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认同的价值观,能够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高校价值观教育较为弱化、知行合一有待落实、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因此,高校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整合价值观资源、拓展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实践;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8-020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梦想之舵、精神之钙、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既承载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又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乎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受制度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处于不同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和生产生活标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衡量利益的唯一标准,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元素[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通过有序的构成,具备先进的特性,包括科学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于价值的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价值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评价实践活动的价值标准,是一种判断性的认识。这就要求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将其视为价值尺度,判断某一活动是否合理科学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事情的好与坏需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判断。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分析
(一)价值观教育较为弱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转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界也受其影响逐渐出现教育产业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向职业能力建设方面倾斜、向学术技术创新方面倾斜、向学科硬件建设方面倾斜,而相较于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教育上却凸显出极大的不足,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投入,进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地位较低,缺乏重视力度。一些高校虽然会强调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却没有充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趋于表面化,教学效果欠佳。长此以往,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将逐渐形成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将更难贯彻落实[2]。
(二)知行合一有待落实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容,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未来工作带来指示性的引导作用。但是在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的情况,突出表现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带书”上课,同时,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业缺乏敬业精神,对待学业只是应付了事,对于专业知识掌握不清、认识不明,此外,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观念,作弊抄袭屡见不鲜等。这都是因为大学生只是在课程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一旦相关学习完成后,并未在实践中落实,不具备核心价值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就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实现知行合一,缺乏实效性[3]。
(三)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大学教育中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抑或是在教学手段上都明显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必须使核心价值观教育迎合时代发展变化,保持改革创新,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成绩。但是由于教学手段和方法都较为落后,这就导致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改进步伐缓慢,教学效果不充分等问题出现,学生受这些问题的影响,能够获得教育效果将颇为有限。落后、单调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硬性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进而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地位
进行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必须要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明确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身份,提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4]。尊重学生合理诉求和个性发展,并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长进行积极引导,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知识的了解需要,更要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能力都能够带来积极影响。教师应该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学目标相挂钩,在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践行者的身份地位,提高个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热爱工作、尊重学生、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与此同時,要保持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既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又要贴近社会发展情况。其本质意义就是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具备良好的实践性,将教育引导工作构成有机整体,实现教育与生活的互通互融,更要确保教育工作扎根于生活实际,以更为亲近的方式启迪学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受到道德教化。 (二)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过程中是以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来进行实现的,它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同层次上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5]。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扎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正确的指导思想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国情与世情,进而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我国的共同理想相匹配,将个人需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不仅将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够使大学生在共同理想下,保持艰苦奋斗,实现个人成长,更要实现祖国的腾飞。最后,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一直以来,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延绵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力量。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其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鼓励大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既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教育的内化方面,又包括社会教育宣传的外化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种方法进行有效梳理,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质量以及效率[6]。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大学内政治理论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在大学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开展,从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教师大多长期从事于相关理论研究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储备优势。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大学内政治理论工作者的主导作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刻站在理论前沿,真正发挥出实效性作用。其次,开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作用。挖掘校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力量,比如可以邀请校外教育宣传组织到大学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报告。校外的教育资源更为丰富、多样化,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可以邀请在各自研究领域内有所成绩的专家学者来进行学术报告,这些专家学者都具备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并且高瞻远瞩、成绩卓越,能够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高校可以建立多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在现代科学技术引领之下,进行教育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7]。高校可以利用各类先进信息技术,比如,校内论坛、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实时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学习资源丰富化、生动化,并实现良好的沟通互助性,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宣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通过实时在线沟通以及学术交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发散思维,共同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四、结语
在大学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是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未来进入社会工作后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也会积极肩负起自身责任,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8]。本文分析了目前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希望向广大业内人士证明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够在我国快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有效保障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使新一代年轻人接好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华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视角[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03-116.
[2]郑璇.从大学生认知及传播渠道分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8(9):233-236.
[3]钱小龙,邓宏宝.比较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J].廉政文化研究,2019(1):77-83.
[4]周艳玲.自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6):1-2.
[5]陈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6]孔令杰,孙倩.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商情,2020(13):177,204.
[7]趙吟雪.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9.
