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与汉语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me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语与汉语各自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即英语中的动作意义常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表达,句中少用动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动词可以充当很多成分。本文分析了两种语言的表达特征,并用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可以利用静态与动态相互转换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静态;动态;转换;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174-02
  
  一、引言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划分为静态与动态,静态的语言多用表达静态的名词来描述客观世界,而动态的语言多用动词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到底采用静态语言还是动态语言,取决于该语言所属民族的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就英语与汉语而言,多数学者认为英语多采用名词,是静态语言,汉语多采用动词,是动态语言。林同济曾指出“展开一篇汉语作品,略与英语作品相比较,我们马上可以发觉:前者的动词频率,往往远远超过后者。”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差别,笔者对培根《谈读书》的原文与译文(王楫译)作了对比,将原文与译文中出现的名词与动词作了统计。在原文中,名词一共出现了49处,占32%,动词共出现23处,占15%;而译文中名词有35处,占23%,动词有46处,占30%。可以看出,汉语多用动词,是动态的语言,英语多用名词,是静态的语言。
  
  二、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
  
  英语作为一门形式丰富的语言,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动词的变化上。如动词的各种时态、语态的变化、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等等,其主要变形均体现在动词上。然而英语语法规定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加之动词的变化规则十分繁多,使得动词的活动和表现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样一来,只好求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如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以及动词相应的转化形式,如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借此来表达对应的动作行为。此种使用方法削弱了动词所传递的意义,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出静态特征。。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 英语呈“静态”, 汉语呈“动态”, 亦即“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 动词、或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 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而汉语的动词无屈折式形态变化, 若要表示动作意义, 只能采用动词本身,而且在汉语的使用中对动词的形式没有过多的约束,不存在时态或人称的变化,在使用时非常灵活。因此对其他词类的借用也就相应地减少了,这使得动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从而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出动态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具体体现为,英语往往只使用一个实义动词表达最主要的动作含义,其他动作含义基本上使用含有动作意义的动词不定式、分词以及含有动作意义的名词、形容词、介词及副词。而汉语通常都是由实义动词来表达,一句话里往往出现几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或“兼语式”结构。
  在进行英汉或汉英翻译工作时,可以抓住两种语言的表达特征。在汉译英时把握英语静态特征,翻译时以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以及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为主;而在英译汉时,就需要把握汉语动态特征,仔细分析英语中具有动作意义的词类形式。本文以大量的实例列举出英语汉语的以上特征以及翻译时的技巧,希望对
  从事翻译的读者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英汉静态与动态转换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一)英语名词与汉语的动词的转换
  “英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是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 而介词优势又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因为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蒋坚松, 2002 : 56) 。名词是英语的优势词,在英语中大量被使用,特别是常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各种动作概念。由于英语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很多汉语中的动词功能在英语中是用名词来行使的。而动词是汉语的优势词,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多种成分,没有太多的限制。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有大量的英语名词可以对应成汉语的动词。
  例(1) 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
  译文:看到我国的喷气式飞机,听见隆隆的飞机声,令我特别神往。
  例(2) She has a great taste for music.
  译文:她十分爱好音乐。
  例(1)中的sight 和sound两个名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在翻译时对应成两个动词“看到”和“听到”。 例(2)中的“taste”本是名词词性,在汉语中对应成动词词性。两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英汉静态与动态的语言特征。
  例(3) 列宁小时候酷爱文学。
  译文:Lenin was a great lover of literature when he was a child.
  例(4) 目前这个国家的形势需要制定新的政策。
  译文:The present situation need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olicy.
  例(3)中把动词“酷爱”译成了名词形式“a great lover of”, 例(4)中的动词“制定”译成了名词“formation”,即忠实了原文又不乏英语的原汁原味。
  (二)英语形容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
  在进行英译汉时,英语中的形容词也常常译成汉语的动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 “系表结构”中用来表达情感、思维、知觉等意义的形容词,常常被译成相应的动词。同理,汉语中用来表达这种意义的动词也可以译成英语的这种结构。请看一下几例。
  例(5) We are very grateful to you for meeting us at the airport.
  译文:我们非常感谢你来机场接我们。
  例(6) I am doubtful whether she is still alive.
  译文:我怀疑她是否还活着。
  例(7) 我怕惊醒他。
  译文:I was afraid of waking him.
  例(8) 母亲爱吃年糕。
  译文:My mother was fond of glutinous cakes.
  (三)英语介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
  介词是英语特有的词类,使用频率非常高。英语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实现以“静”代“动”,使英语的静态特征尤为显著。许孟雄教授曾在《英语介词在汉译英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某些情况下, 英语介词是能够用来代替汉语动词的。”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可以将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与汉语动词或动词短语直接进行转换,使得译文更加地道。
