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印刷型图书/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机读目录/联机联合目录及馆际互借几个方面回顾了美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发展历程,从共享目标、形式和组织、资金和管理三个方面对美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并对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及资源共享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尤其对谷歌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现状作了介绍和评析。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共享 馆际互借 图书馆联盟 数字图书馆 谷歌
中图分类号:G25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065-05
A Google Library, or a Googlized Library?
—— A Review of Library Resource Sharing in the U.S.
Tim Jiping ZouElaineiaofen Dong(University of Arkansas Libraries)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library resource sharing in the U.S., particularly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 union catalogs, union lists, MARC/online union catalog, and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 It discusses US library consortia with regard to their objectives, structure, as well as funding and governing methods. It also examines the emergence of digital librar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US libraries, using examples such as Project Gutenberg and Google e-book projects to anticipate the future of library resource sharing.
Key words: library resource sharing; interlibrary loan; library consortia; digital library; Google
CLC number:G259.71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065-05
图书馆资源共享一词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开始流行,而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的开展则远远早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回顾历史,图书馆资源共享曾经是,现在仍是美国图书馆员的梦想。法明顿计划(Farmington Plan) 始于1942年,是美国最早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之一。此计划是由美国高校图书馆发起,通过联合采购方式收集国外发行的出版物。最终目标是世界任何一部有学术价值的出版物会有至少一个美国图书馆收藏。虽然该计划在1972年停止,但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一直在以各种形式不断发展。
1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历史
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践早在1901年就开始,当时美国国会图书馆已对其它馆开放外借服务。真正有规模的资源共享开始于二战之后,1970年之前由政府资助的全国性资源共建计划主要有两项:法明顿计划及全国采购和编目计划(NPAC,1966年开始)。70年代后低成本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促成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长足进展,联机联合编目自动化系统出现。一些重要的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形成。伊利诺伊州图书馆信息网络(ILLINET)是最早的联盟之一,它创立的宗旨是支持馆际互借和参考服务。[1 ]80年代中期微机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资源共享和图书馆联盟的蓬勃发展,80年代末,俄亥俄州建立了高校图书馆联盟OhioLINK。今天,OhioLINK的联合目录有1千150多万条记录,服务89个成员馆的60多万师生。[2 ] 美国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印刷型图书/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
在前自动化时期,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编制印刷型联合目录。1901年,美国最早的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发表于芝加哥。192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出版了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包括了225个图书馆的75,000种出版物。到了30年代,印刷型联合目录的编制已在美国大多数大城市普及。到了50年代中期,按月、季、年、五年期印制的全国联合目录出版,并持续出版了十年。
1.2 机读目录/联机联合目录
美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活动在1970年后开始普及,得益于19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发成功的一项新技术——机读目录。它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卡片目录,促进了图书馆数据库开发和编目数据的共享,大大减少了对原始编目的需求。
