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对世界的欣赏和认同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孩子认同,首先要有正向看事情的能力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能真心地称赞孩子,你一定能真心地挑剔孩子。父母都知道给予孩子认同是多么重要,但是首先,父母必须要有正向看待事物的能力,有认同的能力。如果你不能够认同自己、认同这个世界,你也无法给到孩子认同的滋养。
  有一位妈妈来找我咨询,她担心自己的孩子太消极了。有一天她和孩子一起读一个古老的西方故事,故事说的是在原始部落时期,有一位英勇的猎人为了保护大家牺牲了,大家除了当时对他特别感恩,很快就淡忘了,这位猎人的妻子儿女并没有得到大家太多的照顾,生活很艰难。儿子读完后说:这很正常,人类就是很容易遗忘恩情的。妈妈就觉得儿子的想法太消极了,她想引导孩子向正面思考却想不出该怎么办。
  我问这位妈妈,你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积极的东西了吗?她说没有,她对这个故事感到愤怒,感到不公。我说如果你看不到,你就不能给孩子积极的思路了。实际上里面有积极的东西,很大的积极东西。她说,是什么?我真地一点也想不出来。
  我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流传下来?流传了几千年?跨国界、跨文化的流传到你们家?
  她说,为什么呀?
  我说,这正说明人类渴望公平,人类渴望对牺牲的猎人怀有敬意和同情。这个力量足够大,才能流传到今天,在你和儿子之间还能引发触动。
  她恍然大悟地说:对,你这么说那还真是。
  她接着问:可是,我觉得儿子的想法太理性了,太冷血了,有点可怕。
  我说:儿子“太理性、太冷血”的想法中,有什么好处么?
  她说:这能有什么好处,我觉得这太不好了,我才害怕。
  我说:儿子这样想的好处是不抱过高的期望。如果儿子是那个猎人或者猎人的妻子,他会因此而不太愤怒和失落,他更容易接受现实。如果别人心怀感恩对她们母子照顾有加,你的儿子会开心会感激;但如果别人淡忘,你的儿子会平静地接受现实,自力更生,而不是活在抱怨和愤怒里面。这不是很好吗?
  如果我是你,我会对儿子说:这个故事的流传本身就体现了人类对于公平和正义的渴望,而你能够如此淡定地接受人性的不完美,也是非常好的。
  她说:你说的对,简直太对了,我怎么就没有这些思路呢?
  实际上,这位妈妈不是不够聪明,也不单单是没有思路,而是没有正向看问题的能力。她的思维在她过往的经历和教育中过分局限于“应该”、“必须”了,她感受到太多的来自于父母、师长的批判和担心,她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不是认同和欣赏的关系,而是被苛刻要求、生怕自己出错的关系,所以尽管她的智力很好,但是她没有正向理解的能力和思路。
  孩子偏执,因为得到的认同太少
  不久后,这位妈妈给我讲了另一个事情。
  儿子的班上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男生欺负一个女生,另一个有点胖的男生看不过去,就来制止了,然后大家就回到座位上。可是,胖男生还在生气,就骂了那个男生。
  开班会的时候,班主任在班上就说这件事,表扬了那个胖男生,说他主持正义。儿子就说:他主持正义也不能不讲究方式,不能过分,不能骂人,他骂人也是不对的。班主任就很不高兴,就批评了他,好像还撵他出教室。
  儿子晚上回家之后义愤填膺,有很大的情绪。妈妈就“开导”儿子说:固然,你强调即便出于正义也讲究方式,也不能过分,是对的,但老师也是对的。
  我问这位妈妈:你想干什么?
  她说:我想开导他呀,我想让他理解老师呀!
  我说:你是想让他理解老师,还是想让他接受老师?
  她一愣,说:这有什么区别吗?理解了不就接受了?
  我说:如果是理解,那么他已经有他的理解了,一个事情会有无数种理解,你不能说哪个理解一定对,哪个一定错,你所谓的理解是限定的理解,是所谓“好的理解”、“恰当的理解”,以便于他能接受老师、不对老师生气,和老师的关系不因此变糟。
  她沉了一下,说:是,我是这么想的,难道老师不应该被理解吗?
