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提示:2013年的 “尼康奖”读者园地月赛不设参赛主题,不限摄影器材,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摄影作品的平台。不论风光、肖像或者社会、人文,还是传统、现代,都包含于我们的征稿范围,希望广大读者积极投稿。参赛细则请见本栏目末页。
民间手艺人
(湖北)王勇
作者对光影的感觉比较敏锐,用光和烟将一个极平常的场景重新雕塑了一番,让画面更具感染力。手艺人的神情和动作也几乎处于最佳的临界状态上。如果能把画面裁切到手的下方,可能会更紧凑一些。
太阳雨
(广东)梁向荣
喇嘛俏皮地眺望,是整个画面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右侧虚焦处两个慢慢走来的男女,很好地对左侧主体进行了衬托,也让整个画面比较平衡。顺着喇嘛的目光,观众会自然地对画外的信息产生联想:这“太阳雨”是什么?喇嘛又看见了什么?
欢乐舞动竹杆间
(四川)司京陵
照片将人物瞬间的神态抓得比较好,对背景中的围观者也有所呈现。但取景位似乎有点问题,左边穿民族服装的女子似乎没在状态,但占的比重又过大,相对来说,反而是右边两个参与者更生动些。另外白平衡有点过暖,高光控制略显不够。
天悬红枫叶
(河北)杨蜀国
作者显然是个善于发现并营造奇观的摄影者,他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天空呈现出枫叶形态的拍摄机位,然后又用鱼眼镜头突出表现了这一点。可惜色彩上调整得有点过头了,很难传递出天然的韵味。
齐心协力
(甘肃)冉创昌
丰富的色彩、前景上动作整齐的喇嘛和后景上庞杂的观看者,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情画。但构图上似乎卡得过紧,致使画面信息不完整,让缺乏背景知识的观众无法理解喇嘛们齐心协力的内容是什么,或许在机位和画面宽度上,还能有其他选择。
酿酒工
(河北)刘满仓
左边的侧光和天窗的顶光,再加上漫天飞舞的酒糟,都是可圈可点之处,只是机位选择有点草率,没有为这些元素找到最佳组合。个人认为拍摄时,如果能再往画面右方移动几步,给左侧光线更大的表现空间,情况或许会好一些。另外,左右二人的情绪状态似乎差别较大,或许并未到神韵最佳之时?
晨练
(浙江) 罗迪
作者在日常场景中,发现了一个具有表现力的时刻,左右两个做高难度动作的人,一个上,一个下,都穿着扎眼的红裤子。如果不是有意的安排,那就是生活本身赐予的奇观。而广角镜和低角度机位的运用又把这奇观进一步加强了。
西域喀什之夜
(北京)刘步春
这是一个较有特点的灯光景观,作者也把景观中规中矩表现了出来。但在摄影本身的设计上,诸如机位、构图以及前后景上考虑得少了些。作者或许需要在以后的摄影实践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大自然的眼睛
(黑龙江)程大为
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造化之美,浓重的雾气让山峰看上去就像两只半睁的眼睛,只可惜构图有点杂乱。但要去掉这些杂乱似乎也比较困难。不知道在镜头和机位的选择上是否还有其他可能,譬如用广角,机位尽量逼近那幢像嘴巴或鼻子的房子,但这要看具体效果。
雪宝顶上观云海
(四川)张小平
围栏的斜线构造,为画面的构图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轴线。远处透亮的云海、雪山和天空和前景的人群构成了相互映衬的关系。但构图和机位的选择似乎还有改进的可能,右下侧的山体部分似乎过多了。
独步
(广东)陈展雄
表现一只停在草尖上的蝴蝶当然是需要技术含量的,但这个画面最有技术含量的其实是蝴蝶侧后方的光,它为蝴蝶和草叶勾出了轮廓和明暗,让整个画面有了生动的质感。略宽的画面比例,给人舞台表演的意境。
