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思想与活动经验,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3-0023-02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针对具体的一堂数学课,应该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来学习数学呢?
我多次上了《可能性》一课,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用练习的设计多次进行调整,通过教学实践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研究是数学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可能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知识时存在着一定困难,如何让学生感悟随机现象呢?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 教学过程
1.1 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1.1 猜一猜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就在这两个信封里面,你们猜猜它在哪个信封中呢?你们有不同的意见,也就是说礼物可能在1号信封,可能在2号信封。(板书:可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吧。展开空信封,让学生说礼物在哪个信封。一定吗?(板书:一定)那么这个礼物会不会在哪位同学手中呢?(板书:不可能)
1.1.2 小结引题
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我们要学会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经验进行正确的判断,并能回答一些问题。
1.2 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一:猜棋子游戏
(1) 体验“一定”。
①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种不同颜色的棋子,悄悄地装在袋子里。出示1号盒子,想知道里面是什么颜色的棋子吗?猜猜任意摸出一个,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
②谁愿意来摸摸看?为什么他们摸出的都是红色棋子?谁猜一猜?
③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老师在盒子里只放了一种颜色的棋子,如果继续摸下去会是什么颜色?一定吗?为什么?
(2)体验“不可能”,“可能”。
①出示另一个装有两种颜色棋子的盒子,想知道这里面都有什么颜色的棋子吗?猜猜任意摸出一个,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
②谁愿意来摸摸看?告诉大家老师在这个盒子里装了两种颜色的棋子,如果再请一位同学来摸一摸,有没有可能摸出红颜色的棋子?
③继续摸下去会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活动二:放棋子游戏
师:刚才只有几位同学参与了摸棋子,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想玩玩呢?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玩好吗?
①出示要求:任意摸出一个棋子,一定是绿棋子。
任意摸出一个棋子,不可能是绿棋子。
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绿棋子。
②小组活动。
③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摸出的一定是绿棋子放入的就都是绿棋子;摸出的不可能是绿棋子,那么只要不放绿棋子就可以;摸出的可能是綠棋子,就要放入里面的有绿棋子。
1.3 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出示例1:提问:哪个杯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哪个杯子里不可能摸出绿球?哪个杯子里可能摸出绿球?
1.4 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1)练一练:出示例2,让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判断。
(2)说一说:
①请同学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说一说生活中的现象。
②小组里说一说。
③全班交流。
(3)涂一涂:课本练习题。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发现,判断得正确与否与自己的经验、知识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同学们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做个有心人。
1.5 拓展延伸,实践感知
(1)师:每年同学们都要为新年联欢会准备节目,我们班是用抽签来决定你表演什么节目的。老师做了9个签,有唱歌、小品、舞蹈,如果让你来抽,你最怕什么?老师作了一个调查,出示三年一班同学喜欢表演节目情况的统计表。
(2)师:如果还是9个签,要想让抽到小品的人少一些,怎么办?
(3)看来可能性也是有大小的,下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
2 教学反思
2.1 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猜礼物的情境来引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游戏开始,潜移默化中渐进地走入数学课堂,就能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又设计了“摸棋子、放棋子”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可能性的存在,真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又如,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表述生活中的事,使学生亲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注重以人为本,培养能力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注重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新课中,我设计了摸棋子游戏,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地感知“一定”“不可能”“可能”。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把知识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在学的时候多了些快乐,多了些自主。再次小组活动,根据要求放棋子,小组内摸一摸,验证结果,再一次体验升华。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丰富对“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现象的体验,发展了统计与概率的观念。 2.3 注重思维拓展,体验成功
在练习设计中,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当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会更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最后把数学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帮老师设计一个抽签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结束本节课,延伸到了下节课可能性的大小。
3 教学思考
整节课教学环节清晰,有趣,但总有问题出现。在小组活动三,体验“可能摸到绿棋子”时,有一个小組男生在袋子里装了绿色、黄色、红色的棋子,结果两个女生每人摸两次却没有摸到绿色。难道这一结果真的大大出乎意料吗?没有,从可能性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甚至10次都摸不出绿色的球都有可能。实际上摸球意外结果的出现,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对于“可能性”的理解。课堂中我抓住了这一“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提问:“怎样才能让她们摸到绿色呢?”学生想出多放一些绿色,少放其他的颜色。也有学生想到多摸几次会摸到绿色的。
现在想来,多摸几次就一定能摸到绿球吗?正如“可能”一词的本意,验证不一定是确定的。从理论上说,实际上绿球多,所以摸出来的可能性要大,但实际上教师希望用有限的摸球次数来验证是验证不出来的。我在这堂课上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学生摸了好多次就是没摸出绿球。这时老师该怎么办?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出现的偶然性现象的分析与研究,用全班同学汇报来掩盖这种偶然现象。这对学生可能性的深入理解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摸球实验的作用。学生即便不能通过实验的结果帮助验证摸到球的可能性,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一次次地感受摸球的事件是一个可能性事件。虽然未必能获得老师想要的结论,但至少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于获得结论的决定性影响。实际上,低年段的数学教学特别需要让学生在“做”与“思”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内涵,感受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因此,我觉得教学时不单单要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活动,更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反思之后的交流活动,对可能性有初步的体验。
这一课例也引发了我对教师数学素养问题的思考。数学素养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新课程中很多新增加的内容更需要教师认真加以学习和研究,准确把握相关知识的实质。教师只有对数学知识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3-0023-02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针对具体的一堂数学课,应该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来学习数学呢?
