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展示设计作为—种全新的审美艺术形式,在创作与接受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设计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它包涵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等因素。中国文化思想以“和”为贵,自古以来人们对“和”的追求广泛而强烈,从天地和合:天人合一、人人和合到具体的物之和,“和”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想。文章将探讨“和”范畴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将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天人合一”、“以和为美”以及“境象外”的意境之美等审美特质应用到展示设计中。
关键词:展示设计 民族化 美学思想
伴随数字科技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展示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美艺术形式,在创意与接受的过程中渗透着设计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展示设计承载和缩短设计与受众审美要求的距离。展示设计的形式古已有之,直到今天,展示设计才在中国得到重视改革开放之初展示设计以模仿国外设计为主,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受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受众对已有的模仿设计产生了审美疲劳,对展示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在展示设计中更多的看到本民族的东西。
所谓民族化是本民族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行成的传统风格,如中国的水墨、古希腊雕塑、日本的浮世绘等,然而,展示设计的民族化的概念还没有具体的界定。本文所述的展示设计民族化主要是指在艺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信息时代背景下在展示设计领域内,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发扬、运用和创新的设计风格。
一、“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展示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是东方文明的主要代表,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哲学思想与哲学体系并创作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的中国文化至今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在审美过程中与自然浑然一体,追求一种天然和谐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识论,集中体现为对创造万物又显身万物、生生不息、永恒无限、绝对自由的宇宙本体——‘道’的人数与把握。这种宇宙观认为‘道’是妹的总根源,又体现着大美至美。”可见,文化发源于先民的观天差地的活动,是师法自然、回归自然。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有三种含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与此相关,中国的“天人合一”就包含有多种意义:如在艺术观中就讲究景与情的统一。“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展示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情景合一”。它强调展示结构要与人共同构成流畅、和谐、自然的空间形态,要给人以自然亲切的感觉,把空间的形式、色彩以及展品进行整合,强调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创造“天人合一”的优美意境并将受众的情感融入到精神层面。实际就是中国画中讲究的实和虚的合一,空间设计中整体与局部的合一,人的精神和物质的合一。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是一种人为营造的空间美学。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图1),融合了建筑、室内展示、园林设计为一体,是即北京香山饭店之后体现中国“庭院”建筑特色的又一力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代表中国庭院的元素:双开着的门扇、圆形或菱形的窗子、对称的灯笼、横或竖着的牌匾;热带植物、潺潺流水,简洁的型材、清晰的框架,建筑与地势错落有致;白墙与灰瓦相映成辉,身在其中,无不流露出一派庭院深深、人杰地灵的气息,在这样的“景”中,开启了观众“情”,即对中国庭院的联想和体验,在精神层面上感受“景”与“情”的统一。整体设计吸收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但又无不张显简洁大度的时代特色。
二、“以和为美”体现展示设计所追求的“和谐美”
中国古典美学很早就提炼出“以和为美”的原则大法,并将其确立为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的普遍准则和最高要求。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董仲舒有云:“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没达理也……”中国古代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宗旨,就是主张审美主体在创作中,以身心关照审美对象,实现心与物的共呜,使各种审美要素达到“以和为美”的理想境界。
展示设计亦强调“天和”、“人和”与“心和”的和谐关系,并将它赋予审美的内涵,达到一种高度的艺术心灵涵养所至的艺术境界。
2010世博会中国馆展现中华文明,传递中国智慧,表达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意栖居的意境。设计上,从外观到内部,较完整展现了统一的空间,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斗冠”造型及随处可见的“叠篆文字”,融合了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很好呼应了“自然、城市、和谐”这一中国馆主题,并将我们对世博会的憧憬和梦想寄托在了独特的建筑语言之中。
中国馆设计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理念,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形成“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他以较完整的形象阐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即展示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谐美”是展示设计之美的最高理想,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在展示设计活动中,人与产品之间的审美关系必然有一种“和谐”与否的关系。展示设计“和谐美”的内涵要超出一般意义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表现为一种人与物、物与环境、物与文化之间的和谐系统。
1.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和谐
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走的更远,既要尊重民族的,体现民族的审美心里,又要反应现代人的精神追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展示设计要寻找民族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能及的思维优势,设计要始终保持民族化与国际化这种内在连续的延续性。
2.技术与艺术的和谐
培根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艺术家们开拓了许多神奇瑰丽的新世界。 技术同艺术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技术可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为艺术的再生、发展带来各种可能性和活力,而艺术可以督促技术向美的方向发展,促进技术更亲贴近于人。
“赖特龙和佩里球”是1939美国纽约世博会的标志建筑,这组建筑在上个世纪40年代象征着新世界的到来。“科技引导未来生活”这个主题,其形象由方、园、角三个图形组成,它象地球、宇宙,似飞船、火箭,三个图形简洁、抽象,象征着世界与人类的构成形态,同时,它代表着自然、科技的力量,也成为世博会的标徽图案。
