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总书记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上做出重要讲话以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虽然得到了国内各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思政”改革也随之迅速展开,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对于“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推进,却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基于此,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针对物流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通常是指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合起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方向,其不仅能够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政政治素养的同步提升,同时还能够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各种正确思政理念的理解,对当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有着很大帮助,而对于高职院校物理管理专业来说,面对“课程思政”改革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对于课程思政实施难点与应对策略的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困难
1.1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从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近年来国家对于物流产业的政策布局比较重视,如经济、社会服务、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各方面的政策规定都与物流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很多学校都习惯于将国家政策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对物流行业及物流管理专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展开深入分析与客观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思政教育[1]。然而从“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思政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联系起来,但由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探究方向往往仅局限于宏观政策的解读,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未来就业、职业发展间的联系非常之少,因此学生间变能够在专业课上受到一定的思政教育,也同样很难将自身形成的宏观认知落实到微观行动之中,为自身专业学习、就业及工作提供太大帮助,与“课程改革”理念是完全不符的。
1.2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但由于“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时间相对较短,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又有所不足,因此其实际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例如在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对思政教育內容作出深刻、准确、具体的解读,学生面对抽象的思政理论,也常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如果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讲解,不仅无法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思政教育,同时还可能影响到专业课教学效果。而对于很多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如果直接改变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则可能会使其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即便能够按要求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也同样会将教学重点局限于运输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知识或技术领域,根本无法将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出来[2]。另外,“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融合起来,发挥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思政教育,但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中,由于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均缺乏实践经验,常常无法处理好专业课与思政课间的关系,无论是教学方法创新,还是教学内容选择,都显得比较混乱,因此并不能够将专业课与思政课间的协同效应发挥出来,而对于“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也显得十分困难。
1.3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受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往往存在着“枯燥乏味”、“内容抽象”、“与学习无关”等固有印象,有些学生对思政教育甚至还存在着较强的抵触心理,即便在“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思政课程能够与专业课程融合起来,学生也同样很难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则会使“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面临很大阻碍。另外,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大多都是与采购、仓储、配送等业务工作相关,在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后,往往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对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帮助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提升,而在学生在学习体验较差且无法感受到“课程思政”改革现实性的情况下,其学习兴趣自然就会随之下降。
1.4知识融合难度较大
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专业课基本都是以物流管理概论、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为主,这些课程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物流法律法规》与诚信守法教育相关、《供应链管理》与共赢、合作精神相关等),但大多数知识内容与思政教育都并无关联,无论是知识的融合,还是对思政理论的延伸,其难度都非常之大,如果强行将与课程内容无关的思政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反而还可能会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进一步加深。
1.5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中,很多学校虽然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了创新,但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却并未做出相应的调整,仍习惯于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来展开教学评价活动,教学评价指标通常也局限在专业知识基础、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等专业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并不能够准确了解到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效果,也无法获得来自于学生思政理念变化的教学反馈信息,即便能够将教学评价活动有效落实到位,也同样很难为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太大帮助[3]。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2.1灵活应用实际案例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中,学校虽然可以国家政策规定与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专业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但面对宏观政策解读脱离学生专业学习及就业等方面实际需求的问题,还是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策略,将一些与宏观政策相关的物流行业实际案例引入到课程中来,鼓励学生结合行业实际案例进行政策的深度解读,使宏观政策能够细化落实到微观层面,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宏观政策的理解,同时从自身细节言行入手,深刻感受到国家政策对物流行业发展及自身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例如在进行运输管理实务等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国家近几年出台的环保政策(如《机动车环境保护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将国内物流企业近年来在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等方面所进行的发展实践作为案例,鼓励学生联系环保政策,对案例中的变化展开分析,使其能够了解到物流企业为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所作出的发展战略调整[4]。另外,借助校企合作关系,高职院校也可以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前往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同时邀请一线业务人员、主管人员为学生讲解工作中的政策执行情况,这样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环保政策对自身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到响应国家政策的必要性,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与守法意识。
2.2加强专业课教师培训
从专业课教学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之所以无法取得理想效果,主要还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有所欠缺,很难适应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背景下的全新教学要求,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方面问题,高职院校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以帮助其尽快提高思政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从具体措施上来看,高职院校首先应对专业课教师展开思想教育,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展开深度解读,使教师能够对“课程思政”改革形成认同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愿意配合教学改革要求来调整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思政教育的相关学习。其次,则是要定期组织思政教育培训活动,由学校思政课教师负责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及其他思政理论进行持续性学习,以帮助专业课教师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具备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知识理论基础。最后,则要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展开教研活动,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及物流管理专业课的特点,对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方法、技巧展开探索,以便于专业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5]。例如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开设SPOC课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观看教学视频、在线答题等活动,同时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课件讲义、教学视频与题目中,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思考探究的状态,帮助其直观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有效思政教育,实现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
