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方法”理论进入我国高中英语课堂,可以让课堂回归到最本质的状态,改变以往刻意追求某一种最佳教学方法、方式或手段的现状。本文基于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后方法”理论的主要内涵,最后从语言观、教师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四个角度试图提出“后方法”对我国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后方法;高中英语教学;启示
【作者简介】陆娇娇(1995.11-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
笔者综合相关的文献,发现尽管实施了新课改,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部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需求随意调整教学方法,也存在教学法使用过犹不及的情况(张娟,2014)。比如任务型教学法,很多老师刻意的去拿各种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吻合的任务来给学生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本质上对教学效果起到作用。
2.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英语老师把高考视为教学目标唯一的指挥棒,认为高考考哪里就重点讲哪里,目的性太强。还紧紧抓着“应试教育”这一根稻草。对“输出”这一块关注较少,学生只是扮演“吸收者”和“聆听者”,而不是消费者。这也是当前中国学生的英语成绩很好,口语很差的原因。其实,让学生学习英语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这一语言,中国的应试教育却背道而驰。
3.教学方式上,“现在比较普遍的中国高中教育是‘填鸭式’的英语灌输方法,知识大量输入比较少的考虑吸收程度及运用的能力”。一节课下来老师基本都是按照学习单词→分析句子成分→语篇翻译教学,理解文章大意→做题巩固练习等步骤进行。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英语课堂教学沉闷枯燥,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
4.在巩固知识点方面老师多采用大量做题的方式,这就会让学生们认为学习英语的最佳途径就是“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这也会成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策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做一套又一套的英语卷子上只顧选择标准答案,而不是有意义的进行建构对知识点的理解。
想要改变上述现状,最关键的还是改革高考英语的录取制度。然而,想要替换或者废除高考英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后方法”理念的出现为我国英语教育理念的更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探讨“后方法”理论很有必要。
成晓光认为,20世纪的外语学史是一部教学方法的研究史和实验史……然而这些努力似乎是没有多大成效。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方法都是“舶来品”。它们都是根据国外的某一特定时代背景、教学目的、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未必适用于我国的英语教学。正如某一种教学法也许会在澳大利亚一所中学的教室里大放异彩,而同一种教学法在中国的某一个中型城市的高中课堂上可能会导致极其尴尬的局面。实践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找一种通用的,万能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最佳的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教学。
在此背景下,催生出了“后方法”理念。1994年,美国学者Kumaravacdivelu首次提出了“后方法”这一理论。他指出,我们已经看到了方法是如何从产生、死亡、再到重生的过程,只有打破这种形式才有可能改变形式。因此他认为,外语教学已经进入“后教学法时代”。根据Kumaravadivelu的阐述,“后方法”不是对“方法”的否定,也不是固定的,有步骤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思路。这种思路是对“方法”的延伸,因而对英语教育者和英语学习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Kumaravadivelu在其后发表的著作中提到,他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外语教师摆脱“方法”的束缚,鼓励教师建构起个人实践理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教学研究能力。Kumar据此构建起了一个“后方法时代”英语教学的路线图,其中包含了三个参数:特殊性(particularity)、实用性(practicality )、可行性(possibility),并在他的著述《面向后方法时代教学观》中阐发了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
“特殊性”是指教师群体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特殊的、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是因为每一堂课都有其特殊性,只遵循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来完成教学。“实用性”旨在鼓励教师建构符合自己的个人特色理论。首先是阅读了解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理论,并在行动研究中进行反思,结合实践不断进行修正,最后构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可行性”则是建议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理论或者教学策略在特地的情境下是否可行。这三个参数相互交织,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形成后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
除了以上三个参数,Kumaravadivelu在阐述后方法教学理论时,还提出了一个十条“宏观策略框架”:学习机会最大化、感知错配最小化、促进协商式互动、激发直觉探索、语言输入语境化、语言技能综合化、增强语言意识、培养学习自主性、提高文化意识、确保社会关联性。这个宏观策略框架是动态的,多样的,开放的。在宏观框架的指导下,它鼓励教师发挥自主决策权,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设计出合适的微观策略,自主构建教学理论。
从Kumaravaclivelu提出的三个参数和以上这十条宏观策略不难看出,“后方法”理念所提倡的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动态的理论。因此“后方法”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在语言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几个方而都有很大的启示。
1.后方法下的语言观——回归语言本质,创设真实语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的学科,本身就是拿来交流的。英语教育者要让英语课堂回归最本质的状态,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促进语言的实践。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摆脱胆怯,紧张、害羞的心理;提供的语言材料是学生熟悉的,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让他们敢说、乐说、好说。其次,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适合的交际语境,把学生置于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语言学习环境。最后,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可以是师生、生生对话,也可以是专门组织的训练活动,比如: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比赛、联合国模拟大会、采访、角色扮演等等。只要口语训练循序渐进的进行,难度由浅入深,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学生则会敢于开口,乐于开口,逐渐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2.后方法下的教师观——自主决策型和反思型教师。“后方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要积极转变其传统的角色。后方法强调教师是自主的,不是被动的。这一变化把“教师被动接受方法”转变到“教师主动选择方法”。也就将选择方法的权利还给教师,让教师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另外,“后方法”时代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日志记录课堂教学情况、评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学生的表现情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等等。此外,教师还被赋予研究者、设计者、实践者、理论构建者、教学决策者、评估者等多重角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了。
