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提问环节进行了探讨,在探究训练的初级环节,创设好产生问题的情境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引导适当,指导学生准确表达.初级探究环节之后,教师应当提出一些略有深度的问题.在问题提出的活动中,有的时候,还要有特殊的思考方式,如逆向、联想、类比思维等.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提问环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探究训练应当一直贯穿教学的始终.所以,在开始学习物理时,教师就应当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进行培养,对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指导,逐步把学生领进科学探究的世界.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产生了疑问,方能有持续探究的动力与方向.
在科学探究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探究结果的成败与提出问题的好坏高度相关.如何能够将一个好的问题提出呢?首先,应当把相关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做好.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应当对身边的世界注意观察,多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知识,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如此能够为日后的提出问题阶段作好铺垫.
在探究训练的初始环节,大多的问题是学生可以直接提出的.这时,创设好问题产生的情境就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引导适当,指导学生准确表达.例如,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关于响度与振幅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先轻敲音叉与鼓,再重敲音叉与鼓.学生感受到两种声源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就会有思考与疑问产生:不同响度的声音是哪些原因所致?教师还可以进行多次演示,让学生观察.学生对重敲与轻敲的区别进行再次分析,问题“声音的响度是不是与振动的幅度相关”的提出就很自然了.此类探究问题只要学生可以归纳整合所观察的现象,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疑惑就行了,很多初中生都是能够做到的.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且提出的问题口子不适宜提的过大,应当考虑可操作性原则.如果上述的探究问题为:声音的响度和哪些因素相关,下面的探究就不容易操作了.当然,对可操作性的判断,还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不断积累经验与尝试,学生才能有较多的领会.
在科学探究已经初步尝试之后,教师应当提出一些略有深度的问题.这时的要求应当对比分析一系列的现象,梳理出许多条件的不同点与相同点,研究产生不同点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能够发现可探究的问题.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提出这个探究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先将问题产生的情境创设出来,再进一步引导,进而让学生有要探究的疑问产生.教师的引入:让每个小组利用凸透镜对着近处课本上的字与远处的窗户观察.学生会发现分别看见了放大正立的字的像与缩小倒立的窗户的像.教师提示:这两种像皆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吗?学生继续探讨之后,发现放大正立的像不能够在光屏上呈现,于是,教师将实像、虚像的概念引入.教师进一步引导:凸透镜不同特点的成像原因有哪些?凸透镜成像有规律吗?学生进行探讨:之前的实验当中,变化了物与镜的距离之后,致使成像的情况出现改变.由上述分析比对,最后,学生才能提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不是和物与镜的距离相关?”的问题.再如,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教师引入:对高速公路限速牌进行展示,大卡车限速80km/h,小轿车限速100km/h.学生由两种车被限速,可以想到速度可能会对动能的大小产生影响.教师进一步引导:限速大小为什么不同呢?学生再次比较分析之后,还会想到影响动能的因素可能还包括质量.通过综合分析,最终,学生提出“物体的动能与质量与速度可能相关”的问题.此类较复杂问题,只有教师如此循序渐进地引导,方可以让学生全面发现问题,从而完整地完成之后的探究活动.
在问题提出的活动当中,有的时候,还要求有特殊的思考方式,比如,类逆向、联想、类比思维等.如大气压强的研究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先把液体与气体进行类比,发现二者有不少的共性,从而联想到:大气与液体相同,也有压强吗的疑问.这里,先从液体与气体进行类比,从而联想到对大气的压强的探究,发现了探究的问题.此种思维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很多的情况,然而应当对它了解.再如,做功对内能改变的探究实验.教师先带领学生对弯折铁丝、气筒打气等事情进行探究,学生发现做功能够增加物体内能,且内能的增加是从机械能转化而来的.之后,教师深入引导:做功改变内能不应当仅仅是导致增加内能吧?学生接着思考:做功是不是能够减少内能,内能是不是能够转化成机械能?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反向思考,能够使学生把问题研究得比较透彻.长期这样,会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全面.
教师的任务为创设问题的情境,用更多的方式对物理现象进行模拟或者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矛盾的存在,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了.
