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交往的功利化、虚拟化和被动化给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障碍。洞悉这些负面因素,开展相应的交往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开展良性交往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握好观念、方式和能力这三个向度,是开展大学生交往德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交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69-02
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在孔子那里,与他人共在,以此建立彼此间的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涉及交往活动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时也曾指出:“交往、共享、协同参与是道德法则和目的的普遍化的唯一途径”[1],一个人的发展,不论其品德或者其他,都与交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实际上,交往已成为一种人必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法则。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
对大学生而言,比学习文化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学会做人,而人际交往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交往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为“成人之学”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交往现状的考察
现状一:交往观念功利化。
当今大学生时时将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当成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标准。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自然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生交往功利化:为了评优、评奖学金、分导师、入党等原因,向老师拍马屁、讲奉承话、请客送礼,这在大学校园已成了一种潮流,且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效仿,就算是达不到目的,不少学生也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进行这种“目的性的交往活动”。姑且不谈这种交往的成功比例,光是学生们这种观念不仅会玷污原本高尚的师生关系和正常的师生情感,更会给周围学生造成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仿,破坏校园风气,不利于大学生的正常师生交往。
其次,同辈交往功利化: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交友、谈对象方面。他们常常会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利益、有需要、有帮助或者对自己未来生活、工作有帮助的人来建立一种并不是以真实感情来维系的友谊。在利用这种交往达到某种目的之后,这种临时的人际关系也常常得不到继续维系,这种间断性、目的性、非真诚的交往不但不会对大学生的情感产生良好的触动,而且会带来负面刺激,使他们不再相信情感的价值,产生诸如“是否还存在真实情感”等疑问。
总之,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功利化造成了师生情感、同辈友情淡薄化,使人际交往失去了原初的意义和功能;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麻木和冷漠,造成彼此间缺乏关心、理解、责任、尊重;使得他们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其精神生活空虚,安全感缺乏,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问题得不到良好的沟通解决,日积月累,会形成心理的扭曲,使他们的情感乃至整个身心健康发展受阻。对社会来讲,又有引发社会道德危机和公正危机、引起社会道德滑坡和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的危险。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交往德育,是他们自身情感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状二:交往方式虚拟化。
大学生交往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互联网。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新型交流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大学生的交往显得隐蔽而不封闭:Email、bbs、qq、微博、微信等早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此为平台,他们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交往互动。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呈现了虚拟化的特点。表现在:
首先,交往介质虚拟化。在网络时代面对面的语言、肢体和神情等交流已经显得奢侈而落伍,于是冷硬的屏幕和键盘输出的文字、图片、表情、声音等传输符号便取代了实际的语言和行为交流,成为大学生主流的交往媒介。虚拟的符号作用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和自由,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正面可能与负面障碍。
其次,交往角色的虚拟化。“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充斥着各种虚拟的角色,现实中做不到的角色在网络里易如反掌。现实中你就是你,网络里你想是谁就是谁。不少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很享受虚拟角色的体验过程。很多大学生在网上建立虚拟家庭、虚拟部落,在充当任意想要的角色中获得满足和喜悦,在迅捷的角色转换中体验征服感和驾驭感。
总之,虚拟化的交往介质和交往角色使大学生们免除了承担即时责任的重负,使他们的“本我”得到了肆意的张扬。因为虚拟,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利益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传播色情和暴力信息等行为屡屡发生,使大学生心理阴暗面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很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种种行为转嫁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现实人际关系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降低,会使他们采取逃避、退缩的交往方式或者是采取攻击型的交往方式。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化背后映射出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问题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交往方式教育迫在眉睫。
现状三:交往能力低能化。
与网络虚拟交往的积极主动性相反,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却不尽人意,现实人际交往水平较差,交往能力不高成为大学生现实交往的重要特点,表现在:
首先,交往认知能力不足。多数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能充分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特征,不能把握好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水平,交往开始之前信心满怀,一遇到挫折就失去热情和勇气。正确了解自己、判断自己、综合评价自己的能力远远和自身的年龄知识结构不符。不仅不能正确判断自身的交往能力,对他人的认知能力也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了解他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此外对交往关系状况的认知也不是很明确,不善于把握“我—他”、“他—别人”之间的关系程度,不知道人际问题所在。 其次,沟通能力有待改善。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管理自身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不能借助自己的表情、体态、言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除了自身的沟通技能外,自身因素如偏执人格等也会影响对沟通能力的驾驭和把握。
