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媒体融合语境视角,阐释地市级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并以亳州市为例分析市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痛点:人才空心化,资源空心化以及内容空心化,进一步为其构建发展“三融”创新路径。
关键词 当地媒体;媒体融合;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3-0089-03
“媒体融合”一词其实是由“媒介融合”渐渐演变过来的。尼葛庞洛帝曾提出“‘媒介融合’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下,用一種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信息。”[1]媒体融合是在移动技术革新下,引发传媒产业全面升级和质变的一场革命。然而我国“中央—省—市—县”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出现不平衡现象。央媒作为“头部媒体”,发挥着引领作用;省级媒体开启“1+N”云模式,为媒体融合增添力量;县级媒体获得政策支持进行如火如荼的建设;但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却相对滞后,在媒体生态布局体系中逐渐呈现出“空心化”的趋势。
从技术融合视角,探究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出版业三者发展交叉和重叠的部分发展最为迅猛。美国学者Ricky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中针对美国媒介融合实践提出媒介所有权、媒介策略结合、媒介机构、新闻内容生产和新闻分发5个方面的融合。这一分类为后来的国内学者和业界人士广泛应用。丁柏铨对媒介融合和媒体融合的指向是相当明确的:媒体融合更多指向新闻传媒结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信息传递时的渠道更多元化、多媒体化[2]。因此,媒介融合是技术促使媒介自身形态边界的消融,进一步增强人的多重感官的刺激和体验,让信息更好地传播。而媒体融合的本质是媒介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媒介融合的生产要素、思维意识等要素被应用到传媒组织或是某一传媒产业当中,由此引发传媒产业的融合。
本文以亳州市为例,对亳州市媒体一线人员、媒体管理人员深度采访,走访用户群体,了解亳州市媒体的现状,从传播体系、媒体协同、业务内容等方面分析其痛点。
1.1 亳州市传统媒体的基本现状
在“两微一端”浪潮之下,亳州市媒体开设了“两微一端”,即“亳州晚报社”“药都时空”和“掌上亳州”App。截至2020年,其中“药都时空”拥有33万粉丝,“掌上亳州”拥有近15万用户。这在同级地市级媒体中,粉丝量占比相当;但是从三个新媒体平台阅读量和受众反馈情况分析,只有“药都时空”这一公众号,每日新闻的阅读量平均在1万左右,其他则是1 000左右;“掌上亳州”客户端的新闻点击率就更低。虽然有一定粉丝基础,地市级媒体的公众号每日新闻量8~10条,客户端新闻24小时,内容多以时政为主,惠民信息比较少,受众参与度相对较小,互动性不足。
1)亳州晚报自身变革缓慢,网站资源浪费严重。亳州晚报自2008年更名之后,其定位是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市场化经营理念,增设数字板块,目的是让受众更好的线上线下寻找新闻,增强用户的参与感。马明亚认为党报的内容、风格都无法满足新媒体用户的需求,传播缺乏互动等问题亟待解决,关键在于用户思维[3]。但亳州晚报数字版自创建,其网站就没有更新,导致网站页面浏览不适,而且仅仅只是把纸质的内容扫描到网站上,成了一个储存库。但随着移动用户的不断增长,报纸发行量不断下滑,网站建设一直僵化不前,导致用户流失严重。
2)亳州广播电视台艰难探索,道路曲折。相比纸媒,亳州广播电视台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稍微好一点。虽然2017年,亳州广播电视台借助媒体融合之风,全力打造“全媒体可视、联动直播室”系统,已经打造台、网、客户端、微博、微信、移动电视和移动直播多位一体的渠道多样、覆盖广泛的融媒体网络,开设市长有约、市外媒体看亳州等栏目,提升了亳州的宣传形象,助力主流媒体建设。亳州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改革方案正在积极推进,新广电中心基建项目在今年年初完工,正在朝着以机制体制融合为主要标志的深度媒体融合时代迈进。面对媒体改革的时代巨轮,地市级媒体应当居安思危,提前谋略,才能顺应潮流,在这场媒体融合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地市级传统媒体困境分析
相比较其他地市级传统媒体,亳州市传统媒体在2019年安徽省政务媒体排名中等,但是媒体人才队伍建设、运营体制改革等方面仍然存在人才空心化、一城多媒的分散式发展、经营入不敷出、内容单一普遍痛点。分析如下。