以节能环保设计层面看,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造型层层出挑,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外廊为半室外玻璃,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室内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屋顶“中国馆园”运用生态农业景观技术有效实现隔热。这些措施节能近10%。
在建筑表面,窗户都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屋顶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使中国馆照明用电全自给。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是技术和艺术更加融合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给展示设计在形式、材质等方面的拓展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使得现代展示设计正以其多样化的风貌和功能展示着自己的审美魅力。
2000年在汉诺威世界贸易博览会上,日本“超级大纸屋”是由回收的加工纸料建成的,基于日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和对纸、木的偏爱,该馆吸取了传统木格和纸门窗的意匠,白天光经过透明纸窗的过滤构成柔和、宜人的室内环镜,夜晚纸窗又显神奇的屏幕,形成一组富有日本风情的室内空间,这不仅体现了“人、自然、技术”的世博主题,同时也再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
三、“境生象外”是展示设计所追求的审美意境
“意境”属于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理论范畴,是古代文学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汲取、融合各种哲学和美学思想,在传统的审美趣味基础上逐渐形成起来的,是我国传统文艺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已”“境外生象”取自唐代刘禹锡语“境生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展示设计空间所体现“境生象外”的意境,是指空间形态产生的艺术精神内涵和社会文化内涵作用于人的审美意识而形成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感悟。空间展示中要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这种“意境”就是客观事物所处的环境经过艺术的加工,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和体验,引起人的美好愿望,从而超越与具体实物而达到空灵之美的体味。
2009年上海东方商厦室外一处的“拱形”展示门,它以2009阿拉伯数字为主要设计元素,配以卡通形象“牛”、“雪花”、“万年青”及中国传统色“大红”,迎造新春气息,设计者将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形态与2009中“00”组成的“心形”同构,组成一座拱形门,使人即刻联想起“和和美美”、“红红火火”及欢欢喜喜迎新春的美好意境。
“境生象外”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本质的最简洁最准确的概括。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最具有民族性的范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方面”。所谓“境生象外”,是指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有限的“象”的突破和超越。“境”当然也是显示的“象”,但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趋向于无限虚化的“象”,是显示的“象”和“象外”虚空的统一。“象外”是在“象”的基础上对有限的“象”的突破,是“境外之象”。一般来说,二者的区别在于“象”是具体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虚化的或人生的整幅图景。
2007年上海科技展览馆展示的“神六”中国宇航员在圆满完成航天飞行任务后所穿航天服的展示和环境,它不仅仅展示的是一套宇航服、一件航天器,也承载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同时也不难看出“境生象外”这一设计所追求的审美意境。
中国现代展示设计蕴含着无穷尽的节奏和宇宙韵律,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性越强的设计越具国际性。中国展示设计的民族化必然极大的推动展示设计在国内外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提高中国展示设计在国际的地位,通过对中国展示设计民族化的美学思想的探讨和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审美精神,引领世界的设计思潮,并运用传统美学法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关键词:展示设计 民族化 美学思想
伴随数字科技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展示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美艺术形式,在创意与接受的过程中渗透着设计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展示设计承载和缩短设计与受众审美要求的距离。展示设计的形式古已有之,直到今天,展示设计才在中国得到重视改革开放之初展示设计以模仿国外设计为主,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受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受众对已有的模仿设计产生了审美疲劳,对展示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在展示设计中更多的看到本民族的东西。
所谓民族化是本民族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行成的传统风格,如中国的水墨、古希腊雕塑、日本的浮世绘等,然而,展示设计的民族化的概念还没有具体的界定。本文所述的展示设计民族化主要是指在艺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信息时代背景下在展示设计领域内,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发扬、运用和创新的设计风格。
一、“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展示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是东方文明的主要代表,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哲学思想与哲学体系并创作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的中国文化至今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在审美过程中与自然浑然一体,追求一种天然和谐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识论,集中体现为对创造万物又显身万物、生生不息、永恒无限、绝对自由的宇宙本体——‘道’的人数与把握。这种宇宙观认为‘道’是妹的总根源,又体现着大美至美。”可见,文化发源于先民的观天差地的活动,是师法自然、回归自然。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有三种含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与此相关,中国的“天人合一”就包含有多种意义:如在艺术观中就讲究景与情的统一。“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展示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情景合一”。它强调展示结构要与人共同构成流畅、和谐、自然的空间形态,要给人以自然亲切的感觉,把空间的形式、色彩以及展品进行整合,强调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创造“天人合一”的优美意境并将受众的情感融入到精神层面。实际就是中国画中讲究的实和虚的合一,空间设计中整体与局部的合一,人的精神和物质的合一。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是一种人为营造的空间美学。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图1),融合了建筑、室内展示、园林设计为一体,是即北京香山饭店之后体现中国“庭院”建筑特色的又一力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代表中国庭院的元素:双开着的门扇、圆形或菱形的窗子、对称的灯笼、横或竖着的牌匾;热带植物、潺潺流水,简洁的型材、清晰的框架,建筑与地势错落有致;白墙与灰瓦相映成辉,身在其中,无不流露出一派庭院深深、人杰地灵的气息,在这样的“景”中,开启了观众“情”,即对中国庭院的联想和体验,在精神层面上感受“景”与“情”的统一。整体设计吸收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但又无不张显简洁大度的时代特色。
