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做班主任工作只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已然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和同学谈话,不自觉地总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人生迷津,或者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我习以为常,感觉到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事与愿违,往往学生并不领情,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拒绝我的说教,走到事物的反面。于是,我在摸索中前进,试图探讨一些方法。
倾听是通往学生心灵唯一的桥梁,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对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可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往往会不愿意听学生的倾诉,不愿意听学生的唠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学生高明,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然而事实上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只有在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后,他们才会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
我班有个学生叫盛逸文,经常看到他郁郁寡欢,好象有许多心事,我找他谈话,他就是不愿意开口。有一次,我找到他,他却说:“老师,有些事情我不愿意说,我感激你对我的关怀。但是我不愿意说我的心情。”在多次之后,他甚至会躲避我的审视的目光。渐渐地,我也不再去过问。然而,不时的会有孩子会跟我打他的小报告,一会儿说家庭作业没完成,一会儿又说体育课逃课了……种种的问题总是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他俨然成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问题学生”。
在多次的“教育”未果之后,我已无计可施,对这个总是低着头不说话的孩子渐渐地失去了耐心。但就在那个平凡但又绝不平凡的下午,我看到了那个孩子最最脆弱的内心。那个寒风肆虐的冬日下午带来了他人生中无法承受的又一次重大的打击。
他的父亲早在几年前,就因为车祸而过世了,而疼爱他的母亲也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年幼的他。母亲改嫁后,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的生活一下子就失去了重心和依靠,然而年迈的爷爷和奶奶已是风烛残年。他好害怕,好害怕,好矛盾,好矛盾。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她很想告诉老师,又怕老师笑话;很想告诉老师,又怕同学们知道了,不好意思;很想静下心好好学习,可是回到家,一看到爷爷的愁容,就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心就乱的不行了。
就在这样摇摇欲坠的家中,一直陪伴他成长的奶奶终于抗争不过病魔而离开人世,一向坚强的他终于崩溃了……
我在倾听时,不插话,不打岔,他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且始终看着他的眼睛,关注他的事情。他此时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了,说罢了,就有放松的感觉。我听了以后,也陷入了深思。心想: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不仅影响到他的求学之路,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在那次静静的倾听后,我这才真正了解到他的孤独的内心世界,然而解铃还需系铃人。在那次深入的了解之后,我终于按耐不住找到了孩子的母亲。当我拨通电话时,对面传来的温暖的女声让我心中的那块石头有稍稍放下的感觉。在那个电话后,那位满怀愧疚和爱的母亲对我倾吐了心声。这又是一次静静的倾听。她哭了,她是爱他的,但是迫于生活,她向现实低头了。作为一个母亲,她承认自己是自私的,但她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然而,那个懂事的孩子,他用脆弱的小身板迎接着生活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终于令人心疼的这个孩子终于用他的勇敢,他的执着感动了他因面对压力而胆怯的母亲,温暖了他因为受伤害而满怀憎恨的爷爷。
今年刚开学时候,他交给我一篇日记,短短的文章中,他用朴素但最真挚,最温暖的语言讲述了跟妈妈一起过新年的琐事。记得他在日记中写道:妈妈在一旁用开水和面,而我却在一旁捣乱,我抓起一把面粉就往妈妈脸上撒去,顿时妈妈就成了戏台上的白脸曹操了。我想这回肯定要挨骂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但妈妈说了半天看完也没在听,只好无奈地摇摇头。也许在旁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最最简单的一个生活的片段,这些事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但在我看来,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风雨之后的彩虹才是最美的不是吗?
