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尔曾公开称赞常青集团创办人张晓卿爵士是一个有志气、有良知的企业家,他不只在马来西亚、亚洲,乃至泛太平洋地区都是罕见的成功例子。 他也冀望马来西亚能培育出更多像张晓卿一样的企业家。 现任首相纳吉也多次公开盛赞常青集团卓越的企业文化,称赞他成为众企业家的楷模。 在马来西亚企业界乃至整个华人企业界眼里,张晓卿被誉为华人企业家中很有文化修养和使命感的人。就是这样一个谦逊、自信和具有亲和力的人,带领常青集团奔赴全球六大洲,建立起一个全球拥有四万多名员工的跨国企业集团。张晓卿自幼贫寒,没能受到正规教育,但依靠自己的坚强奋斗,终练就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与创业的哲学体系。
一、民族文化布道者
1987年,张晓卿斥巨资收购马来西亚历史悠久、深具影响力但却濒临关闭的《星洲日报》,并亲自出任掌門人。当时,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帝国,张晓卿的心里自有构思。但是这个版图究竟会有多大、能做多大,张晓卿也不敢确定。但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让他对媒体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激情和信心。
张晓卿认为,报纸是社会的公器,报纸是社会的良知,也是知识的载体。作为一份中文报纸、一家中文媒体,其本身还肩负着更厚重的社会责任——发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让事业有成后的张晓卿开始不断耕耘和扩展属于自己的媒体版图。
1991年,应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之邀,张晓卿在该国创办了言论中立、也足于和世界报业钜子梅铎创办的“Post Courier”分庭抗礼的英文报《国民日报》。1995年,他又斥巨资收购了在中国香港和北美颇有影响力的明报企业集团,引起各方的瞩目和议论。2004年《星洲日报》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合组为星洲媒体集团,在大马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他为媒体版图的迅速扩张,作了这样的注脚:“我们华人应建立和拥有一个以全球华人为主体的媒体和网络世界;我们必须依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声音。”
在张晓卿看来,世界华人华侨肩负着把日益强大的中国推向世界的重大使命,华文媒体更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努力改变世界“西强东弱”的舆论格局。基于这样的考虑,2007年,张晓卿把其属下的所有媒体 :星洲日报、星州互动网站、光明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明报、亚洲周刊和30多份杂志,整合起来,组成单一强势的媒体集团——世界华文媒体,引起全球中文媒体和西方媒体的关注。
而张晓卿对世华媒体使命和宗旨的定位就是,“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和动力,不遗余力推动全球华人的沟通与发展,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搭建平台,赢得全球华人的信赖与支持,增强中文在全球世界中的影响力。” 正是这份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和对中文媒体的辛勤付出,最终奠定和成就了其“全球中文报业巨子”的声誉。
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首席会长的他曾语重心长地说:“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点上,报纸要从世界的观点,21世纪的观点,去思考中华文化的未来地位和前途,从而安排中华文化新的发展进程,并塑造中华文化新的形象。当我们认定报纸是文化的载体,也是道德和价值的示范时,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价值混淆和人心浮动的年代中,报纸,更应该努力宣达生活的意义,社会的规范,并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包容、谦卑、礼让、仁慈、友爱和诚信的高贵情操。”
“过去,华人华商把世界带给中国,未来,华人华商应该把中国推向世界。过去,华人华商给中国带进来资金、技术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现在,华人华商应把中国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推介给世界,为中国和平崛起铺垫一条文化的通道。”张晓卿还透露,在未来,为了因应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必须转型和提升。 世华媒体已作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二、“常青”的创业之路
张晓卿出身贫寒,共有9个兄弟姐妹,他是长子。他也摆脱不了穷苦的孩子早当家的宿命。虽然求学的的道路颠簸不平,但并没有磨钝张晓卿学习求知的欲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走进社会后,张晓卿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父的木材公司里做工。凭借与生俱来的灵活头脑和实干苦干的精神,才智过人的张晓卿很快得到了舅父的赏识,成为其最得力助手。正是这段历练,让张晓卿为其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6年,白手起家创立了常青公司(Rimbunan Hijau Group),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张晓卿之所以为公司取名“常青”,是希望自己的事业枝繁叶茂的蓬勃发展,永远“常青”。 张晓卿在公司创立之初,业务以伐木和出口圆木为主。企业的迅速扩张,让张晓卿在木材业渐露头角,不仅坐拥百万公顷的伐木林区,已开始向产业中下游拓展和延伸,并积极展开森林重植计划。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常青集团所拥有的林区和生产基地,除了马来西亚之外,还包括了俄罗斯、英属圭亚那、 非洲的加蓬、刚果、赤道几内亚、纽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所罗门。林区面积总计超过一千万公顷,旗下加工厂,如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锯板厂、塑合板等,共有60多间。
