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下是笔者在如何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点想法。
一、在兴趣中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推动人去探求知识的意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正如我国宋代学者朱熹说过:“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陶冶、激励,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
二、在预习中引导探究
叶圣陶先生指出:“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课堂预习时的自学指导预习又称“尝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先进行探究的教学阶段,它是教学中学生自学活动的开始,是取得高效教学效果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提出明确的预习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
三、在讨论中发现新知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完课程内容后,各自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存在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恰当的讨论和交流、合作与探讨。通过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加强立体式的交叉反馈,使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结果得以修正、完善、提高和发展,使学生达到思维的互补,形成开阔的思路,激发创造的潜能,培养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在精讲中点拨贯通
精是好和少的结合,精讲是教师在课堂中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精讲要求教师课堂讲授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要讲解精确、精练,富有启发性,耗时少,效率高。点拨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诱导学生学会如何动脑思考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讨论,对多数课程目标已有初步明确的认识,但仍有部分内容没有掌握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总是处“愤”、“悱”状态,百思不得其解,则需要师生共同探索。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的“点”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起到拨云见日之效。
五、在练习中形成能力
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学生的消化、理解、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的讲解非常生动、清楚和全面,也决不意味学生会全部接受。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对知识进行训练运用,才能使学生掌握到知识的真谛。练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能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技能技巧基本能力的形成,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习题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又要有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要使水平低的学生“吃得消”,又要使水平高的学生“吃得饱”,故每堂课在完成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后,教师还要配备一定的发展练习,让有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在归纳中发展思维
归纳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牛顿在《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中说:“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归纳。”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则强调:“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课堂归纳总结是一节课的总揽,它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可见,归纳总结是課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回忆、整理、归纳、总结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知识反思能力,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知识真正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归纳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合理搭配、自然优化。这样,学生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新课程理念才能得以有效地落实。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在兴趣中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推动人去探求知识的意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正如我国宋代学者朱熹说过:“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陶冶、激励,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
二、在预习中引导探究
叶圣陶先生指出:“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课堂预习时的自学指导预习又称“尝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先进行探究的教学阶段,它是教学中学生自学活动的开始,是取得高效教学效果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提出明确的预习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
三、在讨论中发现新知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完课程内容后,各自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存在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恰当的讨论和交流、合作与探讨。通过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加强立体式的交叉反馈,使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结果得以修正、完善、提高和发展,使学生达到思维的互补,形成开阔的思路,激发创造的潜能,培养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在精讲中点拨贯通
精是好和少的结合,精讲是教师在课堂中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精讲要求教师课堂讲授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要讲解精确、精练,富有启发性,耗时少,效率高。点拨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诱导学生学会如何动脑思考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讨论,对多数课程目标已有初步明确的认识,但仍有部分内容没有掌握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总是处“愤”、“悱”状态,百思不得其解,则需要师生共同探索。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的“点”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起到拨云见日之效。
五、在练习中形成能力
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学生的消化、理解、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的讲解非常生动、清楚和全面,也决不意味学生会全部接受。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对知识进行训练运用,才能使学生掌握到知识的真谛。练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能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技能技巧基本能力的形成,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习题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又要有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要使水平低的学生“吃得消”,又要使水平高的学生“吃得饱”,故每堂课在完成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后,教师还要配备一定的发展练习,让有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在归纳中发展思维
归纳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牛顿在《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中说:“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归纳。”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则强调:“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课堂归纳总结是一节课的总揽,它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可见,归纳总结是課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回忆、整理、归纳、总结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知识反思能力,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知识真正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归纳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合理搭配、自然优化。这样,学生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新课程理念才能得以有效地落实。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