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公园、广场上的群众性太极拳,常听到业内人士评之为“太极操”。
如是而何为拳何为“操”? 拳与“操”有何区别?怎样习练才能使“太极操”成为太极拳?
带着诸多疑问与困惑,笔者近年来留心观察了一些公园、广场上演练的太极拳,也观察了一些赛场参赛的太极拳,同时查阅了有关宗师、名家拳论。经认真思考,我以为,拳与“操”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行拳走架能否以意领、以气运、以腰带,丹田内转内气鼓荡;能否阴阳相济“无过不及”,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是否保持太极拳武术本质,“不先不后,迎送相当……转接灵敏,缓急相将”,“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摧枯拉朽,孰能当之”(陈鑫拳论)。所谓“操”就是只有“外”而没有“内”,只有肢体动作而没有以腰胯为枢纽的松柔劲、蛹动劲、内贯劲,而且外形动作也还存在不少不合乎拳理要求的毛病,已消失了武术本质,丧失了技击功能。但凡拱肩架肘,曲背撅臀,凸凹断续,棱棱角角,那就是“操”而不是拳;但凡一身僵劲硬劲拙劲,不会松腰松胯,不会以腰带手,也就是“操”而不是拳;概言之,只为表象的娱乐与健身,没有松柔劲、蛹动劲、内贯劲,也不懂沾连粘随劲,就是“操”而不是拳。
只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练出来的,拳家哪一个没有经历练“操”过程?即使悟性极高的太极拳天才乃至名家大师,不论他学练的是哪家拳式哪个套路,在初学拳架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在体验到以意领、以气运、以腰带、不丢不顶、沾连粘随之前,他练的就是“操”而不是拳。应该说,练“操”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也就是说,练“操”就是太极拳在其普及、推广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既有山脚,方有顶峰,谁也不能一步登天。所有拳家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从手生到“着熟”、从“太极操”到太极拳的千回百折过程。如何实现从“操”到拳的升华,如何练“操”为拳,就应是每一位真想练成太极拳的习练者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既很简单又很艰深、既很缥缈又很实在的课题,也应是各级太极拳协会与各类太极拳馆、学校、辅导站等培训场所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课题。
以自己随马虹老师学拳练拳悟拳二十余年来的体会,我以为,要实现练“操”为拳,把“太极操”转化提升到拳的境界,必需:
──坚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要使“太极操”少走弯路乃至不走弯路练成为太极拳,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作学拳练拳悟拳的指导。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有虚心好学、精益求精的学拳态度,才会有不懈追寻高境界拳技的心志,才会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练拳悟拳毅力。为此,各级太极拳协会与各类太极拳馆、学校、辅导站等培训场所在开展普及、推广工作中应有责任与义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多介绍多宣传太极拳拳理拳论知识。要通过拳理引导与拳法指导,引導帮助习练人不断地调整修正那些对于太极拳的误解与不理解,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认识来。作为习拳者,一定要经常多读些经典拳论,多看看书、刊上的太极拳体验文章与网、碟上的名家演示,多听听老师、拳友的批评指导,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太极拳,怎么练才是太极拳,并能用之于自我衡量、自我测评、自我否定、自我调整,清晰认识自己练拳水平处在哪一个层面,从而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太极拳是一门人体防身健身养生的科学,要把太极拳练到身上来绝非易事。一定要有敬畏太极拳之心,有真正爱拳之情,尊重太极拳,并科学地学拳练拳。自觉地克服那些以为太极拳可以随便学随便练,学了套路就是会打太极拳,跟在队伍中比划比划就是练了太极拳之类影响和制约练“操”为拳的思想认识。从真正有利于健身的角度来看,太极拳良好的健身功效,就是通过中规中距的拳架持之以恒的演练,练出以腰带手、以内带外的内里功夫获得的。若长时期比划那种毛病较多的、没有内功能量的“太极操”能有怎样的健身效果,真很值得考量。电视养生节目就多次播放过学练太极拳因为没有学对规矩、没有学对劲道而造成腰椎、膝关节伤痛的病例。所以即使仅为健身,也必须练“操”为拳。回顾我当初学拳时,也以为学完套路就是会打太极拳了,以后坚持练能健身就行了。习练多年之后,我越练越感到身上不得劲,心底不禁疑惑起来:这许多年了怎么老师要求的“四块放松”、“丹田内转”等要领一点感觉都没有?于是便去翻看有关拳论资料,并去找拳友请教,方才知晓太极拳绝非原先想象的那么简单,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大有问题,以至自耽自误多年,练来练去辛辛苦苦练的还是“操”,而且还是毛病百出的“操”,距离拳的境界已相去杳杳,与自己当初为强身健体而学太极拳的愿望也相去遥遥。自以为是、主观主义想当然,真是误人不浅。