1971年俄亥俄州学院图书馆中心(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OCLC)开始实现了图书馆 间的联机联合编目,并提供书目数据库的联机查询服务。这个机构后来发展成为OCLC联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1977年美国西部图书馆网络(WLN)开始提 供联机服务。1978年研究图书馆信息网(RLN)成立。这三大联机联合编目自动化系统虽有许多不同,却都是从成员馆共建共享编目数据开始不断拓展其它功能。它们在提供书目信息的编制、加工和传播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99年和2006年,WLN和RLG先后与OCLC合并,OCLC成为美国唯一的国家级联机联合编目自动化系统。
1.3 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一直是美国图书馆合作的主要原因。191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正式制定颁布了第一部馆际互借准则,随后经数次修改,以规范馆际互借活动。[3 ]在前计算机时代,馆际互借活动受限于没有查找文献馆藏点的有效工具。在上文提到的三大联机联合编目自动化系统创立之前,图书馆只能依靠印刷型联合目录查找文献馆藏点。3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许多地区书目中心开始编制卡片联合目录。70年代末,丹佛研究书目中心发展出比OCLC和国家联合目录更有效的查找1976年以前出版物馆藏点的工具。[4 ]80年代开始,馆际互借服务需求增长,促成了许多州图书馆联盟的建立。这些地区联盟利用OCLC的数据,但形成了自己的快递网络以确保及时的文献传送。RLG和OCLC都开发了自己的馆际互借模块帮助成员馆进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送服务。OCLC的模块可以让用户查找文献的馆藏地点,网上直接索取文献和跟踪文献传送状态。今天,世界上超过112个国家和地区的71,000家图书馆使用OCLC的服务。[5 ]为了促进世界范围的馆际互借服务,OCLC还发起了一个全球资源共享计划。[6 ]
2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模式分析
2.1 资源共享的目标
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目标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前计算机时期,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主要侧重于共享和改善本地的印刷资源。詹姆斯考普在他的研究中总结了从1931到1971年 期间美国图书馆之间的24种合作方式,其中前四种是:(1)增强馆际互惠借阅签约;(2)扩大馆际互借服务;(3)编制联合目录;(4)提供复印服务。[7 ]目前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重点是如何在数字网络环境中提供服务。共享目标一般包括:(1)建立联机联合目录以包括所有成员的馆藏资源;(2)建立有效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送网络;(3)团体订购电子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书籍;(4)开展新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美国许多州联盟已经发展为该州数字图书馆的原型,佐治亚州的GALILEO和伊利诺伊州的I-Share就是两个例子。在国家一级,OCLC在编目和元数据、数字化和保存、资源共享、馆藏发展以及电子内容管理领域为成员提供了全面支持。近年来,它推出了一项免费服务,允许任何人在其页面上查找文献,并能确定藏有该文献的最近图书馆以便借阅,它还提供出版商和书商信息以便用户购买。
2.2 资源共享的形式和组织
美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活动始于基层,并以联盟的形式为主。从国家的层面上看,资源共享活动非常分散。大多数图书馆按照类型或地理位置来结盟,没有国家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基本上每个州至少有一个图书馆联盟。美国大多数联盟由州内或跨州的高校图书馆组成,近年来由公共图书馆组成的联盟也在增加。联盟的创建目的是为了解决成员馆共同关心和面临的问题,当问题解决或共同目标消失时也会解散。因为公共和高校图书馆的目标和服务对象各有不同和侧重,双方合作没有什么实际效益,仅有少数联盟包括交叉类型成员馆。
在美国,加入一个联盟是图书馆自己的选择。一个图书馆根据需求同时加入几个联盟并非罕见。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宾夕法尼亚州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成员,它又参与了该州的Zborrow馆际互借联盟,它还参加了跨州联盟Borrow Direct,其成员全部是著名的常青藤 大学,包括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此联盟的7名成员中,5名同时还加入了RAPIDill馆际互借联盟,旨在缩短文献传送的时间。为了确保用户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许多大型研究图书馆每年在联盟和设施上花费不菲,而在这些方面的花费有时被用来衡量一个图书馆的能力和实力。
2.3 资源共享的资金和管理
美国图书馆联盟通常由董事会监管,董事会一般由成员馆的馆长组成。有些州的资源共享联盟由政府资助,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州通常有很好的项目。例如,I-Share, OhioLINK 和GALILEO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资源共享项目。还有一些资源共享联盟的创建经费由政府出资,创建后政府逐渐停止资助,费用开始由成员馆分担。另外,依靠会员馆年费自我管理和自筹资金的联盟越来越普遍。
3 数字图书馆对资源共享的挑战