广州塔
(贵州)余云华摄
构图比较匀称,色彩较为丰富,广州塔这个被拍主体,也很好地处在了视觉的兴趣点上。只是画面稍嫌过亮,夜景不够突出,后期做点调整可能更好。
远古的记忆
(安徽)洪子波
作者选了一个能让广角和场景构成最佳组合的机位,在广角的配合下,近景和远景的比例关系在视觉中发生了逆转,近处的磨盘像块巨大的磐石,压迫着背景中的旧式民居,让那里真的有远古记忆的感觉。黑白调子的使用,也让观众的视线不被色彩干扰,使空间关系成了照片中真正被突出的主体。
伞坊记忆
(安徽)张少虎
作者将时髦的长发少女和伞放在画面的亮处和前景,将埋头工作的老太太放在暗处和后景,用明与暗、前与后、时髦和传统相互映衬,而少女的回眸一望正好突出了现在与记忆之间的关系。画面左侧的那条门框线也是个精彩的细节,它既是质感,也是框架。
超密集编队起飞
(天津)张鹏焱
这是普通人难得一见的场面,尤其是在这样近的距离上进行观察和拍摄。三架飞机的排列比较匀称,斜向构图和宽画幅也是合适的选择。只可惜这样本来充满动感和速度的瞬间,在画面里没得到充分表现,可能要依赖侧面机位的摄影师把快门速度调慢一点来拍了。
踏雪赶庙会
(江苏)姚国才
白色的雪景,让整个画面的背景偏白偏灰,把雪地里浓妆艳抹、穿红戴绿的赶庙会老人一下子凸现出来。同时人物的状态也正处于一个动感较强的瞬间里,整个画面既奇异又生动又妥贴。
月光秋色
(河南)肖社会
偏冷的夜色和水面,搭配上暖色的树林和芦苇,一切都在雾气笼罩下,显得有些朦胧,唯有月光明亮而清冷。这种冷与暖、朦胧与清晰之间的反差,让整幅画面有点印象派画作的意思。感觉后期还可以将画面稍稍压暗一点,让夜色更浓烈。
羌寨印象
(四川)谢谦
背影,明暗对比,周边环境与红衣服之间的色彩反差,都是画面上比较醒目的看点,但整个画面上的信息量以及构图和拍摄时机上对意境的设计,似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余地。
奶爸
(陕西)赵华
毫无疑问,生活才是最好的导演,常常能为我们提供那些设计都未必想象到的戏剧性。而捕捉这样的场面,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个随时做好准备的摄影师。看看画面里这两父子的神情吧,我们还有什么好多说的呢?
天地父子
(上海)卢卫平
很有“小清新”风韵,下方处于黄金分割点上的父子虽然在画面中占据的比重微不足道,但大量的留白,反而强调和突出了他们。由此可见,省略和单纯在摄影中反而是很有表现力的。
印象武隆
(甘肃)熊江彬
视角的选择较有特点,将整个峡谷的深险和高峻表现了出来,下面的院子让这风景有了个依托点。不过,要是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取景位置再往上走走,镜头的选择也可以采用更大的广角,让院子在画面中的比例更小一点,或许画面表现力更强。
英国街头一景
(河北)任建国
有意思的场景,卖唱者将自己藏进了废弃物箱子,旁边的自行车、麻袋和水瓶又能透露出与他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有时候,好场景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最好的创作了。
四方街的故事
(云南) 叶琳
恰如标题所示,整个画面确实存在着一种故事感,让人忍不住猜想,画面左侧的男子到底在和谁说话,他的神情和姿态为何如此忐忑而憧憬。但整个构图似乎欠考虑,建议将上部和下部都作大幅裁切,以狭长的围栏为轴线,构成一个宽画幅的舞台。背景若适当虚化,主体会更突出。
路在何方
(北京)方三水
作者可能想表现马路上的小狗在找路的趣味瞬间,黑白调的处理,也让黑色的狗在画面里被凸现出来。前后景人物的动态也不错。稍有遗憾的是摄影师的拍摄时机还可以更好一些,左侧骑车人裁掉是否更好?
