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舞蹈是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文化,它的每一个内容和旋律都代表着其本身独特的文化内涵,细腻而又活泼,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今天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发展,使传统的艺术濒临消失。本文将保护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与建设高校艺术特色的课程联系在一起,以寻求传统舞蹈传承发展的有效之路。
关键词:仪式舞蹈;传承与保护;高校教学;秦安蜡花舞
一、传统仪式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社会经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的交流和接触越来越多,随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科技文化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经济、科技、文化等信息多元化的覆盖蔓延,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新观念、新思潮深入人心,这些传统舞蹈也随之改变。现代化的技术和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观念。传统民间艺术在与适应时代发展及现代审美上仍会有一些错位,其价值的散失导致传统民间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忽视,其生存的空间日益狭小。
秦安地区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县城,人们生产生活都遵循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春耕冬藏的模式。秦安蜡花舞便是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具有季节性民众性的民间祭祀活动,带有传统的农耕文化特色。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生产的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秦安部分地区原有的居住环境,使以村落宗族为联系纽带的传统民间仪式舞蹈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由以前的农业种植为主改为大多中青年农民人进城务工,农耕生活比重的减少是使带有传统的农耕文化特色的传统民间仪式舞蹈受重视程度下降的因素之一。
在祖国日益发展壮大的同时,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并没有被人们遗忘,而是得到了更加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时间里,它们将迎来新一时期的发展。在中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之下,文化的变化也是深刻而剧烈的,它们被社会赋予了现代化的时代特色,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憧憬、对外来文化的盲从,都使传统民间艺术失去了民间文化的心理根基和地域根基。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不再被重视、不再被吸引,爱好那些传统艺术的人群将越来越少。传承人的流逝,一方面是由于老艺人的减少,另一方面,在现代的社会经济的刺激下,人们愿意从事传统文化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接班人出现短缺。这两点是制约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年轻人有众多对自身需要和审美体验的需要,年轻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忽视,造成了传承年龄的断层,也由此造成了艺人的高龄化趋势。秦安蜡花舞作为汉民族自娱性民间艺术,主要是依靠民间老艺人的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留存。传承人的流逝、传承方式的局限性,致使传统仪式舞蹈再度面临失传。
同时,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带动了文化行业的转型和探索。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思考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整个行业的模式转变。根据现代人喜欢简单且形式多样的特点,设计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心理上转变对本土文化、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不屑一顾的看法。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不屑是导致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淡化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民间仪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国家在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加强了对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包括民间舞蹈在内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各个地区将自己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内容加入到国家文化保护中去,通过国家财政给予的帮助以及政策的优惠待遇,从而为这些传统文化得以健康发展和生长提供保护伞。秦安蜡花舞舞蹈主要分布在郭嘉、叶堡、安伏等乡镇,其历史渊源悠久、舞蹈风格独特,具有古老的程式性特征可上溯至唐宋年间。秦安蜡花舞的传承特征是以口传心授及师徒传承的关系进行,所以其舞蹈文化呈现出单一发展和自娱自乐的性质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是宝贵的民间艺术活化石。秦安蜡花舞现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参与民间舞蹈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是当代舞者的理想和目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是我国实现物质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舞蹈文化是民间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既保护仪式舞蹈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满足现代舞蹈的审美诉求,需要我们在二者之间寻找到一个有力的平衡点,在继承和发展中更好地延续仪式舞蹈。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作品有《藏迷》《云南印象》《母亲河》等,都是通过比较原生态的舞蹈方法记录并表现本民族自身魅力的舞蹈作品。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意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及舞蹈的继承和开发,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语汇进行全面综合的挖掘整理,通过舞台形式的表现,让这种古老的民俗艺术形式更广泛地深入到民众心里,使我们能够在享受更多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视觉文化盛宴的同时,起到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用。