随着信息数字化及文本扫描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更上一层楼。从广义上界定,数字图书馆包括几层含义:(1)可从网络上查询使用的信息资源(提供信息链接的门户网站);(2)通过数字化来储存的信息资源(全文数据库,电子书籍)。[8 ]由此引申出两类数字信息资源,一类为原生电子信息资源;另一类为由文本扫描转换成的数字信息资源。美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系统都已建立了门户网站,既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链接和搜索,也涵括前面提到的两类数字信息资源。一方面,互联网加速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需求,因为数字图书馆不受地域时间的约束;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以资源共享为前提,为资源共享创立崭新的环境,提供出新的挑战。
3.1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数字图书率先在高校图书馆推出,着重点在信息资源的储存手段及方式。1987年图符兹大学(Tufts University) 设立了一个称为Persus的数字图书馆立项基金,用以支持建设关于古希腊研究的文献资料。所有的文献资料都储存到两片激光磁盘上,并于1995年首次上传到互联网供多人次同时使用。之后Persus数字图书馆项目继续扩展,收进了对古罗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研究文献。古腾堡电子文学书库(Project Gutenberg)始于1971年,是意义更深远、具有愚公移山 精神 的项目。麦克哈特(Michael Hart)是此项目的首创人,他当时还在伊利诺大学读书,有使用学校主机电脑的便利,趁此便利将美国独立宣言全文敲打到电脑中。他那时的梦想是到2000年时能向社会免费提供10,000册电子书籍。哈特选择输入的书目一律是不受版权约束的文学出版物。输入的速度起初极为缓慢,全靠键盘输入。一个月只能输入一本。逐渐靠自愿服务者的协助输入速度加快到一个月32本。按这样的速度,截至2002年,古腾堡书库收藏量只达到了5,000册。因为是非商业化的项目,哈特全靠志愿者来完成输入校订的工作。随着作业量的增长,管理、协调和网络支持成了负担。但是哈特从没放弃他的梦想。到2006年底,收藏量达到了20,000册。同时志愿者在加拿大、德国及其它欧洲国家启动了同样的项目,扩大了书库的多语种文本。到2008年11月,书库的收藏量达到了30,000册。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唯一的抱怨是其对版本和注解的选择缺少权威性。相比较它给社会和读者带来的巨大便利和公益,这点抱怨可谓微不足道。今天,古腾堡电子书库对全球的读者免费开放,用户可以在其网站门户上搜索下载全文文本。[9 ]
其它由高校牵头开发的数字图书馆项目还有1988年以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执根大学为基地的“水星”电子图书馆计划(Electronic Library: The Mercury Project),1993年由美国国家科 学基金会(NSF)、美国国防部研究项目机构(DARPA)和国家航空与太空总署(NASA)联合倡议的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参与该工程的机构超过75个,主要由一批名校承担数字资源开发和技术研究。[10 ]1995年5月1日国家数字化图书馆联盟(DLF)成立,当时由16个成员组成,现有42个成员。全部是大型研究图书馆及重要机构组织。承担的课题“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于1999年完成。DLF致力于推广数字图书馆的结构、标准和使用;开发电子资源,尤其是电子期刊数据库及用于教学的网上资源;并促进电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11 ]
OCLC是美国领导和协调图书馆资源共享最大的机构,向成员馆提供全世界最大的联合编目检索系统。面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挑战,OCLC最近更新了WorldCat Local和WorldCat.org 的网页界面,旨在强化对数字资源的搜索查询覆盖率。更新的搜索界面收入了FirstSearch, NetLibrary, Electronic Collections Online, ArchiveGrid, Catalog of Art Museum Images Online (CAMIO)。OCLC的计划是整合出一个统一的搜索共享平台,用户由此可以搜索查询所有 由OCLC提供的数字信息资源。今年七月OCLC还宣布一项新的服务项目—WorldCat Digital Collection Gateway。任何OCLC成员馆如果已在使用CONTENTdm都可以免费通过 WorldCat 搜索平台向所有OCLC用户提供该馆馆藏数字资源信息。
近年来网络信息搜索传送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改写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定义和手段。资源共享今天已超越了对联盟成员地域、信息资源载体、和行业系统的限制。这种高科技、集中控制、全方位的资源共享是有代价的,也涉及到资源拥有权和市场份额等核心问题。[12 ]
3.2 谷歌的商业运作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最强大的冲击来自谷歌(Google)。2004年谷歌开始插手数字图书馆业务。谷歌和美国几所馆藏量最大的高校图书馆达成协议:由谷歌出资提供技术设备和对馆藏资源进行扫描和编目,使全世界的读者可从谷歌网站上搜索读取资源全文的片段、摘要及其馆藏和市场信息。几年之间,谷歌已经扫描了近千万册书籍供网上搜索。[13 ]谷歌搜索引擎使用自然语言字串,系统提供最佳检索排序,不需要用户熟悉布尔检索,且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谷歌数字图书馆项目是历史上最庞大的工程,风险和利益也非同寻常。谷歌的数字图书馆强烈冲击了传统图书馆的理念。2009年9月29日起,谷歌又推出一项随用随印的服务。针对于喜欢读印刷本的读者,谷歌设计出一款快速印书机。读者只要付大约8美元就能在五到十分钟内得到一本装订好的简装本。这项服务已投放到市场上,一台印书机的价格定在75000美元一台。谷歌数字图书库中现有二百万种书目已解除了版权,属公共领域的书目,可供读者从网上免费下载或付费由印书机现场印刷。因不含版权和复印权费用,谷歌版的书比出版商的精装版本便宜了许多。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即使是一次性消费使用也会觉得支付的起。从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角度来讲,谷歌的运作传送模式比馆际互借更经济有效,因为谷歌模式节省了邮政投递的时间和费用,付款后即可阅读下载,还可以免除续借、逾期罚款、还书、重新上架等管理程序。如果谷歌模式被社会认可,在谷歌和用户之间要紧的问题只剩下谁来“买单”?