由于张晓卿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经济特别是木材产业作出特别的贡献,2009年10月29日,经由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督推荐,英国女皇授予张晓卿爵士爵位。曾有媒体形容他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有影响力的木材业人物。为了表彰和认可张晓卿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努力,1994年,张晓卿还被邀出任世界森林中心董事,希望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带动更多的人为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尽份力量。
张晓卿说:“我们坚信人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我们遵守和尊重每个国家的伐木标准和法规;人类对天然资源的采用如石油、木材和矿产等等,只要合理、守法,有利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正当和值得鼓励的。”
经过30多年的奋斗,张晓卿的常青集团业务,已经遍及世界六大洲,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加蓬、刚果等国,业务领域也从木材、木材下游加工业一直扩展到金融、报业、信息、矿业、水产业、农牧业、种植业(油棕)、森林重植(再生林)、生物科技、石油和天然气、出版、贸易、产业发展、超级市场、酒店等多元化领域。
三、淡然慷慨的慈善践行者
在张晓卿看来,“一个企业家,除了谋取财富利益之外,更应该责无旁贷的协助推动社会进步。唯有如此,才能赢取社会大众的敬爱。”秉承这样的观点,多年来,常青集团已经慷慨无私的捐助了海内外各地许多教育、文化、宗教和社会福利等慈善事业,惠及老人院、福儿院、学校、教会、社团和文化团体。为了协助有志于求学的清贫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张晓卿于1983年设立了“常青怀恩基金奖学金”。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助学计划,圆了众多学子的升学梦,为国家培育不少人才。在他的祖籍地福州闽清,曾捐资近千万元人民币兴建学校,回报家乡。
近年来,在张晓卿的带领推动下,星洲日报号召马来西亚华社,共同关心并捐助中国失学贫困学生。时至今日,共帮助河南、安徽、四川和云南的中小学生近8000名,大学生250名,总款额800万元人民币。张晓卿在大同捐助一间中学,耗资700万元。他因慷慨解囊资助中国失学儿童,获得中国政府颁赠“中国儿童慈善家”的美名。
张晓卿对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张晓卿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多元化投资。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身为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张晓卿率先捐款,并发动马来西亚华社和读者为中国内地抗震救灾捐款,捐赠总额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
四、热衷教育、文化的推手
在张晓卿看来,处在资讯时代,我们不可能舍弃对各种生活知识的追求和应用,也不可能仅凭生活的经验,去面对一个充满变数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知识的探取和累积上,应该采取一种更积极、更多元和更开放的学习态度。我们接受教育,不單是为了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关怀周围事物、汲取新知识,和追求新观念。我们不要将一个无限量的生命,囿限在小圈圈之中。我们也应该要训练自己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具有分辨是非的判断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还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热诚。 活在当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人生到处都是学习的场所。 只有不断把学习变成新的人生智慧,你才会把每一天都变成快乐和成长的源泉。有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因为你努力的学习,所以你的脑袋,永远比别人装着更多的知识;因为你的警惕和准备,所以你比别人看得更远,也想的更多。未来的世界,知识决定了一切。只有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山路,我们才可望站在最高的巅峰,欣赏山下的一切美景。在人生的跑道上,一个人起步的快和慢,并不代表绝对的输和赢。你的努力、你的付出、你的信心、你对自我的要求,都可能让你转败为胜。我相信,虽然生活的道路,各有不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奋力向前,路总会越走越宽广的。只要脚踏实地,不怕失败,把握机会,认真学习,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张晓卿认为,因为文化就是生活的活水源头,所以,他深深的感觉到,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铺垫。 因为它在唤醒人的存在自觉,体会人的存在意义,进而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他对人生总是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尊重与修养。人性常常充满了卑微与丑陋,所以,我们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充实与提升。
五、勇敢的仗义执言者
张晓卿说: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经济活力,是中国改革与开放30年来所带来的具体成果。不仅中国人民为此感到骄傲,就是所有和中国友好交往的国家,特别是海外的华人,也莫不为中国的进步感到欣慰和高兴。因为中国进步和成功的背后,不单只是解决中国本身的社会民生问题,它也直接为庞大的亚洲和全球经济实体,带来更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上的表现,也将深深影响整个世界的未来。所以,在国际社会中,有人对中国的成功抱着最大的乐观和寄以最大的祝福,但是,也有人在种种的猜疑中,产生不同的焦虑和不安,甚至有人提出威胁论,妖魔化中国的崛起。不管大家的论点和依据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承认一个既明白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一个稳定和进步的中国,不但将协助亚洲迈向更快速的经济成长,也是现今世界金融危机和新秩序调整重组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民族文化布道者