三、传统民间舞蹈与植入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文件出台以来,对各个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和宣传的力度越来越大,使我国可以更全面地总结和完善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多样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保护。而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地方传统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基本处于滞后状态。多年来,我国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都基本以北京为首的各大高校来承担,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让地方的学校和组织机构有据可循。在现代的舞蹈教学过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内容也一直沿用着以汉、藏、蒙、维四大民族舞蹈为基础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缺少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体系和教材。如何把保护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与建设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课程体系联系在一起,逐步完善地方高校的区域性特色舞蹈教材,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中国的文化类型多数量大,历史悠久,文化欣赏价值高,但是这种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缺少地方特色。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舞蹈艺术,据全省普查,目前尚在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有七十五种,两百五十个节目,舞蹈的题材和内容特点鲜明,民族色彩浓重。地方性高校的舞蹈专业民间舞蹈课程如果能扎根本地区、本民族,大力发展和研究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建设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教学课程,不仅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本地区民族民间舞蹈资源,还可以丰富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以我们人数最多的汉族来说,他们的舞蹈种类虽然没有那么特色鲜明,但是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北方的秧歌以及南方的花灯,每个地方的特色都有自己的不同文化的内涵和展示方式。它们都能够表现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只是所使用道具不同而已。民族舞蹈中现在被挖掘整理、已成教学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有许多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各个地区都有,各个民族也都有,并且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目前,这些在各个地方高校中常用的汉族民间舞蹈教材,还比较缺乏与本地区民俗文化、民众精神相关的民间舞蹈文化。
甘肃人口中汉族最多,传统的民间舞蹈遍及全省各地,活动多在逢年过节、祭祖、拜神、祈雨等民俗活动中进行,它的内容、形式和表演,同秦汉时的“百戏”,宋明时的“舞队”,清时的“走会”等是“源”与“流”的关系,多与中国古代遗风有关。最具代表性的是“鼓舞”和“灯舞”,其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例如,“蜡花灯”的动作、韵律和舞蹈风格独具特色,有较高的研究和教学价值。从蜡花舞舞蹈时全身的曲线摆动和移胸摆胯的舞姿,猜测它很可能受古代《西凉乐》动律特点的影响,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另外,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的缩影,是一个民族生活、情感的艺术呈现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以舞蹈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将本身携带的价值和理念一同传播出去。在学校开展这门课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理解,其传承教育还可以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地方高校教学中建设和完善地方性舞蹈特色教材,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理解,还可以使现有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多样性发展,丰富地域民间舞蹈的教学体系,对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特定价值。不仅仅通过媒体的宣传,最主要的是学校的教育作用。无论是地方学校还是高等学校都对民间舞蹈的进一步传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地方性高校教学中建立和设置民间舞蹈课程,研究和创新本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才能够有效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图1为蜡花舞)
四、民间传统舞蹈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文化艺术的结晶,舞蹈通常是人们在民俗节庆日和日常劳作时用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舞蹈本身的民俗性、艺术性,对其文化、舞蹈动作进行客观的记录,尊重其民族自身的传承方式,这样才能使传统民间舞蹈不脱离原始形态,得到自然的传承。通过教学活动,将传统民间舞蹈融入到艺术课堂的教育中,使传统民间舞蹈得到更广泛的发展。针对传统民间的不同风格特点,归纳总结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具有传统民间舞表演、传承能力专业的舞蹈学生。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中国古代舞蹈文化最原始的素材,丰富我们的民间舞教学内容和语汇,也让民俗文化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不至于流失,得以保存。
