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永久珍藏的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末,人类叫得最响的词除了“跨世纪”、“迎千年”之外,恐怕当数“回归”了。出去了,再回来,就叫“回归”,本来十分普通。然而,中国的百年历史却赋予了这个普通词汇极不普通的意义。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如同失散的儿女回归母亲的怀抱,这是二十世纪末中华民族骨肉团聚的两大盛事,是全球华人的共同的节日。
  这是中国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百年聚变的一次能量释放;世纪末的世界,似乎还没有哪件大事能吸引如此众多的目光——惊喜的、宽慰的、自信的、坚毅的、沉思的、怀疑的、痛苦的……因为这是百年时空、百年烟雨、百年较量所凝聚的瞬间。
  于是有了许多不同版本、不同文字的记录这一瞬间的著作,而且还有了专以收藏此类著作及纪念性文物为乐的收藏家。我不属于这类收藏家,但我也拥有为数不少的反映这两次盛大回归的书籍、杂志和纪念品。在我所有的众多的反映港澳回归的书刊中,我最珍视的是由新华通讯社摄影部编辑、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回归盛典》。
  在本世纪初以前,我还真没有过一本装帧如此华丽的图书,尽管我个人的藏书不在少数。触手间,你可迅即感受到她的厚重,大红的布面方盒上为压模本色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紫荆花与莲花区徽。区徽间是“回归盛典”四个中英文烫金大字,庄严而雍容。盒内平躺着布皮精装套面嵌金《回归盛典》画册一函。从套面到扉页、目录、正文,每一页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色彩与透纸的应用,版式及图片文字布局,均独具匠心,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岂止“华丽”,直可称“豪华”,极尽一个“盛”字。我想,也只有人世间如此盛事,才配有如此盛装。正如书之目录前页所言,《回归盛典》是“献给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的所有人士,献给我们伟大的母亲”的一份厚礼。
  似乎与“一国两制”的义蕴暗合,《回归盛典》用中英两种文字记述港澳的回归历程。这是两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235幅珍贵历史照片可吸引一切黑色的、蓝色的、褐色的眼睛。因此《回归盛典》是一部可以超越种族和国界的国际性图书,可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充任跨文化交流的角色。
  235幅照片除了少数近代历史的存留物外,绝大多数出自62位新华社摄影记者之手。人称回归盛典是一场“世纪新闻大战”,以香港回归为例,据称有来自世界各地700多个传媒机构8400余名记者采访回归大典。新闻采访者本身就爆出创历史纪录的大新闻。在大典的日子里,无论你是坐在电视机前夜以继日目不转睛地间接感受,还是直奔港澳身临其境地直接观察,也无法接触和留存如此众多的真切感人的典型镜头。因为62位永远并不是现场采访记者的全部,200余幅照片更是从不计其数的镜头中精选而成。透过照片和文字,你不仅可以完整地了解百年风云中港澳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回归之路的艰难曲折以及世纪盛典的辉煌壮丽,还可以通过摄影家的“慧眼”所及以及照片的角度选择、构图方式和敏捷的快门捕捉去感受摄影艺术的震撼,去咀嚼这种特殊的语言所展露的种种耐人寻味的故事。
  摄影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它记述历史并留住历史;《回归盛典》不仅给你一幅幅连贯的瞬间或场影,而且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她忠实地记录了各种不同文化与政治背景下的见证历史的人物,以及一双双表情各异的眼睛。让你读出许多画面以外的东西,这是这本图册拥有更大容量的原因。
  无疑,在经过了两次盛典的狂喜之后,人们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以更加理性的思维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港澳回归的伟大意义,去看待“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伟大实践的真谛。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殖民主义的产生和消亡并不是上帝的意志,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的胜利及百年耻辱的洗雪更不是来自上帝的赐与。历史在豪迈地重新起步,自信而坚毅地在中华民族振兴的新世纪挺进,去预备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更大的庆典——海峡两岸的统一。
  数日前,有嗜书友人造访,见《回归盛典》爱不释手,欲夺所爱,为我所坚拒,毕竟有伤朋友和气,为免麻烦,乃将是书自玻璃书柜移入木门橱内。我打算将这一珍品传给我的孙子以及孙子的孙子。
其他文献
