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反思,要重视写作情感的培植。写作选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富有生活气息;导入要动情,努力创设作文情境;在作文改评中要让学生体会快乐,激发学生再创作欲望。
[关键词]作文教学反思情感培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25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会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布置了《为他人开一朵花》这样一个作文题,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并且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审题立意、层次结构、中转衔接等等,讲得十分透彻,又给学生读了范文,满以为此次作文教学会很成功,结果却少有佳作出现,大部分学生在文中还引用了雷锋、李素丽、孔繁森、张海迪等人的事迹,写我们身边故事的人少之又少,在学生的习作中能够让人感动的文章屈指可数,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说假话、说套话的现象。
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们能轻易地去埋怨学生吗?还是从我们自身上先找一找原因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文章“皆由志动而为情,情发而以为言”,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创作时,只有情感产生了,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学生写作中出现以上现象,正是因为教师只是注重了写作方法的教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培植。其实,写作是一个心理活动流程,这个流程就好比是一条河,河水是语言表象,而驱动河水奔腾不息的,则是这水的动能——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驱动,那么,这满河之水是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应只注重写作方法的教授,更应注重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培植。
一、选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富有生活气息
在写作指导时,要用活生生的事实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弦,以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三国志·魏书》里形容曹植是“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他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七步诗》更是流传后世,写文章快,其实这就是灵感的作用,灵感出现了才能下笔如有神。写作灵感虽然带有偶然性,但是要想产生灵感,就必须要有对事情的真情实感作为基础。如果曹植没有对骨肉相残的悲痛认识,他也就不会写出感人至深的诗篇。日前,我在七年级布置了作文题《令我感动的事》。这一次,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他们要学会以小见大,让学生领悟到作文写的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是耳濡目染的一件小事、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是写作的良好素材,只要用真实的情感去体悟,都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悟出人生的道理。结果学生一写就是一箩筐:班上的×××同学,每天坚持为同学们打开水;段考考差了,爸爸鼓励我;英语老师每天第四节课后给学困生补习……看到学生们精彩纷呈的习作,我想,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谨记叶圣陶先生的话“教者命题,题义所含,要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
二、导入要动情,努力创设作文情境
在作文课中,要用情境去感染、触动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些情形、某些影像、某种环境,常常可以牵动和影响人的心理变化。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就要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不知不觉地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产生创作冲动和欲望。蔡元培先生说:“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可见,作文课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何等重要。在作文教学中,还可让学生听听歌曲,看看相关的视频,使学生在这些媒体展现的情境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产生创作的欲望。
三、在作文评改中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再创作的欲望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一种表现欲望。一个人的表现一旦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就会激发出他新的表现欲。因此,教师批改作文,评语要多肯定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要让学生在充分肯定自己作品的前提下,学会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在评价过程中,达到怡情。怡情是一种认知后的喜悦之情,是一种渴望投身火热斗争的激情。而在作文讲评时,一定要将学生好的习作进行分享,可以张贴、传看;也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朗读习作。最后,教师还要通过对优秀习作进行分析、评论,让获表扬的学生体会写作成功的喜悦,让其他学生也了解优秀习作具备的基本要素,这样让学生对写作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便今后更好地作文。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爆发出创作欲望,并使之成为以后创作的不竭动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写法教授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情感的培植,忽视了情感的培植,实际上是违背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只有学生具备了真情实感,有了创作冲动、创作欲望,才能较好的学习和掌握作文的技法,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关键词]作文教学反思情感培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25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会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布置了《为他人开一朵花》这样一个作文题,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并且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审题立意、层次结构、中转衔接等等,讲得十分透彻,又给学生读了范文,满以为此次作文教学会很成功,结果却少有佳作出现,大部分学生在文中还引用了雷锋、李素丽、孔繁森、张海迪等人的事迹,写我们身边故事的人少之又少,在学生的习作中能够让人感动的文章屈指可数,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说假话、说套话的现象。
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们能轻易地去埋怨学生吗?还是从我们自身上先找一找原因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文章“皆由志动而为情,情发而以为言”,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创作时,只有情感产生了,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学生写作中出现以上现象,正是因为教师只是注重了写作方法的教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培植。其实,写作是一个心理活动流程,这个流程就好比是一条河,河水是语言表象,而驱动河水奔腾不息的,则是这水的动能——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驱动,那么,这满河之水是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应只注重写作方法的教授,更应注重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培植。
一、选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富有生活气息
在写作指导时,要用活生生的事实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弦,以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三国志·魏书》里形容曹植是“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他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七步诗》更是流传后世,写文章快,其实这就是灵感的作用,灵感出现了才能下笔如有神。写作灵感虽然带有偶然性,但是要想产生灵感,就必须要有对事情的真情实感作为基础。如果曹植没有对骨肉相残的悲痛认识,他也就不会写出感人至深的诗篇。日前,我在七年级布置了作文题《令我感动的事》。这一次,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他们要学会以小见大,让学生领悟到作文写的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是耳濡目染的一件小事、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是写作的良好素材,只要用真实的情感去体悟,都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悟出人生的道理。结果学生一写就是一箩筐:班上的×××同学,每天坚持为同学们打开水;段考考差了,爸爸鼓励我;英语老师每天第四节课后给学困生补习……看到学生们精彩纷呈的习作,我想,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谨记叶圣陶先生的话“教者命题,题义所含,要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
二、导入要动情,努力创设作文情境
在作文课中,要用情境去感染、触动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些情形、某些影像、某种环境,常常可以牵动和影响人的心理变化。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就要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不知不觉地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产生创作冲动和欲望。蔡元培先生说:“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可见,作文课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何等重要。在作文教学中,还可让学生听听歌曲,看看相关的视频,使学生在这些媒体展现的情境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产生创作的欲望。
三、在作文评改中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再创作的欲望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一种表现欲望。一个人的表现一旦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就会激发出他新的表现欲。因此,教师批改作文,评语要多肯定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要让学生在充分肯定自己作品的前提下,学会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在评价过程中,达到怡情。怡情是一种认知后的喜悦之情,是一种渴望投身火热斗争的激情。而在作文讲评时,一定要将学生好的习作进行分享,可以张贴、传看;也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朗读习作。最后,教师还要通过对优秀习作进行分析、评论,让获表扬的学生体会写作成功的喜悦,让其他学生也了解优秀习作具备的基本要素,这样让学生对写作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便今后更好地作文。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爆发出创作欲望,并使之成为以后创作的不竭动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写法教授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情感的培植,忽视了情感的培植,实际上是违背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只有学生具备了真情实感,有了创作冲动、创作欲望,才能较好的学习和掌握作文的技法,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