参考文献
兰智高;周宏弟.中学物理探究性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6(1).
王舜卿.浅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7).
周久璘.探究性教育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6(2).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提问环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探究训练应当一直贯穿教学的始终.所以,在开始学习物理时,教师就应当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进行培养,对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指导,逐步把学生领进科学探究的世界.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产生了疑问,方能有持续探究的动力与方向.
在科学探究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探究结果的成败与提出问题的好坏高度相关.如何能够将一个好的问题提出呢?首先,应当把相关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做好.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应当对身边的世界注意观察,多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知识,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如此能够为日后的提出问题阶段作好铺垫.
在探究训练的初始环节,大多的问题是学生可以直接提出的.这时,创设好问题产生的情境就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引导适当,指导学生准确表达.例如,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关于响度与振幅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先轻敲音叉与鼓,再重敲音叉与鼓.学生感受到两种声源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就会有思考与疑问产生:不同响度的声音是哪些原因所致?教师还可以进行多次演示,让学生观察.学生对重敲与轻敲的区别进行再次分析,问题“声音的响度是不是与振动的幅度相关”的提出就很自然了.此类探究问题只要学生可以归纳整合所观察的现象,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疑惑就行了,很多初中生都是能够做到的.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且提出的问题口子不适宜提的过大,应当考虑可操作性原则.如果上述的探究问题为:声音的响度和哪些因素相关,下面的探究就不容易操作了.当然,对可操作性的判断,还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不断积累经验与尝试,学生才能有较多的领会.
在科学探究已经初步尝试之后,教师应当提出一些略有深度的问题.这时的要求应当对比分析一系列的现象,梳理出许多条件的不同点与相同点,研究产生不同点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能够发现可探究的问题.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提出这个探究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先将问题产生的情境创设出来,再进一步引导,进而让学生有要探究的疑问产生.教师的引入:让每个小组利用凸透镜对着近处课本上的字与远处的窗户观察.学生会发现分别看见了放大正立的字的像与缩小倒立的窗户的像.教师提示:这两种像皆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吗?学生继续探讨之后,发现放大正立的像不能够在光屏上呈现,于是,教师将实像、虚像的概念引入.教师进一步引导:凸透镜不同特点的成像原因有哪些?凸透镜成像有规律吗?学生进行探讨:之前的实验当中,变化了物与镜的距离之后,致使成像的情况出现改变.由上述分析比对,最后,学生才能提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不是和物与镜的距离相关?”的问题.再如,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教师引入:对高速公路限速牌进行展示,大卡车限速80km/h,小轿车限速100km/h.学生由两种车被限速,可以想到速度可能会对动能的大小产生影响.教师进一步引导:限速大小为什么不同呢?学生再次比较分析之后,还会想到影响动能的因素可能还包括质量.通过综合分析,最终,学生提出“物体的动能与质量与速度可能相关”的问题.此类较复杂问题,只有教师如此循序渐进地引导,方可以让学生全面发现问题,从而完整地完成之后的探究活动.
在问题提出的活动当中,有的时候,还要求有特殊的思考方式,比如,类逆向、联想、类比思维等.如大气压强的研究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先把液体与气体进行类比,发现二者有不少的共性,从而联想到:大气与液体相同,也有压强吗的疑问.这里,先从液体与气体进行类比,从而联想到对大气的压强的探究,发现了探究的问题.此种思维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很多的情况,然而应当对它了解.再如,做功对内能改变的探究实验.教师先带领学生对弯折铁丝、气筒打气等事情进行探究,学生发现做功能够增加物体内能,且内能的增加是从机械能转化而来的.之后,教师深入引导:做功改变内能不应当仅仅是导致增加内能吧?学生接着思考:做功是不是能够减少内能,内能是不是能够转化成机械能?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反向思考,能够使学生把问题研究得比较透彻.长期这样,会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全面.
教师的任务为创设问题的情境,用更多的方式对物理现象进行模拟或者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矛盾的存在,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了.
参考文献
兰智高;周宏弟.中学物理探究性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6(1).
王舜卿.浅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7).
周久璘.探究性教育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