公众舆论对谷歌模式最大的恐惧有两点:(1)谷歌对电子图书的全面垄断;(2)谷歌将侵害作家和出版商的市场利益。2005年,美国作家同业会和出版业协会把谷歌告上法庭。谷歌的回应是愿意通过庭外协商解决。经济学人杂志有一段很贴切的表述:“从反对者的角度来看,这是明目张胆、蓄谋已久的商业垄断计策来囊括世界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对谷歌的拉拉队来说,谷歌是从社会公益着眼来开掘出被埋藏多年的知识宝库。” [14 ]谷歌 想与控诉人达成的庭外协议条款包括:
* 谷歌得到对绝大部分印刷物,包括绝版的扫描许可;
* 谷歌在其网站上对社会公开所有的电子出版物及全文片断,任所有人免费搜索;
* 谷歌有权对需要下载全文的用户收费,并向图书馆和教育机构开放全部的电子书籍资源,允许这些机构按当地需求签订付费使用合同;
* 谷歌得以获得37%的商业盈利,剩余的盈利付给版权所有者,由专门设立的版权注册认领机构来管理。
谷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一旦被最高法院和当事各方接受认可,当年法明顿计划的梦想就基本可以实现了。尽管谷歌的模式是商业运作,数字化的储存方式既节省文本图书储存的巨额开支,又能用这种方式把信息资源永久的储存下来供人类无限反复的使用。这种庞大的工程只有谷歌才有胆识和财力来承担。谷歌的创始人之一瑟基步林(Sergey Brin)最近撰 文反复强调谷歌的这一初衷及其深远的意义。[15 ]谷歌在筹划这一计划的初期就执意和美国最大的高校图书馆联手(扫描了包括斯坦福、哈佛、密执根、伊里诺、康奈尔等大学的馆藏),直接受益于谷歌的还是这几所高校图书馆,因为谷歌允许这几所高校的用户免费下载。谷歌的网上搜索功能也早已深受广大用户喜爱,比所有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更容易使用。有的学者在论文中证实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通过谷歌来查找文献,[16 ]这一趋势将会加强,因为数字化的文献储存和出版已成定势。
4 结语
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起步于20世纪初,经历了印刷型联合目录、联机联合目录、到由互联网支持的全文搜索传送发展阶段。其共享理念起初以扩展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协调来提升加强对书目收藏和编目索引全面涵盖为宗旨。随着计算机和微机联网技术的问世,开始强调联合采编,降低单馆运作在人力资源上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充分利用共享的联合目录来支持高效率的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协作方式和范围大都受地理位置、成员馆类型、资源收藏量、收藏内容来决定。互联网和电子文献的出现对传统的、以印刷本为基础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形成全面的挑战。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促成了对图书馆资源的采购、储存、管理、开放等一系列工作的重新评估和整合。在数字图书馆的技术革新和支持方面已非几个图书馆或图书馆联盟能独立承担了,谷歌和美国精英高校图书馆的联手引导了这样一种新潮流。因为网络提供了全球化的信息资源传递,图书馆资源共享已越来越不受地域行业的局限。对美国图书馆行业来说,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Susan M. S. Changing Trends in Local Systems Automation: The Impact on Libraries and Vendors [A].Library Technology 1970-1990: Shaping the Librar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from the 1990 Computer in Libraries Conference (ed. Nancy M.N)[C].Westport:Meckler,1991:93.
[2]OhioLINK. The 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EB/OL].[2009-10-20].http://www.ohiolink.edu/about/what-is-ol.html.
[3]范洁.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31-34.
[4]Dennis R. Library Automation: Issues and Applications[M].New York: R.R. Bowker, 1985: 125.
[5]OCLC. About OCLC[EB/OL].[2009-10-20]. http://www.oclc.org/about/default.htm.
[6]OCLC. OCLC Global Sharing Program [EB/OL]. [2009-10-20].http://www.oclc.org/resourcesharing/features/grou
ps/globalgac/default.htm.
[7]James C. Library Consort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st, the Present, the Promise [J].Information Techn
ology and Libraries, 1998,17 (1):7-12.
[8]Wikipedia. Digital Library[EB/OL].[2009-10-20].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library.
[9]Project Gutenberg. Online Book Catalog[EB/OL].[2009-10-20].http://www.gutenberg.org/catalog.
[10]DLI. 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EB/OL].[2009-10-20].http://dli.grainger.uiuc.edu/national.htm.
[11]DLF. 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EB/OL]. [2009-10-20].http://www.diglib.org/about.htm.
[12]More OCLC Resources through Worldcat[J]. Library Journal,2009,134(17):16.
[13]Google.Google Books.[EB/OL].[2009-10-20].http://books.google.com/books?hl=en&q=google+.
[14]Google’s Big Book Case[J].Economist,2009,392(8647):18-21.
[15]Sergey B. A Library to Last Forever [N].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09:A25.
[16]Jennifer H. Scholars’ View of Libraries as Portals Shows Marked Decline[EB/OL].[2009-10-20]. http://chronicle.com/article/Scholars-View-of-Libraries-as/1097.
