迹里。大自然的花鸟,奇妙的乐音,还有案头那些伟大的作品和书籍都在提醒着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是奇迹本身,当你再次起跑时千万别存疑。
我想,雷夫,孩子们,还有你,大概都会喜欢下面这首诗——
I strove with none (我和谁都不争)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和谁争我都不屑)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Art(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It sinks(火萎了)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我也准备走了)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