  例(9) Many more visitors than it can comfortably hold pour into it, off the regular streamers, off chattered motorboats and off yachts, all day they amble up the towpath, looking for what?
  译文:来客多了,这个小地方就拥挤不堪。搭班船的,坐包船的,驾游艇的,一批批涌到,从早到晚,通过那条纤路,漫步进村观光,想看什么呢?
  例(10) He came to me with a smile.
  译文:他带着微笑向我走来。
  例(9) 中的“off”本来是从船上下来的意思,这里换上了三个动词“搭”、“坐”、“驾”,非常形象。例(10)中的“with”也被翻译成动词“带着”,和“微笑”互为动宾,十分贴切。
  例(11) 我叫他去书店买本书。
  译文:I asked him to go to the bookstore for a book.
  例(12) 我以前骑自行车上班。
  译文:I used to go to work by bike.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动宾结构“买本书”和“骑自行车”在译文中对应成介词短语“for a book” 与“by bike”,使译文既准确又简洁。
  (四)英语副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
  英语中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概念等。英语中在系动词之后用作表语的副词,以及用于复合宾语的副词,往往可转成汉语动词。而汉语中一些动词在译成英语时可以采用副词,避免了译文出现几个动词同时出现的情况。
  例(13) That day he was up before sunrise.
  译文:那天他在日出之前就起来了。
  例(14) That chair has a broken leg, it will let you down.
  译文:那把椅子有一条腿断了,它会使你跌倒。
  例(15) 我明天早上动身。
  译文:I am off tomorrow morning.
  例(16) 你既一定要去,等我叫他出来。
  译文:If you insist on going, let me fetch him first.
  例(16)中的“等”如果直接译成“wait for me and …”,会使人感觉十分冗长且中式英语味道太浓,因此译者采用副词“first”,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静态与动态差别是英语与汉语的显著差异。英语中的动作意义常常借助于名词、形容词、介词或副词来表达,句中少有动词。相反的,汉语中动词出现频率很高,动词甚至可以充当几种句子成分,因此常常是一句出现若干个动词。了解了英汉语言的这种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将二者语言特征加以转换,可以使译文既能更好地忠实于原文,又符合各自的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连淑能.英语的"抽象"与汉语的"具体"[J].外语学刊,1993,(3):24.
  [7]林同济."从汉语次序看长句翻译".方梦之,马秉义.汉译英实践与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8]袁昌明.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方梦之,马秉义.汉译英实践与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摘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在进行英汉段落和篇章翻译时所必须考虑的两大要素,衔接与连贯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着翻译作品的质量,本文从“衔接”与“连贯”两者在语篇中的关系出发,以部分翻译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衔接手段的运用和比较,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类结构和语篇结构在形式上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翻译;衔接;连贯;衔接手段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
期刊
摘要:翻译研究中, 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翻译理论界的重视。作为翻译的主体- 译者, 在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183-02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出现了由本体到主体,一元到多元的跨
期刊
摘要: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讲,最大的困难是将陌生的、目的语文化变为已知文化。弄清了英语语言教学中所存在的种种文化差异,就不难理解语言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差异;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188-02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注意了在外语教学中灌输的语言知识、语言本身的形式和结构,而忽略了文化的
期刊
摘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英汉拒绝策略进行对比,发现双方在使用拒绝策略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结合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 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及Brown 和Levinson 的面子理论等理论分析了英汉拒绝策略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为人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言语行为;拒绝策略;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
期刊
摘 要:诚信教育是当前各学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从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原因出发,深入剖析,并提出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诚信建设。  关键词:诚信缺失;教育体制;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07-01    在当今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一部分学生出现了诚信危机,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学校的教师和
期刊
摘 要: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现状,以及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08-01    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保存着"世界的全部记
期刊
摘 要:民办院校在吸收生源和人才就业竞争方面处于一定的劣势,为了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办学的着眼点可从建设特色专业入手,就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而言,则要立足中国国情,融传统文化教育于艺术设计教育之中;同时,还要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特色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提升民办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教育、服务、育人等组织功能,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构建就业服务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协助校内外有关部门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实现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
期刊
摘要: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存在偏见,认为只要抓住阅读、输入足够的语言知识,翻译也就迎刃而解。实际上,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实际翻译能力,是打好英语基础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本文阐述了翻译能力与大学英语其他各项技能的关系,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供学生翻译能力的方法
期刊
摘要:小组学习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个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时会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说明有效的小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小组学习;学生合作;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151-02    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