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回忆丁玲艰难平反路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zhiji76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中组部作出了《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认为“丁玲同志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陈明回忆说,看完通知,耄耋之年的丁玲说,现在我可以死了。
  
  丁玲(1904~1986)
  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曾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1928年,丁玲凭借《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上世纪30年代初加入“左联”,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丁玲被秘密逮捕,被国民党特务软禁,这成了纠缠丁玲一生的政治阴影。
  其实丁玲并未改变政治信仰,她于1936年逃离南京,并辗转抵达陕北。延安特地为她举行了欢迎会,毛泽东誉之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曾担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等要职,还发表了有争议的《三八节有感》一文,针对延安存在的隐性歧视女性现象,提出了直率的批评。因为毛泽东的保护,丁玲才得以在延安“整风”中过关。
  建国后,丁玲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起丁玲屡遭厄运,先被定为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7年又被定为右派:毛泽东亲自批判了诸如《三八节有感》等一批在延安时期受过批评的作品。
  1958年,丁玲被开除党籍,而后下放到北大荒劳改,“文革”期间又被关进秦城监狱达5年之久。
  1979年平反后,丁玲重返文坛、晚年又被人批判为“左”,丁玲曾说:“我不管它左还是右,我也不晓得什么叫左和右,我只晓得现在骂我左的人,都是当年打我右的人!”
  
  编者按: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结为夫妇。
  2010年,陈明出版了由其口述的《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书中描述了他陪伴丁玲由“红”转“黑”、遭逢劫难,以及平反的过程,为这段起初“不相称”的爱情,呈上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纪念。
  如今,业已93岁的陈明在北京木樨地的公寓里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专访。
  
  1975年5月,71岁的丁玲摆脱了牢狱生活,被送到山西农村劳动改造,见到了分别6年的丈夫陈明。她第一句话就说,“哎呀,这个地方好!”陈明接道,“两个人在一块儿就好!”
  
  下放嶂头村
  
  如今已年逾九旬的陈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说,“上面”当时没有给他们夫妻俩安排什么具体的工作,每个月还有200多块钱的生活费,“生活是绰绰有余”。
  初到嶂头村的丁玲夫妇,没打算长住。一年多后,两位老人看没有机会走,才在村里找了一处空置的老院子,修缮了一下,这才算在嶂头村有了属于自己的家。陈明还记得那是一所大宅院,“屋前是个很大的院子,种着几棵苹果树和核桃树。有五间屋,中间三间大屋,两间作为我们的活动室,用于平时吃饭、听广播、看电视或接待客人,另一间做卧室兼书房。”
  刚到嶂头村时,丁玲除了老毛病腰疼外,还有关节炎、糖尿病。陈明回忆说,从1967年后,他们就很少见面,丁玲“在‘文革’中吃了很多苦,年岁也大了,身体越发不好了”。劫后重逢,陈明最大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把她的身体搞好”。
  有一次,陈明听老乡说山药对治糖尿病有好处,就在院子里自己种。丁玲对养鸡有兴趣,陈明就用铁丝网在院子一角围了个鸡圈,养了十几只母鸡,这样鸡蛋也有了。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丁玲的健康状况也慢慢好起来。康复后的丁玲,首先想到的是继续中断了十几年的文学创作。
  陈明回忆说,当时丁玲还想写完她的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这篇小说的前一部分1956年已经在《人民文学》发表了。要继续写作,首先得把原作找来。长治市有个图书馆,陈明就跑去找,没想到还真找到了那一期的《人民文学》,“我真是高兴,立刻就借回来了,想要把它抄下来,抄了之后丁玲再接着写,接着改。”他说。
  丁玲写作需要纸。嶂头村边上正好有个印刷厂,有很多印地图剩下的边角料。陈明就把这些纸攒起来,打眼,装订成本子。
  丁玲是名人。很多来嶂头村的人得知她在这里,都很好奇,要跑来看看。最后人实在太多了,弄得丁玲没办法写文章,陈明只好把她反锁在家里。
  
