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实现教育的公平,进而缩小因教育不公而带来的贫富差距,这是一件需要政府、社会与公民共同参与的大事。我们期盼着教育公平,贫富差距缩小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看过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记》的观众应该都有印象,城市里的孩子和乡村小孩接受的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城市里的孩子享受着先进的信息技术,而乡村里教育资源非常匮乏,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非常不足。
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
在某一期的节目中,住在云南山村、就学于只有2个老师20个学生的学校,每天仅用水煮洋芋果腹的14岁男孩,他觉得城市里最大的学校就是“20个老师,200个学生,一个宿舍80人”。当他看到深圳的学校饭菜不用自己做,衣服不用自己洗,宿舍才6个人,一个学校连幼儿园、小学、中学全有,大得堪比他们小山村时,感叹不已。
大城市与偏僻农村的差距在几十年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差距,而目前这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大了。以教育为例,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资源的分布,如今的中国优质教学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是公立教育的资源向大城市倾斜,就连市场化的教育也首先满足大城市。孩子们除了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各种课堂外的艺术、体育等课程,但在中小城市或者是偏远地区,各项生活条件落后,连很多公派教师都不愿意留在山村教授孩子们知识,更遑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私营教育机构会在这里投资。
利利是江西赣南某乡村的9岁女孩,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一年仅过年时回去一次,她跟年近七旬的外婆外公一起生活。她所就读的小学,离家有五六公里,途中要翻越两座大山。每周周一一大早,利利背上足够一周食用的米和菜,步行前往学校,赶上早上8点的学校升旗仪式。周五下午5点半,她再途径蜿蜒崎岖的小泥路和山路回家。农村一辈子有忙不完的活,回到家后,利利要帮助外公外婆做各种农活和家务,例如种地、除草、砍柴、放牛等。忙完一天的农活,晚上,利利再拿出从学校带回来的作业,坐在饭桌前做作业。因为外公外婆都没文化,有不会的题目,她也无处询问,只能等回校的时候再问老师和同学。
英语、电脑、围棋、游泳等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几乎每个城里的孩子都参加过,而农村小孩几乎想都没有想过。在农村,学龄前的儿童大多是认识几个拼音和简单的汉字,至于钢琴、美術、舞蹈等方面的培养基本没有,也不会要求孩子们学普通话,来自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他们日后的教育影响很大,从起点上他们就远远地落在了城市孩子的后面。
和同龄的农村小孩相比,城市孩子的基础教育相对优越很多,特别是教育资源集中的地区,往往经济发达,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好。相对于农村小孩放学后在家干繁重的农活,这些孩子可以通过进兴趣班、健身、逛古文化景点等等来丰富精神文化,他们后天的优势是偏远地区无法比拟的。
民办学校资源差 收费却不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农民工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滞塞造就了大批的城市候鸟,并因其特殊的工作和生存环境而体味着别样的喜怒哀乐。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民工的孩子则因为义务教育体制、户籍制度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等原因,求学的问题受到种种障碍和限制。
在大城市,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在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措施正在逐步健全,但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城市虽然取消了借读费,但财政没有补助资金,很多城市公立学校多以非学区户口和没有学位为由拒收农民工子女,而民办学校在费用和规模上,同样不尽人意。
从广西贺州来深圳务工的小刘夫妇,8岁的儿子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小刘夫妇皆为初中毕业,在深圳只能靠简单的技术活和繁重的体力活赚取低廉的生活费,对儿子未来的希望是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考入大学,毕业后找一份既轻松又体面的工作,不用像他们那样四处漂泊谋生存。
按照非深圳户口户籍儿童在深圳读小学的条件,夫妻俩既没有深圳户口,又没有房产证明,也没有深圳社保或营业执照等证明材料,不符合深圳入学规定的几种情况。为了给孩子一个阳光健康的心态,不想让他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夫妇俩于是将他送进了所在暂住地相近的民办小学上学。
小刘夫妇说因为经济原因,不能送儿子去条件好的国际学校,只能进这一类民办学校。但是民办学校,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配套设施,与公办学校都有很大的差距,教育资源教师的流动性很大,两年不到,他们孩子所在班级已经换了3个班主任。尤其是在看到今年“深圳民办学校高分生不足2%”的新闻时,他们更是忧心忡忡。然而,尽管民办学校教育资源平平,但学费却不低,小刘夫妇称每年都要花很大一笔开支用于支付孩子的教育。
