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长城在离泰山不远处的山头上静静地躺着,一躺就是两千五百年。两千五百年后,踏着乱石和杂草,我来到它的身边。这是一个深秋,在北方,这个季节的早晨或者夜晚已经感觉到寒冷。车到泰山北麓的蒿滩村时,太阳才刚剛出来。由于接下来要走陡峭的山路,车停下来稍作休整。趁机,我便跳下车来,在寒风中向四处张望。这是一个距离历史最近的地方,村子很小,住户散落,但山坡上有炊烟断续飘绕,浓淡间,透露出许多千年未改的乡野气息。村边的大橡树、大栗树的叶子早已枯黄,但还是那样紧密地恋着枝头,少有凋落。看到那些曾经葱郁的叶子,我就想季节的变换和岁月的延续,彼此割舍很难做到,像我们和齐长城,像我们和历史一样。
车子再次上路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车厢的倾斜和颠簸,车窗外的景色也更加多姿多彩。路在山坡上绕着,沟底田地里的冬小麦苗嫩绿极了,可忽然,又是满眼的巨石林立,风一刮,要滚下来似的,很是吓人。再往上走,田里的麦苗却是挂了厚厚的霜雪,叶儿蔫了,萎缩在地面上一动不动。为了防寒,旁边的大白菜也被人用草绳拦腰捆住,全是一副萧瑟的冬天模样。这时候导游说,我们离齐长城不远了。我就想,也许历史总是在冰冷的边缘上吧,在那里冷静地看着我们。
前面的路,车子已经不能再行驶。在一个不大的停车场,我们从车门里钻出来,随后沿一条小道徒步向上爬去。此时的小道真的比羊肠还细,其实也不算是道,茂盛的杂草早已枯萎,在许多只脚踩踏之后,有轮廓的地方就是道了。更何况,道旁的松柏稠密,枝丫低矮,穿梭其间,真是多少有些类人猿的感觉。一边走我就一边想,两千多年前,墙这边的人为了自己家园的安全,把一些乱石规律地堆积起来御敌,仓皇中,他们应该也把许多无奈垒在了里面。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会有那么多人来对着石头拷问,包括我。我其实对齐长城或者历史并不感兴趣,我想探寻的,是祖先们的眼泪是否变成了化石,是否能让我知道他们曾经渴望些什么?
终于听到有人喊了声:到了!是的,到了。齐长城就在眼前,伸手可及。这是一截位于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境内的齐长城,不高,不宽,没有狼烟台,也没有瞭望口,在和我膝盖差不多高的石墙缝隙间,不知名的野草几乎掩住了它全部的身躯——这就是齐长城,这就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遗存!我盯住它,眼睛久久没有移开。有人说,太失望了,原来齐长城就像是一段普通的石堰。是的,在乡村,到处都有这样的石堰,然而,却没有哪一段是两千五百年前的石堰,更没有哪一段石堰像它那样拥有丰富的故事和传说。历史就是这样,所发生的你看不到了,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一个能够承载血泪的具体物件而已,有时候是一块碑,有时候是一截墙,有时候也会是像齐长城一样的一堆乱石。因此,我还是弯下腰,抚摸了冰凉的石头以及墙缝中已经生死过两千五百回的野草,我要告诉它们,我不仅来过,还和它们对话过,亲近过……
于是,回程就沉重了许多。
一路无语地走下山来,走到近处来,走到现实中来。路旁的杏树上有鸟鸣婉转,我抬起头,想,应该不是千年前的某一只吧,但它好像是要告诉我什么。几句鸟语我不太明白,但我读到了它的表情。我顺便走到树下,它看看我,我看看它,就在我摘下一片叶子的当儿,它却飞走了。我呆呆地看着手中仍然泛绿的叶子,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叶子的体温,凉凉的,我用手一握想暖它一下,结果叶子嘎巴就碎了,很碎。我突然意识到,历史也不过就像这片深秋的杏叶,看上去色彩饱满,但实际上已经很脆弱,不堪一握。再回头,就见齐长城又隐进了泰山脚下的这片山林里,隐回到了那遥远的历史深处……
(选自《十月》2017年第6期,有删节)
车子再次上路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车厢的倾斜和颠簸,车窗外的景色也更加多姿多彩。路在山坡上绕着,沟底田地里的冬小麦苗嫩绿极了,可忽然,又是满眼的巨石林立,风一刮,要滚下来似的,很是吓人。再往上走,田里的麦苗却是挂了厚厚的霜雪,叶儿蔫了,萎缩在地面上一动不动。为了防寒,旁边的大白菜也被人用草绳拦腰捆住,全是一副萧瑟的冬天模样。这时候导游说,我们离齐长城不远了。我就想,也许历史总是在冰冷的边缘上吧,在那里冷静地看着我们。
前面的路,车子已经不能再行驶。在一个不大的停车场,我们从车门里钻出来,随后沿一条小道徒步向上爬去。此时的小道真的比羊肠还细,其实也不算是道,茂盛的杂草早已枯萎,在许多只脚踩踏之后,有轮廓的地方就是道了。更何况,道旁的松柏稠密,枝丫低矮,穿梭其间,真是多少有些类人猿的感觉。一边走我就一边想,两千多年前,墙这边的人为了自己家园的安全,把一些乱石规律地堆积起来御敌,仓皇中,他们应该也把许多无奈垒在了里面。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会有那么多人来对着石头拷问,包括我。我其实对齐长城或者历史并不感兴趣,我想探寻的,是祖先们的眼泪是否变成了化石,是否能让我知道他们曾经渴望些什么?
终于听到有人喊了声:到了!是的,到了。齐长城就在眼前,伸手可及。这是一截位于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境内的齐长城,不高,不宽,没有狼烟台,也没有瞭望口,在和我膝盖差不多高的石墙缝隙间,不知名的野草几乎掩住了它全部的身躯——这就是齐长城,这就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遗存!我盯住它,眼睛久久没有移开。有人说,太失望了,原来齐长城就像是一段普通的石堰。是的,在乡村,到处都有这样的石堰,然而,却没有哪一段是两千五百年前的石堰,更没有哪一段石堰像它那样拥有丰富的故事和传说。历史就是这样,所发生的你看不到了,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一个能够承载血泪的具体物件而已,有时候是一块碑,有时候是一截墙,有时候也会是像齐长城一样的一堆乱石。因此,我还是弯下腰,抚摸了冰凉的石头以及墙缝中已经生死过两千五百回的野草,我要告诉它们,我不仅来过,还和它们对话过,亲近过……
于是,回程就沉重了许多。
一路无语地走下山来,走到近处来,走到现实中来。路旁的杏树上有鸟鸣婉转,我抬起头,想,应该不是千年前的某一只吧,但它好像是要告诉我什么。几句鸟语我不太明白,但我读到了它的表情。我顺便走到树下,它看看我,我看看它,就在我摘下一片叶子的当儿,它却飞走了。我呆呆地看着手中仍然泛绿的叶子,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叶子的体温,凉凉的,我用手一握想暖它一下,结果叶子嘎巴就碎了,很碎。我突然意识到,历史也不过就像这片深秋的杏叶,看上去色彩饱满,但实际上已经很脆弱,不堪一握。再回头,就见齐长城又隐进了泰山脚下的这片山林里,隐回到了那遥远的历史深处……
(选自《十月》2017年第6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