雷雨
(安徽)张光照
作者可能想表现前景风平浪静,后景雷雨交加的景象,但感觉前景的内容多了点,让雷雨显得不够突出。根据作者的自述,这是张三图拼接的照片,但几乎看不出拼接痕迹,说明作者具有较强的前后期技术。当然借助一些数码相机的全景拍摄功能,如今实现这一效果也不是难事了。
民间手艺人
(湖北)王勇
作者对光影的感觉比较敏锐,用光和烟将一个极平常的场景重新雕塑了一番,让画面更具感染力。手艺人的神情和动作也几乎处于最佳的临界状态上。如果能把画面裁切到手的下方,可能会更紧凑一些。
太阳雨
(广东)梁向荣
喇嘛俏皮地眺望,是整个画面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右侧虚焦处两个慢慢走来的男女,很好地对左侧主体进行了衬托,也让整个画面比较平衡。顺着喇嘛的目光,观众会自然地对画外的信息产生联想:这“太阳雨”是什么?喇嘛又看见了什么?
欢乐舞动竹杆间
(四川)司京陵
照片将人物瞬间的神态抓得比较好,对背景中的围观者也有所呈现。但取景位似乎有点问题,左边穿民族服装的女子似乎没在状态,但占的比重又过大,相对来说,反而是右边两个参与者更生动些。另外白平衡有点过暖,高光控制略显不够。
天悬红枫叶
(河北)杨蜀国
作者显然是个善于发现并营造奇观的摄影者,他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天空呈现出枫叶形态的拍摄机位,然后又用鱼眼镜头突出表现了这一点。可惜色彩上调整得有点过头了,很难传递出天然的韵味。
齐心协力
(甘肃)冉创昌
丰富的色彩、前景上动作整齐的喇嘛和后景上庞杂的观看者,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情画。但构图上似乎卡得过紧,致使画面信息不完整,让缺乏背景知识的观众无法理解喇嘛们齐心协力的内容是什么,或许在机位和画面宽度上,还能有其他选择。
酿酒工
(河北)刘满仓
左边的侧光和天窗的顶光,再加上漫天飞舞的酒糟,都是可圈可点之处,只是机位选择有点草率,没有为这些元素找到最佳组合。个人认为拍摄时,如果能再往画面右方移动几步,给左侧光线更大的表现空间,情况或许会好一些。另外,左右二人的情绪状态似乎差别较大,或许并未到神韵最佳之时?
晨练
(浙江) 罗迪
作者在日常场景中,发现了一个具有表现力的时刻,左右两个做高难度动作的人,一个上,一个下,都穿着扎眼的红裤子。如果不是有意的安排,那就是生活本身赐予的奇观。而广角镜和低角度机位的运用又把这奇观进一步加强了。
西域喀什之夜
(北京)刘步春
这是一个较有特点的灯光景观,作者也把景观中规中矩表现了出来。但在摄影本身的设计上,诸如机位、构图以及前后景上考虑得少了些。作者或许需要在以后的摄影实践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大自然的眼睛
(黑龙江)程大为
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造化之美,浓重的雾气让山峰看上去就像两只半睁的眼睛,只可惜构图有点杂乱。但要去掉这些杂乱似乎也比较困难。不知道在镜头和机位的选择上是否还有其他可能,譬如用广角,机位尽量逼近那幢像嘴巴或鼻子的房子,但这要看具体效果。
雪宝顶上观云海
(四川)张小平
围栏的斜线构造,为画面的构图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轴线。远处透亮的云海、雪山和天空和前景的人群构成了相互映衬的关系。但构图和机位的选择似乎还有改进的可能,右下侧的山体部分似乎过多了。
独步
(广东)陈展雄
表现一只停在草尖上的蝴蝶当然是需要技术含量的,但这个画面最有技术含量的其实是蝴蝶侧后方的光,它为蝴蝶和草叶勾出了轮廓和明暗,让整个画面有了生动的质感。略宽的画面比例,给人舞台表演的意境。
广州塔
(贵州)余云华摄
构图比较匀称,色彩较为丰富,广州塔这个被拍主体,也很好地处在了视觉的兴趣点上。只是画面稍嫌过亮,夜景不够突出,后期做点调整可能更好。
远古的记忆
(安徽)洪子波