在民间传统舞蹈教材的提炼和整理中,既要突出一定的表演性、审美性、观赏性,又要具有训练性、目的性、系统性。在对蜡花舞动作元素提取中,从秦安舞蹈的流传年代、文化背景出发,对蜡花舞的表演形式、表演时间、演员人数性别的构成,伴奏音乐的形成及出处,服装道具的使用、舞蹈动作及队形的变化等问题进行思考。从基本动律人手,使这些基本动律形成主干动作,体现风格特征,逐步组成具有典型性和连贯性的舞蹈段落,在教学中进行有规律有步骤的反复练习,形成初步的教学组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对蜡花舞的动作步伐和舞姿动进行了提炼与整理,归纳提炼整理出体态动率,基本步伐、动作十余例。体态动率主要有拧、摆、梗、闪,主要步伐有上提步、横移步、平榻步、横交叉步、交叉步,舞姿动作主要有平摆扇、夹摆扇、绕花横移步、侧身踏步、翻腕绕花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舞动时上身S形摆动容易被忽略,需要单独进行元素的训练,道具的变化与身体摆动的配合还不够协调,也需要编辑成组合形式反复练习。对舞蹈姿态和动率,拧、摆、梗、闪风格的掌握是表现蜡花舞艺术特色和动态韵律的核心。这些训练内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内容中逐步完善和细化,从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舞姿的训练内容与风格,舞动出千姿百态,灵活多变的动作,从而形成蜡花舞舞蹈独特的艺术特征。以提高教学实践的训练性,增加舞蹈动作的观赏性,使蜡花舞的发展有更多的空间与形式(如图2、图3所示)。
五、结语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民间舞蹈文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也与文化本身的发展程度有关,它有自己的演化过程,也有自己的成长方式。仪式舞蹈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古老的程式性特征,是一种古老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早期对生命、对自然的一种追寻和敬畏,诠释了人们对原始情态的传达。各地区仪式舞蹈的遗存是现在传统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它的传承、研究与保护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延续。
研究与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民族融合、社会背景文化多元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保护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和发展甘肃形象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甘肃天水作为大地湾古代文明发祥地,秦安仪式舞蹈是该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的遗存和传承,发展到现在已具备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但是,秦安仪式舞蹈并未得到很好地挖掘与开发,当代虽然有所复苏,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度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应该使它得到传承和发展,并沿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演变。更进一步地应运用科学的可持续的方式让它有机融合到广大人民的现代文化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将它纳入正轨,以便在抢救、发掘、保护和发展原生态舞蹈文化的工作中发挥它独特而重要的文化价值。
探寻秦安仪式舞蹈教学的发展,弘扬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其意义深远。秦安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的整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往往需要几年或几代人的理论实践和探索研究,以及在不断更新中总结出来的,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蜡花舞的教学内容,将其试运用于本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大力发展和研究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继承本地区民间舞蹈资源,为丰富本地区现有的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以及丰富现有汉族舞蹈的教学种类,添砖加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仪式舞蹈;传承与保护;高校教学;秦安蜡花舞
一、传统仪式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社会经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的交流和接触越来越多,随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科技文化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经济、科技、文化等信息多元化的覆盖蔓延,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新观念、新思潮深入人心,这些传统舞蹈也随之改变。现代化的技术和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观念。传统民间艺术在与适应时代发展及现代审美上仍会有一些错位,其价值的散失导致传统民间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忽视,其生存的空间日益狭小。
秦安地区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县城,人们生产生活都遵循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春耕冬藏的模式。秦安蜡花舞便是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具有季节性民众性的民间祭祀活动,带有传统的农耕文化特色。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生产的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秦安部分地区原有的居住环境,使以村落宗族为联系纽带的传统民间仪式舞蹈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由以前的农业种植为主改为大多中青年农民人进城务工,农耕生活比重的减少是使带有传统的农耕文化特色的传统民间仪式舞蹈受重视程度下降的因素之一。
在祖国日益发展壮大的同时,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并没有被人们遗忘,而是得到了更加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时间里,它们将迎来新一时期的发展。在中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之下,文化的变化也是深刻而剧烈的,它们被社会赋予了现代化的时代特色,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憧憬、对外来文化的盲从,都使传统民间艺术失去了民间文化的心理根基和地域根基。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不再被重视、不再被吸引,爱好那些传统艺术的人群将越来越少。传承人的流逝,一方面是由于老艺人的减少,另一方面,在现代的社会经济的刺激下,人们愿意从事传统文化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接班人出现短缺。这两点是制约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年轻人有众多对自身需要和审美体验的需要,年轻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忽视,造成了传承年龄的断层,也由此造成了艺人的高龄化趋势。秦安蜡花舞作为汉民族自娱性民间艺术,主要是依靠民间老艺人的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留存。传承人的流逝、传承方式的局限性,致使传统仪式舞蹈再度面临失传。