作者简介:邹际平(1954-),男,美国阿肯色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董小芬(1970-),女,美国阿肯色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共享 馆际互借 图书馆联盟 数字图书馆 谷歌
中图分类号:G25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065-05
A Google Library, or a Googlized Library?
—— A Review of Library Resource Sharing in the U.S.
Tim Jiping ZouElaineiaofen Dong(University of Arkansas Libraries)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library resource sharing in the U.S., particularly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 union catalogs, union lists, MARC/online union catalog, and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 It discusses US library consortia with regard to their objectives, structure, as well as funding and governing methods. It also examines the emergence of digital librar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US libraries, using examples such as Project Gutenberg and Google e-book projects to anticipate the future of library resource sharing.
Key words: library resource sharing; interlibrary loan; library consortia; digital library; Google
CLC number:G259.71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065-05
图书馆资源共享一词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开始流行,而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的开展则远远早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回顾历史,图书馆资源共享曾经是,现在仍是美国图书馆员的梦想。法明顿计划(Farmington Plan) 始于1942年,是美国最早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之一。此计划是由美国高校图书馆发起,通过联合采购方式收集国外发行的出版物。最终目标是世界任何一部有学术价值的出版物会有至少一个美国图书馆收藏。虽然该计划在1972年停止,但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一直在以各种形式不断发展。
1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历史
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践早在1901年就开始,当时美国国会图书馆已对其它馆开放外借服务。真正有规模的资源共享开始于二战之后,1970年之前由政府资助的全国性资源共建计划主要有两项:法明顿计划及全国采购和编目计划(NPAC,1966年开始)。70年代后低成本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促成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长足进展,联机联合编目自动化系统出现。一些重要的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形成。伊利诺伊州图书馆信息网络(ILLINET)是最早的联盟之一,它创立的宗旨是支持馆际互借和参考服务。[1 ]80年代中期微机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资源共享和图书馆联盟的蓬勃发展,80年代末,俄亥俄州建立了高校图书馆联盟OhioLINK。今天,OhioLINK的联合目录有1千150多万条记录,服务89个成员馆的60多万师生。[2 ] 美国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印刷型图书/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
在前自动化时期,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编制印刷型联合目录。1901年,美国最早的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发表于芝加哥。192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出版了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包括了225个图书馆的75,000种出版物。到了30年代,印刷型联合目录的编制已在美国大多数大城市普及。到了50年代中期,按月、季、年、五年期印制的全国联合目录出版,并持续出版了十年。
1.2 机读目录/联机联合目录
美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活动在1970年后开始普及,得益于19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发成功的一项新技术——机读目录。它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卡片目录,促进了图书馆数据库开发和编目数据的共享,大大减少了对原始编目的需求。
