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散之栖霞寺草书对联说起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在6月4日的春拍中,林散之赠予南京栖霞寺的《草书十一言联》以644万元成交,创下了林散之书法拍卖的最高记录。然而,这副对联的“出身”却引起了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玄奘寺负责人传真法师的质疑,认为栖霞寺有人“盗卖”这副对联,并向相关部门举报。一时间,林散之的《草书十一言联》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7月24日,南京佛教协会给出了确定的答复:林散之为南京栖霞寺所写的对联仍在寺内,保存完好。随后的8月2日北京匡时请林散之的儿子林筱之对这副对联进行鉴定,林筱之肯定这是林散之所写两副对联的一副,同为真迹。至此,这次风波宣告结束。
  近年来,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备受市场关注,其书法作品价格逐渐升温,本次北京匡时拍出的《草书十一言联》就是林散之书法在当今市场被追捧的表现。
  草书新境界
  林散之一生经历了漫长的三个时期,在民国时期默默无闻,在74岁时却因为他的草书而被人们所推崇,成为了“大器晚成”的绝佳代表,林散之的名字才广为海内外所熟悉。林散之擅长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书体。他从16岁开始学唐碑,30岁以后开始学习宋朝书法家米芾的行书,60岁以后才开始学习草书,主要取法王羲之草书,同时也学习怀素、王铎、董其昌、祝枝山这些著名书法家的草书。他在跟随黄宾虹学画的时间里,所学的书画知识决定了他以后书法风格的形成。
  林散之的隶书作品主要学习汉代的隶书为主,在《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等汉碑下的功夫最多。其隶书作品的用笔以中锋为主,在字形方面林散之将隶书扁平取势的字形改变成长方形的外形,横画的蚕头燕尾特征非常明显,字势舒朗而宽阔;在隶书的字体结构方面打破汉代隶书均匀齐整的常见风格,变成笔画之间的交错与穿插,具有类似于行草书的灵动流畅的风格。
  林散之现存的楷书主要为魏碑风格,其学习《张猛龙》、《敬使君》等魏碑,并着力学习唐朝柳公权的《玄秘塔》,字形以中宫内收,笔画的起笔和收笔斩钉截铁,峭拔挺峻,给人一种气象森严而又洒脱的印象。
  林散之学习草书的时间很晚,但是由于他在书画方面经验和修养的长期积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他的草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林散之艺术的金字招牌。林散之将国画中的墨法成功运用到草书中,其草书作品因为墨法的丰富变化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让人似乎在欣赏一幅用笔洗练的水墨画。
  林散之从清代王铎书法中学习涨墨的妙处,并把黄宾虹的墨法加以提炼使用,其善于将积墨、宿墨、焦墨、破墨、淡墨、浓墨、渴墨交融于书法作品。浓墨笔沉墨畅,气韵厚重,能表现出刚正雄健的气象。枯墨的运用会使笔画出现飞白和枯笔的效果,使书法作品在黑白轻重方面得到有效的调节。淡墨的运用完全是水墨画在书法中的运用,墨迹沉到宣纸中,水分渗透到字的变化,墨与水交融无界,浓淡干湿,一白一黑、一实一虚的视觉反差也会呈现出立体的感觉,从而表现出草书的凝重感,给人水墨淋漓而又空灵通透的感觉。
  到了晚年,林散之喜欢用宿墨,墨晕的变化效果非常丰富,水墨交融带来的浓墨凝聚,晕色有枯有淡,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他在用墨方面把书法和绘画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笔法与墨法相互映发,开创了中国草书创作的一个新的境界。
  墨法主辨伪
  林散之草书笔画遒劲有力,犹如银钩和蝎子的尾巴一样。他的草书笔画中锋用笔为主,入木三分,挺健润滋,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屋漏痕”等笔画在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中随处可见。林散之说:“看不出用力,力含其中,方能回味”,林散之草书笔画刚柔相济,看似无心着力,实际上沉着痛快。晚年,他对笔锋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八面出锋,并且把山水画中“皴法“的技巧运用到草书作品之中,创作出苍茫老辣、水墨酣畅、纷披灿烂的草书风格。
  林散之草书的墨法和笔画特征也可以作为我们鉴定林散之草书真伪的重要依据。通常来看,赝品书法在墨法方面相对比较平均,多种墨法的完美结合几乎不会在赝品中出现,尤其是淡墨、宿墨的使用更能显示出书法家的功力和驾驭水墨的能力。
  林散之书法笔画中的枯笔、飞白与中锋用笔的和谐搭配,笔画看似银钩虿尾,笔画突出立体感,这些特点都可以作为鉴别林散之书法真伪的关键指标。赝品书法的枯笔飞白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自然,而且笔画虚实与黑白的对比往往看起来比较接近,不够明显。从林散之草书的时段特征来看,也可以为我们从整体风格上来鉴别林散之书法作品的真伪提供一定的帮助。
  林散之60年代的草书笔画瘦劲,笔势雄强,风格较为潇洒飘逸,墨法变化相对后来不大。70年代的草书作品,刚柔相济、动静相宜,墨色变化开始丰富起来,淡墨运用相对较多。80年代的作品则是以柔为主,以刚为辅,牵丝连带增多。浓墨和枯墨运用较为普遍,墨法变化在这个时期达到高峰,唯见神采,不见字形,自然天成。
其他文献
