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生活态度之探究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n312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这些诗歌、游记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更能透过诗作的面纱,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人的人生态度。在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文学才能真正地独立存在,读书与写作才那么自然而然地与生命浑然地融为一体,面对多难而浮沉时代,他对人生的态度是那么的宁静平和以及坦然面对生活的心态,在诗歌与游记中已经充分地流露出来,给我们的心灵以启迪。
  关键词:诗意 态度 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大多数都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留恋,和对放情山水、隐居山林、遗世独立的追求和向往,而“羁鸟恋故林,池鱼思故渊”就是他本人心灵的的写照,欣赏它的作品完全有必要从其心灵的深处探寻他本人独有的生活态度。
  人们对陶渊明的研究已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具有总结性和里程碑性质的研究出现在五四以后,。事实上,陶渊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其思想组成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仅以一种思想或某几种涵盖之,似乎不太可能。但本文又认为六朝时期各种思想泛起,作为一个文化人,时代文化特征必然要在其心理及诗文中留下纷繁的印记。作为文学家、诗人,它的特质是什么呢?六朝时期除了思想的纷杂之外,更多的还是文学自觉,它表现在文学审美意识的觉醒。其心理世界是值得探讨的。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逐渐成熟,从六朝开始就有自觉意识的文学,在中国文化人心理的建构中起了重要的慰抚作用。陶渊明对人生的态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陶渊明生活在诗的意境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怡然之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和超凡脱俗的心态。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说明陶渊明所见所感,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接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无意之中看见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其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则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赏析大自然的无限清新与生机勃勃。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境界与素描都彰显其作品的形象性与表露人生态度的哲理性。 在鄙视力役,看不起农业劳动的时期,根本就无法找到农业生产中的诗情画意和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体验。讴歌田园之章彰显了陶渊明自身独特的人生态度。“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自然和山水,则是陶渊明与谢灵运等人有着迥然不同的禀性。 陶渊明田园诗里的农村,已是过滤了因战乱导致的荒芜破败、扶犁把锄的艰辛、粗茶淡饭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优美田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田园生活的简单质朴方可实践他的诗意生活。也只有这样的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心为形役”)里毅然走出,投入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精神却感到愉悦的生活之中(“复得返自然”,当然,这里的自然如文中所论,已是心理意义上的自然了)。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对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的切身感受,使其诗作植根于田园生活,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勾勒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在其诗作中,陶渊明对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陶渊明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
  陶渊明不愿受樊笼之苦去干谒入仕,归隐乡间田园。如果求纯、求朴、求真、求拙,融入自然和田园之中,就足以满足精神的需求,但是陶渊明的纯朴真拙并非老庄式的绝圣弃知,他仍然还是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他依然希望自己的后辈学有所成,读书写作在陶渊明那里已经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文学化、文字化的生活才是陶渊明的心灵寄托。
  陶渊明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身上都可寻到他的影子。陶渊明近乎完美的人格,对当时及以后人们的人生选择爆发出强力的冲击力,而这种完美人格成为其后中国传统文人的最高典范,也成为他一千五百多年来能被人们恒久赞颂的根本所在。陶渊明自然真趣的诗风,将文人诗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直至唐代,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宋代以后,更是声誉大增,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无不倾心赞美,“渊明文名,至宋而极。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独一;东坡和陶,称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及。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留守学生的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要。对学生生命教育相对较差的时期,学生的生命损害、伤亡事故频频发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伤害。造成事故的原因虽多种多样的,有家长管理不到位,也有学校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淡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近几年,随着父母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对留守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对生命教育的意识增强了。因此,留守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成为
期刊
生命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生命教育不单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担负着教育和培养的双重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
期刊
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快乐地成为给学生举灯的人。八年教学生涯和对班主任工作的观察,加之一年的尝试我深刻感悟到:和谐管理是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和谐的班级管理是洋溢在师生脸上教学相长的创造与快乐,是学生对班级的一种眷恋和信赖,是留存在学生心中永远的财富和幸福,更是一个温馨的家园。和谐管理班级是我一直的追求。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因遗传、家庭、兴趣爱好等不同而各有差异,需要
期刊
当今世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消极因素也影响着广大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致使部分未成年人生命意识淡薄,生命意义迷失,生命价值观念模糊,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究竟如何利用现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语义场理论,以词义聚合关系为主线,进一步分析了词义聚合关系语义场在语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篇章中的词汇主要依靠相互之间的词义聚合、组合关系,并在语篇语域或语境的制约下,构成语义衔接链,促使语篇连贯。  关键词:语义场 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 语篇衔接    语篇的形成经历一个集词成句、集句成段、集段成篇的构成过程。有专家指出,对语篇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文章句子乃至单词相互之间多种多样的词
期刊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正确把握班级管理的“度”,班主任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一、树立威信与过度威严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做工作事半功倍。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
期刊
很多语文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把目光聚焦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如课后词语、背诵课文、古文注释的抄写、古诗文的默写等。学生每天都在机械地抄写中,这样的作业不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些教学中的弊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一、让不同的菜单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语文课程标
期刊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笔者说:“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它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数学是一门魅力与枯燥同时存在的学科,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消除数学枯燥、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因材施教,分级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
期刊
自从1990年毕业以后我几乎一直都担任班主任工作,而且全心全意地爱护学生,尽职尽责地管理好班级,深得学校领导的信任。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对班主任工作失去了信心,感到厌倦了。但是对学校的工作安排我又不好意思找理由为自己解脱,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效果很不理想,觉得愧对学生及家长,心里矛盾极了。冷静下来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管理班级的方式方法,最后觉得与其这样应付下去,不如尝试用另一种心态看看。那就是与学生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