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得了重病,急性肝炎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因为照顾爸爸,我也传染了肝炎,一时病情比爸爸还重,自己也要住医院了。
在我住院期间,传来了周恩来去世的消息,上海的当权者禁止民间悼念周恩来。我一听,立即拉着一起住院的静安区副区长赵纪锁先生,在虹桥医院第六病区组织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所有的病人都参加了。追悼会过后,我又把会场布置成一个灵堂,再将自己的床搬到隔壁守护。这是当时全上海唯一的民间悼念仪式,我知道已经受到“工总司”的密切关注,只是因为在医院,他们一时不便动手。我守护了整整一个星期,一天晚上,在两个护士的帮助下,快速出院。
当时的上海,很难找到躲避之处。好不容易通过一个熟人,找到了一个仅能容身的小窝棚。我躲在里边,一个多月几乎没有见过一个人,直到我早年的老师盛钟健先生要到上海来看我。老师弯着腰进了我的小窝棚,又用手按了按那张用木板和砖块搭起的小床,说:“这不行,不是人住的地方,一定要搬出去。”
我说:“外面一片嘈杂。”
盛老师说:“如果你只是怕嘈杂,不怕艰苦,我可以到乡下山间给你找一个住处。”
我拜托他找,说怎么艰苦都可以。他回去后不久,就来信说找到了,并告诉我坐什么船,再坐什么车,他在何处等我。
我立即告别爸爸、妈妈,七拐八弯,住到了奉化县的一处山间老屋里边。
这山间老屋已经很有年岁,处处衰朽。隐隐约约,还能看出当年一点不平常的气息。楼有两层,盛老师在当地的两个朋友用一把生锈的钥匙打开一把生锈的大锁,破门开了。走上一个满是灰尘的楼梯,在转弯处有一个小小的亭子间,大概有四平方米吧,这就是我的住处。
我知道周围山间都没有人住,那两位朋友已经为我架好了一张小床,留下一个水瓶,关照我不要忘了关门,就走了。这个晚上,我第一次感受到天老地荒般的彻底孤独。
夜里风雨很大。无际的林木全都变成了黑海怒涛,尽着性子在奔涌咆哮。没有灯火的哆嗦,也没有野禽的呻吟……
第二天上午,风雨停了,我听到一种轻轻地推开楼下破门的声音。只见一个极其清瘦的老人上了二楼。
他是谁?陪我来的那两位朋友并没有提起过。
我故意用手在门框上弄响了一点声音,老大爷听见了,从二楼门口看下来,我随即跟他打了个招呼,并告诉他,是谁让我住在这里的。老大爷和气地点了点头,我也就顺便上了楼梯。
我站在二楼正间的门口往里望,呵,满满一屋子的旧书!老大爷邀我进屋,我坐下与他聊了起来。
他看了我一眼,说:“我们奉化是蒋介石的家乡,这是蒋介石的图书馆,按他的名字,叫中正图书馆。”
我问:能看看吗?
他说:请。
我走到第一个书橱,就在《四部丛刊》前停了下来,并伸手打开橱门,取出一部,翻看了一下。
老大爷有点吃惊,便随口说:“这《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都是当地一个叫朱守梅的绅士,在1930年捐献的。”
我说:“1930年捐献的可能是《四部丛刊》吧,因为《四部备要》要到1936年才出版。”
老大爷眼睛一亮,看了我一会儿,又立即走到另一个书橱前,从里边取出《四部备要》翻看。然后把书放回,笑着对我说:“你是对的,1936年,中华书局。”
我看到这满屋子的书早已喜不自禁,就这么扯了几句,老大爷已经完全对我另眼相看。
他拉了把藤椅让我坐下,自己坐在我对面,说:“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来,但你住在这里,这些书算是遇到知音了。”
“我能随意借阅这里所有的书吗?”我兴奋地问。
“随意。但不能离开这个房间,到你那个亭子间也不许,这是1930年定下的规矩。”他说。
我一笑,心想,“文革”初期造反派没发现这儿还算侥幸,他居然还固守着1930年的规矩。但是,这种不识时务,让人尊敬。
“那您几天来一次?”我问。
“如果你要看书,我可以天天来。”他说。
“这多么麻烦您啊。”我说。
“我平日没事。你来看书,我陪着高兴。”他说。
果然,以后老大爷天天来,我也就能天天看书了。
在这里读书不仅没有干扰,而且也不存在任何功利,只让自己的心毫无障碍地与书中的古人对晤。这种情景,我没有遇到过,这些书也没有遇到过。
这山上,经常有半夜的狂风暴雨。老大爷傍晚就下山了,可怖的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个人。这是我与古代完全合一的混沌时刻,总觉得有一种浩大无比的东西随着狂风暴雨破窗而入,灌注我的全身。
我每隔四天下山一次,买点最便宜的吃食。不同季节的山野,景色变化无穷。脚下总是厚厚的落叶,被湿湿的岚气压了一夜,软绵绵的踩上去没有任何声音。但是等我上山,太阳已经晒了好一会儿,连落叶也都干挺起来,一下脚便簌簌作响。欢快的蝉声,因我的脚步时起时落。
走山路的经验使我想起家乡。我的家乡离这儿不远。从这里看过去,隔着青灰色的雾霭,有一些水墨画似的峰峦。到了墨枯笔抖的地方,就到了。那儿也有很多老屋,其中一间的屋顶下,住着我的祖母。