1)人才空心化:融媒体和传统媒体人才双缺失。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对于媒体人才的要求是集技术、内容、艺术为一体的交叉性、复合型人才。地级市媒体的视野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当地的高等院校又无法向其输送新媒体人才,导致地市级传统媒体的融媒体人才缺位。另一方面,传统媒体“铁饭碗”等编制存量小,非在编人员多,并且存在“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加上“报刊消亡论”唱衰传统报业,导致大量的传统媒体人员纷纷跳槽新媒体行业。在安徽省16个地级市媒体中,亳州晚报社职工总数是远远低于其他同级地级市,采编人员还不足总人数的50%;2019年亳州广播电视台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融媒体运营人才52人,2020年招聘10人;可见媒体队伍十分紧缺,不利于媒体融合的发展。
2)资源空心化:一城多媒的分散式发展,媒体融合壁垒重重。媒介融合是技术变革引起一系列的经济、文化、规制力量的碰撞,对于电视行业的媒介融合的关键是在于媒体领导层的顶层设计。由于地方政府未能顶层设计融合方案,地市级媒体体制改革乏力,媒体机构之间抢夺用户资源和广告资源,造成地市级媒体分散式发展,形成“一城多媒”。所谓“一城多媒”是指在同一级媒体当中,多种传统媒体并存且同时争夺或分享同一媒体资源的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新闻媒介机构形式[4]。这种形态必然会造成信息传播的同质化、人员编制缺乏等现象,浪费大量的媒体资源,造成资源“空心化”。以亳州媒体为例,纸媒和广电都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建设数字版、“两微一端”,但“亳州发布”和“亳州晚报社”公众号推送信息大量重复,影响受众的满意度。 3)内容空心化:生产驱动力不足。地市级传统媒体的人才的缺位缺失必然会带来其内容生产驱动力不足,无论是报刊还是广播电视,在受众、内容、技术三方面都不占据任何优势。首先,受众范围窄,传播效果不佳。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①统计,截至2019年6月,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普及已经超过8亿,普及率达到61.2%。地市级媒体由于地域限制,受众人群相对固定,加上移动新媒体头部平台的影响,像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泛资讯平台,传统媒体受欢迎度程度偏低,传播影响力逐渐弱化。其次,精品内容太少,同质化严重。地市级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模式僵化,报道的内容多是政治新闻、领导会议居多,缺乏惠民便民的信息;且报纸电视新闻一稿多用,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比如以亳州市2019年8月某一篇关于“高铁试通车”的内容,报纸和公众号以及客户端仅仅改了标题,内容完全雷同,完全忽略新媒体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及用户的阅读习惯,导致阅读量、互动评论量低下,传播效果不好。最后,技术驱动不足。谢新洲教授曾提出,县级融媒体的技术方向不明确,同样的技术短板在地市级传统媒体身上体现出来[5]。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智库内容建设,都没有完善。亳州市地市级媒体目前没有自己的智库系统,而“掌上亳州App”新闻客户端由泰德网聚提供App和后台系统开发技术支持,因受到外部因素制约,阻碍融媒体的发展。
诚然,地市级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依然存在痛点,在中央厨房式的媒体改革和省级融媒体云平台建设的影响下,地市级媒体纷纷效仿建立融媒体中心,但大多数停留在采写编流程上,内核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传播效果有限。就像蚌埠市媒体融合的路径从媒体流程、产品、渠道等角度进行融合,但至今融媒体中心建设依然缓慢[6]。笔者试图从人才队伍、媒体机制、内容生产三个方面阐释地市级媒体融合的发展创新路径——“三融”,打造一个内容优质、独具特色的地市级“融媒体中心”。
2.1 媒体队伍建设——“人才融”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人才是制约地级市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复合型人才或跨界人的缺乏导致地市级媒体长期地位缺失。因此,地级市媒体首先要“人才融”。
“人才融”是指传统媒体人才与新媒体人才相互融合,通过“内培外援”,培养融媒体人才,加强融媒体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融媒体人才培训和学习,更新媒体人员的专业技能,学习大数据处理技术,加快推动现有媒体工作者向全媒管理人、全媒记者及全媒编辑等全能型人才转变,同时还需要创新机制模式,广纳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当地高等院校深度合作,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把高校当成地市级媒体的人才智库;特聘、特邀外界媒体人才和大咖,形成外部人才与内部人才相融合,学界与业界跨界融合,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高的媒体队伍。