[8]单珣,郭晓静.高校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8(19):63.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实践;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8-020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梦想之舵、精神之钙、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既承载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又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乎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受制度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处于不同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和生产生活标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衡量利益的唯一标准,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元素[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通过有序的构成,具备先进的特性,包括科学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于价值的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价值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评价实践活动的价值标准,是一种判断性的认识。这就要求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将其视为价值尺度,判断某一活动是否合理科学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事情的好与坏需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判断。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分析
(一)价值观教育较为弱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转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界也受其影响逐渐出现教育产业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向职业能力建设方面倾斜、向学术技术创新方面倾斜、向学科硬件建设方面倾斜,而相较于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教育上却凸显出极大的不足,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投入,进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地位较低,缺乏重视力度。一些高校虽然会强调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却没有充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趋于表面化,教学效果欠佳。长此以往,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将逐渐形成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将更难贯彻落实[2]。
(二)知行合一有待落实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容,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未来工作带来指示性的引导作用。但是在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的情况,突出表现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带书”上课,同时,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业缺乏敬业精神,对待学业只是应付了事,对于专业知识掌握不清、认识不明,此外,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观念,作弊抄袭屡见不鲜等。这都是因为大学生只是在课程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一旦相关学习完成后,并未在实践中落实,不具备核心价值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就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实现知行合一,缺乏实效性[3]。
(三)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大学教育中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抑或是在教学手段上都明显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必须使核心价值观教育迎合时代发展变化,保持改革创新,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成绩。但是由于教学手段和方法都较为落后,这就导致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改进步伐缓慢,教学效果不充分等问题出现,学生受这些问题的影响,能够获得教育效果将颇为有限。落后、单调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硬性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进而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地位
进行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必须要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明确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身份,提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4]。尊重学生合理诉求和个性发展,并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长进行积极引导,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知识的了解需要,更要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能力都能够带来积极影响。教师应该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学目标相挂钩,在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践行者的身份地位,提高个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热爱工作、尊重学生、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与此同時,要保持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既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又要贴近社会发展情况。其本质意义就是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具备良好的实践性,将教育引导工作构成有机整体,实现教育与生活的互通互融,更要确保教育工作扎根于生活实际,以更为亲近的方式启迪学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受到道德教化。 (二)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过程中是以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来进行实现的,它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同层次上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5]。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扎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正确的指导思想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国情与世情,进而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我国的共同理想相匹配,将个人需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不仅将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够使大学生在共同理想下,保持艰苦奋斗,实现个人成长,更要实现祖国的腾飞。最后,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一直以来,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延绵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力量。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其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鼓励大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既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教育的内化方面,又包括社会教育宣传的外化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种方法进行有效梳理,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质量以及效率[6]。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大学内政治理论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在大学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开展,从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教师大多长期从事于相关理论研究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储备优势。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大学内政治理论工作者的主导作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刻站在理论前沿,真正发挥出实效性作用。其次,开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作用。挖掘校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力量,比如可以邀请校外教育宣传组织到大学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报告。校外的教育资源更为丰富、多样化,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可以邀请在各自研究领域内有所成绩的专家学者来进行学术报告,这些专家学者都具备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并且高瞻远瞩、成绩卓越,能够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高校可以建立多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在现代科学技术引领之下,进行教育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7]。高校可以利用各类先进信息技术,比如,校内论坛、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实时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学习资源丰富化、生动化,并实现良好的沟通互助性,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宣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通过实时在线沟通以及学术交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发散思维,共同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四、结语
在大学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诉求是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未来进入社会工作后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也会积极肩负起自身责任,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8]。本文分析了目前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希望向广大业内人士证明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够在我国快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有效保障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使新一代年轻人接好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华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视角[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03-116.
[2]郑璇.从大学生认知及传播渠道分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8(9):233-236.
[3]钱小龙,邓宏宝.比较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J].廉政文化研究,2019(1):77-83.
[4]周艳玲.自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6):1-2.
[5]陈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6]孔令杰,孙倩.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商情,2020(13):177,204.
[7]趙吟雪.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9.
[8]单珣,郭晓静.高校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8(19):6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