1987年,张晓卿斥巨资收购马来西亚历史悠久、深具影响力但却濒临关闭的《星洲日报》,并亲自出任掌門人。当时,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帝国,张晓卿的心里自有构思。但是这个版图究竟会有多大、能做多大,张晓卿也不敢确定。但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让他对媒体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激情和信心。
张晓卿认为,报纸是社会的公器,报纸是社会的良知,也是知识的载体。作为一份中文报纸、一家中文媒体,其本身还肩负着更厚重的社会责任——发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让事业有成后的张晓卿开始不断耕耘和扩展属于自己的媒体版图。
1991年,应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之邀,张晓卿在该国创办了言论中立、也足于和世界报业钜子梅铎创办的“Post Courier”分庭抗礼的英文报《国民日报》。1995年,他又斥巨资收购了在中国香港和北美颇有影响力的明报企业集团,引起各方的瞩目和议论。2004年《星洲日报》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合组为星洲媒体集团,在大马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他为媒体版图的迅速扩张,作了这样的注脚:“我们华人应建立和拥有一个以全球华人为主体的媒体和网络世界;我们必须依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声音。”
在张晓卿看来,世界华人华侨肩负着把日益强大的中国推向世界的重大使命,华文媒体更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努力改变世界“西强东弱”的舆论格局。基于这样的考虑,2007年,张晓卿把其属下的所有媒体 :星洲日报、星州互动网站、光明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明报、亚洲周刊和30多份杂志,整合起来,组成单一强势的媒体集团——世界华文媒体,引起全球中文媒体和西方媒体的关注。
而张晓卿对世华媒体使命和宗旨的定位就是,“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和动力,不遗余力推动全球华人的沟通与发展,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搭建平台,赢得全球华人的信赖与支持,增强中文在全球世界中的影响力。” 正是这份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和对中文媒体的辛勤付出,最终奠定和成就了其“全球中文报业巨子”的声誉。
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首席会长的他曾语重心长地说:“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点上,报纸要从世界的观点,21世纪的观点,去思考中华文化的未来地位和前途,从而安排中华文化新的发展进程,并塑造中华文化新的形象。当我们认定报纸是文化的载体,也是道德和价值的示范时,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价值混淆和人心浮动的年代中,报纸,更应该努力宣达生活的意义,社会的规范,并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包容、谦卑、礼让、仁慈、友爱和诚信的高贵情操。”
“过去,华人华商把世界带给中国,未来,华人华商应该把中国推向世界。过去,华人华商给中国带进来资金、技术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现在,华人华商应把中国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推介给世界,为中国和平崛起铺垫一条文化的通道。”张晓卿还透露,在未来,为了因应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必须转型和提升。 世华媒体已作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二、“常青”的创业之路
张晓卿出身贫寒,共有9个兄弟姐妹,他是长子。他也摆脱不了穷苦的孩子早当家的宿命。虽然求学的的道路颠簸不平,但并没有磨钝张晓卿学习求知的欲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走进社会后,张晓卿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父的木材公司里做工。凭借与生俱来的灵活头脑和实干苦干的精神,才智过人的张晓卿很快得到了舅父的赏识,成为其最得力助手。正是这段历练,让张晓卿为其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6年,白手起家创立了常青公司(Rimbunan Hijau Group),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张晓卿之所以为公司取名“常青”,是希望自己的事业枝繁叶茂的蓬勃发展,永远“常青”。 张晓卿在公司创立之初,业务以伐木和出口圆木为主。企业的迅速扩张,让张晓卿在木材业渐露头角,不仅坐拥百万公顷的伐木林区,已开始向产业中下游拓展和延伸,并积极展开森林重植计划。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常青集团所拥有的林区和生产基地,除了马来西亚之外,还包括了俄罗斯、英属圭亚那、 非洲的加蓬、刚果、赤道几内亚、纽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所罗门。林区面积总计超过一千万公顷,旗下加工厂,如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锯板厂、塑合板等,共有60多间。