1971年俄亥俄州学院图书馆中心(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OCLC)开始实现了图书馆 间的联机联合编目,并提供书目数据库的联机查询服务。这个机构后来发展成为OCLC联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1977年美国西部图书馆网络(WLN)开始提 供联机服务。1978年研究图书馆信息网(RLN)成立。这三大联机联合编目自动化系统虽有许多不同,却都是从成员馆共建共享编目数据开始不断拓展其它功能。它们在提供书目信息的编制、加工和传播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99年和2006年,WLN和RLG先后与OCLC合并,OCLC成为美国唯一的国家级联机联合编目自动化系统。
1.3 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一直是美国图书馆合作的主要原因。191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正式制定颁布了第一部馆际互借准则,随后经数次修改,以规范馆际互借活动。[3 ]在前计算机时代,馆际互借活动受限于没有查找文献馆藏点的有效工具。在上文提到的三大联机联合编目自动化系统创立之前,图书馆只能依靠印刷型联合目录查找文献馆藏点。3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许多地区书目中心开始编制卡片联合目录。70年代末,丹佛研究书目中心发展出比OCLC和国家联合目录更有效的查找1976年以前出版物馆藏点的工具。[4 ]80年代开始,馆际互借服务需求增长,促成了许多州图书馆联盟的建立。这些地区联盟利用OCLC的数据,但形成了自己的快递网络以确保及时的文献传送。RLG和OCLC都开发了自己的馆际互借模块帮助成员馆进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送服务。OCLC的模块可以让用户查找文献的馆藏地点,网上直接索取文献和跟踪文献传送状态。今天,世界上超过112个国家和地区的71,000家图书馆使用OCLC的服务。[5 ]为了促进世界范围的馆际互借服务,OCLC还发起了一个全球资源共享计划。[6 ]
2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模式分析
2.1 资源共享的目标
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目标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前计算机时期,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主要侧重于共享和改善本地的印刷资源。詹姆斯考普在他的研究中总结了从1931到1971年 期间美国图书馆之间的24种合作方式,其中前四种是:(1)增强馆际互惠借阅签约;(2)扩大馆际互借服务;(3)编制联合目录;(4)提供复印服务。[7 ]目前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重点是如何在数字网络环境中提供服务。共享目标一般包括:(1)建立联机联合目录以包括所有成员的馆藏资源;(2)建立有效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送网络;(3)团体订购电子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书籍;(4)开展新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美国许多州联盟已经发展为该州数字图书馆的原型,佐治亚州的GALILEO和伊利诺伊州的I-Share就是两个例子。在国家一级,OCLC在编目和元数据、数字化和保存、资源共享、馆藏发展以及电子内容管理领域为成员提供了全面支持。近年来,它推出了一项免费服务,允许任何人在其页面上查找文献,并能确定藏有该文献的最近图书馆以便借阅,它还提供出版商和书商信息以便用户购买。
2.2 资源共享的形式和组织
美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活动始于基层,并以联盟的形式为主。从国家的层面上看,资源共享活动非常分散。大多数图书馆按照类型或地理位置来结盟,没有国家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基本上每个州至少有一个图书馆联盟。美国大多数联盟由州内或跨州的高校图书馆组成,近年来由公共图书馆组成的联盟也在增加。联盟的创建目的是为了解决成员馆共同关心和面临的问题,当问题解决或共同目标消失时也会解散。因为公共和高校图书馆的目标和服务对象各有不同和侧重,双方合作没有什么实际效益,仅有少数联盟包括交叉类型成员馆。
在美国,加入一个联盟是图书馆自己的选择。一个图书馆根据需求同时加入几个联盟并非罕见。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宾夕法尼亚州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成员,它又参与了该州的Zborrow馆际互借联盟,它还参加了跨州联盟Borrow Direct,其成员全部是著名的常青藤 大学,包括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此联盟的7名成员中,5名同时还加入了RAPIDill馆际互借联盟,旨在缩短文献传送的时间。为了确保用户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许多大型研究图书馆每年在联盟和设施上花费不菲,而在这些方面的花费有时被用来衡量一个图书馆的能力和实力。
2.3 资源共享的资金和管理
美国图书馆联盟通常由董事会监管,董事会一般由成员馆的馆长组成。有些州的资源共享联盟由政府资助,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州通常有很好的项目。例如,I-Share, OhioLINK 和GALILEO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资源共享项目。还有一些资源共享联盟的创建经费由政府出资,创建后政府逐渐停止资助,费用开始由成员馆分担。另外,依靠会员馆年费自我管理和自筹资金的联盟越来越普遍。
3 数字图书馆对资源共享的挑战
随着信息数字化及文本扫描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更上一层楼。从广义上界定,数字图书馆包括几层含义:(1)可从网络上查询使用的信息资源(提供信息链接的门户网站);(2)通过数字化来储存的信息资源(全文数据库,电子书籍)。[8 ]由此引申出两类数字信息资源,一类为原生电子信息资源;另一类为由文本扫描转换成的数字信息资源。美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系统都已建立了门户网站,既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链接和搜索,也涵括前面提到的两类数字信息资源。一方面,互联网加速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需求,因为数字图书馆不受地域时间的约束;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以资源共享为前提,为资源共享创立崭新的环境,提供出新的挑战。
