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建设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_user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我国当代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影响到我国法治化进程,对于国家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法制建设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出发,通过完善高校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改进教学质量,以达到对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全面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 法律素养 法律 课程 大学生
  作者简介:李小成,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236-02
  一、法律素养概述
  (一)法律素养的内含
  法律素养包涵三层含义:一是指法律知识,即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指对法律怀有尊崇和敬畏,有守法意识。遇到事情能够想到用法律来解决和保护自己,并能够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指个人内心将法律视为一种至上的信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规则,法律信仰是法律认识的最高阶段。法律素养是通过个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意识及运用法律的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对于当代普通大学生来说,只要具备前两层素养就可称为具有法律素养。
  (二)当代大学生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法律素养是当代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这不仅是当代社会作为一个社会人的需要,也是提高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之间的交易数量增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权利被侵犯的可能性也在增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大学生作为我国当代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又是新世纪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素养的高低和优劣就不仅是对大学生自身,更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对于我国建设法制国家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及社会良好风气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大学生法律素养对于我国法制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然而从社会制度上看,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长,在性质上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因而人治的社会意识影响根深蒂固。从实际情况上来说,我国国民的法治观念还有待增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法治化道路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法制社会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现代的民主文明。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其中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提高尤为关键。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为社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更可以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法律素养。因而,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我国建设法制社会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决定了其要在法制社会的环境下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建立和正常的运行。市场经济需要法制化管理,这是因为市场的活力及动力主要来自市场自身的调节,来自自由竞争,而交易和竞争的公平与合理性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和保障。可以说,市场经济只能健康地成长于良好的法制经济当中。另外,大学生是一个国家里的知识层次较高的社会阶层,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对一个国家的风气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当有具备培养和提高法律素养的自觉性,成为法制社会良好社会风气的带领者。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方面的问题所在
  尽管大学生们在大学的法律课程教育中及通过其他途径学习和了解部分法律知识,但总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代大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的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知识包括法律、法规的原理性理论知识和具体知识。学好法律知识是进行法律素质培养的一个基础的环节,也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前提。尽管大学生通过法律课程及其他方式学习和了解了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但效果不够理想。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如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属于法律常识性的知识,但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基本制度仍不够熟悉。另外,大学法律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法律教育中对法的理性认识不足,对法律的认识仍处于零散的、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普遍缺乏对法学理论或法律常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很多学生对法律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水平甚至还处于初步接触阶段。
  (二)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包括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也是法律素养的主要方面。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各项能力素质包括法律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不管工科还是文科专业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司法考试,将会在以后激烈的就业形势中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尽管法律知识的学习会对培养法律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良好的法律意识则能驱动公民主动地守法、护法。但是归根结底,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动机是来自于应付就业压力,大学生这种对待法律的功利性态度必然会导致其摄取法律知识的意识仍然不够主动和自觉,因而整体法律素养的水平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并不能意识到在当代社会法制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法律意识非常淡漠。
  (三)法律能力欠缺
  当代大学生法律能力上的欠缺表现之一是守法的觉性不高。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校园违法犯罪行为如盗窃、故意伤害等的犯罪比例在逐年增加。大学生法律能力欠缺还表现在,大学生不善于将法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保护自己,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是大学生的自觉护法意识及护法能力不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活动时,围观沉默的多,团结起来同违法犯罪活动斗争的少。大学生同犯罪活动斗争的勇气及护法精神欠缺,在违法犯罪活动面前态度漠然、明哲保身,不得不说也是使得校园里很多违法犯罪活动屡次得手甚至越发猖獗的一个原因,这与大学生的法律能力上的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法治化进程起步得较晚,不可否认尚法制上还存在种种的不足和缺陷。而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教育中存在的很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对法律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及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课程内容设计及课程教学缺乏科学性
  高校法律课程教育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高校法律基础教育课的课程内容设计及教学方式不够科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不断出现了许多新发展、新事物,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国家出台了很多新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最能体现时代要求的新法规并没能及时被纳入大学生的法律课程教育教材中。在课程教学中,由于法律有是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是高校法律课程教育的老师又一般缺乏相应的司法实践经验,使课程教学变得非常单调且枯燥,学生对法律课程不感兴趣,接受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法律教学方式陈旧单一,流于形式
