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龄老人:爬树、骑电车、穿比基尼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ey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2岁的陈红英每天爬到树上做运动,开着电单车载孙子上下课,游泳时还穿比基尼,是乐龄人士的典范。
  如果你在接近清晨经过新加坡的马林百列礁湖园一带,看到一个人倒吊在树上,请别慌张,那可能是72岁的陈红英在做日常运动。
  没错,她就像蝙蝠这般倒挂在树上,享受周遭的宁静,听着虫鸣,或是闻着花香,甚至在树上运功,活络筋骨。
  这样一个“神奇女侠”,实在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这把年纪,老当益壮,还能动作敏捷地攀爬树木。她受访时说:“我是个非常好动的人,只要好玩的东西,一定少不了我的份。我从小就爱爬树,也喜欢游泳、打篮球、打乒乓等。”爬树能让她松弛身心,而且她用背上下搓树干,以此按摩背部,非常享受。
  每天爬上树呆一两小时
  陈红英爬树几乎成瘾,她说:“如果一天不爬树,整个人都不舒服,浑身不自在。那棵树好像很懂我的心咧,会叫我快点去找它,就连大年初一也照爬!”她朗朗大笑。她在住家附近找到一棵最喜欢的树,开始每天培养感情。她说:“我每天陪着它,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美丽滑滑的,这棵树已爬了4年,之前,我住在武吉知马一带,也是同样每天爬树。”
  她不是爬上树后就下来,而是在树上呆上一两小时,把它当成另一个家一样,在那里歇息,闭目养神,做家务(清理枝桠、抹树等);或是伸展四肢,在树枝间练马步,口渴了就喝水。
  选择在清晨时分爬树,一来是免得引人注目,另外是太阳未高,天气较凉爽,再就是因为要“赶场”。陈红英说:“因为我大概7点就从树上下来,才赶得及去海边跟我的‘kaki’(死党)见面,一起打太极呀!”之后,这个坐不住的婆婆,又骑着电单车到另一个地点,跟另一群人一起跳土风舞。
  平时有空,陈红英也到处“驻唱”。她说:“我经常到疗养院唱歌给老人听,我爱唱民歌。我也到老人中心教唱,多数人都爱唱流行歌曲,例如《冬恋》《王昭君》等。”
  不但每天爬树,这个开心婆婆还经常骑着电单车出门,甚至敢穿比基尼游泳。2005年,她曾获得“最漂亮祖母”比赛亚军。她说:“是我27岁的孙女替我报名参加的,她说我一定ok,既然她敢报名,我就敢上!”这个漂亮婆婆,也曾在数年前的农历新年期间,教导一批五六十岁的乐龄人士走猫步,在彩虹天桥表演。
  骑电单车载孙子上下课
  谈起她的电单车,陈红英相当兴奋,这辆附有车厢的三轮电单车,在本地已很少见,多用来载孙子上下学。平时,她穿得美美的,骑着这种只有阿伯才骑的电单车,格外引人注目。
  她说:“孙子们担心我的安危,要阻止我骑电单车,但是政府都说ok咧,因为我的身体检查、包括视力都没问题,又不会迷路,所以他们也只好让我做我喜欢的事。”
  “我的车厢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罐子,这些都是帮人拔罐用的!我给老朋友拔罐,治疗他们身体的疼痛,这些都是我从老爸那里学来的,从小看他给人拔罐治病,我多少懂一些窍门,朋友都觉得拔罐后,健康有了改进。”然后,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陈红英说:“我19岁就来到新加坡,生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最大的51岁,最小的也有40岁,现在有8个内外孙。”她的丈夫已过世数年。
  她说:“我经常到不同的孩子和孙子的家住,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儿孙们都抢着要我去他们家。我爱大家庭,鼓励女儿多生一个。她已经有一个10岁的孩子,我要她多追一个,她没要我照看孙子,是我自愿的。现在我的小外孙只有三个多月,我每天得照顾孙子,因此外边的活动得减少一些,只好跟‘kaki’说对不起啦!”不过,晚上一有空,她就会约一班好友去唱卡拉OK。
  陈红英活得开心自在,她的秘诀是:能帮助人就很开心!