2.3重视课外延伸教学
思政课程虽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却可以在将思政课程融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种课外延伸教学活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延伸教学活动中来,并帮助其获得良好的学习活动体验,而在学习体验得到优化的情况下,其对于专业课以及其中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随之得到提升[6]。例如在实践课程教学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训活动,鼓励学生投入到真实的业务情境中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从职业道德规范、行业发展等角度出发,对其展开思政教育,这样学生在真实的业务情境下,更容易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学习积极性与实训活动参与度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4调整课程建设思路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间的知识融合虽然具有着很高的难度,但其原因却主要源于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思路及既有教学内容的限制,如果能够从“课程思政”改革的角度出发,对课程建设思路做出针对性调整,那么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间的知识融合难度就必然会大大降低。例如在《第三方物流》这一专业课程中,就可以从“物流人才成长阶梯”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结合新时期的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设置情况,对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展开规划,制定包含初次就业、晋升岗位、未来发展等多个层次的职业生涯路线,待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产生崇敬后,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个人行为、职业道德、社会贡献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其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个人发展,在未来的学习与职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2.5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针对性课程建设与专业课教师培训虽然能够使专业课思政教育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从长期视角来看,要想将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仍然需要对教学评价机制加以创新,以保证教学评价、反思的有效性,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7]。例如在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就可以增设职业道德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思政理论知识基础等方面的指标,由教师、同学等主题根据学生日常表现作出评价。而从教学反思的角度来看,则可以建立学生档案,密切关注并记录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及思政素养提升情况,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中,仍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思政教育效果较差、教学评价缺乏实效等一系列的困难,但只要能够在课外教学延伸、专业课教师培训、教学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思政课程”改革仍然是能够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金小瑩.高职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基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6(05):34-37.
[2]刘美言.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113.
[3]张子文.“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策略[J].物流技术,2020,39(08):16-19.
[4]周宁武.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内容开发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仓储管理实务》为例[J].物流技术,2020,39(04):155-160.
[5]裴培.“课程思政”理念助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培养模式[J].营销界,2019,(20):244-245.
[6]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03):72-76.
[7]王杨,韩红梅,王业娜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核心要义与案例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0,35(03):74-80.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通常是指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合起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方向,其不仅能够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政政治素养的同步提升,同时还能够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各种正确思政理念的理解,对当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有着很大帮助,而对于高职院校物理管理专业来说,面对“课程思政”改革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对于课程思政实施难点与应对策略的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困难
1.1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从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近年来国家对于物流产业的政策布局比较重视,如经济、社会服务、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各方面的政策规定都与物流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很多学校都习惯于将国家政策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对物流行业及物流管理专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展开深入分析与客观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思政教育[1]。然而从“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思政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联系起来,但由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探究方向往往仅局限于宏观政策的解读,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未来就业、职业发展间的联系非常之少,因此学生间变能够在专业课上受到一定的思政教育,也同样很难将自身形成的宏观认知落实到微观行动之中,为自身专业学习、就业及工作提供太大帮助,与“课程改革”理念是完全不符的。
1.2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但由于“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时间相对较短,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又有所不足,因此其实际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例如在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对思政教育內容作出深刻、准确、具体的解读,学生面对抽象的思政理论,也常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如果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讲解,不仅无法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思政教育,同时还可能影响到专业课教学效果。而对于很多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如果直接改变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则可能会使其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即便能够按要求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也同样会将教学重点局限于运输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知识或技术领域,根本无法将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出来[2]。另外,“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融合起来,发挥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思政教育,但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中,由于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均缺乏实践经验,常常无法处理好专业课与思政课间的关系,无论是教学方法创新,还是教学内容选择,都显得比较混乱,因此并不能够将专业课与思政课间的协同效应发挥出来,而对于“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也显得十分困难。
1.3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受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往往存在着“枯燥乏味”、“内容抽象”、“与学习无关”等固有印象,有些学生对思政教育甚至还存在着较强的抵触心理,即便在“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思政课程能够与专业课程融合起来,学生也同样很难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则会使“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面临很大阻碍。另外,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大多都是与采购、仓储、配送等业务工作相关,在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后,往往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对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帮助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提升,而在学生在学习体验较差且无法感受到“课程思政”改革现实性的情况下,其学习兴趣自然就会随之下降。
