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越南是我国的友好邻邦。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越南旅游、经商或学习考察。我所了解的越南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胡志明主席在越南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越南国会改革和越共推进党内民主的成就值得我们关注;中越两国商品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
关键词:胡志明思想;越南;社会主义
2007年到2008年,也就是笔者在河南省开封市求学时,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询问16位学生对越南有哪些了解——有8位同学说“只了解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越南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或知道越南伟人胡志明”。有两位同学补充说:“越南距离我国西南地区比较近。”其余同学要么说“知道,但具体说不出什么”,要么说“以前看过和越南有关的电影,但印象不深了”。
2010年,我来到云南省呈贡大学城——到了云南师大学习世界史。我开始并没有去读关于越南的专著,而是看一些通俗的读物,主要是旅游类的书,其中关于越南的书大都有精美的图片;很自然的,我被越南的美丽风景(果然像一位到过越南的老乡在2006年对我描述的那样)所吸引。
翻过旅游类的图书之后,我读了东南亚历史方面的书。文字的东西容易让人感到疲倦——记在脑子里的东西其实很少;我还偶尔(不连续地)看看越南抗美战争的视频。
因为老师要求我多看看关于东南亚政治与经济的论文与专著,所以这两年我通过阅读中国知网上的论文,加深了对越南的了解。我看到的论文中有介绍越南经济革新取得了可喜成就的,有介绍越南社会发展情况的。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越南共产党推进党内民主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越南国会的成功改革。
由长征、阮文灵、杜梅、武文杰等老一辈政治家推动的革新开放取得很多成就,我将这些伟大成就部分地列举如下:
1、越南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1986年12月召开的越南共产党“六大”上,79岁高龄的长征提出不再担任总书记;他提名由曾长期在南方工作、比较熟悉经济工作的阮文灵担任总书记。在长征的带领下,建国后长期担任越南政府总理的范文同和在越南共产党最高领导层多年负责组织工作的黎德寿也一起退出了越南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这使越共领导层向年轻化和知识化迈出了一大步。
2、思想文化领域,在高扬社会主义大旗的同时革新思想和改变思维中不适应新形势的成分。
3、对重大政策主张、重要干部任免、大型工程项目等都要在越共中央委员会集体民主讨论基础上进行无记名投票决定,而不是由中央政治局决定;通常,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再交国会最后通过才可由有关部门去执行。
4、每位越共中央委员都可以对包括总书记在内的其他中央委员提出质询,也可以对越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越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集体提出质询,直到得到满意答复为止。
5、越共“九大”(2001年召开)、“十大”(2006年召开)、“十一大”(2011年召开)向全国(不再限于党内)提前六十天公布政治报告草案,广泛征求意见。
6、1992年4月15日,越南国会颁布了《国会代表选举法》,规定国会代表实行直接选举。这是越南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大举措。
7、根据1992年宪法制定的《国会组织法》赋予国会代表一项重要的权力——质询权。中国学者陈明凡认为:“越南国会实行的质询制度,成为国会改革的亮点,已经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①2006年6月,总理潘文凯因一名副部长腐败案件被曝光,在国会上坦诚表白,政府官员腐败现象关系到国家存亡,作为政府总理应当承担责任。为此,他向全国人民道歉,并在任期未满时,提前向国会提出辞去总理职务。
(8)国会在决定国家重大问题方面的地位有很大提高。例如,2010年6月,政府向国会提交了建设从河内到胡志明市的高速铁路规划。这项规划是政府总理阮晋勇所支持的,拟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工程投资将达560亿美元。此提案在国会经过激烈讨论后投票被否决。
上文提到,老师要求我读与越南有关的专著。我读了郑一明和潘金娥共同主编的《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比较研究》,郭明主编的《中越关系新时期》等书。
研三上学期,我到呈贡大学城附近的吴家营村暂住。我了解到这里的村民对越南的情况知道的并不多。一个也暂住此村的年轻人(我称他为“画家”)曾对我说:“你研究越南,专业挺好……”
在暂住的居所,我一边重读齐欢博士学位论文《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②,一边阅读陈继章、兰强和徐方宇共同编著的《越南概况》。
我还了解到:越南人民幸福感很强(世界第二)③;中国与越南经贸合作飞速发展④;武汉大学前几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中有来自越南的朋友;这几年,在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习的越南朋友人数增加不少;云南、广西等地有大学教师到越南学习或考察……
我以前就知道胡志明伯伯在越南人民心中有崇高的地位。越南人民正沿着胡志明主席开拓和指引的社会主义光明大道奋勇前进。
注释:
①陈明凡:《越南政治革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187页。