贫困生求学不堪承受之重
今年7月底,人民网一则新闻报道,吉林省延吉市某农村女孩刘倩以640分考上大连理工大学。但是提到学费时,她的父亲眼睛黯淡下来,“唉,没想到姑娘能考上,真不希望她考这么好。”因为经济原因,刘倩贫困的家庭难以支付每年6000多元的学费。虽然刘倩的父亲最终表示,既然考上了这么好的大学,就算借钱,也要供孩子把学上完,但这也意味着整个家庭将背负更加沉重的经济压力。
一份调查显示,在我国,很多偏远贫困山村的孩子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难以继续求学,他们在初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工作,或成为工厂里的工人,或在家一起干农活,没有机会进入高中和大学校园,这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家庭经济困难。
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中,现在的农村学生如果去城里读高中和大学,学费高昂,生活成本受物价影响而增多,很多人会倾尽家产去供孩子读书,而这无形中扩大了贫富差距。
今年9月,江苏、贵州、宁夏等地对大学学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多个省(市)的学费标准绝大多数呈上扬态势,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
有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今,中国大学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人,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如此高的大学学费成为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不能承受之重。现在,多地大学学费迎来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的涨价潮,这使本来就缺乏经济能力的中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更加负担不起高额的学费。
近年来,教育平等问题与缩小贫富差距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针对这两个问题,政府也施行了不少有利的举措,比如:对贫困人员和低收入群体给予经济援助和支持,减免义务教育费用等。但此番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标准的新一轮“涨价冲动”,俨然将教育当成商品一样对待,给人一种“向钱看”的直觉,而这只会在无形中促成富人的孩子是富人,穷人的孩子是穷人。诚然,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以缩小因教育不公而带来的贫富差距,还需要更加公平完善的教育制度,保障所有人在能力培养方面处于公平地位。
看过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记》的观众应该都有印象,城市里的孩子和乡村小孩接受的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城市里的孩子享受着先进的信息技术,而乡村里教育资源非常匮乏,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非常不足。
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
在某一期的节目中,住在云南山村、就学于只有2个老师20个学生的学校,每天仅用水煮洋芋果腹的14岁男孩,他觉得城市里最大的学校就是“20个老师,200个学生,一个宿舍80人”。当他看到深圳的学校饭菜不用自己做,衣服不用自己洗,宿舍才6个人,一个学校连幼儿园、小学、中学全有,大得堪比他们小山村时,感叹不已。
大城市与偏僻农村的差距在几十年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差距,而目前这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大了。以教育为例,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资源的分布,如今的中国优质教学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是公立教育的资源向大城市倾斜,就连市场化的教育也首先满足大城市。孩子们除了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各种课堂外的艺术、体育等课程,但在中小城市或者是偏远地区,各项生活条件落后,连很多公派教师都不愿意留在山村教授孩子们知识,更遑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私营教育机构会在这里投资。
利利是江西赣南某乡村的9岁女孩,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一年仅过年时回去一次,她跟年近七旬的外婆外公一起生活。她所就读的小学,离家有五六公里,途中要翻越两座大山。每周周一一大早,利利背上足够一周食用的米和菜,步行前往学校,赶上早上8点的学校升旗仪式。周五下午5点半,她再途径蜿蜒崎岖的小泥路和山路回家。农村一辈子有忙不完的活,回到家后,利利要帮助外公外婆做各种农活和家务,例如种地、除草、砍柴、放牛等。忙完一天的农活,晚上,利利再拿出从学校带回来的作业,坐在饭桌前做作业。因为外公外婆都没文化,有不会的题目,她也无处询问,只能等回校的时候再问老师和同学。
英语、电脑、围棋、游泳等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几乎每个城里的孩子都参加过,而农村小孩几乎想都没有想过。在农村,学龄前的儿童大多是认识几个拼音和简单的汉字,至于钢琴、美術、舞蹈等方面的培养基本没有,也不会要求孩子们学普通话,来自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他们日后的教育影响很大,从起点上他们就远远地落在了城市孩子的后面。