二、“以和为美”体现展示设计所追求的“和谐美”
中国古典美学很早就提炼出“以和为美”的原则大法,并将其确立为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的普遍准则和最高要求。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董仲舒有云:“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没达理也……”中国古代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宗旨,就是主张审美主体在创作中,以身心关照审美对象,实现心与物的共呜,使各种审美要素达到“以和为美”的理想境界。
展示设计亦强调“天和”、“人和”与“心和”的和谐关系,并将它赋予审美的内涵,达到一种高度的艺术心灵涵养所至的艺术境界。
2010世博会中国馆展现中华文明,传递中国智慧,表达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意栖居的意境。设计上,从外观到内部,较完整展现了统一的空间,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斗冠”造型及随处可见的“叠篆文字”,融合了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很好呼应了“自然、城市、和谐”这一中国馆主题,并将我们对世博会的憧憬和梦想寄托在了独特的建筑语言之中。
中国馆设计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理念,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形成“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他以较完整的形象阐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即展示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谐美”是展示设计之美的最高理想,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在展示设计活动中,人与产品之间的审美关系必然有一种“和谐”与否的关系。展示设计“和谐美”的内涵要超出一般意义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表现为一种人与物、物与环境、物与文化之间的和谐系统。
1.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和谐
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走的更远,既要尊重民族的,体现民族的审美心里,又要反应现代人的精神追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展示设计要寻找民族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能及的思维优势,设计要始终保持民族化与国际化这种内在连续的延续性。
2.技术与艺术的和谐
培根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艺术家们开拓了许多神奇瑰丽的新世界。 技术同艺术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技术可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为艺术的再生、发展带来各种可能性和活力,而艺术可以督促技术向美的方向发展,促进技术更亲贴近于人。
“赖特龙和佩里球”是1939美国纽约世博会的标志建筑,这组建筑在上个世纪40年代象征着新世界的到来。“科技引导未来生活”这个主题,其形象由方、园、角三个图形组成,它象地球、宇宙,似飞船、火箭,三个图形简洁、抽象,象征着世界与人类的构成形态,同时,它代表着自然、科技的力量,也成为世博会的标徽图案。
以节能环保设计层面看,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造型层层出挑,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外廊为半室外玻璃,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室内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屋顶“中国馆园”运用生态农业景观技术有效实现隔热。这些措施节能近10%。
在建筑表面,窗户都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屋顶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使中国馆照明用电全自给。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是技术和艺术更加融合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给展示设计在形式、材质等方面的拓展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使得现代展示设计正以其多样化的风貌和功能展示着自己的审美魅力。
2000年在汉诺威世界贸易博览会上,日本“超级大纸屋”是由回收的加工纸料建成的,基于日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和对纸、木的偏爱,该馆吸取了传统木格和纸门窗的意匠,白天光经过透明纸窗的过滤构成柔和、宜人的室内环镜,夜晚纸窗又显神奇的屏幕,形成一组富有日本风情的室内空间,这不仅体现了“人、自然、技术”的世博主题,同时也再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
三、“境生象外”是展示设计所追求的审美意境
“意境”属于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理论范畴,是古代文学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汲取、融合各种哲学和美学思想,在传统的审美趣味基础上逐渐形成起来的,是我国传统文艺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已”“境外生象”取自唐代刘禹锡语“境生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展示设计空间所体现“境生象外”的意境,是指空间形态产生的艺术精神内涵和社会文化内涵作用于人的审美意识而形成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感悟。空间展示中要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这种“意境”就是客观事物所处的环境经过艺术的加工,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和体验,引起人的美好愿望,从而超越与具体实物而达到空灵之美的体味。
2009年上海东方商厦室外一处的“拱形”展示门,它以2009阿拉伯数字为主要设计元素,配以卡通形象“牛”、“雪花”、“万年青”及中国传统色“大红”,迎造新春气息,设计者将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形态与2009中“00”组成的“心形”同构,组成一座拱形门,使人即刻联想起“和和美美”、“红红火火”及欢欢喜喜迎新春的美好意境。
“境生象外”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本质的最简洁最准确的概括。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最具有民族性的范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方面”。所谓“境生象外”,是指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有限的“象”的突破和超越。“境”当然也是显示的“象”,但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趋向于无限虚化的“象”,是显示的“象”和“象外”虚空的统一。“象外”是在“象”的基础上对有限的“象”的突破,是“境外之象”。一般来说,二者的区别在于“象”是具体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虚化的或人生的整幅图景。
2007年上海科技展览馆展示的“神六”中国宇航员在圆满完成航天飞行任务后所穿航天服的展示和环境,它不仅仅展示的是一套宇航服、一件航天器,也承载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同时也不难看出“境生象外”这一设计所追求的审美意境。
中国现代展示设计蕴含着无穷尽的节奏和宇宙韵律,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性越强的设计越具国际性。中国展示设计的民族化必然极大的推动展示设计在国内外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提高中国展示设计在国际的地位,通过对中国展示设计民族化的美学思想的探讨和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审美精神,引领世界的设计思潮,并运用传统美学法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