  找胡耀邦申诉
  
  在嶂头村,丁玲为了了解外界的信息,订了《人民日报》和《山西日报》。陈明考虑到丁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文字的东西不能看得太多,又给她订了份《人民画报》。
  1976年,丁玲在报纸上得知毛泽东去世的消息,很悲哀。陈明说,她总还在想,要把《在严寒的日子里》这本书写出来,将来如果有一天能够见到毛主席,能把这本书给毛主席看,证明自己还是个好党员,还是党的儿女。
  身在农村的丁玲,了解的政治信息很少,无法准确判断中国未来的局势,但对自己的前途也不悲观。1978年春,当她得知中组部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后,就开始写申诉材料。陈明回忆说,材料写好后,丁玲首先想到了当时在中组部工作的胡耀邦,“因为过去和他接触过,比较熟悉,认为他这个人很正派,很公正”。
  为此,陈明还特意跑了一趟北京,怕材料邮寄不知会落到什么人手里,会使事情更加复杂化。陈明记得,1957年丁玲被打成右派以后,他和丁玲很苦闷,有一次就在马路上碰到胡耀邦了。胡耀邦一看到丁玲和陈明,不是那种不屑于、不想见你的表情,而是很愕然,很意外,还跟丁玲夫妇握了手。
  这次到了北京后,陈明不敢随便找人,打听到胡耀邦住处后,直接找到他家。但胡耀邦那天不在,没有见到人,陈明就把申诉材料留下了。过了几天,中组部一位同志约见陈明,告诉他。胡耀邦同志很忙,丁玲的材料收到了,他看了,他对丁玲向来关心,会好好处理的,你就放心吧。
  陈明回到嶂头村不久,公社党委书记就来通知丁玲,说是根据中共中央11号文件的规定和山西省委的指示,决定给她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村里还特意开了一个正式的会议,宣布这件事。丁玲在会上发了言,请求党“清理复查我这一生,特别是与我的政治生命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并且作出相应的结论”。“她意思就是说,不是摘了帽子,我丁玲的问题就结束了,这只是解决問题的一个开始。”陈明说。
  当时虽然“四人帮”垮台了,但是在丁玲平反这个问题上,还是有很大的阻力。一些文章在提到丁玲、冯雪峰时,仍沿袭旧说,说他们是右派反党集团。尤其是有一篇谈鲁迅《悼丁君》的文章说姚文元是丁玲的儿子。大队支书看了就来问丁玲,姚文元是你的儿子吗?丁玲说,姚文元如果真是我的儿子,我还能在你们村子里住着吗?人家是政治局的委员啊!
  “在这个时候,写这样的文章,就是制造舆论啊!就是说,丁玲你就别妄想平反了。有人不希望我们回北京。”陈明说,丁玲有点不服气,为什么都能回北京,偏偏我就不能回?于是就向中组部提出申请,说她身体不好,要回北京看病。
  那段日子,丁玲夫妇不停地给中组部 写信,给胡耀邦写信,给王震写信,但都没有回音。丁玲心情也受到些影响。那年中秋,村子里这家那家来请吃饭,她也不愿意去。几经努力,中组部终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让丁玲回北京治病。
  1979年1月12日,历经坎坷的丁玲终于回到了北京。
  