再次,控制能力有限。当今大学生个性强,爱炫耀,感情用事,自恋、富于幻想,这使他们在具体的交往情境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机、及时有效地控制情绪反应的后果,不能冷静地思考现状。这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二、大学生交往教育需把握三个向度
如上,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功利化、方式的虚拟化和能力的低能化就反映出对其开展交往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在发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时候及时调整,找出问题,这对于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是十分有利的。”[3]本文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要特别注意把握观念、方法和能力三个向度。
首先,交往观念教育是大学生交往教育之观念向度。
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是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因人而异的、科学的引导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4]。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交往观念是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前提、对交往实践有着指导促进作用。基于不少大学生交往观念淡薄,交往原则物质化,交往目的功利化等现状,我们就特别要注意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使他们务必在观念上首先有一个正确认识和把握。
对其进行交往观念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人际交往的实质内涵,使他们的交往需要层次从物质上升到精神,使他们交往动机从利己走向利他,培养重感情、贵付出、露真情、讲人情等现代交往观念。在交往目的取向上,教导他们要侧重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方面、有利于感情的交流升华的方面以及有助于崇高目标实现的方面;在对象选择上,引导他们交德高望重之友、志同道合之友、知心知情之友、净己助人之友;在交往原则上,敦促他们摒弃铜臭,崇尚师生情分,重视同辈友谊,互相付出真诚感情,遵守彼此信诺;在交往过程中,提醒他们向他人学习,帮助他人所需所急,谅解他人不慎之误,净化彼此心灵,共同追求美好的人际关系,体验美好的人际温暖,达到互促互进的高尚境界。
其次,交往方式教育是大学生交往教育之方式向度。
交往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交往习惯,对大学生而言,能否在合适的场合采取合适的交往方式是判断交往德育成功与否的一杆标尺。对大学生进行交往方式教育是要在他们喜爱的交往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有利于交往的因素摒弃不利于交往的因素,促使他们了解并养成良好的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按照交往对象间的关系来分,一般分为退缩型、攻击型、自主型三种[5],大学生交往方式的虚拟化一方面会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一种冷漠乃至抵制的态度,呈现出自我孤立、行为被动、易害羞、表情冷淡等退缩型交往表现,不利于融入交际圈,造成适应难题。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暴力游戏等会潜在地培养大学生的攻击情绪,在现实交往中出现反应过激,易敏感,好冲突,乐于以暴力方式解决冲突等攻击型表现,给交往双方带去伤痛的同时会造成人际交往的中断和友谊的缺失。因此,在交往方式教育中,就要教育大学生适量远离网络,至少不能沉迷网络,学会科学使用网络,引导他们采取合适的交流平台。同时,要加强现实交往教育,使他们懂得正常的人际交往不能只靠网络,更要靠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懂得现实交往是深入联系社会、沟通情感的桥梁,是培养自身参与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不论如何,现实交往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人格个性的首要方式,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最后,交往能力教育是大学生交往教育之内容向度。
任何交往都始终离不开一定的内容进行交往,也离不开以一定的关系进行交往。这就是说,任何交往都包括内容与关系两个成分[6]。交往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成败。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懂得交往技巧的同学比那些无法驾驭人际交往的同学更能受到师生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因而,面对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认知能力不足、沟通能力有限、控制能力不强的现状,对其进行交往能力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事实上,对大学生进行交往能力教育就是对其进行交往能力培养。本文认为,人际交往艺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交往沟通能力的法宝。
“在人际沟通中,心理学家根据沟通表达方式把沟通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种方法艺术技巧类型”[7]。言语沟通教育方面,要培养大学生使用积极美好的语言,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要帮助他们掌握赞美和表扬的艺术。要懂得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恰当的赞美。要学会表扬,而且要注意表扬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非言语沟通教育方面,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懂得“察言观色”,弄清交往对象习惯的表情、体态、姿势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弄清相同的体态语言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提高他们自身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而言,很多交往障碍都和心理因素有关,如胆汁质型人的神经活动兴奋且不均衡极易导致情绪失控,引发人际矛盾;抑郁质型的人神经活动弱且兴奋过程短就容易产生人际敏感,造成交往障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提高他们心理健康认知能力的重要保障。需引导他们克服不利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培养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当然,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定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应激源对其心理乃至生理产生极端情绪反应。总之良好的认知能力能促进控制能力的提高,从而使人际交往认知和体悟能力能更好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发挥黏合剂的作用。
总之,把握好观念、方式以及能力三个向度是大学生交往教育进行的三项重要指标,是基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而提出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成功与否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郭木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5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3]吴丽.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4]吴丽.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5]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5.