同时,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带动了文化行业的转型和探索。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思考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整个行业的模式转变。根据现代人喜欢简单且形式多样的特点,设计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心理上转变对本土文化、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不屑一顾的看法。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不屑是导致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淡化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民间仪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国家在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加强了对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包括民间舞蹈在内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各个地区将自己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内容加入到国家文化保护中去,通过国家财政给予的帮助以及政策的优惠待遇,从而为这些传统文化得以健康发展和生长提供保护伞。秦安蜡花舞舞蹈主要分布在郭嘉、叶堡、安伏等乡镇,其历史渊源悠久、舞蹈风格独特,具有古老的程式性特征可上溯至唐宋年间。秦安蜡花舞的传承特征是以口传心授及师徒传承的关系进行,所以其舞蹈文化呈现出单一发展和自娱自乐的性质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是宝贵的民间艺术活化石。秦安蜡花舞现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参与民间舞蹈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是当代舞者的理想和目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是我国实现物质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舞蹈文化是民间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既保护仪式舞蹈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满足现代舞蹈的审美诉求,需要我们在二者之间寻找到一个有力的平衡点,在继承和发展中更好地延续仪式舞蹈。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作品有《藏迷》《云南印象》《母亲河》等,都是通过比较原生态的舞蹈方法记录并表现本民族自身魅力的舞蹈作品。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意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及舞蹈的继承和开发,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语汇进行全面综合的挖掘整理,通过舞台形式的表现,让这种古老的民俗艺术形式更广泛地深入到民众心里,使我们能够在享受更多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视觉文化盛宴的同时,起到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用。
三、传统民间舞蹈与植入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文件出台以来,对各个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和宣传的力度越来越大,使我国可以更全面地总结和完善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多样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保护。而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地方传统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基本处于滞后状态。多年来,我国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都基本以北京为首的各大高校来承担,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让地方的学校和组织机构有据可循。在现代的舞蹈教学过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内容也一直沿用着以汉、藏、蒙、维四大民族舞蹈为基础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缺少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体系和教材。如何把保护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与建设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课程体系联系在一起,逐步完善地方高校的区域性特色舞蹈教材,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中国的文化类型多数量大,历史悠久,文化欣赏价值高,但是这种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缺少地方特色。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舞蹈艺术,据全省普查,目前尚在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有七十五种,两百五十个节目,舞蹈的题材和内容特点鲜明,民族色彩浓重。地方性高校的舞蹈专业民间舞蹈课程如果能扎根本地区、本民族,大力发展和研究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建设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教学课程,不仅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本地区民族民间舞蹈资源,还可以丰富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以我们人数最多的汉族来说,他们的舞蹈种类虽然没有那么特色鲜明,但是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北方的秧歌以及南方的花灯,每个地方的特色都有自己的不同文化的内涵和展示方式。它们都能够表现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只是所使用道具不同而已。民族舞蹈中现在被挖掘整理、已成教学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有许多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各个地区都有,各个民族也都有,并且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目前,这些在各个地方高校中常用的汉族民间舞蹈教材,还比较缺乏与本地区民俗文化、民众精神相关的民间舞蹈文化。