  我说:难道你儿子不应该被理解吗?理解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大人和孩子都需要,为什么我们会把好吃的留给孩子而把更为宝贵的理解优先给大人呢?孩子比大人更需要呀,他像长身体一样在发育自己的心理呀!
  她沉默,皱着眉头停在那里。
  我又问:你知道儿子为什么给老师提那个问题吗?你有没有觉得那不是一个必要的问题,或者说不是任何孩子都会提的问题。
  她说:是,只有他才会这样,别的孩子都不这样,这是他们班主任很头疼的。为什么?你说为什么?
  我说,你的儿子渴望认同。他得到的认同太少了,他得到的,尤其是从你这里得到的都是“应该”,都是“开导”,太少得到认同了,所以他会看起来有点偏执地去发表有道理但不必要强调的声音,来寻觅和试探他是否被认同。
  要认同孩子,父母首先要认同自己
  她说:我不是认同他了吗?我说:“固然,你强调即便出于正义也讲究方式,也不能过分,是对的,但老师也是对的。”妈妈疑惑地问我,这不是认同吗?
  我说:这是劝说,不是认同。所有含有“但是”的话,人们的注意力都会在“但是”后面,所以,你这句话传达的重点在于“你应该理解老师,她也是对的”。
  她想了一下,说:嗯,听起来你是对的,实际上我也真是想强调这一点。
  我说:所以,你渴望且寻觅认同的儿子,这次又失败了。
  她有点心疼地说:是。可是该怎么说呢?
  我说:怎么说很容易,仅仅是改变一个顺序就可以了,“固然,老师肯定正义是对的,你强调即便出于正义也讲究方式,也不能过分,也是对的。”
  她“哦”了一声,似乎很受启发。
  我接着说:说本身很容易,我们的表达能力完全足够,问题在于,你想这么说么?你不担心这样说会助长了孩子吗?你不担心这样说会让孩子更加不接受老师吗?
  她说:我担心。
  我说:所以,不是你懂孩子需要什么,而是你担心,所以不是你不懂怎么说,是你不想。
  她说:对。
  我问:那结果呢?现在的情况是什么?
  她说:结果我说完以后,他更生气了,他扭头就进了他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门,晚饭也没吃。我当时又委屈又担心,真不知道孩子发展下去会怎样。
  我说:你相信吗?其实还有另外的可能。
  她眼睛一亮,说:那太好了!什么可能?
  我说:我的了解是,一个人对自己接纳、认同度越高,就越能够认同和接纳别人,但是小孩子要想认同自己依赖于父母对他的认同,如果你能够给予这些认同,情况就会改变,孩子将不再这么偏执、认死理,不再这么不合群。
  ……
  结果怎样呢?结果是孩子慢慢变得平和些了,更为通融了一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如此,我已很满意。事态的发展取决于妈妈自身的改变,取决于她认同能力的提升进程,如果一个妈妈有认同孩子的能力,她一定不缺乏认同的机会,关键在于她认同的能力如何。当然,若要真正认同孩子,父母必须先能够认同自己。
其他文献
孩子的皮肤娇嫩,而给孩子用的衣物就相当于孩子的第二层皮肤,选择时一定要慎而又慎。我给孩子选择衣物时,原则上一定要健康、环保。因此,纯棉、手工制作的衣物,才是我的选择。  为什么选纯棉而不是其他材料?  棉花是唯一含有保暖纤维的植物,天然棉花做的衣服天然环保、健康、柔软、保暖又透气,还能吸汗,能最大限度地呵护宝宝娇嫩的皮肤。  而羽绒服里是动物的毛发,最大坏处就是容易滋生细菌,影响孩子的健康。而且,
期刊
有几天老是听荷包在唱“蓝天狗狗白云飘飘太阳公公在微笑”,我好心告诉他,是“蓝天高高”,他说:“不对!老师教的就是狗狗。”好吧,我闭嘴。不过后来我听人家默默地改口了:“蓝天高高白云飘飘!”  幼儿园居然教了国歌,好爱国!不过这次我不准备纠正了,笑眯眯地听他唱:“前军!前军!前军军!”  盖因随着荷包的长大,他的语病和发音问题已经大为减少,所以每一个都值得好好珍惜。  午餐吃鸡肉,是那种骨骼细小的走地
期刊
每天坐公交车,总能遇到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比如,一个小男孩被妈妈按在座位上背古诗,公交车堵在路上,孩子的大脑也不通畅了。他妈急了,质问他昨晚为什么不用功,今天老师要抽查了,万一背不上来,又得收到老师发的批评家长的短信。  说到老师的短信,让人想起某家长发的微博:老师说70多分是垃圾成绩,51分更是垃圾中的垃圾,拖别人的后腿,累街坊……(老师也不容易,看了后续报道说他被校长批评,年终考核定为不合格,奖
期刊