  高校将大学生法律课程教育的开展总是寄托在课堂上,这也很难取得实际的成效。这种教学方式太过陈旧与单一,而一些相对新颖的教学方式,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法律的运行环节中得到法律知识的实践和应用的方式却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并且,新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由于法理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不大,学生容易对这部分的课程产生消极情绪。因而,有不少的教师会将这部分内容的课时减少,讲课时一笔带过,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理念的培养。同时目前法律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以闭卷笔试为主,考察的内容也主要是具体的法律知识,而极少涉及法律的制度层面及法律背后的理论思想。这种重记忆、轻思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碎片,不可能使学生对法律制度产生整体的认识,更未能进行有效的法学基本理论的系统教育,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培养。
  四、 对策、措施
  (一)深化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的改革。高校应适时地对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增删和改动。对这些年新出现的法律要及时地添加入教学课程中,同时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可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法理和宪法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的制订上要紧紧抓住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核心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来修订和完善教学内容。
  其次,重视基础法理部分教学,明确法律知识与整体法律理念培养的关系。
  教师在对待这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应深入思考和恰当地去把握。应该认识到,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法律理念固然不能得以确立;而只关注法律知识不注意引导、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则会本末倒置,产生法律理性意识和系统思维上的缺失。要将法律知识与整体法治的理念结合起来讲解,目的是为了真正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师需要能够使用通俗而浅显的语言将法律的相关原理、观念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把相对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而富有问题的趣味性,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法律理念的传授,具体的法律知识讲授是手段,法律理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目的。
  (二)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法律实践活动
  法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要多开展法律实践来促进大学生对于法律理论的理解、应用和掌握。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包括两个部分,即在法律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与课外的法律实践活动。
  首先是课堂上的实践性教学,教师可以多结合运用案例法、分析法、课堂讨论法,以及模拟法庭及开展辩论的教学等方法,来达到让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的实践体会和深入感受。
  其次是课外的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要尽量创造机会能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法制,认识法律。例如,可以加强与当地法院的合作,带领学生进入法院去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庭审判的氛围,让案例说话,让学生去体会法庭的严谨、案情辩论的激烈,这些所带来的震撼的力量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所远不能比拟的。通过课外实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力量,领会法律的精神,会大大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更会比较切实、直接地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理念。另外,学校还可以指导学生成立各种法律社团和法律协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氛围,从而有助于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法律课程的改革和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完善高校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从而实现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全面提高。作为一个国家高级的知识群体和主要的建设力量,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法律素养,这关系到全民法律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关系到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綦玮.浅析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现代企业教育.2014(1).
  [2]巫建忠.构建和谐高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法制与社会.2007(1).
  [3]郝军.大学生法制教育探析.西南财经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加强高职学生文学素养教育,培养高品德修养、高人文修养的实用型人才,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21世纪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呼唤。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学素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该研究测量儿童自发形成的对于同伴中社会退缩行为描述的年龄差异,以及儿童自身的社会孤独感对其社会退缩认知的影响。采用问卷法对2年级和5年级的儿童进行调查,他们被要求去
研究背景:rn研究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是解决建筑节能的途径之一,千百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建筑普遍遵循传统的保温、防热(遮阳、隔热)、防潮理论进行设计,该理论是在没有采暖空
摘 要 民族地区都面临着维护民族团结创建的任务,促进民族和谐关系的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如何发动高校学生有效地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本文围绕实施方法、经验、不足和改善措施对该项工作进行了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 民族团结 法制宣传 民族团结  作者简介:彭鹏,北方民族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223-02  社
本文通过不同水分梯度下的党参进行充N2 、CO2 气体或真空处理 ,在室温条件下贮藏 3年后 ,测定其皂甙含量变化。研究表明 :在党参含水量不大于 17%时 ,采用真空材料 ,进行充C
摘 要:《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推行实施、发展循环经济要采取因地制宜、公众参与、注重实效、政府推动的方针,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协调、组织、监督本级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承担起相应责任,这是《循环经济促进法》得以实施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循环经济促进法;政府责任;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8-0244-02  作者简
摘 要 本文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以宁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样本)得出统计数据分析,发现高校师范生实习实践与学习内容的衔接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争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为提升高校师范生实习成效及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师范生 实习实践 学习内容  作者简介:林晓红,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22
摘 要 本科法学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学生法律思维提升的问题。我们应当从理念上确立培养与提升学生法律思维是法学教育的核心目的的理念,并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等途径在法学教育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  关键词 法律思维 法学教育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嘉兴学院2014年度校级一般教
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既能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也可对流散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本质认识,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独特且典型的文化品格。小说《河湾》展现了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 I)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80年代提出的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本文试图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继而有效地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音乐 评价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教授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