作者选了一个能让广角和场景构成最佳组合的机位,在广角的配合下,近景和远景的比例关系在视觉中发生了逆转,近处的磨盘像块巨大的磐石,压迫着背景中的旧式民居,让那里真的有远古记忆的感觉。黑白调子的使用,也让观众的视线不被色彩干扰,使空间关系成了照片中真正被突出的主体。
伞坊记忆
(安徽)张少虎
作者将时髦的长发少女和伞放在画面的亮处和前景,将埋头工作的老太太放在暗处和后景,用明与暗、前与后、时髦和传统相互映衬,而少女的回眸一望正好突出了现在与记忆之间的关系。画面左侧的那条门框线也是个精彩的细节,它既是质感,也是框架。
超密集编队起飞
(天津)张鹏焱
这是普通人难得一见的场面,尤其是在这样近的距离上进行观察和拍摄。三架飞机的排列比较匀称,斜向构图和宽画幅也是合适的选择。只可惜这样本来充满动感和速度的瞬间,在画面里没得到充分表现,可能要依赖侧面机位的摄影师把快门速度调慢一点来拍了。
踏雪赶庙会
(江苏)姚国才
白色的雪景,让整个画面的背景偏白偏灰,把雪地里浓妆艳抹、穿红戴绿的赶庙会老人一下子凸现出来。同时人物的状态也正处于一个动感较强的瞬间里,整个画面既奇异又生动又妥贴。
月光秋色
(河南)肖社会
偏冷的夜色和水面,搭配上暖色的树林和芦苇,一切都在雾气笼罩下,显得有些朦胧,唯有月光明亮而清冷。这种冷与暖、朦胧与清晰之间的反差,让整幅画面有点印象派画作的意思。感觉后期还可以将画面稍稍压暗一点,让夜色更浓烈。
羌寨印象
(四川)谢谦
背影,明暗对比,周边环境与红衣服之间的色彩反差,都是画面上比较醒目的看点,但整个画面上的信息量以及构图和拍摄时机上对意境的设计,似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余地。
奶爸
(陕西)赵华
毫无疑问,生活才是最好的导演,常常能为我们提供那些设计都未必想象到的戏剧性。而捕捉这样的场面,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个随时做好准备的摄影师。看看画面里这两父子的神情吧,我们还有什么好多说的呢?
天地父子
(上海)卢卫平
很有“小清新”风韵,下方处于黄金分割点上的父子虽然在画面中占据的比重微不足道,但大量的留白,反而强调和突出了他们。由此可见,省略和单纯在摄影中反而是很有表现力的。
印象武隆
(甘肃)熊江彬
视角的选择较有特点,将整个峡谷的深险和高峻表现了出来,下面的院子让这风景有了个依托点。不过,要是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取景位置再往上走走,镜头的选择也可以采用更大的广角,让院子在画面中的比例更小一点,或许画面表现力更强。
英国街头一景
(河北)任建国
有意思的场景,卖唱者将自己藏进了废弃物箱子,旁边的自行车、麻袋和水瓶又能透露出与他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有时候,好场景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最好的创作了。
四方街的故事
(云南) 叶琳
恰如标题所示,整个画面确实存在着一种故事感,让人忍不住猜想,画面左侧的男子到底在和谁说话,他的神情和姿态为何如此忐忑而憧憬。但整个构图似乎欠考虑,建议将上部和下部都作大幅裁切,以狭长的围栏为轴线,构成一个宽画幅的舞台。背景若适当虚化,主体会更突出。
路在何方
(北京)方三水
作者可能想表现马路上的小狗在找路的趣味瞬间,黑白调的处理,也让黑色的狗在画面里被凸现出来。前后景人物的动态也不错。稍有遗憾的是摄影师的拍摄时机还可以更好一些,左侧骑车人裁掉是否更好?
雷雨
(安徽)张光照
作者可能想表现前景风平浪静,后景雷雨交加的景象,但感觉前景的内容多了点,让雷雨显得不够突出。根据作者的自述,这是张三图拼接的照片,但几乎看不出拼接痕迹,说明作者具有较强的前后期技术。当然借助一些数码相机的全景拍摄功能,如今实现这一效果也不是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