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对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美术与引导学生学好美术的重任。但在现实情况中,教师却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学有效性较低,且学生难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投入足够的精力。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递美术知识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教师所采用的教学与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直接挂钩。因此,教师想要使农村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获得进一步提升,必须改进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享受到更加精彩纷呈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激发学生兴趣、参与美术时间、激发创作热情三方面入手。
一、因地制宜,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位。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美术课堂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兴趣,或是缺乏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积极性不足。鉴于此,教师可将广阔的农村天地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农村环境中学习美术,进而感受到美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执教《植物写生》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环境中,观察农田中各种农作物的外部特征,并组织一次户外的写生活动。同时,教师要在学生写生的过程中传授相应的美术技巧,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师传授的知识完成写生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农村中特有的自然环境,让学生亲近自然,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课的教学要点。更重要的是,教师结合了农村小学生喜欢户外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对户外学习的新鲜感转移到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集中,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生活,参与美术实践
与城市当中的小学生相比,农村的孩子拥有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这一特性,从生活经验出发,把农村小学生熟知的事物转变为美术教学的素材,让这些素材成为学生手中的美丽图画。“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也要求美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在农村生活中提炼适合学生的美术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潜移默化的融入到课堂当中,锻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更好的参与到美术实践的过程中。
例如,教师在执教《生命之源·水》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水的形态,用提问的方式去带领学生回忆:“水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那同学们在哪些场景中见过水,这些场景中的水有着怎样的形态呢?”學生回答:“在干农活时,用水管喷出的水柱去灌溉田地”,还有的学生回答:“家里的水缸中也有存水”。此后,教师便可继续带领学生,让学生将与水相关的场景画出来,并在自己的画中突出表现水的各种形态。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融入到了美术课堂当中,对提升教学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三、动手实践,激发创作热情
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且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是现实生活在精神层面的升华形式之一。农村生活朴实而多彩,农村中的劳动人民有着独特的创造美的方式。在乡村文化中的每一个劳动场景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器物去创作劳动场景,进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创作的热情。
在这样教学方式下,教师可以逐渐从教材中脱离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一小把麦穗,用胶水把麦穗粘在纸上,然后用画笔在麦穗的旁边画一个辛劳耕作的农民;还可以带领学生去采集农作物的叶子,制作成书签;还能带领学生去捉昆虫,制作昆虫标本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创作的灵感,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去完成一件“美术作品”,教师还可以举办小型“美术作品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时,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美术,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其次,要为学生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创造美;最后,要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创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周荣明.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7(12):229.
[2]赵咏泉.生活化——让小学美术课绽放精彩[J].考试周刊,2018(05):170.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递美术知识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教师所采用的教学与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直接挂钩。因此,教师想要使农村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获得进一步提升,必须改进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享受到更加精彩纷呈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激发学生兴趣、参与美术时间、激发创作热情三方面入手。
一、因地制宜,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位。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美术课堂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兴趣,或是缺乏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积极性不足。鉴于此,教师可将广阔的农村天地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农村环境中学习美术,进而感受到美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执教《植物写生》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环境中,观察农田中各种农作物的外部特征,并组织一次户外的写生活动。同时,教师要在学生写生的过程中传授相应的美术技巧,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师传授的知识完成写生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农村中特有的自然环境,让学生亲近自然,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课的教学要点。更重要的是,教师结合了农村小学生喜欢户外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对户外学习的新鲜感转移到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集中,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生活,参与美术实践
与城市当中的小学生相比,农村的孩子拥有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这一特性,从生活经验出发,把农村小学生熟知的事物转变为美术教学的素材,让这些素材成为学生手中的美丽图画。“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也要求美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在农村生活中提炼适合学生的美术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潜移默化的融入到课堂当中,锻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更好的参与到美术实践的过程中。
例如,教师在执教《生命之源·水》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水的形态,用提问的方式去带领学生回忆:“水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那同学们在哪些场景中见过水,这些场景中的水有着怎样的形态呢?”學生回答:“在干农活时,用水管喷出的水柱去灌溉田地”,还有的学生回答:“家里的水缸中也有存水”。此后,教师便可继续带领学生,让学生将与水相关的场景画出来,并在自己的画中突出表现水的各种形态。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融入到了美术课堂当中,对提升教学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三、动手实践,激发创作热情
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且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是现实生活在精神层面的升华形式之一。农村生活朴实而多彩,农村中的劳动人民有着独特的创造美的方式。在乡村文化中的每一个劳动场景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器物去创作劳动场景,进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创作的热情。
在这样教学方式下,教师可以逐渐从教材中脱离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一小把麦穗,用胶水把麦穗粘在纸上,然后用画笔在麦穗的旁边画一个辛劳耕作的农民;还可以带领学生去采集农作物的叶子,制作成书签;还能带领学生去捉昆虫,制作昆虫标本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创作的灵感,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去完成一件“美术作品”,教师还可以举办小型“美术作品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时,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美术,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其次,要为学生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创造美;最后,要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创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周荣明.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7(12):229.
[2]赵咏泉.生活化——让小学美术课绽放精彩[J].考试周刊,2018(0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