3~5岁 学习安全规则  童童的妈妈自从在电视、网络上看到那么多关于孩子受性侵的报道后,十分担忧刚刚3岁的童童。该怎么教孩子防止被那些不法之徒伤害呢?妈妈有些焦虑,赶紧上网搜索教孩子防色狼的攻略。  “童童,过来,妈妈告诉你,以后记住啦,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童童一脸茫然:“什么是陌生人?”  “妈妈,你违规了,那是个陌生人。不能跟陌生人说话。”彼时,妈妈正在问肯德基的店员今天有什么特价汉堡。 
期刊
农历九月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之所以称“九九重阳节”,因为按照传统的阴阳观念,奇数1、3、5、7、9属阳,偶数2、4、6、8、10属阴,九是最大的阳数,两个九就唤作“重阳”了。在古代,重阳节还称为重九节,但这个节日最初的名字,却是养老节。  养老节,顾名思义,就是敬养老人的节日。直到现在,重阳节还被视为老人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致敬,祝老人们健康长寿、和悦幸福。  过去重阳节,有
期刊
那些曾经尽自己所能帮助过晓敏的人们,晓敏一直记得他们。他们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李卉(山东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山东省民政厅自2010年起在全省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共救助送回流浪未成年人5133名。自2013年起开展以“合力保学、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当然,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依赖是天然的,是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养料,政府
期刊
打孩子,促使孩子流浪的最后一股力量  到了开学的日子,晓敏跟爷爷奶奶说:不去上学了。爷爷和奶奶认为,不去上学也好,晓敏在学校“偷东西”的事太给自己丢人了。  村里很多人靠种牛蒡赚钱,到了种植季节都是雇人帮忙,干一天给40块钱。奶奶让晓敏去帮人种牛蒡,晓敏不干。又不上学,又不干活,奶奶觉得晓敏耍赖。  恰好当时三叔回来探亲,爷爷奶奶就让三叔带晓敏去北京见见世面。三叔在北京开了个店铺卖五金,小日子过得
期刊
爱有对错吗?  有!  “粗暴的爱”“一切从父母想法出发的爱”,都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不但感受不到,还有反作用,而是反作用。虽然家长着急上火,以为自己在用爱拥抱孩子,实际上孩子感受到的是——把他们推了出去!  当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时,很有可能就会选择离家出走。就像我们采访的这个流浪儿童,她也知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爱她的,但感受到的却是家人的反向表达,于是一次又一次地离家出走。  出走并不是末日,
期刊
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林某,毒死了室友黄洋。一位英年早逝,一位锒铛入狱,两个孩子,令人心惊。或许,这两位高智商的名校研究生在用生命警示我们:我们的教育中缺少生命教育,仅仅成绩好是不够的!同时,大家开始高度关注:嫉妒是怎么产生的?当我们嫉妒时,该怎么办?家长也开始恐慌,宿舍还能住吗?同学还能相信吗?  我们请来各路专家、神人、读者,就此事来了一场大讨论。您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心理专家——  @戎
期刊
救助站工作人员刘子阳送给晓敏一本书——《不抱怨的人生》。晓敏很喜欢,她希望自己不再抱怨。之前有媒体记者采访她的时候,晓敏哭着说:“我恨爸爸妈妈,他们为什么生我却不养我?再也见不到父母,也行,永远不后悔。”那是孩子的气话,这一次,晓敏想去试着原谅爸爸妈妈。  流浪的孩子终于回到妈妈的家  晓敏主动敲开了妈妈家的大门。  妈妈很高兴晓敏回家,同时她还要做一件事,她拿出当年的离婚证来给晓敏看,她希望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