2.2 媒体机制变革——“资源融”
地市级媒体融合是一项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非媒体内部变革而完成的。“资源融”也并非是媒体内部资源进行融合,而是传媒机构之间的相互融合,真正做到媒介资源、廣告资源、用户资源的共融。地方政府应足够重视,尤其是市委宣传部为核心主导,加强顶层设计,以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体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破除融媒体建设中存在的壁垒阻碍,促进地市级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在整合区域媒体资源。地市级的纸媒机构和广电机构的加速融合,打破媒体组织之间的资源壁垒,形成一个“中央厨房”式的媒体中心,扁平化管理,大大提升媒体效力。这个“中央厨房”的媒体中心,是打通广电与纸媒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以市委宣传部为主导,广电和纸媒为辅的“融媒体部”,隶属于市委宣传部主管,负责督查、监测两大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但是各方利益协调是一个难题,从长远看,是值得的。目前,亳州广电正在致力于“中央厨房”系统建设,构建“四个一”的标准体系,促进融媒体的发展。二是地市媒体大胆创新,求变求突破,才能弯道超越,才有地方特色。地市级政府要统一规划,支持和鼓励媒体机构组织实行采编、经营分开,事业、产业分开,打破僵化的用人和分配制度,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内部活力显著增强。
2.3 内容生产创新——“内容融”
无论媒体如何融合,“内容为王”的规律依然适用。如果说技术是地市级媒体融合的前提,那么内容则是其根本,优质内容是媒体融合的核心。“内容融”是指地市级媒体将新闻传播的内容与地方区域优秀文化相融合。比如亳州地区历史名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媒体都可以利用文化,塑造地市级媒体品牌,从而促进城市形象品牌宣传。因此,地级市媒体结合自身实际,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地级市的媒体融合模式,需要深耕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内容品牌栏目,凝聚核心传播力,把握当地用户的需求及特点,生产出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想真正做到深度融合发展。
扎根本土,不是深入农村,也不是尽搞土味;而是依托本土文化,传播正能量。首先,要符合当地发展需求,对内要结合当地政府的指示精神,做好自己的耳目喉舌之本职,承担区域守卫的功能;其次,要深度挖掘市民身边的新闻资源和事件,传播惠民、利民的信息,才能增强用户黏性;最后,利用新媒体手段形式,依托当地的历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用户特点,打造属于当地人自己的特色内容,提升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做到想为民所想,供为民所需。
地市级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融合之路,需要地市级政府顶层设计、上级部门放权和多方力量协同发展,才能走出属于地方特色的融媒体道路,才能符合国家的媒体战略,紧跟媒体发展潮流,向更深、更多元化方向发展。2020年,随着5G的来临,留给地市级媒体的时间并不宽裕,低延时高速率,更是考验媒体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的流向。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a),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08。
参考文献
[1]杨溟.媒介融合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丁柏铨.试析媒体融合中的三个关键性话题[J].新闻与写作,2015(1):55-57.
[3]马明亚.关于地市级党报的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新闻前哨,2019(4):51.
[4]林喦,郑婉瑶.论地市级“一城多媒”现状的有效改革: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8-72.
[5]谢新洲.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融合、创新、引导、服务[J].新闻战线,2019(2):45-47.
[6]徐凤.探索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以蚌埠广播电视台为例[J].新闻世界,2015(11):7-8.
