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的背景下,现代教学技术引入了中学语文教学,它一方面为新课程改革摇旗呐喊,另一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手段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学教师和相关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教学改革和创新根据自身的非凡魅力,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和活力冲击着旧有的教学模式。作为具有高度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综合技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个人经验、主观性等缺陷,使之上升到一个理性的、科学的新水平,并通过对教学系统的优化设计、实现了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但是现实却不容乐观,就语文教学的内部问题和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指导思想、操作流程、运用方法和使用效果看,就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探讨的普遍性问题。
一、容易因单纯追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特点
语文教学的要义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文本所包含的自然、社会和人文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改善精神状态,培养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树立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和现代文化背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比较熟练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言,是对语感的培养。不同的语文文本又呈现出各自语言特色和文体特点。然而,我们在教学中一向有肢解语言文字的习惯,不知有多少血肉丰满的优美文章被我们无情或好心地肢解了,但换来的是学生越来越不会思考和感悟,是学生对语言和语文的漠视。这种漠视,一方面使许多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基本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使语文教师承受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巨大压力,为了提高语文分数,殚精竭虑,他们的种种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被证明是镜中花水中月。这种现象,在现代教学技术的帮助下未得到根本扭转。课堂上,栩栩如生的画面和美妙动听的音响,在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和享受的同时,可能正在成为图解文字、注脚文字的图腾。一篇形象优美、意蕴丰富、情感复杂的文章,要把它转换成相应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与想象的同时,正好抑制了文本的多维度解读和学生无限可能的想象,在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同时,使文本呈现出另一种状态的呆板、僵化、模式化和单色调——在色彩缤纷掩盖下的单色调。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在沉浸于画面和音响的喜悦中,不知不觉缩减了阅读文本、钻研文字、体验情感的过程,课堂教学已经很难营造那种适合阅读与感悟的氛围,或者说教师已无心甚至无力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那种发人深省拍案叫绝的阅读,那种读好书、阅美文、掩卷沉思,体味放飞情思的阅读韵致,那种其乐无穷,给人以精神愉悦的阅读享受是否为现代教学技术所驱除而渐行渐远?一种浮躁和欣欣然,一种视艰苦的学习为轻松的游戏的微妙心态会不会应运而生?同样,因为互联网搜索与查阅的方便,有可能使学生把必须背诵熟记的文字材料视为没有必要而失去背诵的动力,而诵读恰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容易因知识过多容量大而增加学生负担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使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盲目加大知识容量,而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结果学生接受的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这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
三、容易忽视师生互动
多媒体语文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某些老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略粉笔和讲解,也忽视教师的资源,这样,教师的自身作用就削弱了。多媒体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只有“人”才有资格做思想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回看
教师为了急于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已经把前面的演示文稿放映过去了,特别是课堂小结时,学生不容易看到前面的内容,不像传统板书那样,教师的板书提纲就在黑板上,可以边看老师总结,边和前面学习的内容实现链接。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对一些重要的内容仍然需要教师板书,以便学生记笔记和复习之用,切忌在多媒体教学中以白板取代黑板。
总之,我们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使课堂气氛活泼、形式多样。一味使用某一种电教手段,实际上是对学生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在具体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针对性原则,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授课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谈话法、分析法)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体现整体功效,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略实用性。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文本,眼中有生命,脑中有思路,现代教学技术就会与教师的人文精神完美结合,其所催生的语文教学大树必定会开出艳丽的情感之花,结出丰硕的理性之果。
一、容易因单纯追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特点
语文教学的要义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文本所包含的自然、社会和人文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改善精神状态,培养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树立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和现代文化背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比较熟练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言,是对语感的培养。不同的语文文本又呈现出各自语言特色和文体特点。然而,我们在教学中一向有肢解语言文字的习惯,不知有多少血肉丰满的优美文章被我们无情或好心地肢解了,但换来的是学生越来越不会思考和感悟,是学生对语言和语文的漠视。这种漠视,一方面使许多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基本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使语文教师承受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巨大压力,为了提高语文分数,殚精竭虑,他们的种种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被证明是镜中花水中月。这种现象,在现代教学技术的帮助下未得到根本扭转。课堂上,栩栩如生的画面和美妙动听的音响,在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和享受的同时,可能正在成为图解文字、注脚文字的图腾。一篇形象优美、意蕴丰富、情感复杂的文章,要把它转换成相应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与想象的同时,正好抑制了文本的多维度解读和学生无限可能的想象,在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同时,使文本呈现出另一种状态的呆板、僵化、模式化和单色调——在色彩缤纷掩盖下的单色调。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在沉浸于画面和音响的喜悦中,不知不觉缩减了阅读文本、钻研文字、体验情感的过程,课堂教学已经很难营造那种适合阅读与感悟的氛围,或者说教师已无心甚至无力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那种发人深省拍案叫绝的阅读,那种读好书、阅美文、掩卷沉思,体味放飞情思的阅读韵致,那种其乐无穷,给人以精神愉悦的阅读享受是否为现代教学技术所驱除而渐行渐远?一种浮躁和欣欣然,一种视艰苦的学习为轻松的游戏的微妙心态会不会应运而生?同样,因为互联网搜索与查阅的方便,有可能使学生把必须背诵熟记的文字材料视为没有必要而失去背诵的动力,而诵读恰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容易因知识过多容量大而增加学生负担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使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盲目加大知识容量,而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结果学生接受的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这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
三、容易忽视师生互动
多媒体语文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某些老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略粉笔和讲解,也忽视教师的资源,这样,教师的自身作用就削弱了。多媒体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只有“人”才有资格做思想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回看
教师为了急于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已经把前面的演示文稿放映过去了,特别是课堂小结时,学生不容易看到前面的内容,不像传统板书那样,教师的板书提纲就在黑板上,可以边看老师总结,边和前面学习的内容实现链接。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对一些重要的内容仍然需要教师板书,以便学生记笔记和复习之用,切忌在多媒体教学中以白板取代黑板。
总之,我们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使课堂气氛活泼、形式多样。一味使用某一种电教手段,实际上是对学生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在具体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针对性原则,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授课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谈话法、分析法)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体现整体功效,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略实用性。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文本,眼中有生命,脑中有思路,现代教学技术就会与教师的人文精神完美结合,其所催生的语文教学大树必定会开出艳丽的情感之花,结出丰硕的理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