祖母,至今余家的最高精神领袖,穿越了多少人生恶战。我本来打算在这里住一阵之后,去看看她。但是,这一楼古书已经开始了我的另一份学历。我请祖母稍稍等待,等我研习完这一段,就过去。
——我就这样在山路上胡思乱想,抬头一看已到了山下。
山下小街边有一个阅报栏。抬头一看,还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突然发现有一个叫“石一歌”的署名,便知道原先自己参加过的鲁迅教材编写组里也有人下了水,因为这个笔名是那个组里有人用过的。下水的人,我估计姓孙,因为当时就发现他与“工总司”有来往。我想看看他写了什么,却实在读不下去。何况此时此刻,我正在研究孔子和老子有没有在洛邑见面的事。
我在山上,由于盛老师的两位当地朋友,得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又由于路过的两位山民,知道了毛泽东去世。
在知道第二个消息的当天,我就立即下山,赶往上海。
我有预感,一个时代结束了。
但事情很不容乐观。没过多久,下令逮捕“四人帮”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又下了令,凡是毛泽东作出的决策,都必须继续遵循。这一来就麻烦了,不能否定“文革”,不能否定造反,不能否定工宣队,不能否定废学,不能否定全国性的大批斗……谁否定,谁就被“清查”。我本人,也因为曾经随口说过一句“发动文革是一个错误”而受到“清查”。那个原来与我们一起编过教材,后来转身以“石一歌”的笔名“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姓孙的人,成了“清查组负责人”。总之,仍然是一些“伪斗士”在忙碌。上海这种“清查”的惊人之笔,是枪毙了华东师范大学一个叫王辛酉的人,罪名是反对“文革”。
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坐不住了,觉得这未必是北京的决定,便壮着胆子不断给北京的中央办公厅写信,报告上海的情况,强烈要求否定文革。我知道,每到邮筒投寄一封信,都可能是返回到自己身上的炸弹。但我,已经不怕。
幸好,1978年12月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终于被否定。会议还宣布,中国要解放思想,停止阶级斗争,着力经济建设,开始改革开放。会后没几天,上海的那些“清查组”全部都解散了。那一批“伪斗士”,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完全找不到了。
(摘自《我等不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我住院期间,传来了周恩来去世的消息,上海的当权者禁止民间悼念周恩来。我一听,立即拉着一起住院的静安区副区长赵纪锁先生,在虹桥医院第六病区组织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所有的病人都参加了。追悼会过后,我又把会场布置成一个灵堂,再将自己的床搬到隔壁守护。这是当时全上海唯一的民间悼念仪式,我知道已经受到“工总司”的密切关注,只是因为在医院,他们一时不便动手。我守护了整整一个星期,一天晚上,在两个护士的帮助下,快速出院。
当时的上海,很难找到躲避之处。好不容易通过一个熟人,找到了一个仅能容身的小窝棚。我躲在里边,一个多月几乎没有见过一个人,直到我早年的老师盛钟健先生要到上海来看我。老师弯着腰进了我的小窝棚,又用手按了按那张用木板和砖块搭起的小床,说:“这不行,不是人住的地方,一定要搬出去。”
我说:“外面一片嘈杂。”
盛老师说:“如果你只是怕嘈杂,不怕艰苦,我可以到乡下山间给你找一个住处。”
我拜托他找,说怎么艰苦都可以。他回去后不久,就来信说找到了,并告诉我坐什么船,再坐什么车,他在何处等我。
我立即告别爸爸、妈妈,七拐八弯,住到了奉化县的一处山间老屋里边。
这山间老屋已经很有年岁,处处衰朽。隐隐约约,还能看出当年一点不平常的气息。楼有两层,盛老师在当地的两个朋友用一把生锈的钥匙打开一把生锈的大锁,破门开了。走上一个满是灰尘的楼梯,在转弯处有一个小小的亭子间,大概有四平方米吧,这就是我的住处。
我知道周围山间都没有人住,那两位朋友已经为我架好了一张小床,留下一个水瓶,关照我不要忘了关门,就走了。这个晚上,我第一次感受到天老地荒般的彻底孤独。
夜里风雨很大。无际的林木全都变成了黑海怒涛,尽着性子在奔涌咆哮。没有灯火的哆嗦,也没有野禽的呻吟……
第二天上午,风雨停了,我听到一种轻轻地推开楼下破门的声音。只见一个极其清瘦的老人上了二楼。
他是谁?陪我来的那两位朋友并没有提起过。
我故意用手在门框上弄响了一点声音,老大爷听见了,从二楼门口看下来,我随即跟他打了个招呼,并告诉他,是谁让我住在这里的。老大爷和气地点了点头,我也就顺便上了楼梯。
我站在二楼正间的门口往里望,呵,满满一屋子的旧书!老大爷邀我进屋,我坐下与他聊了起来。
他看了我一眼,说:“我们奉化是蒋介石的家乡,这是蒋介石的图书馆,按他的名字,叫中正图书馆。”
我问:能看看吗?