3.后方法下的教学观——动态、丰富、交互的课堂。“后方法”的到来不是要教师否定原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要了解外语教学的规律和本质,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更好的满足高中生的学习和升学需要。甚至教师教育者可以结合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特点,勇于探索出顺应潮流,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切学生生活、反应时代特色的文章和题材。同时,对社会热点话题也可以适时的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时候也可以紧跟时代的脚步。当前的英语教材涉及国外文化知识的比较多,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它的文化,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忘本,及时补充母语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这基础上去学习西方文化知识,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采用交互式课堂。“后方法”下,学生与老师共同是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一模式增进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后方法下的学生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后方法”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构建知识和理解。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告诉他们要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其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并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主动创造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控、调整、评价自己的学习计划等。同时,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重要的是,老师要营造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气氛。
“后方法”理念为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启示,而要使后方法教学理念在我高中英语课堂上得到实施,则要靠广人外语教师针对具体实际教学情况以及教学对象的需求,发挥自主决策权,创造出各种符合教学环境的微观策略。这大概就是“教无定法,但毕有法,贵在得法”中第三个法的含义,其更多的是引申于各种教学法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ESOL Quarter1y,1994,28: 27-48.
[2]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4).
[3]Kumaravadivelu,B.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79.
[4]成晓光.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4).
[5]杜欢.试论“后方法”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育[J].西江月, 2013(6).
[6]梅其其格.“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理念发展简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
[7]张娟.“后方法”教学理论与高中新课程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
[8]周季鳴,吕敏,李桂东.从“方法”到“后方法”,我们还要走多远?—宁沪杭六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调查[J].外语界,2008(5).
【关键词】后方法;高中英语教学;启示
【作者简介】陆娇娇(1995.11-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笔者综合相关的文献,发现尽管实施了新课改,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部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需求随意调整教学方法,也存在教学法使用过犹不及的情况(张娟,2014)。比如任务型教学法,很多老师刻意的去拿各种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吻合的任务来给学生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本质上对教学效果起到作用。
2.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英语老师把高考视为教学目标唯一的指挥棒,认为高考考哪里就重点讲哪里,目的性太强。还紧紧抓着“应试教育”这一根稻草。对“输出”这一块关注较少,学生只是扮演“吸收者”和“聆听者”,而不是消费者。这也是当前中国学生的英语成绩很好,口语很差的原因。其实,让学生学习英语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这一语言,中国的应试教育却背道而驰。
3.教学方式上,“现在比较普遍的中国高中教育是‘填鸭式’的英语灌输方法,知识大量输入比较少的考虑吸收程度及运用的能力”。一节课下来老师基本都是按照学习单词→分析句子成分→语篇翻译教学,理解文章大意→做题巩固练习等步骤进行。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英语课堂教学沉闷枯燥,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
4.在巩固知识点方面老师多采用大量做题的方式,这就会让学生们认为学习英语的最佳途径就是“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这也会成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策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做一套又一套的英语卷子上只顧选择标准答案,而不是有意义的进行建构对知识点的理解。
想要改变上述现状,最关键的还是改革高考英语的录取制度。然而,想要替换或者废除高考英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后方法”理念的出现为我国英语教育理念的更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探讨“后方法”理论很有必要。
二、“后方法”的理论背景和相关内涵
成晓光认为,20世纪的外语学史是一部教学方法的研究史和实验史……然而这些努力似乎是没有多大成效。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方法都是“舶来品”。它们都是根据国外的某一特定时代背景、教学目的、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未必适用于我国的英语教学。正如某一种教学法也许会在澳大利亚一所中学的教室里大放异彩,而同一种教学法在中国的某一个中型城市的高中课堂上可能会导致极其尴尬的局面。实践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找一种通用的,万能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最佳的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教学。
在此背景下,催生出了“后方法”理念。1994年,美国学者Kumaravacdivelu首次提出了“后方法”这一理论。他指出,我们已经看到了方法是如何从产生、死亡、再到重生的过程,只有打破这种形式才有可能改变形式。因此他认为,外语教学已经进入“后教学法时代”。根据Kumaravadivelu的阐述,“后方法”不是对“方法”的否定,也不是固定的,有步骤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思路。这种思路是对“方法”的延伸,因而对英语教育者和英语学习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Kumaravadivelu在其后发表的著作中提到,他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外语教师摆脱“方法”的束缚,鼓励教师建构起个人实践理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教学研究能力。Kumar据此构建起了一个“后方法时代”英语教学的路线图,其中包含了三个参数:特殊性(particularity)、实用性(practicality )、可行性(possibility),并在他的著述《面向后方法时代教学观》中阐发了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