  恢复名誉
  
  丁玲在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给中国作协党组写出了《我的请求》,请求尽快恢复她中断了20多年的党籍。然而让她失望的是,她写给作协的信,远没有她投寄的小说和散文那么容易引起重视。
  丁玲平反的事,归中国作协“复查办公室”处理。陈明回忆说,他们告诉丁玲,你的事解决没有问题,只是对当年的几位领导人还要做点思想工作。每次他们来,丁玲都着急,催问复查结论怎么样了,他们总是说快了快了。
  几个月后,作协“复查办公室”送来了《关于丁玲同志右派问题的复查结论》,仍然认为丁玲1933年被国民党逮捕后在南京有变节行为。丁玲自然不能接受,提出保留意见。
  陈明猜测,大概就是因为丁玲对她的历史结论有意见,她恢复共产党员党籍的事也拖着,没有解决。
  此后不久,丁玲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还让她去参加政协的共产党员会议。那天,她走进会议室,第一句话就说,“我没跑错地方吧?”因为当时作协还没有恢复她的组织生活。会议召集人周而复说:“你没有走错,就在这儿开会。”那是丁玲回北京后第一次参加党员会,她很激动,还写了散文《“七一”有感》,说:“党啊,母亲!我回来了,今天,我参加了政协党员会。整整21年了,我日日夜夜盼望着这一天。”
  尽管恢复党籍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丁玲依然保持着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与向往。在一次接受访问时,她这样表示:“1958年我被开除了党籍,早已不是党员了,但我还是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努力让自己照一个党员的样子去看问题,对待人和事,对待工作。”
  直到1984年,中组部才作出《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当天,丁玲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我写文章已经60年了,可是,到今天我才第一次感到我的文字是不够用的,我从脑子里找不到最合适的字眼来准确地、充分地表达现在的感情。这种感情如风驰云涌。如果不讲,不叫,我就无法平定我这种深沉而又激荡的心情。”
  