3.1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数字图书率先在高校图书馆推出,着重点在信息资源的储存手段及方式。1987年图符兹大学(Tufts University) 设立了一个称为Persus的数字图书馆立项基金,用以支持建设关于古希腊研究的文献资料。所有的文献资料都储存到两片激光磁盘上,并于1995年首次上传到互联网供多人次同时使用。之后Persus数字图书馆项目继续扩展,收进了对古罗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研究文献。古腾堡电子文学书库(Project Gutenberg)始于1971年,是意义更深远、具有愚公移山 精神 的项目。麦克哈特(Michael Hart)是此项目的首创人,他当时还在伊利诺大学读书,有使用学校主机电脑的便利,趁此便利将美国独立宣言全文敲打到电脑中。他那时的梦想是到2000年时能向社会免费提供10,000册电子书籍。哈特选择输入的书目一律是不受版权约束的文学出版物。输入的速度起初极为缓慢,全靠键盘输入。一个月只能输入一本。逐渐靠自愿服务者的协助输入速度加快到一个月32本。按这样的速度,截至2002年,古腾堡书库收藏量只达到了5,000册。因为是非商业化的项目,哈特全靠志愿者来完成输入校订的工作。随着作业量的增长,管理、协调和网络支持成了负担。但是哈特从没放弃他的梦想。到2006年底,收藏量达到了20,000册。同时志愿者在加拿大、德国及其它欧洲国家启动了同样的项目,扩大了书库的多语种文本。到2008年11月,书库的收藏量达到了30,000册。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唯一的抱怨是其对版本和注解的选择缺少权威性。相比较它给社会和读者带来的巨大便利和公益,这点抱怨可谓微不足道。今天,古腾堡电子书库对全球的读者免费开放,用户可以在其网站门户上搜索下载全文文本。[9 ]
其它由高校牵头开发的数字图书馆项目还有1988年以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执根大学为基地的“水星”电子图书馆计划(Electronic Library: The Mercury Project),1993年由美国国家科 学基金会(NSF)、美国国防部研究项目机构(DARPA)和国家航空与太空总署(NASA)联合倡议的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参与该工程的机构超过75个,主要由一批名校承担数字资源开发和技术研究。[10 ]1995年5月1日国家数字化图书馆联盟(DLF)成立,当时由16个成员组成,现有42个成员。全部是大型研究图书馆及重要机构组织。承担的课题“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于1999年完成。DLF致力于推广数字图书馆的结构、标准和使用;开发电子资源,尤其是电子期刊数据库及用于教学的网上资源;并促进电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11 ]
OCLC是美国领导和协调图书馆资源共享最大的机构,向成员馆提供全世界最大的联合编目检索系统。面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挑战,OCLC最近更新了WorldCat Local和WorldCat.org 的网页界面,旨在强化对数字资源的搜索查询覆盖率。更新的搜索界面收入了FirstSearch, NetLibrary, Electronic Collections Online, ArchiveGrid, Catalog of Art Museum Images Online (CAMIO)。OCLC的计划是整合出一个统一的搜索共享平台,用户由此可以搜索查询所有 由OCLC提供的数字信息资源。今年七月OCLC还宣布一项新的服务项目—WorldCat Digital Collection Gateway。任何OCLC成员馆如果已在使用CONTENTdm都可以免费通过 WorldCat 搜索平台向所有OCLC用户提供该馆馆藏数字资源信息。
近年来网络信息搜索传送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改写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定义和手段。资源共享今天已超越了对联盟成员地域、信息资源载体、和行业系统的限制。这种高科技、集中控制、全方位的资源共享是有代价的,也涉及到资源拥有权和市场份额等核心问题。[12 ]
3.2 谷歌的商业运作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最强大的冲击来自谷歌(Google)。2004年谷歌开始插手数字图书馆业务。谷歌和美国几所馆藏量最大的高校图书馆达成协议:由谷歌出资提供技术设备和对馆藏资源进行扫描和编目,使全世界的读者可从谷歌网站上搜索读取资源全文的片段、摘要及其馆藏和市场信息。几年之间,谷歌已经扫描了近千万册书籍供网上搜索。[13 ]谷歌搜索引擎使用自然语言字串,系统提供最佳检索排序,不需要用户熟悉布尔检索,且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谷歌数字图书馆项目是历史上最庞大的工程,风险和利益也非同寻常。谷歌的数字图书馆强烈冲击了传统图书馆的理念。2009年9月29日起,谷歌又推出一项随用随印的服务。针对于喜欢读印刷本的读者,谷歌设计出一款快速印书机。读者只要付大约8美元就能在五到十分钟内得到一本装订好的简装本。这项服务已投放到市场上,一台印书机的价格定在75000美元一台。谷歌数字图书库中现有二百万种书目已解除了版权,属公共领域的书目,可供读者从网上免费下载或付费由印书机现场印刷。因不含版权和复印权费用,谷歌版的书比出版商的精装版本便宜了许多。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即使是一次性消费使用也会觉得支付的起。从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角度来讲,谷歌的运作传送模式比馆际互借更经济有效,因为谷歌模式节省了邮政投递的时间和费用,付款后即可阅读下载,还可以免除续借、逾期罚款、还书、重新上架等管理程序。如果谷歌模式被社会认可,在谷歌和用户之间要紧的问题只剩下谁来“买单”?