[6]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65.
[7]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7.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交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69-02
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在孔子那里,与他人共在,以此建立彼此间的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涉及交往活动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时也曾指出:“交往、共享、协同参与是道德法则和目的的普遍化的唯一途径”[1],一个人的发展,不论其品德或者其他,都与交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实际上,交往已成为一种人必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法则。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
对大学生而言,比学习文化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学会做人,而人际交往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交往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为“成人之学”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交往现状的考察
现状一:交往观念功利化。
当今大学生时时将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当成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标准。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自然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生交往功利化:为了评优、评奖学金、分导师、入党等原因,向老师拍马屁、讲奉承话、请客送礼,这在大学校园已成了一种潮流,且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效仿,就算是达不到目的,不少学生也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进行这种“目的性的交往活动”。姑且不谈这种交往的成功比例,光是学生们这种观念不仅会玷污原本高尚的师生关系和正常的师生情感,更会给周围学生造成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仿,破坏校园风气,不利于大学生的正常师生交往。
其次,同辈交往功利化: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交友、谈对象方面。他们常常会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利益、有需要、有帮助或者对自己未来生活、工作有帮助的人来建立一种并不是以真实感情来维系的友谊。在利用这种交往达到某种目的之后,这种临时的人际关系也常常得不到继续维系,这种间断性、目的性、非真诚的交往不但不会对大学生的情感产生良好的触动,而且会带来负面刺激,使他们不再相信情感的价值,产生诸如“是否还存在真实情感”等疑问。
总之,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功利化造成了师生情感、同辈友情淡薄化,使人际交往失去了原初的意义和功能;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麻木和冷漠,造成彼此间缺乏关心、理解、责任、尊重;使得他们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其精神生活空虚,安全感缺乏,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问题得不到良好的沟通解决,日积月累,会形成心理的扭曲,使他们的情感乃至整个身心健康发展受阻。对社会来讲,又有引发社会道德危机和公正危机、引起社会道德滑坡和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的危险。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交往德育,是他们自身情感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状二:交往方式虚拟化。
大学生交往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互联网。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新型交流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大学生的交往显得隐蔽而不封闭:Email、bbs、qq、微博、微信等早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此为平台,他们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交往互动。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呈现了虚拟化的特点。表现在:
首先,交往介质虚拟化。在网络时代面对面的语言、肢体和神情等交流已经显得奢侈而落伍,于是冷硬的屏幕和键盘输出的文字、图片、表情、声音等传输符号便取代了实际的语言和行为交流,成为大学生主流的交往媒介。虚拟的符号作用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和自由,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正面可能与负面障碍。
其次,交往角色的虚拟化。“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充斥着各种虚拟的角色,现实中做不到的角色在网络里易如反掌。现实中你就是你,网络里你想是谁就是谁。不少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很享受虚拟角色的体验过程。很多大学生在网上建立虚拟家庭、虚拟部落,在充当任意想要的角色中获得满足和喜悦,在迅捷的角色转换中体验征服感和驾驭感。
总之,虚拟化的交往介质和交往角色使大学生们免除了承担即时责任的重负,使他们的“本我”得到了肆意的张扬。因为虚拟,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利益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传播色情和暴力信息等行为屡屡发生,使大学生心理阴暗面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很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种种行为转嫁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现实人际关系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降低,会使他们采取逃避、退缩的交往方式或者是采取攻击型的交往方式。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化背后映射出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问题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交往方式教育迫在眉睫。
现状三:交往能力低能化。
与网络虚拟交往的积极主动性相反,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却不尽人意,现实人际交往水平较差,交往能力不高成为大学生现实交往的重要特点,表现在:
首先,交往认知能力不足。多数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能充分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特征,不能把握好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水平,交往开始之前信心满怀,一遇到挫折就失去热情和勇气。正确了解自己、判断自己、综合评价自己的能力远远和自身的年龄知识结构不符。不仅不能正确判断自身的交往能力,对他人的认知能力也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了解他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此外对交往关系状况的认知也不是很明确,不善于把握“我—他”、“他—别人”之间的关系程度,不知道人际问题所在。 其次,沟通能力有待改善。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管理自身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不能借助自己的表情、体态、言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除了自身的沟通技能外,自身因素如偏执人格等也会影响对沟通能力的驾驭和把握。