──切实过好改拳“难关”
太极拳博大精深,初学拳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仅思想认识上会有许多局限,拳架上也存在很多毛病,动作很不规矩。一代宗师陈照奎强调:“自己脸上有污点往往觉察不到,就要照镜子。改拳就像照镜子,就是请老师或同道帮助自己纠正错误和缺点。这是提高拳技的必经之路。”应该说,这也是练“操”为拳,把“太极操”转化提升为太极拳的必经之路。
只是“学拳容易改拳难”,改拳是一道必须越过去却又非比寻常的“难关”。说它“难”就“难”在能否有明确的改拳意识,能否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和较强的领悟力,能否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百学不厌、百改不烦、百练不倦的毅力,能否有拳理拳法上的“明师”为之改拳、引领走上正道。前三点强调的是学拳人的内在素质,后一点强调的则是外在因素。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改拳亦是如此。学拳人能否通过改拳练“操”为拳,走出“操”的圈子进入拳的境界,首先取决于学拳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与悟性及毅力,能否一次次以新学员角色虚心听取老师讲拳改拳,并把老师翻来覆去讲的东西不厌其烦地一点一滴认认真真地体验到拳架中去。如若不然,这道“难关”就真会是一道越不过的“关”!过不了这道“关”,那就只能永远徘徊在“操”的圈子里。其次老师因素亦很重要,如若老师自己就是“操”的水平,又怎么可能把学员带入拳的境界?若内因外因皆好,则积功日久,豁然贯通,“难关”又何难之有?越过“难关”那就是“处处柳亸花娇”别有天地的太极拳境界。 我当年随马虹老师学完陈式一路拳架数年之后,意识到拳架中不少毛病若再不修改已难以再练下去了,于是1996、1997连着两年参加老师在湖南长沙、娄底举办的学习班,此后又4次与王茂林师兄北上石家庄求教。如不是反复多次的再学习再改拳,我可能这辈子再怎么用功也只能在“操”的圈子里打转转。我体会,一次次虚心接受老师的严格改拳,同时也虚心接受同道拳友的指点帮助,并就老师纠正的或同道拳友指出的毛病反复地自我揣摩、自我调整,既是一个反复整治拳架毛病的雕琢过程,也是一个反复学习反复领悟传统文化、提升拳道内涵的过程。太极拳所依循的古典哲理、拳中技战术所蕴含的兵学思想、拳架与推手中的力学原理、经络学说、吐纳导引和美学思想等等,也只有在这样的再学习再改拳和持之以恒的体验之后,才有希望豁然贯通,领悟并融入拳架中。拳至此,也才有希望根本告别“操”的圈圈而胜利步入太极拳境界。
──努力在“懂劲”上下功夫
太极拳强调其技击性,并以之作为拳与“操”的一个重要区别,绝非鼓励习拳人去恃勇斗狠、与人拳脚相向,以证明打赢了就是拳,打不赢就是“操”。 太极拳既不鼓励以随意格斗来评判孰“操”孰拳,那么平时习练又如何保持其武术本质?那就是“懂劲”。王宗岳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区分何为“操”何为拳,“懂劲”就是一道“分水岭”。要实现练“操”为拳,从“太极操”转化提升到拳的境界,必需在“懂劲”上下功夫。
何为“懂劲”?“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按王宗岳论断,走架、推手懂得“阴阳相济”就是“懂劲”。所谓“阴阳相济”,就是“阴”与“阳”既对等、对立、对称、平衡,又互根、互补、互济、互孕。体现在拳架与推手中,就是要弄懂每一个动作中每一个劲的内外、开合、虚实、刚柔、轻沉以及上下、前后、左右等等矛盾体既对等、对立、对称、平衡,又互根、互补、互济、互孕的关系。比如,陈式太极拳要求通过外形拳架“着熟”带动丹田内转内气鼓荡,达到量的积累之后实现以内带外以气催形,腰不动手不动,内不动外不发,从而行拳中每个劲力都是有内有外,内外合一周身一家。又比如,陈式太极拳要求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开有合,开合相寓。“六封四闭”定式中的手合肘开、脚合膝开;“单鞭”定式中的两手两脚开,而左肘与左膝、右肘与右膝相合,左掌与右脚、右勾手与左脚相合等等,都是有开有合、开合相寓,外形圆融,内气饱满。
把握“阴阳相济”,必需不断地加深对“太极劲”深邃内涵的体验。
陈鑫拳论云,“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髓,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即一股周身一家的整体劲,也即通常所称道的太极内劲,陈式太极拳又称之为缠丝劲。这股周身一家的整体劲,具体说又是──