关键词 当地媒体;媒体融合;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3-0089-03
“媒体融合”一词其实是由“媒介融合”渐渐演变过来的。尼葛庞洛帝曾提出“‘媒介融合’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下,用一種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信息。”[1]媒体融合是在移动技术革新下,引发传媒产业全面升级和质变的一场革命。然而我国“中央—省—市—县”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出现不平衡现象。央媒作为“头部媒体”,发挥着引领作用;省级媒体开启“1+N”云模式,为媒体融合增添力量;县级媒体获得政策支持进行如火如荼的建设;但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却相对滞后,在媒体生态布局体系中逐渐呈现出“空心化”的趋势。
从技术融合视角,探究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出版业三者发展交叉和重叠的部分发展最为迅猛。美国学者Ricky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中针对美国媒介融合实践提出媒介所有权、媒介策略结合、媒介机构、新闻内容生产和新闻分发5个方面的融合。这一分类为后来的国内学者和业界人士广泛应用。丁柏铨对媒介融合和媒体融合的指向是相当明确的:媒体融合更多指向新闻传媒结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信息传递时的渠道更多元化、多媒体化[2]。因此,媒介融合是技术促使媒介自身形态边界的消融,进一步增强人的多重感官的刺激和体验,让信息更好地传播。而媒体融合的本质是媒介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媒介融合的生产要素、思维意识等要素被应用到传媒组织或是某一传媒产业当中,由此引发传媒产业的融合。
1 地市级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局——以亳州市为例分析
本文以亳州市为例,对亳州市媒体一线人员、媒体管理人员深度采访,走访用户群体,了解亳州市媒体的现状,从传播体系、媒体协同、业务内容等方面分析其痛点。
1.1 亳州市传统媒体的基本现状
在“两微一端”浪潮之下,亳州市媒体开设了“两微一端”,即“亳州晚报社”“药都时空”和“掌上亳州”App。截至2020年,其中“药都时空”拥有33万粉丝,“掌上亳州”拥有近15万用户。这在同级地市级媒体中,粉丝量占比相当;但是从三个新媒体平台阅读量和受众反馈情况分析,只有“药都时空”这一公众号,每日新闻的阅读量平均在1万左右,其他则是1 000左右;“掌上亳州”客户端的新闻点击率就更低。虽然有一定粉丝基础,地市级媒体的公众号每日新闻量8~10条,客户端新闻24小时,内容多以时政为主,惠民信息比较少,受众参与度相对较小,互动性不足。
1)亳州晚报自身变革缓慢,网站资源浪费严重。亳州晚报自2008年更名之后,其定位是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市场化经营理念,增设数字板块,目的是让受众更好的线上线下寻找新闻,增强用户的参与感。马明亚认为党报的内容、风格都无法满足新媒体用户的需求,传播缺乏互动等问题亟待解决,关键在于用户思维[3]。但亳州晚报数字版自创建,其网站就没有更新,导致网站页面浏览不适,而且仅仅只是把纸质的内容扫描到网站上,成了一个储存库。但随着移动用户的不断增长,报纸发行量不断下滑,网站建设一直僵化不前,导致用户流失严重。
2)亳州广播电视台艰难探索,道路曲折。相比纸媒,亳州广播电视台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稍微好一点。虽然2017年,亳州广播电视台借助媒体融合之风,全力打造“全媒体可视、联动直播室”系统,已经打造台、网、客户端、微博、微信、移动电视和移动直播多位一体的渠道多样、覆盖广泛的融媒体网络,开设市长有约、市外媒体看亳州等栏目,提升了亳州的宣传形象,助力主流媒体建设。亳州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改革方案正在积极推进,新广电中心基建项目在今年年初完工,正在朝着以机制体制融合为主要标志的深度媒体融合时代迈进。面对媒体改革的时代巨轮,地市级媒体应当居安思危,提前谋略,才能顺应潮流,在这场媒体融合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地市级传统媒体困境分析
相比较其他地市级传统媒体,亳州市传统媒体在2019年安徽省政务媒体排名中等,但是媒体人才队伍建设、运营体制改革等方面仍然存在人才空心化、一城多媒的分散式发展、经营入不敷出、内容单一普遍痛点。分析如下。