新的学期到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活泼乐观、奋发向上的好学生。上课时,总能看到他认真思考时微微皱起的眉毛,频频举起的小手;课间,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看到他快乐玩耍的身影;放学时,无论来接他的是爷爷或是妈妈,都会让我觉得格外欣慰。
现在,每次看到他那张天真得让人心疼的笑颜时,我总会提醒自己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理解,学会设身处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家长的心声,建立起心灵间沟通的桥梁,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最先应该做的事情。
倾听是通往学生心灵唯一的桥梁,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对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可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往往会不愿意听学生的倾诉,不愿意听学生的唠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学生高明,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然而事实上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只有在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后,他们才会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
我班有个学生叫盛逸文,经常看到他郁郁寡欢,好象有许多心事,我找他谈话,他就是不愿意开口。有一次,我找到他,他却说:“老师,有些事情我不愿意说,我感激你对我的关怀。但是我不愿意说我的心情。”在多次之后,他甚至会躲避我的审视的目光。渐渐地,我也不再去过问。然而,不时的会有孩子会跟我打他的小报告,一会儿说家庭作业没完成,一会儿又说体育课逃课了……种种的问题总是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他俨然成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问题学生”。
在多次的“教育”未果之后,我已无计可施,对这个总是低着头不说话的孩子渐渐地失去了耐心。但就在那个平凡但又绝不平凡的下午,我看到了那个孩子最最脆弱的内心。那个寒风肆虐的冬日下午带来了他人生中无法承受的又一次重大的打击。
他的父亲早在几年前,就因为车祸而过世了,而疼爱他的母亲也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年幼的他。母亲改嫁后,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的生活一下子就失去了重心和依靠,然而年迈的爷爷和奶奶已是风烛残年。他好害怕,好害怕,好矛盾,好矛盾。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她很想告诉老师,又怕老师笑话;很想告诉老师,又怕同学们知道了,不好意思;很想静下心好好学习,可是回到家,一看到爷爷的愁容,就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心就乱的不行了。
就在这样摇摇欲坠的家中,一直陪伴他成长的奶奶终于抗争不过病魔而离开人世,一向坚强的他终于崩溃了……
我在倾听时,不插话,不打岔,他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且始终看着他的眼睛,关注他的事情。他此时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了,说罢了,就有放松的感觉。我听了以后,也陷入了深思。心想: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不仅影响到他的求学之路,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在那次静静的倾听后,我这才真正了解到他的孤独的内心世界,然而解铃还需系铃人。在那次深入的了解之后,我终于按耐不住找到了孩子的母亲。当我拨通电话时,对面传来的温暖的女声让我心中的那块石头有稍稍放下的感觉。在那个电话后,那位满怀愧疚和爱的母亲对我倾吐了心声。这又是一次静静的倾听。她哭了,她是爱他的,但是迫于生活,她向现实低头了。作为一个母亲,她承认自己是自私的,但她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然而,那个懂事的孩子,他用脆弱的小身板迎接着生活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终于令人心疼的这个孩子终于用他的勇敢,他的执着感动了他因面对压力而胆怯的母亲,温暖了他因为受伤害而满怀憎恨的爷爷。
今年刚开学时候,他交给我一篇日记,短短的文章中,他用朴素但最真挚,最温暖的语言讲述了跟妈妈一起过新年的琐事。记得他在日记中写道:妈妈在一旁用开水和面,而我却在一旁捣乱,我抓起一把面粉就往妈妈脸上撒去,顿时妈妈就成了戏台上的白脸曹操了。我想这回肯定要挨骂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但妈妈说了半天看完也没在听,只好无奈地摇摇头。也许在旁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最最简单的一个生活的片段,这些事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但在我看来,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风雨之后的彩虹才是最美的不是吗?
新的学期到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活泼乐观、奋发向上的好学生。上课时,总能看到他认真思考时微微皱起的眉毛,频频举起的小手;课间,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看到他快乐玩耍的身影;放学时,无论来接他的是爷爷或是妈妈,都会让我觉得格外欣慰。
现在,每次看到他那张天真得让人心疼的笑颜时,我总会提醒自己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理解,学会设身处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家长的心声,建立起心灵间沟通的桥梁,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最先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