由于张晓卿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经济特别是木材产业作出特别的贡献,2009年10月29日,经由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督推荐,英国女皇授予张晓卿爵士爵位。曾有媒体形容他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有影响力的木材业人物。为了表彰和认可张晓卿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努力,1994年,张晓卿还被邀出任世界森林中心董事,希望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带动更多的人为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尽份力量。
张晓卿说:“我们坚信人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我们遵守和尊重每个国家的伐木标准和法规;人类对天然资源的采用如石油、木材和矿产等等,只要合理、守法,有利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正当和值得鼓励的。”
经过30多年的奋斗,张晓卿的常青集团业务,已经遍及世界六大洲,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加蓬、刚果等国,业务领域也从木材、木材下游加工业一直扩展到金融、报业、信息、矿业、水产业、农牧业、种植业(油棕)、森林重植(再生林)、生物科技、石油和天然气、出版、贸易、产业发展、超级市场、酒店等多元化领域。
三、淡然慷慨的慈善践行者
在张晓卿看来,“一个企业家,除了谋取财富利益之外,更应该责无旁贷的协助推动社会进步。唯有如此,才能赢取社会大众的敬爱。”秉承这样的观点,多年来,常青集团已经慷慨无私的捐助了海内外各地许多教育、文化、宗教和社会福利等慈善事业,惠及老人院、福儿院、学校、教会、社团和文化团体。为了协助有志于求学的清贫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张晓卿于1983年设立了“常青怀恩基金奖学金”。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助学计划,圆了众多学子的升学梦,为国家培育不少人才。在他的祖籍地福州闽清,曾捐资近千万元人民币兴建学校,回报家乡。
近年来,在张晓卿的带领推动下,星洲日报号召马来西亚华社,共同关心并捐助中国失学贫困学生。时至今日,共帮助河南、安徽、四川和云南的中小学生近8000名,大学生250名,总款额800万元人民币。张晓卿在大同捐助一间中学,耗资700万元。他因慷慨解囊资助中国失学儿童,获得中国政府颁赠“中国儿童慈善家”的美名。
张晓卿对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张晓卿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多元化投资。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身为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张晓卿率先捐款,并发动马来西亚华社和读者为中国内地抗震救灾捐款,捐赠总额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
四、热衷教育、文化的推手
在张晓卿看来,处在资讯时代,我们不可能舍弃对各种生活知识的追求和应用,也不可能仅凭生活的经验,去面对一个充满变数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知识的探取和累积上,应该采取一种更积极、更多元和更开放的学习态度。我们接受教育,不單是为了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关怀周围事物、汲取新知识,和追求新观念。我们不要将一个无限量的生命,囿限在小圈圈之中。我们也应该要训练自己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具有分辨是非的判断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还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热诚。 活在当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人生到处都是学习的场所。 只有不断把学习变成新的人生智慧,你才会把每一天都变成快乐和成长的源泉。有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因为你努力的学习,所以你的脑袋,永远比别人装着更多的知识;因为你的警惕和准备,所以你比别人看得更远,也想的更多。未来的世界,知识决定了一切。只有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山路,我们才可望站在最高的巅峰,欣赏山下的一切美景。在人生的跑道上,一个人起步的快和慢,并不代表绝对的输和赢。你的努力、你的付出、你的信心、你对自我的要求,都可能让你转败为胜。我相信,虽然生活的道路,各有不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奋力向前,路总会越走越宽广的。只要脚踏实地,不怕失败,把握机会,认真学习,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张晓卿认为,因为文化就是生活的活水源头,所以,他深深的感觉到,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铺垫。 因为它在唤醒人的存在自觉,体会人的存在意义,进而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他对人生总是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尊重与修养。人性常常充满了卑微与丑陋,所以,我们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充实与提升。
五、勇敢的仗义执言者
张晓卿说: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经济活力,是中国改革与开放30年来所带来的具体成果。不仅中国人民为此感到骄傲,就是所有和中国友好交往的国家,特别是海外的华人,也莫不为中国的进步感到欣慰和高兴。因为中国进步和成功的背后,不单只是解决中国本身的社会民生问题,它也直接为庞大的亚洲和全球经济实体,带来更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上的表现,也将深深影响整个世界的未来。所以,在国际社会中,有人对中国的成功抱着最大的乐观和寄以最大的祝福,但是,也有人在种种的猜疑中,产生不同的焦虑和不安,甚至有人提出威胁论,妖魔化中国的崛起。不管大家的论点和依据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承认一个既明白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一个稳定和进步的中国,不但将协助亚洲迈向更快速的经济成长,也是现今世界金融危机和新秩序调整重组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