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作文批改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作文批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种是精批细改,这是一线教师常用的批改方法,他们将学生的作文本够不够“红”作为“精批细改”的唯一标准;另一种是精批细改 略批略改,精批细改费神劳力,且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一些教师采取了精批细改 略批略改的方法;还有一种是略批略改 学生互批。
从当前作文批改的现状可以看出,“批”是教师主要的工作,而且其中的“改”基本上名存实亡。问题集中表现在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的互动性。
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新課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可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激发学生的批改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批改的每一个环节。
第二,不注重对作文批改态度、过程方法的评价。新课标指出:作文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增加互相评改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批改过程中,有的同学批改仔细认真,也有同学马马虎虎,而对学生的批改态度缺少有效的评价,这不仅影响到批改的效果,还降低批改的热情,使得批改可能是走过场。因此,需要设计更合理的、更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生的批改态度、批改方法、批改能力做出全面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批改和写作水平。
第三,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失衡。目前的作文批改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么发挥不够,要么是过度。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综合归纳、评价别人的作文,量度自己的文章,谈批改的体会,这些都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既不能大包大揽,又不能放任自流。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写作文,为此,广大教师注重让学生自批、互批作文,但大多数学生在“批”上下功夫,忽略了交给学生“改”的本领,当然学生能批,说明他已经具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在自己写作时也会尽量趋善避恶,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能很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因此必须在作文批改中加强修改训练。而学生修改得如何,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写的能力、也对学生改的能力做出评定了。
第四,没有重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批改是学生、教师、作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文章,进行自我反思、批判、提高。同一篇文章学生从选材组材、段落安排、开头结尾、中心立意等各方面一一进行比较,多方面进行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指出了别人的优点就学到了别人的长处,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就避免了自己犯类似的错误。当学生改完别人的作文回首自己的作文,品味别人的批语,又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作文的过程,这就是在对话。这种对话的过程,是对作文及其批改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目前的作文批改在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方面还做得不够。这种对话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并制定有效的组织和监督措施,促进学生与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加强与学生的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作文的水平。
作文批改需注意的事项
当然,要使作文批改不流于形式,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正确的批改观念。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作文批改是自己的事,要逐步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这个观点要被学生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操之过急、放手太快,学生、家长包括学校会误认为教师偷懒、不负责任。比较好的做法是通过讲故事、摘录名言等方法,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原来得先靠自己,不能只依赖老师。
第二,树立信心,消除疑惧。由于精批细改相传已久,学生惯于接受,对自己批改作文心存疑惧,影响了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批改。在学生批改的起步阶段,批改项目简单,要求要降低。只要学生能符合要求,及时肯定,以后根据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肯定、鼓励、表扬是树立信心的最有效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强批改的信心。
第三,作文批改模式要多元化。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作文批改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批改和写作的水平。为此,教师在批改方法上,要进行多种尝试,或进行多种激励,或重在过程引导,或重在结果评价;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批改教学必须有其系统性、完整性。
第四,作文批改要重视“评讲”。学生批改作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归纳、评价作文,教师的评讲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原文、批改评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在讲评过程中分析、归纳、综合,可以使学生在如何写文章、如何评价文章、如何对待别人评价等方面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提高。
结束语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笔者对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作文批改有了更大的信心,随着作文批改教学的完善,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实验小学)
作文批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种是精批细改,这是一线教师常用的批改方法,他们将学生的作文本够不够“红”作为“精批细改”的唯一标准;另一种是精批细改 略批略改,精批细改费神劳力,且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一些教师采取了精批细改 略批略改的方法;还有一种是略批略改 学生互批。
从当前作文批改的现状可以看出,“批”是教师主要的工作,而且其中的“改”基本上名存实亡。问题集中表现在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的互动性。
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新課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可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激发学生的批改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批改的每一个环节。
第二,不注重对作文批改态度、过程方法的评价。新课标指出:作文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增加互相评改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批改过程中,有的同学批改仔细认真,也有同学马马虎虎,而对学生的批改态度缺少有效的评价,这不仅影响到批改的效果,还降低批改的热情,使得批改可能是走过场。因此,需要设计更合理的、更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生的批改态度、批改方法、批改能力做出全面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批改和写作水平。
第三,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失衡。目前的作文批改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么发挥不够,要么是过度。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综合归纳、评价别人的作文,量度自己的文章,谈批改的体会,这些都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既不能大包大揽,又不能放任自流。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写作文,为此,广大教师注重让学生自批、互批作文,但大多数学生在“批”上下功夫,忽略了交给学生“改”的本领,当然学生能批,说明他已经具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在自己写作时也会尽量趋善避恶,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能很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因此必须在作文批改中加强修改训练。而学生修改得如何,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写的能力、也对学生改的能力做出评定了。
第四,没有重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批改是学生、教师、作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文章,进行自我反思、批判、提高。同一篇文章学生从选材组材、段落安排、开头结尾、中心立意等各方面一一进行比较,多方面进行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指出了别人的优点就学到了别人的长处,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就避免了自己犯类似的错误。当学生改完别人的作文回首自己的作文,品味别人的批语,又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作文的过程,这就是在对话。这种对话的过程,是对作文及其批改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目前的作文批改在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方面还做得不够。这种对话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并制定有效的组织和监督措施,促进学生与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加强与学生的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作文的水平。
作文批改需注意的事项
当然,要使作文批改不流于形式,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正确的批改观念。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作文批改是自己的事,要逐步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这个观点要被学生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操之过急、放手太快,学生、家长包括学校会误认为教师偷懒、不负责任。比较好的做法是通过讲故事、摘录名言等方法,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原来得先靠自己,不能只依赖老师。
第二,树立信心,消除疑惧。由于精批细改相传已久,学生惯于接受,对自己批改作文心存疑惧,影响了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批改。在学生批改的起步阶段,批改项目简单,要求要降低。只要学生能符合要求,及时肯定,以后根据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肯定、鼓励、表扬是树立信心的最有效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强批改的信心。
第三,作文批改模式要多元化。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作文批改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批改和写作的水平。为此,教师在批改方法上,要进行多种尝试,或进行多种激励,或重在过程引导,或重在结果评价;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批改教学必须有其系统性、完整性。
第四,作文批改要重视“评讲”。学生批改作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归纳、评价作文,教师的评讲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原文、批改评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在讲评过程中分析、归纳、综合,可以使学生在如何写文章、如何评价文章、如何对待别人评价等方面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提高。
结束语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笔者对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作文批改有了更大的信心,随着作文批改教学的完善,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