②该博士学位论文由贺圣达老师指导。
③排名第一的是中美洲国家哥斯达黎加。
④潘金娥:《越南政治经济与中越关系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149页。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胡志明思想;越南;社会主义
2007年到2008年,也就是笔者在河南省开封市求学时,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询问16位学生对越南有哪些了解——有8位同学说“只了解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越南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或知道越南伟人胡志明”。有两位同学补充说:“越南距离我国西南地区比较近。”其余同学要么说“知道,但具体说不出什么”,要么说“以前看过和越南有关的电影,但印象不深了”。
2010年,我来到云南省呈贡大学城——到了云南师大学习世界史。我开始并没有去读关于越南的专著,而是看一些通俗的读物,主要是旅游类的书,其中关于越南的书大都有精美的图片;很自然的,我被越南的美丽风景(果然像一位到过越南的老乡在2006年对我描述的那样)所吸引。
翻过旅游类的图书之后,我读了东南亚历史方面的书。文字的东西容易让人感到疲倦——记在脑子里的东西其实很少;我还偶尔(不连续地)看看越南抗美战争的视频。
因为老师要求我多看看关于东南亚政治与经济的论文与专著,所以这两年我通过阅读中国知网上的论文,加深了对越南的了解。我看到的论文中有介绍越南经济革新取得了可喜成就的,有介绍越南社会发展情况的。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越南共产党推进党内民主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越南国会的成功改革。
由长征、阮文灵、杜梅、武文杰等老一辈政治家推动的革新开放取得很多成就,我将这些伟大成就部分地列举如下:
1、越南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1986年12月召开的越南共产党“六大”上,79岁高龄的长征提出不再担任总书记;他提名由曾长期在南方工作、比较熟悉经济工作的阮文灵担任总书记。在长征的带领下,建国后长期担任越南政府总理的范文同和在越南共产党最高领导层多年负责组织工作的黎德寿也一起退出了越南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这使越共领导层向年轻化和知识化迈出了一大步。
2、思想文化领域,在高扬社会主义大旗的同时革新思想和改变思维中不适应新形势的成分。
3、对重大政策主张、重要干部任免、大型工程项目等都要在越共中央委员会集体民主讨论基础上进行无记名投票决定,而不是由中央政治局决定;通常,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再交国会最后通过才可由有关部门去执行。
4、每位越共中央委员都可以对包括总书记在内的其他中央委员提出质询,也可以对越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越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集体提出质询,直到得到满意答复为止。
5、越共“九大”(2001年召开)、“十大”(2006年召开)、“十一大”(2011年召开)向全国(不再限于党内)提前六十天公布政治报告草案,广泛征求意见。
6、1992年4月15日,越南国会颁布了《国会代表选举法》,规定国会代表实行直接选举。这是越南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大举措。
7、根据1992年宪法制定的《国会组织法》赋予国会代表一项重要的权力——质询权。中国学者陈明凡认为:“越南国会实行的质询制度,成为国会改革的亮点,已经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①2006年6月,总理潘文凯因一名副部长腐败案件被曝光,在国会上坦诚表白,政府官员腐败现象关系到国家存亡,作为政府总理应当承担责任。为此,他向全国人民道歉,并在任期未满时,提前向国会提出辞去总理职务。
(8)国会在决定国家重大问题方面的地位有很大提高。例如,2010年6月,政府向国会提交了建设从河内到胡志明市的高速铁路规划。这项规划是政府总理阮晋勇所支持的,拟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工程投资将达560亿美元。此提案在国会经过激烈讨论后投票被否决。
上文提到,老师要求我读与越南有关的专著。我读了郑一明和潘金娥共同主编的《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比较研究》,郭明主编的《中越关系新时期》等书。
研三上学期,我到呈贡大学城附近的吴家营村暂住。我了解到这里的村民对越南的情况知道的并不多。一个也暂住此村的年轻人(我称他为“画家”)曾对我说:“你研究越南,专业挺好……”
在暂住的居所,我一边重读齐欢博士学位论文《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②,一边阅读陈继章、兰强和徐方宇共同编著的《越南概况》。
我还了解到:越南人民幸福感很强(世界第二)③;中国与越南经贸合作飞速发展④;武汉大学前几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中有来自越南的朋友;这几年,在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习的越南朋友人数增加不少;云南、广西等地有大学教师到越南学习或考察……
我以前就知道胡志明伯伯在越南人民心中有崇高的地位。越南人民正沿着胡志明主席开拓和指引的社会主义光明大道奋勇前进。
注释:
①陈明凡:《越南政治革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187页。
②该博士学位论文由贺圣达老师指导。
③排名第一的是中美洲国家哥斯达黎加。
④潘金娥:《越南政治经济与中越关系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149页。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