1)人才空心化:融媒体和传统媒体人才双缺失。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对于媒体人才的要求是集技术、内容、艺术为一体的交叉性、复合型人才。地级市媒体的视野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当地的高等院校又无法向其输送新媒体人才,导致地市级传统媒体的融媒体人才缺位。另一方面,传统媒体“铁饭碗”等编制存量小,非在编人员多,并且存在“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加上“报刊消亡论”唱衰传统报业,导致大量的传统媒体人员纷纷跳槽新媒体行业。在安徽省16个地级市媒体中,亳州晚报社职工总数是远远低于其他同级地级市,采编人员还不足总人数的50%;2019年亳州广播电视台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融媒体运营人才52人,2020年招聘10人;可见媒体队伍十分紧缺,不利于媒体融合的发展。
2)资源空心化:一城多媒的分散式发展,媒体融合壁垒重重。媒介融合是技术变革引起一系列的经济、文化、规制力量的碰撞,对于电视行业的媒介融合的关键是在于媒体领导层的顶层设计。由于地方政府未能顶层设计融合方案,地市级媒体体制改革乏力,媒体机构之间抢夺用户资源和广告资源,造成地市级媒体分散式发展,形成“一城多媒”。所谓“一城多媒”是指在同一级媒体当中,多种传统媒体并存且同时争夺或分享同一媒体资源的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新闻媒介机构形式[4]。这种形态必然会造成信息传播的同质化、人员编制缺乏等现象,浪费大量的媒体资源,造成资源“空心化”。以亳州媒体为例,纸媒和广电都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建设数字版、“两微一端”,但“亳州发布”和“亳州晚报社”公众号推送信息大量重复,影响受众的满意度。 3)内容空心化:生产驱动力不足。地市级传统媒体的人才的缺位缺失必然会带来其内容生产驱动力不足,无论是报刊还是广播电视,在受众、内容、技术三方面都不占据任何优势。首先,受众范围窄,传播效果不佳。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①统计,截至2019年6月,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普及已经超过8亿,普及率达到61.2%。地市级媒体由于地域限制,受众人群相对固定,加上移动新媒体头部平台的影响,像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泛资讯平台,传统媒体受欢迎度程度偏低,传播影响力逐渐弱化。其次,精品内容太少,同质化严重。地市级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模式僵化,报道的内容多是政治新闻、领导会议居多,缺乏惠民便民的信息;且报纸电视新闻一稿多用,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比如以亳州市2019年8月某一篇关于“高铁试通车”的内容,报纸和公众号以及客户端仅仅改了标题,内容完全雷同,完全忽略新媒体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及用户的阅读习惯,导致阅读量、互动评论量低下,传播效果不好。最后,技术驱动不足。谢新洲教授曾提出,县级融媒体的技术方向不明确,同样的技术短板在地市级传统媒体身上体现出来[5]。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智库内容建设,都没有完善。亳州市地市级媒体目前没有自己的智库系统,而“掌上亳州App”新闻客户端由泰德网聚提供App和后台系统开发技术支持,因受到外部因素制约,阻碍融媒体的发展。
2 地市级传统媒体融合的新路径
诚然,地市级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依然存在痛点,在中央厨房式的媒体改革和省级融媒体云平台建设的影响下,地市级媒体纷纷效仿建立融媒体中心,但大多数停留在采写编流程上,内核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传播效果有限。就像蚌埠市媒体融合的路径从媒体流程、产品、渠道等角度进行融合,但至今融媒体中心建设依然缓慢[6]。笔者试图从人才队伍、媒体机制、内容生产三个方面阐释地市级媒体融合的发展创新路径——“三融”,打造一个内容优质、独具特色的地市级“融媒体中心”。
2.1 媒体队伍建设——“人才融”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人才是制约地级市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复合型人才或跨界人的缺乏导致地市级媒体长期地位缺失。因此,地级市媒体首先要“人才融”。
“人才融”是指传统媒体人才与新媒体人才相互融合,通过“内培外援”,培养融媒体人才,加强融媒体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融媒体人才培训和学习,更新媒体人员的专业技能,学习大数据处理技术,加快推动现有媒体工作者向全媒管理人、全媒记者及全媒编辑等全能型人才转变,同时还需要创新机制模式,广纳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当地高等院校深度合作,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把高校当成地市级媒体的人才智库;特聘、特邀外界媒体人才和大咖,形成外部人才与内部人才相融合,学界与业界跨界融合,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高的媒体队伍。