公众舆论对谷歌模式最大的恐惧有两点:(1)谷歌对电子图书的全面垄断;(2)谷歌将侵害作家和出版商的市场利益。2005年,美国作家同业会和出版业协会把谷歌告上法庭。谷歌的回应是愿意通过庭外协商解决。经济学人杂志有一段很贴切的表述:“从反对者的角度来看,这是明目张胆、蓄谋已久的商业垄断计策来囊括世界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对谷歌的拉拉队来说,谷歌是从社会公益着眼来开掘出被埋藏多年的知识宝库。” [14 ]谷歌 想与控诉人达成的庭外协议条款包括:
* 谷歌得到对绝大部分印刷物,包括绝版的扫描许可;
* 谷歌在其网站上对社会公开所有的电子出版物及全文片断,任所有人免费搜索;
* 谷歌有权对需要下载全文的用户收费,并向图书馆和教育机构开放全部的电子书籍资源,允许这些机构按当地需求签订付费使用合同;
* 谷歌得以获得37%的商业盈利,剩余的盈利付给版权所有者,由专门设立的版权注册认领机构来管理。
谷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一旦被最高法院和当事各方接受认可,当年法明顿计划的梦想就基本可以实现了。尽管谷歌的模式是商业运作,数字化的储存方式既节省文本图书储存的巨额开支,又能用这种方式把信息资源永久的储存下来供人类无限反复的使用。这种庞大的工程只有谷歌才有胆识和财力来承担。谷歌的创始人之一瑟基步林(Sergey Brin)最近撰 文反复强调谷歌的这一初衷及其深远的意义。[15 ]谷歌在筹划这一计划的初期就执意和美国最大的高校图书馆联手(扫描了包括斯坦福、哈佛、密执根、伊里诺、康奈尔等大学的馆藏),直接受益于谷歌的还是这几所高校图书馆,因为谷歌允许这几所高校的用户免费下载。谷歌的网上搜索功能也早已深受广大用户喜爱,比所有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更容易使用。有的学者在论文中证实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通过谷歌来查找文献,[16 ]这一趋势将会加强,因为数字化的文献储存和出版已成定势。
4 结语
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起步于20世纪初,经历了印刷型联合目录、联机联合目录、到由互联网支持的全文搜索传送发展阶段。其共享理念起初以扩展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协调来提升加强对书目收藏和编目索引全面涵盖为宗旨。随着计算机和微机联网技术的问世,开始强调联合采编,降低单馆运作在人力资源上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充分利用共享的联合目录来支持高效率的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协作方式和范围大都受地理位置、成员馆类型、资源收藏量、收藏内容来决定。互联网和电子文献的出现对传统的、以印刷本为基础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形成全面的挑战。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促成了对图书馆资源的采购、储存、管理、开放等一系列工作的重新评估和整合。在数字图书馆的技术革新和支持方面已非几个图书馆或图书馆联盟能独立承担了,谷歌和美国精英高校图书馆的联手引导了这样一种新潮流。因为网络提供了全球化的信息资源传递,图书馆资源共享已越来越不受地域行业的局限。对美国图书馆行业来说,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Susan M. S. Changing Trends in Local Systems Automation: The Impact on Libraries and Vendors [A].Library Technology 1970-1990: Shaping the Librar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from the 1990 Computer in Libraries Conference (ed. Nancy M.N)[C].Westport:Meckler,1991:93.
[2]OhioLINK. The 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EB/OL].[2009-10-20].http://www.ohiolink.edu/about/what-is-ol.html.
[3]范洁.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31-34.
[4]Dennis R. Library Automation: Issues and Applications[M].New York: R.R. Bowker, 1985: 125.
[5]OCLC. About OCLC[EB/OL].[2009-10-20]. http://www.oclc.org/about/default.htm.
[6]OCLC. OCLC Global Sharing Program [EB/OL]. [2009-10-20].http://www.oclc.org/resourcesharing/features/grou
ps/globalgac/default.htm.
[7]James C. Library Consort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st, the Present, the Promise [J].Information Techn
ology and Libraries, 1998,17 (1):7-12.
[8]Wikipedia. Digital Library[EB/OL].[2009-10-20].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library.
[9]Project Gutenberg. Online Book Catalog[EB/OL].[2009-10-20].http://www.gutenberg.org/catalog.
[10]DLI. 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EB/OL].[2009-10-20].http://dli.grainger.uiuc.edu/national.htm.
[11]DLF. 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EB/OL]. [2009-10-20].http://www.diglib.org/about.htm.
[12]More OCLC Resources through Worldcat[J]. Library Journal,2009,134(17):16.
[13]Google.Google Books.[EB/OL].[2009-10-20].http://books.google.com/books?hl=en&q=google+.
[14]Google’s Big Book Case[J].Economist,2009,392(8647):18-21.
[15]Sergey B. A Library to Last Forever [N].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09:A25.
[16]Jennifer H. Scholars’ View of Libraries as Portals Shows Marked Decline[EB/OL].[2009-10-20]. http://chronicle.com/article/Scholars-View-of-Libraries-as/1097.
作者简介:邹际平(1954-),男,美国阿肯色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董小芬(1970-),女,美国阿肯色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