甘肃人口中汉族最多,传统的民间舞蹈遍及全省各地,活动多在逢年过节、祭祖、拜神、祈雨等民俗活动中进行,它的内容、形式和表演,同秦汉时的“百戏”,宋明时的“舞队”,清时的“走会”等是“源”与“流”的关系,多与中国古代遗风有关。最具代表性的是“鼓舞”和“灯舞”,其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例如,“蜡花灯”的动作、韵律和舞蹈风格独具特色,有较高的研究和教学价值。从蜡花舞舞蹈时全身的曲线摆动和移胸摆胯的舞姿,猜测它很可能受古代《西凉乐》动律特点的影响,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另外,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的缩影,是一个民族生活、情感的艺术呈现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以舞蹈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将本身携带的价值和理念一同传播出去。在学校开展这门课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理解,其传承教育还可以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地方高校教学中建设和完善地方性舞蹈特色教材,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理解,还可以使现有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多样性发展,丰富地域民间舞蹈的教学体系,对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特定价值。不仅仅通过媒体的宣传,最主要的是学校的教育作用。无论是地方学校还是高等学校都对民间舞蹈的进一步传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地方性高校教学中建立和设置民间舞蹈课程,研究和创新本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才能够有效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图1为蜡花舞)
四、民间传统舞蹈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文化艺术的结晶,舞蹈通常是人们在民俗节庆日和日常劳作时用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舞蹈本身的民俗性、艺术性,对其文化、舞蹈动作进行客观的记录,尊重其民族自身的传承方式,这样才能使传统民间舞蹈不脱离原始形态,得到自然的传承。通过教学活动,将传统民间舞蹈融入到艺术课堂的教育中,使传统民间舞蹈得到更广泛的发展。针对传统民间的不同风格特点,归纳总结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具有传统民间舞表演、传承能力专业的舞蹈学生。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中国古代舞蹈文化最原始的素材,丰富我们的民间舞教学内容和语汇,也让民俗文化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不至于流失,得以保存。
在民间传统舞蹈教材的提炼和整理中,既要突出一定的表演性、审美性、观赏性,又要具有训练性、目的性、系统性。在对蜡花舞动作元素提取中,从秦安舞蹈的流传年代、文化背景出发,对蜡花舞的表演形式、表演时间、演员人数性别的构成,伴奏音乐的形成及出处,服装道具的使用、舞蹈动作及队形的变化等问题进行思考。从基本动律人手,使这些基本动律形成主干动作,体现风格特征,逐步组成具有典型性和连贯性的舞蹈段落,在教学中进行有规律有步骤的反复练习,形成初步的教学组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对蜡花舞的动作步伐和舞姿动进行了提炼与整理,归纳提炼整理出体态动率,基本步伐、动作十余例。体态动率主要有拧、摆、梗、闪,主要步伐有上提步、横移步、平榻步、横交叉步、交叉步,舞姿动作主要有平摆扇、夹摆扇、绕花横移步、侧身踏步、翻腕绕花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舞动时上身S形摆动容易被忽略,需要单独进行元素的训练,道具的变化与身体摆动的配合还不够协调,也需要编辑成组合形式反复练习。对舞蹈姿态和动率,拧、摆、梗、闪风格的掌握是表现蜡花舞艺术特色和动态韵律的核心。这些训练内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内容中逐步完善和细化,从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舞姿的训练内容与风格,舞动出千姿百态,灵活多变的动作,从而形成蜡花舞舞蹈独特的艺术特征。以提高教学实践的训练性,增加舞蹈动作的观赏性,使蜡花舞的发展有更多的空间与形式(如图2、图3所示)。
五、结语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民间舞蹈文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也与文化本身的发展程度有关,它有自己的演化过程,也有自己的成长方式。仪式舞蹈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古老的程式性特征,是一种古老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早期对生命、对自然的一种追寻和敬畏,诠释了人们对原始情态的传达。各地区仪式舞蹈的遗存是现在传统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它的传承、研究与保护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延续。
研究与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民族融合、社会背景文化多元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保护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和发展甘肃形象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甘肃天水作为大地湾古代文明发祥地,秦安仪式舞蹈是该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的遗存和传承,发展到现在已具备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但是,秦安仪式舞蹈并未得到很好地挖掘与开发,当代虽然有所复苏,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度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应该使它得到传承和发展,并沿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演变。更进一步地应运用科学的可持续的方式让它有机融合到广大人民的现代文化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将它纳入正轨,以便在抢救、发掘、保护和发展原生态舞蹈文化的工作中发挥它独特而重要的文化价值。
探寻秦安仪式舞蹈教学的发展,弘扬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其意义深远。秦安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的整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往往需要几年或几代人的理论实践和探索研究,以及在不断更新中总结出来的,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蜡花舞的教学内容,将其试运用于本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大力发展和研究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继承本地区民间舞蹈资源,为丰富本地区现有的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以及丰富现有汉族舞蹈的教学种类,添砖加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