和同龄的农村小孩相比,城市孩子的基础教育相对优越很多,特别是教育资源集中的地区,往往经济发达,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好。相对于农村小孩放学后在家干繁重的农活,这些孩子可以通过进兴趣班、健身、逛古文化景点等等来丰富精神文化,他们后天的优势是偏远地区无法比拟的。
民办学校资源差 收费却不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农民工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滞塞造就了大批的城市候鸟,并因其特殊的工作和生存环境而体味着别样的喜怒哀乐。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民工的孩子则因为义务教育体制、户籍制度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等原因,求学的问题受到种种障碍和限制。
在大城市,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在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措施正在逐步健全,但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城市虽然取消了借读费,但财政没有补助资金,很多城市公立学校多以非学区户口和没有学位为由拒收农民工子女,而民办学校在费用和规模上,同样不尽人意。
从广西贺州来深圳务工的小刘夫妇,8岁的儿子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小刘夫妇皆为初中毕业,在深圳只能靠简单的技术活和繁重的体力活赚取低廉的生活费,对儿子未来的希望是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考入大学,毕业后找一份既轻松又体面的工作,不用像他们那样四处漂泊谋生存。
按照非深圳户口户籍儿童在深圳读小学的条件,夫妻俩既没有深圳户口,又没有房产证明,也没有深圳社保或营业执照等证明材料,不符合深圳入学规定的几种情况。为了给孩子一个阳光健康的心态,不想让他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夫妇俩于是将他送进了所在暂住地相近的民办小学上学。
小刘夫妇说因为经济原因,不能送儿子去条件好的国际学校,只能进这一类民办学校。但是民办学校,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配套设施,与公办学校都有很大的差距,教育资源教师的流动性很大,两年不到,他们孩子所在班级已经换了3个班主任。尤其是在看到今年“深圳民办学校高分生不足2%”的新闻时,他们更是忧心忡忡。然而,尽管民办学校教育资源平平,但学费却不低,小刘夫妇称每年都要花很大一笔开支用于支付孩子的教育。
贫困生求学不堪承受之重
今年7月底,人民网一则新闻报道,吉林省延吉市某农村女孩刘倩以640分考上大连理工大学。但是提到学费时,她的父亲眼睛黯淡下来,“唉,没想到姑娘能考上,真不希望她考这么好。”因为经济原因,刘倩贫困的家庭难以支付每年6000多元的学费。虽然刘倩的父亲最终表示,既然考上了这么好的大学,就算借钱,也要供孩子把学上完,但这也意味着整个家庭将背负更加沉重的经济压力。
一份调查显示,在我国,很多偏远贫困山村的孩子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难以继续求学,他们在初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工作,或成为工厂里的工人,或在家一起干农活,没有机会进入高中和大学校园,这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家庭经济困难。
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中,现在的农村学生如果去城里读高中和大学,学费高昂,生活成本受物价影响而增多,很多人会倾尽家产去供孩子读书,而这无形中扩大了贫富差距。
今年9月,江苏、贵州、宁夏等地对大学学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多个省(市)的学费标准绝大多数呈上扬态势,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
有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今,中国大学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人,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如此高的大学学费成为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不能承受之重。现在,多地大学学费迎来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的涨价潮,这使本来就缺乏经济能力的中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更加负担不起高额的学费。
近年来,教育平等问题与缩小贫富差距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针对这两个问题,政府也施行了不少有利的举措,比如:对贫困人员和低收入群体给予经济援助和支持,减免义务教育费用等。但此番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标准的新一轮“涨价冲动”,俨然将教育当成商品一样对待,给人一种“向钱看”的直觉,而这只会在无形中促成富人的孩子是富人,穷人的孩子是穷人。诚然,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以缩小因教育不公而带来的贫富差距,还需要更加公平完善的教育制度,保障所有人在能力培养方面处于公平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