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笔者说:“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它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数学是一门魅力与枯燥同时存在的学科,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消除数学枯燥、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因材施教,分级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增强学习情绪。因材施教是培养全班学生学习兴趣必需的一步,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等指导。我常把每班学生分成优、良、一般三个等次。“优”是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良”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学习精神、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一般”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学习较吃力的学生。通过因材施教,分等指导,让“优”学生“吃得饱”、“良”学生“吃得好”,“一般”学生“吃得了”,这样做使这三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每堂课、每个提问、每道题的点滴成功中不断积累,最终凝聚成较充沛的“能量”,促其扬起前进的风帆,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数学兴趣。
二、提出猜想,做中求证,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问题解决的一种手段。在着手解题之前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怎样截可使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可能是七边形吗?学生分小组,通过捏橡皮泥、切截、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了数学切截几何体的知识和方法,感受到了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三、悬念引申,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原因,它可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内涵。新课伊始,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为使学生感受乘方意义并进一步认识指数在乘方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对折一张厚为0.1mm的纸,对折一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两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27次后,估计一下厚度会有多高呢?有的同学说有墙厚,有的同学说有一个人高那么厚,有个同学说可能有我们这栋教学楼高那么厚吧,他一说出来全班笑声一片,讨论热烈。但当我说出它的厚度将大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全班同学都惊呆了,一张纸反复对折,能有珠峰的高那么厚吗?激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致,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注入了活力。
四、规律探索,“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数量关系、探索规律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欲得”的境地,能引起学生的好奇,诱导学生在思考中寻疑,从解题的方法中去寻疑,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惊喜、神奇、美妙。如:“有一根很长的绳子,它能绕地球赤道一周(约4万千米长),试设计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将这根绳子连续对折多少次后能使每段绳长小于1米?”学生在借用计算器不断尝试及小组合力探索的活动中,得出了连续对折26次的结论。
五、巧题妙解,开拓思路,深化学生的数学兴趣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还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引导学生探索巧妙的解题方法,开拓视野,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了一元二次方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解方程(4x-2)2-2(4x-2)(x+1)+(x+1)2=0。这道题如果用常规方法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来解,比较繁琐且易出错,属于一般的解法,用此方法解答的学生对知识只是一般的了解,不够灵活。如果设4x-2=a,x+1=b,则原方程可化为a2-2ab-b2=0,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得(a-b)2=0,所以a=b,即4x-2=x+1,x1=x2=1。这样解就简单得多了。运用智慧进行分析做到“灵活运用”,灵活运用使同学们在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中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尝到了甜头,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了。
六、学以致用,点燃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发生的基础是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通过学习它去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这就使得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当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尽量联系实际,如城市的电话号码由六位增至七位、八位可净增多少个电话号码?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网通的话费套餐到底哪一个对自己的家庭或父母更合适?银行的减息、加息对我们的收入有何影响?仅仅是利息上的影响吗?人民币的升值与贬值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短期看、长远看呢?……把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学生倍感亲切,切实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养成了一种强烈的数学兴趣。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以上几点是笔者的浅见,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沐浴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的方法也会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
一、因材施教,分级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增强学习情绪。因材施教是培养全班学生学习兴趣必需的一步,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等指导。我常把每班学生分成优、良、一般三个等次。“优”是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良”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学习精神、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一般”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学习较吃力的学生。通过因材施教,分等指导,让“优”学生“吃得饱”、“良”学生“吃得好”,“一般”学生“吃得了”,这样做使这三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每堂课、每个提问、每道题的点滴成功中不断积累,最终凝聚成较充沛的“能量”,促其扬起前进的风帆,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数学兴趣。
二、提出猜想,做中求证,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问题解决的一种手段。在着手解题之前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怎样截可使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可能是七边形吗?学生分小组,通过捏橡皮泥、切截、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了数学切截几何体的知识和方法,感受到了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三、悬念引申,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原因,它可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内涵。新课伊始,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为使学生感受乘方意义并进一步认识指数在乘方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对折一张厚为0.1mm的纸,对折一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两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27次后,估计一下厚度会有多高呢?有的同学说有墙厚,有的同学说有一个人高那么厚,有个同学说可能有我们这栋教学楼高那么厚吧,他一说出来全班笑声一片,讨论热烈。但当我说出它的厚度将大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全班同学都惊呆了,一张纸反复对折,能有珠峰的高那么厚吗?激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致,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注入了活力。
四、规律探索,“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数量关系、探索规律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欲得”的境地,能引起学生的好奇,诱导学生在思考中寻疑,从解题的方法中去寻疑,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惊喜、神奇、美妙。如:“有一根很长的绳子,它能绕地球赤道一周(约4万千米长),试设计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将这根绳子连续对折多少次后能使每段绳长小于1米?”学生在借用计算器不断尝试及小组合力探索的活动中,得出了连续对折26次的结论。
五、巧题妙解,开拓思路,深化学生的数学兴趣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还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引导学生探索巧妙的解题方法,开拓视野,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了一元二次方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解方程(4x-2)2-2(4x-2)(x+1)+(x+1)2=0。这道题如果用常规方法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来解,比较繁琐且易出错,属于一般的解法,用此方法解答的学生对知识只是一般的了解,不够灵活。如果设4x-2=a,x+1=b,则原方程可化为a2-2ab-b2=0,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得(a-b)2=0,所以a=b,即4x-2=x+1,x1=x2=1。这样解就简单得多了。运用智慧进行分析做到“灵活运用”,灵活运用使同学们在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中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尝到了甜头,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了。
六、学以致用,点燃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发生的基础是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通过学习它去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这就使得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当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尽量联系实际,如城市的电话号码由六位增至七位、八位可净增多少个电话号码?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网通的话费套餐到底哪一个对自己的家庭或父母更合适?银行的减息、加息对我们的收入有何影响?仅仅是利息上的影响吗?人民币的升值与贬值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短期看、长远看呢?……把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学生倍感亲切,切实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养成了一种强烈的数学兴趣。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以上几点是笔者的浅见,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沐浴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的方法也会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