  (摘自《老年世界》)
其他文献
在斯德哥尔摩东城一条主要街道上,上下班时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街角站立,他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活像一尊雕塑。我到瑞典不久,人们就推荐我去看这“街头一景”。  那是立春后不久的一个早晨,我匆匆赶去上班,果真在那街角看到了他,只是又多了一项内容:在我驻足的一两分钟内,他忽然向右侧踱着碎步,头偏向右方,似在做“向右看齐”的动作,然后又刷地甩过头,保持垂手并脚的立正姿势。他可能是个退伍军人,我脑子里一下子闪
期刊
痛悔:父亲走丢在她的城市  李婷婷和丈夫柴海华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于2006年7月,在上海环城路的郎俊春天小区按揭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成为新上海人。正当她们庆祝的时候,李婷婷接到哥哥的电话,说68岁的父亲有些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她心急如焚。其实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她就发现父亲的头发更白、背更驼、精神已大不如从前了,自己远在上海,对河南老家的父亲她只能每月寄些钱,这一次,她请了年休假,急忙带着女
期刊
从北京市区向东驱车40分钟,就能到达燕郊。在这片毗邻河北省的北京郊区,一座大型养老院正在这绿色的田野上拔地而起。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是中国未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而兴建养老院,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  到2015年,“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将会拥有12000张床位,它还配备了一所设施先进的附属医院,医院里设有3000张床位。养护中心和附属医院都是“燕达国际健康城”项目的一部分。  对中国来
期刊
饶平如与妻子毛美棠从相识相爱至生离死别,历经整整一甲子。5年前,妻子去世。在两人共同生活的60年里,妻子的照片时有遗落,生活的点滴也无法保留。于是他把对她的思念画成一幅幅图画,写成一个个故事。“那些画面其实一直在脑海里,把它们画出来,怕的是有一天老了会忘记。”饶平如说,“再老我也不许自己忘记她。”于是,他买来丰子恺、叶浅予和华君武的画集开始临摹、创作,一张画他总要细细画上三四天才能完成。  5年里
期刊
爸爸得了重病,急性肝炎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因为照顾爸爸,我也传染了肝炎,一时病情比爸爸还重,自己也要住医院了。  在我住院期间,传来了周恩来去世的消息,上海的当权者禁止民间悼念周恩来。我一听,立即拉着一起住院的静安区副区长赵纪锁先生,在虹桥医院第六病区组织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所有的病人都参加了。追悼会过后,我又把会场布置成一个灵堂,再将自己的床搬到隔壁守护。这是当时全上海唯一的民间悼念仪式,我知道
期刊
目前,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因。  遗憾的是,他们跌倒时往往无人敢扶。偶有雷锋传人试图冒险施救,不是被讹诈就是被法官庄严地依据常识判处巨额赔款,以至于跌倒受伤老人延误治疗魂归九泉的人间惨剧时有发生。有专家感慨:十三亿中国人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  这样的道德境界显然与大国公民的素质相去甚远,为了激励更多人战胜内心恐惧,去扶危济困,社会各方人士群策群力,积极寻求保护这些敢逆潮流而动的救
期刊
我住的大院,一共就十几户人家,晚上大门一关其实就是一家,小门关了各回各家。院子里上年纪的老人居多,不算老人们的子女,我就是最小的了。老人们都是战功赫赫的功臣,人人都有军功章的,现在他们都儿孙绕膝,快乐地颐养天年。  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院里年纪最大的老奶奶,这几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让大伙跟着我笑一笑。  老人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到我问:“你妈妈怎么不出来呢?”我说:“她腿不好不愿意走动。”奶奶居然
期刊
麦克拉档案  1995年:生于塞拉里昂。  1999年:被美国家庭收养,约5岁时在费城摇滚舞学校学习。  2011年:成为芭蕾舞电视纪录片《起点》的主角,并在《与星共舞》电视选秀节目上一展舞姿。  2012年:毕业于纽约美国芭蕾舞剧院的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学校,加入哈莱姆舞剧院。  2012年7月19日:在南非第一次登台正式演出,在《海盗》一剧里扮演Gulnare一角。  塞拉里昂三姐妹  1
期刊
国未富,民先老,这已经是中国目前的真实写照。  2亿老年人!这个数字已近在咫尺,相当于中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其中,有这样的一个老人群体,现在却面临着老无所依的困境:癌症晚期患者无处收治,内心充满对死亡的恐惧;1080万的失能老人中仅有不到2%能得到养老院中的一席床位;全国超过百万个失独家庭,对他们来说,失去孩子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如何让这些失能、失独老人走完最后一程,也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整个社会
期刊
德国:老少互助有特色  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德国的互助养老可谓颇具特色。一位叫克劳迪娅的老人和她的4位同龄朋友在慕尼黑江畔区合买了一栋19世纪的别墅,将它翻修改装后,作为安享晚年的寓所。在别墅里,老人们各自拥有一个卧室,并共用厨房、客厅。平时,他们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自负责担当“主厨”、园丁、采购……这样同龄人相助,费用没有养老院那么高,还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居生活。  在德国,还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