2.2 媒体机制变革——“资源融”
地市级媒体融合是一项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非媒体内部变革而完成的。“资源融”也并非是媒体内部资源进行融合,而是传媒机构之间的相互融合,真正做到媒介资源、廣告资源、用户资源的共融。地方政府应足够重视,尤其是市委宣传部为核心主导,加强顶层设计,以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体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破除融媒体建设中存在的壁垒阻碍,促进地市级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在整合区域媒体资源。地市级的纸媒机构和广电机构的加速融合,打破媒体组织之间的资源壁垒,形成一个“中央厨房”式的媒体中心,扁平化管理,大大提升媒体效力。这个“中央厨房”的媒体中心,是打通广电与纸媒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以市委宣传部为主导,广电和纸媒为辅的“融媒体部”,隶属于市委宣传部主管,负责督查、监测两大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但是各方利益协调是一个难题,从长远看,是值得的。目前,亳州广电正在致力于“中央厨房”系统建设,构建“四个一”的标准体系,促进融媒体的发展。二是地市媒体大胆创新,求变求突破,才能弯道超越,才有地方特色。地市级政府要统一规划,支持和鼓励媒体机构组织实行采编、经营分开,事业、产业分开,打破僵化的用人和分配制度,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内部活力显著增强。
2.3 内容生产创新——“内容融”
无论媒体如何融合,“内容为王”的规律依然适用。如果说技术是地市级媒体融合的前提,那么内容则是其根本,优质内容是媒体融合的核心。“内容融”是指地市级媒体将新闻传播的内容与地方区域优秀文化相融合。比如亳州地区历史名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媒体都可以利用文化,塑造地市级媒体品牌,从而促进城市形象品牌宣传。因此,地级市媒体结合自身实际,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地级市的媒体融合模式,需要深耕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内容品牌栏目,凝聚核心传播力,把握当地用户的需求及特点,生产出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想真正做到深度融合发展。
扎根本土,不是深入农村,也不是尽搞土味;而是依托本土文化,传播正能量。首先,要符合当地发展需求,对内要结合当地政府的指示精神,做好自己的耳目喉舌之本职,承担区域守卫的功能;其次,要深度挖掘市民身边的新闻资源和事件,传播惠民、利民的信息,才能增强用户黏性;最后,利用新媒体手段形式,依托当地的历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用户特点,打造属于当地人自己的特色内容,提升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做到想为民所想,供为民所需。
3 结语
地市级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融合之路,需要地市级政府顶层设计、上级部门放权和多方力量协同发展,才能走出属于地方特色的融媒体道路,才能符合国家的媒体战略,紧跟媒体发展潮流,向更深、更多元化方向发展。2020年,随着5G的来临,留给地市级媒体的时间并不宽裕,低延时高速率,更是考验媒体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的流向。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a),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08。
参考文献
[1]杨溟.媒介融合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丁柏铨.试析媒体融合中的三个关键性话题[J].新闻与写作,2015(1):55-57.
[3]马明亚.关于地市级党报的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新闻前哨,2019(4):51.
[4]林喦,郑婉瑶.论地市级“一城多媒”现状的有效改革: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8-72.
[5]谢新洲.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融合、创新、引导、服务[J].新闻战线,2019(2):45-47.
[6]徐凤.探索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以蚌埠广播电视台为例[J].新闻世界,2015(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