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教材提供的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老教材教学成功经验,教师对新教材课堂教学要注重新课导入新颖、别致,多采用小步子教学,以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建立了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强调以获取知识为数学首要目标,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所以,教材提供的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新颖、别致
上课伊始,犹如一部戏剧的开幕,教师必须有导演的功夫,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所以,可以用巧妙的设问、鲜活的事例、教具的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法设计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展示了一幅江南渔民生活的图画,一只渔船在平静的湖面上行驶,水中倒影清晰可见。与此同时,还播放了一首歌曲,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起来了,并且对本课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望。笔者再据画面作些点评,学生就很自然地融入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二、 多采用小步子教学
初中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持续太长,要学生45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就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较明确且相对独立的多个知识点,实施小步子教学,各个击破,形成层层推进的教学模式。
如在讲授“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时”,其知识点有两个,分别是:(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2)如何解方程。学生刚刚接触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知识点对于刚进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因此,笔者采用分散难点的教学,先给出实际问题的方程,教会学生解此类方程,然后给出实际的问题,再讨论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学习新知识较易接受,且教学效果更好。
三、 以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能为学生解题提供思维的线索,指明思考的方向,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跃跃欲试之势。如七年级“整式的加减”一节中,在理解合并同类项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些问题。
问题1:如果你要上山采摘5个苹果和6个桔子,你需要带几个袋子呢?
问题2:你到食品店里买面粉和大米,你至少要带几个袋子?
四、课堂教学需实施激励性评价
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来自需要。人类为了解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便做出各种努力。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或为了认知需要,或为了认可的需要,或二者兼而有之。被老师、同学认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迫切需要。学生总是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被老师、同学接纳、认可、赞扬,使自己成为集体中光彩的一员。因此,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中达到心情愉悦的目的,对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动力。如笔者班一名学生,他在小学数学基础一般,对数学既不讨厌也不喜欢,上课总是默默无闻,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笔者就有意点名让他在课堂上多回答一些问题,只要他有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特别是有一次上公开课,笔者提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他回答。他的见解得到全班学生的好评,笔者及时予以表扬,他顿时觉得“信心百倍”。从此以后,他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善于用鼓励性语言,可以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从而找到学习的自信。
责任编辑 一觉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建立了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强调以获取知识为数学首要目标,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所以,教材提供的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新颖、别致
上课伊始,犹如一部戏剧的开幕,教师必须有导演的功夫,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所以,可以用巧妙的设问、鲜活的事例、教具的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法设计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展示了一幅江南渔民生活的图画,一只渔船在平静的湖面上行驶,水中倒影清晰可见。与此同时,还播放了一首歌曲,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起来了,并且对本课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望。笔者再据画面作些点评,学生就很自然地融入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二、 多采用小步子教学
初中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持续太长,要学生45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就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较明确且相对独立的多个知识点,实施小步子教学,各个击破,形成层层推进的教学模式。
如在讲授“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时”,其知识点有两个,分别是:(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2)如何解方程。学生刚刚接触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知识点对于刚进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因此,笔者采用分散难点的教学,先给出实际问题的方程,教会学生解此类方程,然后给出实际的问题,再讨论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学习新知识较易接受,且教学效果更好。
三、 以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能为学生解题提供思维的线索,指明思考的方向,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跃跃欲试之势。如七年级“整式的加减”一节中,在理解合并同类项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些问题。
问题1:如果你要上山采摘5个苹果和6个桔子,你需要带几个袋子呢?
问题2:你到食品店里买面粉和大米,你至少要带几个袋子?
四、课堂教学需实施激励性评价
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来自需要。人类为了解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便做出各种努力。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或为了认知需要,或为了认可的需要,或二者兼而有之。被老师、同学认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迫切需要。学生总是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被老师、同学接纳、认可、赞扬,使自己成为集体中光彩的一员。因此,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中达到心情愉悦的目的,对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动力。如笔者班一名学生,他在小学数学基础一般,对数学既不讨厌也不喜欢,上课总是默默无闻,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笔者就有意点名让他在课堂上多回答一些问题,只要他有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特别是有一次上公开课,笔者提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他回答。他的见解得到全班学生的好评,笔者及时予以表扬,他顿时觉得“信心百倍”。从此以后,他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善于用鼓励性语言,可以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从而找到学习的自信。
责任编辑 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