再次,控制能力有限。当今大学生个性强,爱炫耀,感情用事,自恋、富于幻想,这使他们在具体的交往情境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机、及时有效地控制情绪反应的后果,不能冷静地思考现状。这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二、大学生交往教育需把握三个向度
如上,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功利化、方式的虚拟化和能力的低能化就反映出对其开展交往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在发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时候及时调整,找出问题,这对于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是十分有利的。”[3]本文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要特别注意把握观念、方法和能力三个向度。
首先,交往观念教育是大学生交往教育之观念向度。
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是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因人而异的、科学的引导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4]。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交往观念是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前提、对交往实践有着指导促进作用。基于不少大学生交往观念淡薄,交往原则物质化,交往目的功利化等现状,我们就特别要注意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使他们务必在观念上首先有一个正确认识和把握。
对其进行交往观念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人际交往的实质内涵,使他们的交往需要层次从物质上升到精神,使他们交往动机从利己走向利他,培养重感情、贵付出、露真情、讲人情等现代交往观念。在交往目的取向上,教导他们要侧重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方面、有利于感情的交流升华的方面以及有助于崇高目标实现的方面;在对象选择上,引导他们交德高望重之友、志同道合之友、知心知情之友、净己助人之友;在交往原则上,敦促他们摒弃铜臭,崇尚师生情分,重视同辈友谊,互相付出真诚感情,遵守彼此信诺;在交往过程中,提醒他们向他人学习,帮助他人所需所急,谅解他人不慎之误,净化彼此心灵,共同追求美好的人际关系,体验美好的人际温暖,达到互促互进的高尚境界。
其次,交往方式教育是大学生交往教育之方式向度。
交往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交往习惯,对大学生而言,能否在合适的场合采取合适的交往方式是判断交往德育成功与否的一杆标尺。对大学生进行交往方式教育是要在他们喜爱的交往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有利于交往的因素摒弃不利于交往的因素,促使他们了解并养成良好的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按照交往对象间的关系来分,一般分为退缩型、攻击型、自主型三种[5],大学生交往方式的虚拟化一方面会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一种冷漠乃至抵制的态度,呈现出自我孤立、行为被动、易害羞、表情冷淡等退缩型交往表现,不利于融入交际圈,造成适应难题。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暴力游戏等会潜在地培养大学生的攻击情绪,在现实交往中出现反应过激,易敏感,好冲突,乐于以暴力方式解决冲突等攻击型表现,给交往双方带去伤痛的同时会造成人际交往的中断和友谊的缺失。因此,在交往方式教育中,就要教育大学生适量远离网络,至少不能沉迷网络,学会科学使用网络,引导他们采取合适的交流平台。同时,要加强现实交往教育,使他们懂得正常的人际交往不能只靠网络,更要靠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懂得现实交往是深入联系社会、沟通情感的桥梁,是培养自身参与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不论如何,现实交往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人格个性的首要方式,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最后,交往能力教育是大学生交往教育之内容向度。
任何交往都始终离不开一定的内容进行交往,也离不开以一定的关系进行交往。这就是说,任何交往都包括内容与关系两个成分[6]。交往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成败。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懂得交往技巧的同学比那些无法驾驭人际交往的同学更能受到师生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因而,面对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认知能力不足、沟通能力有限、控制能力不强的现状,对其进行交往能力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事实上,对大学生进行交往能力教育就是对其进行交往能力培养。本文认为,人际交往艺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交往沟通能力的法宝。
“在人际沟通中,心理学家根据沟通表达方式把沟通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种方法艺术技巧类型”[7]。言语沟通教育方面,要培养大学生使用积极美好的语言,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要帮助他们掌握赞美和表扬的艺术。要懂得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恰当的赞美。要学会表扬,而且要注意表扬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非言语沟通教育方面,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懂得“察言观色”,弄清交往对象习惯的表情、体态、姿势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弄清相同的体态语言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提高他们自身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而言,很多交往障碍都和心理因素有关,如胆汁质型人的神经活动兴奋且不均衡极易导致情绪失控,引发人际矛盾;抑郁质型的人神经活动弱且兴奋过程短就容易产生人际敏感,造成交往障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提高他们心理健康认知能力的重要保障。需引导他们克服不利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培养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当然,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定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应激源对其心理乃至生理产生极端情绪反应。总之良好的认知能力能促进控制能力的提高,从而使人际交往认知和体悟能力能更好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发挥黏合剂的作用。
总之,把握好观念、方式以及能力三个向度是大学生交往教育进行的三项重要指标,是基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而提出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成功与否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郭木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5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3]吴丽.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4]吴丽.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5]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5.
[6]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65.
[7]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