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医学经受了历史长河变迁的洗刷,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在我国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学术创新等诸多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中医传统治疗技术。
关键词:中医;传统治疗;技术
一直以来我国历代民医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治疗和保健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医拔罐、中医膏药、中医刮痧、中医火疗、中医气功、中医推拿、中医药茶、中医药酒、中医药浴、中医针灸、自然疗法等。
一、中医特色疗法的概念
中医特色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阐明其机制,并将其运用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门学科。从当前所存在的方法来分来,大致分为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局部疗法、其他疗法。
二、中医特色疗法的主要种类
1.中医针灸。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因其显著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它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医疗保健作用。
2.中医火罐。火罐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3.保健推拿。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疗法。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4.精油刮痧。精油刮痧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加快新陈代谢。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
5.芳香疗法。芳香疗法利用纯天然植物精油的芳香气味和中药本身所具有的治愈能力,以特殊的按摩方法,经由嗅觉器官和皮肤的吸收,到达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运用植物的治疗进行养生、美容、疗理身体和稳定情绪,使人的身、心、灵三者达到平衡和统一。
6.中药熏蒸。熏蒸疗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选苗族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熏蒸,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熏蒸部位,达到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血脉、祛毒杀菌、清洁伤口、消肿止痛,最后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7.特色督灸。督灸是基于传统中医外治法的理论结合传统灸法的特点,创新的一种特色外治技术。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镇痛药物所不及的。它涵括了经络、俞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具有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淤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
8.中药浸泡。中药泡脚,既解乏又利于睡眠,属于中医足疗法之一,也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冬天由于寒冷的刺激,脚部血管收缩,易诱发多种疾病。中医泡脚则可以根据体质选择用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祛除寒冷,促进代谢,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三、中医特色疗法的学习方法
1.首先,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推拿学及相关临床知识。《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的入门课程,是中医其他基础与临床课程的基础,亦是中医药学的必考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中医学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关系到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甚至影响到临床辨证治疗的效果,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古代,其语言晦涩、医理深奥,加之理论抽象、方法独特,对于习惯于分析还原、擅长数理推导的理科学生来说,显得抽象乏味,难以理解,更难以掌握和记忆。因此,掌握学习的重点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特将本人在二十余年学习与教学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但愿对学生有所裨益。
2.其次,掌握重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1)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新版《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化教材)内容较多,近五十万字,但授课时间却较前减少,因此应当在每一章节学习之前,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熟悉大纲要求,了解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教材内容。
(2)了解学习要求,认真掌握学习重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学生第一门专业课程,其中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重点,每一章节中新出现的名词术语是重点内容,都要掌握,如藏象学说部分中的藏象、天癸、奇恒之腑、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肾主纳气等都应作为基本概念进行掌握;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中医思维
(1)立足传统文化,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重于类比、意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中医理论。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再如以过度思虑用脑可致失眠、健忘、纳呆、消瘦等神经衰弱病症,说明过思伤及心脾,并由此加深对心主神志、脾主运化功能的理解;结合冬天取暖的基本条件,理解心主血脉的三基本条件(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及其生理病理;结合过度劳累或情志刺激可诱发冠心病心绞痛,理解气血之间的关系及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的病机特点。又如以“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寒性凝滞、收引的特点;以夏天雨后的泥泞,说明湿性重浊、粘腻的特点等。如此取象比类,通过浅显的生活实例理解深奥的医学道理。
参考文献:
[1]杨德龙,赵继荣,陈文,宋敏.中医特色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中的运用进展[J].《中医研究》.2014年7期.
[2]何学胜,吴勇成,刘汉平.48例四肢骨折患者中医特色治疗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11期 .
[3]阳晓波.四肢骨折患者中医特色治疗效果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
[4]姚敏香.中医特色治疗护理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年16期.
关键词:中医;传统治疗;技术
一直以来我国历代民医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治疗和保健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医拔罐、中医膏药、中医刮痧、中医火疗、中医气功、中医推拿、中医药茶、中医药酒、中医药浴、中医针灸、自然疗法等。
一、中医特色疗法的概念
中医特色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阐明其机制,并将其运用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门学科。从当前所存在的方法来分来,大致分为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局部疗法、其他疗法。
二、中医特色疗法的主要种类
1.中医针灸。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因其显著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它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医疗保健作用。
2.中医火罐。火罐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3.保健推拿。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疗法。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4.精油刮痧。精油刮痧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加快新陈代谢。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
5.芳香疗法。芳香疗法利用纯天然植物精油的芳香气味和中药本身所具有的治愈能力,以特殊的按摩方法,经由嗅觉器官和皮肤的吸收,到达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运用植物的治疗进行养生、美容、疗理身体和稳定情绪,使人的身、心、灵三者达到平衡和统一。
6.中药熏蒸。熏蒸疗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选苗族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熏蒸,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熏蒸部位,达到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血脉、祛毒杀菌、清洁伤口、消肿止痛,最后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7.特色督灸。督灸是基于传统中医外治法的理论结合传统灸法的特点,创新的一种特色外治技术。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镇痛药物所不及的。它涵括了经络、俞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具有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淤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
8.中药浸泡。中药泡脚,既解乏又利于睡眠,属于中医足疗法之一,也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冬天由于寒冷的刺激,脚部血管收缩,易诱发多种疾病。中医泡脚则可以根据体质选择用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祛除寒冷,促进代谢,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三、中医特色疗法的学习方法
1.首先,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推拿学及相关临床知识。《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的入门课程,是中医其他基础与临床课程的基础,亦是中医药学的必考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中医学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关系到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甚至影响到临床辨证治疗的效果,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古代,其语言晦涩、医理深奥,加之理论抽象、方法独特,对于习惯于分析还原、擅长数理推导的理科学生来说,显得抽象乏味,难以理解,更难以掌握和记忆。因此,掌握学习的重点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特将本人在二十余年学习与教学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但愿对学生有所裨益。
2.其次,掌握重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1)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新版《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化教材)内容较多,近五十万字,但授课时间却较前减少,因此应当在每一章节学习之前,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熟悉大纲要求,了解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教材内容。
(2)了解学习要求,认真掌握学习重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学生第一门专业课程,其中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重点,每一章节中新出现的名词术语是重点内容,都要掌握,如藏象学说部分中的藏象、天癸、奇恒之腑、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肾主纳气等都应作为基本概念进行掌握;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中医思维
(1)立足传统文化,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重于类比、意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中医理论。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再如以过度思虑用脑可致失眠、健忘、纳呆、消瘦等神经衰弱病症,说明过思伤及心脾,并由此加深对心主神志、脾主运化功能的理解;结合冬天取暖的基本条件,理解心主血脉的三基本条件(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及其生理病理;结合过度劳累或情志刺激可诱发冠心病心绞痛,理解气血之间的关系及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的病机特点。又如以“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寒性凝滞、收引的特点;以夏天雨后的泥泞,说明湿性重浊、粘腻的特点等。如此取象比类,通过浅显的生活实例理解深奥的医学道理。
参考文献:
[1]杨德龙,赵继荣,陈文,宋敏.中医特色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中的运用进展[J].《中医研究》.2014年7期.
[2]何学胜,吴勇成,刘汉平.48例四肢骨折患者中医特色治疗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11期 .
[3]阳晓波.四肢骨折患者中医特色治疗效果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
[4]姚敏香.中医特色治疗护理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