1.4知识融合难度较大
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专业课基本都是以物流管理概论、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为主,这些课程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物流法律法规》与诚信守法教育相关、《供应链管理》与共赢、合作精神相关等),但大多数知识内容与思政教育都并无关联,无论是知识的融合,还是对思政理论的延伸,其难度都非常之大,如果强行将与课程内容无关的思政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反而还可能会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进一步加深。
1.5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中,很多学校虽然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了创新,但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却并未做出相应的调整,仍习惯于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来展开教学评价活动,教学评价指标通常也局限在专业知识基础、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等专业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并不能够准确了解到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效果,也无法获得来自于学生思政理念变化的教学反馈信息,即便能够将教学评价活动有效落实到位,也同样很难为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太大帮助[3]。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2.1灵活应用实际案例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中,学校虽然可以国家政策规定与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专业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但面对宏观政策解读脱离学生专业学习及就业等方面实际需求的问题,还是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策略,将一些与宏观政策相关的物流行业实际案例引入到课程中来,鼓励学生结合行业实际案例进行政策的深度解读,使宏观政策能够细化落实到微观层面,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宏观政策的理解,同时从自身细节言行入手,深刻感受到国家政策对物流行业发展及自身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例如在进行运输管理实务等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国家近几年出台的环保政策(如《机动车环境保护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将国内物流企业近年来在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等方面所进行的发展实践作为案例,鼓励学生联系环保政策,对案例中的变化展开分析,使其能够了解到物流企业为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所作出的发展战略调整[4]。另外,借助校企合作关系,高职院校也可以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前往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同时邀请一线业务人员、主管人员为学生讲解工作中的政策执行情况,这样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环保政策对自身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到响应国家政策的必要性,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与守法意识。
2.2加强专业课教师培训
从专业课教学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之所以无法取得理想效果,主要还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有所欠缺,很难适应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背景下的全新教学要求,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方面问题,高职院校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以帮助其尽快提高思政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从具体措施上来看,高职院校首先应对专业课教师展开思想教育,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展开深度解读,使教师能够对“课程思政”改革形成认同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愿意配合教学改革要求来调整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思政教育的相关学习。其次,则是要定期组织思政教育培训活动,由学校思政课教师负责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及其他思政理论进行持续性学习,以帮助专业课教师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具备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知识理论基础。最后,则要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展开教研活动,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及物流管理专业课的特点,对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方法、技巧展开探索,以便于专业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5]。例如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开设SPOC课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观看教学视频、在线答题等活动,同时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课件讲义、教学视频与题目中,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思考探究的状态,帮助其直观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有效思政教育,实现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
2.3重视课外延伸教学
思政课程虽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却可以在将思政课程融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种课外延伸教学活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延伸教学活动中来,并帮助其获得良好的学习活动体验,而在学习体验得到优化的情况下,其对于专业课以及其中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随之得到提升[6]。例如在实践课程教学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训活动,鼓励学生投入到真实的业务情境中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从职业道德规范、行业发展等角度出发,对其展开思政教育,这样学生在真实的业务情境下,更容易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学习积极性与实训活动参与度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4调整课程建设思路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间的知识融合虽然具有着很高的难度,但其原因却主要源于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思路及既有教学内容的限制,如果能够从“课程思政”改革的角度出发,对课程建设思路做出针对性调整,那么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间的知识融合难度就必然会大大降低。例如在《第三方物流》这一专业课程中,就可以从“物流人才成长阶梯”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结合新时期的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设置情况,对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展开规划,制定包含初次就业、晋升岗位、未来发展等多个层次的职业生涯路线,待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产生崇敬后,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个人行为、职业道德、社会贡献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其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个人发展,在未来的学习与职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2.5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针对性课程建设与专业课教师培训虽然能够使专业课思政教育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从长期视角来看,要想将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仍然需要对教学评价机制加以创新,以保证教学评价、反思的有效性,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7]。例如在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就可以增设职业道德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思政理论知识基础等方面的指标,由教师、同学等主题根据学生日常表现作出评价。而从教学反思的角度来看,则可以建立学生档案,密切关注并记录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及思政素养提升情况,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中,仍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思政教育效果较差、教学评价缺乏实效等一系列的困难,但只要能够在课外教学延伸、专业课教师培训、教学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思政课程”改革仍然是能够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金小瑩.高职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基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6(05):34-37.
[2]刘美言.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113.
[3]张子文.“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策略[J].物流技术,2020,39(08):16-19.
[4]周宁武.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内容开发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仓储管理实务》为例[J].物流技术,2020,39(04):155-160.
[5]裴培.“课程思政”理念助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培养模式[J].营销界,2019,(20):244-245.
[6]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03):72-76.
[7]王杨,韩红梅,王业娜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核心要义与案例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0,35(03):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