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倡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生成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动与静、放与收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有效的课堂氛围,打造生成性课堂。
关键词: 中学数学 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
一、引言
数学课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在以往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模式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习热情难以激发。教师要仔细思考,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促使学习动机产生,提升教学质量。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处理好动与静、放与收这两组关系,构建高效课堂。
二、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动与静之间的关系
1.小组探索活动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提出新的具体方向: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思考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中学数学课堂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动”起来。
如教学《同类项》知识时,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为5人小组,引导组内探究同类概念:小组阅读教材,思考“同类”含义,以教室里的事物为例进行分类,各组派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的分类依据。小组以班级学生为例,第一级分类,可将学生分为男生和女生,分类依据是性别;第二级分类,先对女生进行分类,分类依据是姓氏,分类结果是张姓女同学、赵姓女同学、王姓女同学等;第三级分类,对张姓女同学进行分类,以身高为依据,又可分出不同小类。
同类项知识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式运算,教师片面灌输,学生恐怕一时间难以理解其符号的抽象性。小组合作讨论,不仅增加了生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实际上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合作交流进一步消化知识。
2.安静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固然要为学生创造活动机会,但同样也要把握好“动”的度,过犹不及,适当时刻,教师要让学生安静下来,沉淀思维,从而期待更多思维上的“动”。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安静的氛围,不能一直“动”下去。
在《同类项》知识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适时组织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归纳,将课堂讨论引到正轨上。小组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同类项含义并以班级女同学举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3x2y,-2,5x2y,3y2z,6xy2,7,-5y2z中,哪些项可以归为一类,仔细想一想,说出正确答案?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数学灵感,但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浑水摸鱼”,不认真参与讨论,聚在一起说闲话,影响学习效率。有时候,学生受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讨论内容逐渐偏离教学目标,尤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一个人想偏了,可能会影响一整组学生。教师要适时让活跃的课堂气氛安静下来,仔细倾听学生讨论成果,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活动。
三、如何处理好中学数学课堂放与收之间的关系
“放”与“收”是课堂教学中的另一对矛盾,恰当的“放”能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空气”中获取知识;恰当的“收”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避免学生无目的放下去。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既要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为学生指明方向。
课堂应还学生自由,教师如果不假思索地迎“自由之风”而上,课堂教学将患上新的“流行病”。个别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美丽的风景线,在教改中尝鲜尝新,“果断”将教案置之不理,积极纳入始料未及的直接体验,最后导致课堂任务没有完成、课堂效率低下。与扑面而来的“放手”之风不期而遇时,教师不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依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体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顿悟数学思想的精妙。
四、结语
动静结合、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使中学数学课堂焕发出绚丽多彩的景观,有利于课堂活动的高效组织。教师要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驰骋,使数学课成为“天高任鸟飞,海阔纵鱼跃”的学习天地。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适当把握动与静、放与收的关系,需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研究。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剑岚.国外关于数学学习中多元外在表征的研究述评.数学教育学报,2008,(1).
本文为庆阳市教育科学2014年规划课题:《动与静结合下的新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中学数学 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
一、引言
数学课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在以往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模式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习热情难以激发。教师要仔细思考,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促使学习动机产生,提升教学质量。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处理好动与静、放与收这两组关系,构建高效课堂。
二、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动与静之间的关系
1.小组探索活动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提出新的具体方向: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思考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中学数学课堂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动”起来。
如教学《同类项》知识时,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为5人小组,引导组内探究同类概念:小组阅读教材,思考“同类”含义,以教室里的事物为例进行分类,各组派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的分类依据。小组以班级学生为例,第一级分类,可将学生分为男生和女生,分类依据是性别;第二级分类,先对女生进行分类,分类依据是姓氏,分类结果是张姓女同学、赵姓女同学、王姓女同学等;第三级分类,对张姓女同学进行分类,以身高为依据,又可分出不同小类。
同类项知识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式运算,教师片面灌输,学生恐怕一时间难以理解其符号的抽象性。小组合作讨论,不仅增加了生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实际上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合作交流进一步消化知识。
2.安静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固然要为学生创造活动机会,但同样也要把握好“动”的度,过犹不及,适当时刻,教师要让学生安静下来,沉淀思维,从而期待更多思维上的“动”。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安静的氛围,不能一直“动”下去。
在《同类项》知识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适时组织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归纳,将课堂讨论引到正轨上。小组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同类项含义并以班级女同学举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3x2y,-2,5x2y,3y2z,6xy2,7,-5y2z中,哪些项可以归为一类,仔细想一想,说出正确答案?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数学灵感,但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浑水摸鱼”,不认真参与讨论,聚在一起说闲话,影响学习效率。有时候,学生受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讨论内容逐渐偏离教学目标,尤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一个人想偏了,可能会影响一整组学生。教师要适时让活跃的课堂气氛安静下来,仔细倾听学生讨论成果,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活动。
三、如何处理好中学数学课堂放与收之间的关系
“放”与“收”是课堂教学中的另一对矛盾,恰当的“放”能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空气”中获取知识;恰当的“收”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避免学生无目的放下去。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既要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为学生指明方向。
课堂应还学生自由,教师如果不假思索地迎“自由之风”而上,课堂教学将患上新的“流行病”。个别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美丽的风景线,在教改中尝鲜尝新,“果断”将教案置之不理,积极纳入始料未及的直接体验,最后导致课堂任务没有完成、课堂效率低下。与扑面而来的“放手”之风不期而遇时,教师不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依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体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顿悟数学思想的精妙。
四、结语
动静结合、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使中学数学课堂焕发出绚丽多彩的景观,有利于课堂活动的高效组织。教师要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驰骋,使数学课成为“天高任鸟飞,海阔纵鱼跃”的学习天地。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适当把握动与静、放与收的关系,需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研究。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剑岚.国外关于数学学习中多元外在表征的研究述评.数学教育学报,2008,(1).
本文为庆阳市教育科学2014年规划课题:《动与静结合下的新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