我多次上了《可能性》一课,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用练习的设计多次进行调整,通过教学实践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研究是数学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可能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知识时存在着一定困难,如何让学生感悟随机现象呢?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 教学过程
1.1 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1.1 猜一猜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就在这两个信封里面,你们猜猜它在哪个信封中呢?你们有不同的意见,也就是说礼物可能在1号信封,可能在2号信封。(板书:可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吧。展开空信封,让学生说礼物在哪个信封。一定吗?(板书:一定)那么这个礼物会不会在哪位同学手中呢?(板书:不可能)
1.1.2 小结引题
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我们要学会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经验进行正确的判断,并能回答一些问题。
1.2 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一:猜棋子游戏
(1) 体验“一定”。
①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种不同颜色的棋子,悄悄地装在袋子里。出示1号盒子,想知道里面是什么颜色的棋子吗?猜猜任意摸出一个,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
②谁愿意来摸摸看?为什么他们摸出的都是红色棋子?谁猜一猜?
③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老师在盒子里只放了一种颜色的棋子,如果继续摸下去会是什么颜色?一定吗?为什么?
(2)体验“不可能”,“可能”。
①出示另一个装有两种颜色棋子的盒子,想知道这里面都有什么颜色的棋子吗?猜猜任意摸出一个,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
②谁愿意来摸摸看?告诉大家老师在这个盒子里装了两种颜色的棋子,如果再请一位同学来摸一摸,有没有可能摸出红颜色的棋子?
③继续摸下去会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活动二:放棋子游戏
师:刚才只有几位同学参与了摸棋子,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想玩玩呢?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玩好吗?
①出示要求:任意摸出一个棋子,一定是绿棋子。
任意摸出一个棋子,不可能是绿棋子。
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绿棋子。
②小组活动。
③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摸出的一定是绿棋子放入的就都是绿棋子;摸出的不可能是绿棋子,那么只要不放绿棋子就可以;摸出的可能是綠棋子,就要放入里面的有绿棋子。
1.3 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出示例1:提问:哪个杯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哪个杯子里不可能摸出绿球?哪个杯子里可能摸出绿球?
1.4 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1)练一练:出示例2,让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判断。
(2)说一说:
①请同学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说一说生活中的现象。
②小组里说一说。
③全班交流。
(3)涂一涂:课本练习题。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发现,判断得正确与否与自己的经验、知识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同学们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做个有心人。
1.5 拓展延伸,实践感知
(1)师:每年同学们都要为新年联欢会准备节目,我们班是用抽签来决定你表演什么节目的。老师做了9个签,有唱歌、小品、舞蹈,如果让你来抽,你最怕什么?老师作了一个调查,出示三年一班同学喜欢表演节目情况的统计表。
(2)师:如果还是9个签,要想让抽到小品的人少一些,怎么办?
(3)看来可能性也是有大小的,下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
2 教学反思
2.1 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猜礼物的情境来引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游戏开始,潜移默化中渐进地走入数学课堂,就能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又设计了“摸棋子、放棋子”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可能性的存在,真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又如,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表述生活中的事,使学生亲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注重以人为本,培养能力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注重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新课中,我设计了摸棋子游戏,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地感知“一定”“不可能”“可能”。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把知识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在学的时候多了些快乐,多了些自主。再次小组活动,根据要求放棋子,小组内摸一摸,验证结果,再一次体验升华。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丰富对“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现象的体验,发展了统计与概率的观念。 2.3 注重思维拓展,体验成功
在练习设计中,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当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会更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最后把数学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帮老师设计一个抽签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结束本节课,延伸到了下节课可能性的大小。
3 教学思考
整节课教学环节清晰,有趣,但总有问题出现。在小组活动三,体验“可能摸到绿棋子”时,有一个小組男生在袋子里装了绿色、黄色、红色的棋子,结果两个女生每人摸两次却没有摸到绿色。难道这一结果真的大大出乎意料吗?没有,从可能性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甚至10次都摸不出绿色的球都有可能。实际上摸球意外结果的出现,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对于“可能性”的理解。课堂中我抓住了这一“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提问:“怎样才能让她们摸到绿色呢?”学生想出多放一些绿色,少放其他的颜色。也有学生想到多摸几次会摸到绿色的。
现在想来,多摸几次就一定能摸到绿球吗?正如“可能”一词的本意,验证不一定是确定的。从理论上说,实际上绿球多,所以摸出来的可能性要大,但实际上教师希望用有限的摸球次数来验证是验证不出来的。我在这堂课上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学生摸了好多次就是没摸出绿球。这时老师该怎么办?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出现的偶然性现象的分析与研究,用全班同学汇报来掩盖这种偶然现象。这对学生可能性的深入理解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摸球实验的作用。学生即便不能通过实验的结果帮助验证摸到球的可能性,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一次次地感受摸球的事件是一个可能性事件。虽然未必能获得老师想要的结论,但至少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于获得结论的决定性影响。实际上,低年段的数学教学特别需要让学生在“做”与“思”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内涵,感受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因此,我觉得教学时不单单要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活动,更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反思之后的交流活动,对可能性有初步的体验。
这一课例也引发了我对教师数学素养问题的思考。数学素养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新课程中很多新增加的内容更需要教师认真加以学习和研究,准确把握相关知识的实质。教师只有对数学知识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