他说:请。
我走到第一个书橱,就在《四部丛刊》前停了下来,并伸手打开橱门,取出一部,翻看了一下。
老大爷有点吃惊,便随口说:“这《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都是当地一个叫朱守梅的绅士,在1930年捐献的。”
我说:“1930年捐献的可能是《四部丛刊》吧,因为《四部备要》要到1936年才出版。”
老大爷眼睛一亮,看了我一会儿,又立即走到另一个书橱前,从里边取出《四部备要》翻看。然后把书放回,笑着对我说:“你是对的,1936年,中华书局。”
我看到这满屋子的书早已喜不自禁,就这么扯了几句,老大爷已经完全对我另眼相看。
他拉了把藤椅让我坐下,自己坐在我对面,说:“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来,但你住在这里,这些书算是遇到知音了。”
“我能随意借阅这里所有的书吗?”我兴奋地问。
“随意。但不能离开这个房间,到你那个亭子间也不许,这是1930年定下的规矩。”他说。
我一笑,心想,“文革”初期造反派没发现这儿还算侥幸,他居然还固守着1930年的规矩。但是,这种不识时务,让人尊敬。
“那您几天来一次?”我问。
“如果你要看书,我可以天天来。”他说。
“这多么麻烦您啊。”我说。
“我平日没事。你来看书,我陪着高兴。”他说。
果然,以后老大爷天天来,我也就能天天看书了。
在这里读书不仅没有干扰,而且也不存在任何功利,只让自己的心毫无障碍地与书中的古人对晤。这种情景,我没有遇到过,这些书也没有遇到过。
这山上,经常有半夜的狂风暴雨。老大爷傍晚就下山了,可怖的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个人。这是我与古代完全合一的混沌时刻,总觉得有一种浩大无比的东西随着狂风暴雨破窗而入,灌注我的全身。
我每隔四天下山一次,买点最便宜的吃食。不同季节的山野,景色变化无穷。脚下总是厚厚的落叶,被湿湿的岚气压了一夜,软绵绵的踩上去没有任何声音。但是等我上山,太阳已经晒了好一会儿,连落叶也都干挺起来,一下脚便簌簌作响。欢快的蝉声,因我的脚步时起时落。
走山路的经验使我想起家乡。我的家乡离这儿不远。从这里看过去,隔着青灰色的雾霭,有一些水墨画似的峰峦。到了墨枯笔抖的地方,就到了。那儿也有很多老屋,其中一间的屋顶下,住着我的祖母。
祖母,至今余家的最高精神领袖,穿越了多少人生恶战。我本来打算在这里住一阵之后,去看看她。但是,这一楼古书已经开始了我的另一份学历。我请祖母稍稍等待,等我研习完这一段,就过去。
——我就这样在山路上胡思乱想,抬头一看已到了山下。
山下小街边有一个阅报栏。抬头一看,还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突然发现有一个叫“石一歌”的署名,便知道原先自己参加过的鲁迅教材编写组里也有人下了水,因为这个笔名是那个组里有人用过的。下水的人,我估计姓孙,因为当时就发现他与“工总司”有来往。我想看看他写了什么,却实在读不下去。何况此时此刻,我正在研究孔子和老子有没有在洛邑见面的事。
我在山上,由于盛老师的两位当地朋友,得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又由于路过的两位山民,知道了毛泽东去世。
在知道第二个消息的当天,我就立即下山,赶往上海。
我有预感,一个时代结束了。
但事情很不容乐观。没过多久,下令逮捕“四人帮”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又下了令,凡是毛泽东作出的决策,都必须继续遵循。这一来就麻烦了,不能否定“文革”,不能否定造反,不能否定工宣队,不能否定废学,不能否定全国性的大批斗……谁否定,谁就被“清查”。我本人,也因为曾经随口说过一句“发动文革是一个错误”而受到“清查”。那个原来与我们一起编过教材,后来转身以“石一歌”的笔名“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姓孙的人,成了“清查组负责人”。总之,仍然是一些“伪斗士”在忙碌。上海这种“清查”的惊人之笔,是枪毙了华东师范大学一个叫王辛酉的人,罪名是反对“文革”。
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坐不住了,觉得这未必是北京的决定,便壮着胆子不断给北京的中央办公厅写信,报告上海的情况,强烈要求否定文革。我知道,每到邮筒投寄一封信,都可能是返回到自己身上的炸弹。但我,已经不怕。
幸好,1978年12月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终于被否定。会议还宣布,中国要解放思想,停止阶级斗争,着力经济建设,开始改革开放。会后没几天,上海的那些“清查组”全部都解散了。那一批“伪斗士”,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完全找不到了。
(摘自《我等不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