明清两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端,社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现象光怪陆离。小说、野史、笔记等使人们得以窥探历史的某一方面,因而引起了研究者于文学史以外的关注。要研究明清时期为理学所禁锢所不齿的性爱风气,也只能借助于这些正史以外的史料。  远古时代的人们由于对性无法解释,故将其神秘性和庄严性幻化为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继而又以“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乾坤等各种说法来解释性,后经由儒家文明的荡涤与整
期刊
近些年来,学术界的各种丑闻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端,广大读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当前的腐败正在向着神圣崇高的学术领域长驱直入。这样下去,我国的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实在堪忧。例如,今年湖北省社会科学1994—1998年优秀成果奖政府奖的评奖活动、尤其是其中的哲学社会学组的评奖活动,就是学术腐败在政府评价体制中的一次公开的粉墨亮相。在本次评奖过程中,评奖主持人和个别评委利用职权,在哲学社会学组把一场严
期刊
(9)正面辨认  一个术语让人如此折腾,不知他们西方这二百年来是否有过。  通常设想,在他们,这种事,大不了是几个国家语种彼此间语音转写而已。大致相同的历史背景,久矣夫所处相近的环境,共同面对的现象,恼人的同类型问题,语系不同也言语风习相近,思维结构机制接近,术语能指所指几乎多不待言传而易沟通领会。有的暗转就可了之,需要明转的也不待多折腾。  如今狭路相逢,认真较劲,连累我沈恒炎、燕宏远二君编《国
期刊
去年刘小枫先生在北大等校讲演尼采的思想与接受,很是成功,颇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欢迎。但他到底讲了哪些独到的精神体认,我们无从得知。个别刊物报道了只言片语,读者自然不能从中发现丰富的价值。当我在刚刚踏进新世纪的门槛时,意外得到一本真正的新书——《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里面刊发了刘小枫的3万多字的讲演全稿。我很快就读完了这篇精彩的讲稿,感到一种特别的喜悦。作为研究西方思想的学
期刊
熟悉黄裳先生作品的,想来都知道先生于文章结集之事颇为矜慎,这回的《春回札记》篇幅近四百页,新章旧作率多前所未曾收集者,其价值不问可知。  近些年来,四十年代的书报每有重刊重印者,黄裳先生当日的文采风流也因之偶然再现,像《蠹鱼篇》和《万象》杂志的选本中就有先生以笔名发表的作品,单以文章论,似乎较其时纪果庵、周黎庵等所作略胜一筹,然而先生似乎对这些文章不大认可,从未加以理董,殊为遗憾。收入《春回札记》
期刊
伦纳德·史莱因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外科医生,业余爱好艺术,特别是绘画。1979年上半年的一天,他带12岁的女儿去参观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史莱因医生的打算是,想让女儿一开眼界,见识人类文化遗产的若干出色代表。  边走边看,史莱因医生试着努力激起女儿对伟大画作的崇敬和兴奋,女儿一个劲地问个不休,让父亲解释为什么这幅画是“杰作”,那幅画是“瑰宝”,面对一幅幅印象派、立体派的现代作品,医生也感到难
期刊
《回归五四》这本书是早就翻过,但却是一直到最近才认真读过的。  如果再收入舒芜1955年所提供的当时妇孺皆知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应该说,《回归五四》这本书将是一部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文献。从这本书中,读者将不难看出,舒芜是怎样从一个追随时代进步的知识青年,在胡风、路翎等师长朋友的引导下,成为积极参加四十年代启蒙运动的思想斗士;又是怎样在遭受挟政治威权的理论打击后,在五十年代决然否定过去
期刊
去年7月中旬,老作家梅娘要去加拿大居住一段时间,就便顺访温哥华,参加卑诗大学特意为她安排的东北沦陷时期女作家座谈会。我前往她那小小的两居室话别。闲谈中,她告诉我,她翻译的《中国的光荣与悲哀——评赵树理》玉川大学出版社,1979一书,出版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高兴并不亚于她。  我知道,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她与赵树理过从密切,有过思想上的碰撞。我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出版社,1997时
期刊
“北地冱湿的高丘,寂立着一棵孤松;皑皑的冰雪蒙头,他立在那里做梦。它梦见远远东方,那儿有一棵棕榈,立在如焚的坡上,伤心地默默无语。”  这是四川籍创造社、浅草社诗人邓均吾(1898—1969)早年翻译的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名诗《松》。原诗是海涅诗集《抒情插曲》(1822—1823)中的第35首,曾被众多作曲家谱成乐曲,邓均吾用优美的韵律、隽永的译文准确地传达了海涅诗歌的意蕴。  为纪念
期刊
读了三联书店新版《黄仁宇作品系列》中的后三本——《关系千万重》、《地北天南叙古今》和《放宽历史的视界》,黄仁宇的思想和性格更加鲜活地凸显在人们面前。从《万历十五年》到《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他还是站在历史之外观察和品评历史,无论是考察微观的历史人物,还是纵览世界大历史,都还是一个冷静客观的仲裁者,而在这里,他似乎把自己融入了人类的文明历程,于是便从有我之境进入了无我之境。  无论有我无我,黄仁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