“特殊性”是指教师群体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特殊的、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是因为每一堂课都有其特殊性,只遵循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来完成教学。“实用性”旨在鼓励教师建构符合自己的个人特色理论。首先是阅读了解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理论,并在行动研究中进行反思,结合实践不断进行修正,最后构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可行性”则是建议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理论或者教学策略在特地的情境下是否可行。这三个参数相互交织,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形成后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
除了以上三个参数,Kumaravadivelu在阐述后方法教学理论时,还提出了一个十条“宏观策略框架”:学习机会最大化、感知错配最小化、促进协商式互动、激发直觉探索、语言输入语境化、语言技能综合化、增强语言意识、培养学习自主性、提高文化意识、确保社会关联性。这个宏观策略框架是动态的,多样的,开放的。在宏观框架的指导下,它鼓励教师发挥自主决策权,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设计出合适的微观策略,自主构建教学理论。
三、“后方法”理论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从Kumaravaclivelu提出的三个参数和以上这十条宏观策略不难看出,“后方法”理念所提倡的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动态的理论。因此“后方法”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在语言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几个方而都有很大的启示。
1.后方法下的语言观——回归语言本质,创设真实语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的学科,本身就是拿来交流的。英语教育者要让英语课堂回归最本质的状态,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促进语言的实践。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摆脱胆怯,紧张、害羞的心理;提供的语言材料是学生熟悉的,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让他们敢说、乐说、好说。其次,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适合的交际语境,把学生置于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语言学习环境。最后,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可以是师生、生生对话,也可以是专门组织的训练活动,比如: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比赛、联合国模拟大会、采访、角色扮演等等。只要口语训练循序渐进的进行,难度由浅入深,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学生则会敢于开口,乐于开口,逐渐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2.后方法下的教师观——自主决策型和反思型教师。“后方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要积极转变其传统的角色。后方法强调教师是自主的,不是被动的。这一变化把“教师被动接受方法”转变到“教师主动选择方法”。也就将选择方法的权利还给教师,让教师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另外,“后方法”时代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日志记录课堂教学情况、评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学生的表现情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等等。此外,教师还被赋予研究者、设计者、实践者、理论构建者、教学决策者、评估者等多重角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了。
3.后方法下的教学观——动态、丰富、交互的课堂。“后方法”的到来不是要教师否定原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要了解外语教学的规律和本质,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更好的满足高中生的学习和升学需要。甚至教师教育者可以结合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特点,勇于探索出顺应潮流,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切学生生活、反应时代特色的文章和题材。同时,对社会热点话题也可以适时的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时候也可以紧跟时代的脚步。当前的英语教材涉及国外文化知识的比较多,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它的文化,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忘本,及时补充母语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这基础上去学习西方文化知识,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采用交互式课堂。“后方法”下,学生与老师共同是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一模式增进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后方法下的学生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后方法”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构建知识和理解。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告诉他们要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其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并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主动创造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控、调整、评价自己的学习计划等。同时,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重要的是,老师要营造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气氛。
四、小结
“后方法”理念为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启示,而要使后方法教学理念在我高中英语课堂上得到实施,则要靠广人外语教师针对具体实际教学情况以及教学对象的需求,发挥自主决策权,创造出各种符合教学环境的微观策略。这大概就是“教无定法,但毕有法,贵在得法”中第三个法的含义,其更多的是引申于各种教学法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ESOL Quarter1y,1994,28: 27-48.
[2]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4).
[3]Kumaravadivelu,B.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79.
[4]成晓光.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4).
[5]杜欢.试论“后方法”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育[J].西江月, 2013(6).
[6]梅其其格.“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理念发展简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
[7]张娟.“后方法”教学理论与高中新课程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
[8]周季鳴,吕敏,李桂东.从“方法”到“后方法”,我们还要走多远?—宁沪杭六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调查[J].外语界,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