提起中国卡通片中的美猴王,想必谁也不会陌生。《大闹天宫》中那副头戴软毛、腰围虎皮、长腿细腰、英姿飒爽的机灵模样早已深入人心,随着时光流转浸入几代人的记忆之中。然而,美猴王的经典作品远不止《大闹天宫》一部,中国动画发展史上每一个关键性的瞬间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1941年,中国(亚洲)第一部黑白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  1964年,中国第一部彩色
期刊
“泥土的芬芳——景德镇青年教师精品展”日前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隆重开幕。来自景德镇高校的9位青年教师的近50件陶瓷艺术品悉数登场,令人耳目一新。据悉,为景德镇青年教师举办这样的艺术展览在业界并不多见。  据介绍,此次现身京城的张嗣苹、丁传国、戴清泉、王协军、吴礼新、何科丁、姜胜杰、于超、曾玉成9位艺术家均是景德镇陶瓷艺术院校的青年教师。平日里,他们致力于陶瓷艺术的传授,也潜心于陶瓷创作。他们在对陶
期刊
指墨书画是中国书画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艺术领域。日前,“太璞如琢—崔如琢指墨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对画家多年绘画创作与指墨探索做了一次系统梳理、总结和展示。  本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  据文献记载,唐代就有画家论及指墨画。而清代的二高(高其佩、高凤翰)使指墨得以独树一帜。近代以降,
期刊
“50名受害人向法院提起诉讼,100名公益律师组成的律师团集体免费提供法律援助”,这不是惊天动地的世纪大案,但却是当下艺术圈内正进行的一场艺术家与电商的对峙。  8月5日晚22时29分,艺术家信王军在其微信朋友圈发布一则消息称:“有相关涉及HIHEY拖欠作品纠纷的小伙伴可以联合起来。我知道的至少上百个艺术家是受害者……艺术家宗剑也遇到同样的事,在此联合,今天说起此事,希望为艺术界的朋友们提个醒。”
期刊
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  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  1893年4月19日,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发起人正是当时的市长里卡多·塞瓦提可,就这样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威尼
期刊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文化也起源于中国。而组成中国饮茶文化重要部分的除了茶以外,还有举足轻重、深厚悠久的茶道具。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唐代之后,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增大带动了两国民间的频繁交流。作为对日贸易主要商品之一的茶的盛装器物——茶道具也随之大量流入东瀛。日本社会对于中国茶文化以及茶道具十分追捧和推崇。  日本美协拍卖公司本着多年来的传统——深耕东瀛,发掘宝藏,利用多方人脉和
期刊
关于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交织和碰撞的问题,在中国已被讨论了数千年,早在《尚书·盘庚上》中便已有:“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一语,这一观点直至清代仍在文人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关于传统之旧与现代之新的衡量标准并非亘古不变,随着时代车轮的隆隆前行,故人眼中的“现代”早已成为时人所谓的“传统”,特别是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当下”,信息交流分外发达,从“现代”变为“传统”往往只有一步
期刊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都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6月14日至7月14日在江苏常州博物馆举办的“常州留青竹刻精品展”,不仅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也对常州竹刻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  笔者为该项目惟一国家级传承人,对常州竹刻的发展情况历历在目。看到今天这样的大好形势,心情激动,自然唤起我许多回忆,最使我难忘的是在刻竹苦途中遇到的几位贵人。  来自北方的爱竹人  1977年,我
期刊
“每次看到艺术家受骗或者陷入纠纷,都感觉很郁闷……到底是我们搞艺术的人太年轻、太纯真,还是这个社会太复杂、太险恶?这样的事件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呢?”  这是近日HIHEY维权事件经媒体曝光后,一位艺术院校的网友在网络讨论中的留言。实际上,这一担忧也道出了绝大部分“圈内人”的心声,尤其是那些新生代、市场地位尚不成熟的艺术家。同时,也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现实—当习惯了“野生状态”的艺术家遭遇严肃的法律,
期刊
钢琴收藏一直以来都是少有人从事和接触的领域。钢琴作为古典家具、艺术品、乐器的完美结合,因其过强的专业性,一直是相对冷僻的收藏门类,钢琴的制造、结构、保养、选购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也不大为人所知。不过,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对孩子的音乐教育,而且家中拥有一架钢琴更能彰显文艺气息,因此钢琴作为一个收藏类别开始逐渐走进富裕家庭。一架历史悠久、造型精美绝伦的钢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