  盖了面红旗
  
  1985年春,丁玲最后一次外出,她去了延安。延安是丁玲多年来十分思念向往的地方,自1945年离开后,她一直没有回去过。回到延安,她重访了毛主席曾住过的窑洞,还去了当年参加土改的桑于河。陈明说,丁玲一直有个想法,想要住到那里去,写完她的长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可惜未能如愿。
  从1985年开始,丁玲的身体情况越来越不好,住进了协和医院。1986年3月4日,丁玲走完了她82年的人生之路。
  丁玲去世时,关于她的生平介绍引发了争论,陈明提出,应该写上“丁玲是继鲁、郭、茅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有人不同意。陈明又表示丁玲的治丧委员会不希望周扬参加,结果有人说不搞治丧委员会,陈明同意了。
  举行追悼会时,陈明向中组部提出,丁玲遗体要盖党旗,但没有被批准。陈明回忆,习仲勋说,丁玲同志的遗体盖党旗,是完全应该的,但是中央规定只能副总理以上才能盖,这样就不好办了。
  最后,黑龙江农场总局的幾位同志,代表北大荒人给丁玲盖了面红旗,上面写上大字:“丁玲不死——北大荒人献”。陈明记得,当时由于一时找不到大的红旗,只好用两块红旗缝在一起,盖在丁玲的遗体上。
  陈明回忆,作协印了很多讣告,据说寄了,但是遗体告别仪式结束那天晚上,邓颖超的秘书来电话告诉陈明说,对不起,没有收到讣告,所以没能参加告别仪式,是看了电视新闻才知道的。
其他文献
“西瓜膨大剂”再次挑动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原已十分脆弱的神经。然而,“西瓜爆炸”的戏剧性效果不应该成为夸大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的理由。需要反思的是先进的科技手段与落后的管理与观念、以及农业种植人员素质的不相匹配    5月20日,由于航班晚点,汪良驹只好拖着行李箱直奔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农业部的会场。他推门进去的时候,会议已进行了半个小时。行程如此紧急,是因为他前一天晚上才接到开会通知。会场内聚集了来自
“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瓷器门”……一系列事件,把北京故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不断在评论和审视着北京故宫,并追问:故宫是否也到了需要改革的“最危险的时候”?    没有皇帝的故宫更神秘。  从“失窃门”,到“会所门”,再到意外损毁瓷器,如果不是“网友曝”,恐怕仍然不为公众所知,故宫也因此屡被推上风口浪尖。虽然最后一位皇帝在1924年就彻底走出了故宫,但故宫却依然保留着紫禁城的傲慢,阳光
1 太阳能面板    这个叫ReNu的太阳能面板,可以连接iPod底座,为音乐播放器或灯具提供能源。如果想要连续听上七八个小时的音乐,只需要将太阳能面板被太阳直射9个小时,而在太阳不能直射时,由需要被照射20个小时,才能提供能量。主机售价200美元,配件售价90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元。    2 五趾运动鞋    Vibram的五趾运动鞋是一种可以将五个脚趾分开的运动鞋,这使得脚部的肌肉、肌腱
在制度反腐学者看来,当下腐败滋生蔓延,易发多发,实质在于权力结构出了问题。从权力反腐过渡到制度,必须与公众的权利反腐相结合,才能跳出反腐败的周期律困境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7月1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发表“七一”讲话时再次强调反腐败的重要和紧迫。  类似的表述胡锦涛已不是第一次提起,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中
7月3日,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福建上杭县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污水渗漏事故,汀江河水遭到严重污染。然而此后9天,公司对外隐瞒信息。该公司工作人员解释说,之所以未及时公布事故信息,是考虑到“维稳为重”,担心引起当地民众恐慌。这样的说法令人震惊,维稳思维似已深入到一切有点权力的人的头脑中,而维稳在现实中也遭到严重扭曲。  任何社会,只有维护基本秩序的稳定,才有可能正常运转。政府最为重要的职能也
民间借贷 危机调查  陆续发生在温州等地的老板“跑路”事件,让公众紧张:民间借贷会否崩盘?  年初以来,国内的民间借贷已然呈现井喷之势。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近8万亿元全社会融资总量中半数以上来自银行以外的部门。  就在公众把目光集中在银行停贷、老板“跑路”、担保人自杀这些社会现象时,往往忽略了推动这一波金融动荡的多重复杂因素:实体经济的盈利率下降、炒作之风盛行;国有银行的利率不能反映真实水
徐会珍仍然吃不下饭。她把菜汤倒进自己碗里,过一会又把茶水倒进去,说两句话,下意识地把别人吃剩的饭菜混进饭碗。她的脑子还很混乱。女儿李燕长到28岁,突然被劫匪杀害在江上。  “她要的背篓我都给她买好了呀。”徐会珍说着就哭起来,一直念叨着自己和女儿的最后一通电话。她的儿子、李燕的弟弟李辉坐在一旁默默地抽烟。“我们(10月)6日下午就知道了消息。开始还骗老人说船出事了,人还不知道情况。实际上我那会儿已经
10年,在漫长的国际关系史中只是一瞬,但却足以赢得阶段性成果。作为非军事联盟,上合组织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已经做出典范    “阿斯塔纳”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首都”。它位于中部偏北处,距原首都阿拉木图约1300公里。自1997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命令宣布迁都以来,阿斯塔纳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和扩建工程,交通、通讯、能源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如今俨然成为中亚最具魅力的首都之一。  6月15日
我们曾经有过不好的习惯,自己犯了错误让老天爷顶罪。让老天爷做替罪羊,老天爷不会喊冤,但掩盖了人的错误却会导致一错再错    从西南大旱到南方水灾,几千万人受影响,但在这场灾难中,“天”到底该承担多少责任,“人”又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呢?  天不下雨必然干旱吗?暴雨又必然成灾吗?记得90年代,我在美国学习时曾去过内华达州。那里几乎一年难得有一场雨,但并没有旱灾出现,而且它还是美国的高质量土豆生产基地。导
高溢价出让的兰州水务特许经营模式遇到的真正考验,并不是此番水价上涨,而是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和谋求国有资产倦值增值之间的角色矛盾。  水价9年连涨5次,近日,兰州因水价连续高涨一事,被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而仅在2009年11月至12月27日期间,中国就有24个城市上调、或确定在2010年上调居民用水价格。其中,不少为高溢价转让水务公司的城市。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水务的市场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