⑴神形合一的意念劲:太极拳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要求在意念主导下修炼意气力、精气神完整合一的功力超常、魅力超常的“太极内劲”。⑵松腰松胯的丹田内转劲:太极拳劲力凝聚、运转的关键在腰部(丹田),“首先要把腰劲练出来”。腰胯在行拳中走立体横“8”字,形成丹田内转丹田做功,以内带外以气催形。⑶出肾入肾的内气鼓荡劲:一是气沉丹田丹田内气鼓荡。二是内气出肾入肾。静为入动为出,蓄为入发为出。为静为蓄时吸气、收腹、提肛,似以向上吸拔之气上行到命门处“入肾”;运劲发劲时, 脚掌脚跟向下蹬劲,靠作用于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传经腰胯的枢纽运转,命门把吸聚来的劲气传导到劲点(发力点),即“出肾”。⑷至柔至刚的刚柔相济劲:“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杨澄甫拳论),必须从入静、放轻、放慢之中坚定不移地摧化掉僵劲拙力,化僵为柔,积柔至刚,至柔至刚,刚柔相济。⑸劲走圆弧螺旋的缠绕折叠劲:太极拳运劲非圆即弧、往复折叠、劲走螺旋,绝无直来直去的抽扯之形,定式造型也处处掤圆、非圆即弧。意圆,气圆,整体如气势饱满的圆球。所发劲力如出膛子弹,既有前进的抛物线路,亦有旋转前进的螺旋线路。⑹八面支撑的对称平衡劲:阴阳对称、阴阳平衡形之于拳就是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身形身法的对称、平衡,内气、内劲的对称、平衡。比如,虚与实、开与合、刚与柔、快与慢、升与沉,左顾右盼、上领下沉、前发后塌,以及推手中的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化打结合。⑺不丢不顶的沾连粘随劲:通过推手锻炼听劲懂劲,“沾连粘随,会神聚精……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有经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陈鑫拳论)。
要实现“懂劲”,必须改拳,让拳式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动作都能中规中距,做到中规中距再把握要领就能练出纯正内劲。必须拆拳讲劲,以弄懂每一个劲的劲源、劲路、劲点以及劲别、劲力结构。必须锻炼推手,以锻炼触点的高度敏感性,体验能容、能合、能引、能化。要研究和掌握科學的运劲与发劲方法。马虹老师强调:“拳法之妙,在于运劲。”劲力怎么运?形之于外就是劲走螺旋,非圆即弧,非逆即顺,非顺即逆。“拳者,缠法也。太极拳须明缠丝精(劲)。不明此,即不明拳”(陈鑫拳论)。形之于内就是以逆腹式呼吸法,气沉丹田,丹田内转,以意领、以气运、以腰带。“丹田带动是真髓”,不论动作大小都要意注丹田,腰胯走立体横“8”字,带动丹田这个“发动机”、“枢纽站”立体螺旋运转;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劲不发。外有顺逆缠丝, 内有内气鼓荡。要逐步练习发劲,通过发劲体悟内劲节节贯穿的蛹动劲路和劲力结构, 体悟内劲与外形的完整一气,既到位又不越位,无过无不及,意到气到,气到劲到,“阴阳相济”,周身一家,“把劲道打出来”,“把神韵打出来”。再要反复交替锻炼慢运柔化劲、快发刚弹劲;要锻炼推手,体验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懂劲”将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学一个套路可能三几个月,悟性好的可能只需个把星期;而要“懂劲”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二十几年,还得看练拳人的悟性与毅力,还得看改拳的数量与质量,还得看拆拳讲劲的精细度,还得看推手体验的灵敏度。为此,体验“懂劲”必须专一持恒。马虹老师就经常以“唯精唯一、乃武乃文”联语诫勉学员对太极拳要“专一持恒”。实践证明,“专一持恒”是实现练“操”为拳,把“太极操”转化提升成为太极拳的一个重要途径。“专一”就是专注于一个拳式把它练精练细,不朝三暮四随波逐流哪里人多去哪里学,不追求拳剑刀扇样样都会,不贪多求全什么都学却学无所专。陈发科、陈照奎父子一生就练一套家传陈式太极拳而成为现代名震中外太极拳界的宗师。我的老师马虹原曾学练简化拳,转而学练这套陈照奎家传陈式太极拳之后,四十余年一直坚持这套拳的教学与钻研而成为当代的太极拳大师。诸多名家大师也大都是以“专一”而成名成师的。
“持恒”就是持之以恒一辈子不停拳。“懂劲”功夫练之则有,不练则无。持之以恒于拳的学习、领悟与体验,坚持练拳实现量的积累,就是不断提高演练水平,实现练“操”为拳,把“太极操”转化提升为太极拳的最基本的话题。“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功夫”,“只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欲成就“懂劲”那将是“天方夜谭”。既不能“懂劲”,“太极操”将永远就是“操”,转化提升为太极拳就只是“太虚幻境”而已。
在太极拳博大精深之殿堂里,“懂劲”还只是初始入门尔,尚需用功之路正长矣。当如陈鑫拳论之诫勉,“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愿我等每一位太极拳习练者共勉之。(编辑/刘强)
江西省会昌县政协(邮编342600) 刘俊华
邮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 13184525587
如是而何为拳何为“操”? 拳与“操”有何区别?怎样习练才能使“太极操”成为太极拳?
带着诸多疑问与困惑,笔者近年来留心观察了一些公园、广场上演练的太极拳,也观察了一些赛场参赛的太极拳,同时查阅了有关宗师、名家拳论。经认真思考,我以为,拳与“操”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行拳走架能否以意领、以气运、以腰带,丹田内转内气鼓荡;能否阴阳相济“无过不及”,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是否保持太极拳武术本质,“不先不后,迎送相当……转接灵敏,缓急相将”,“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摧枯拉朽,孰能当之”(陈鑫拳论)。所谓“操”就是只有“外”而没有“内”,只有肢体动作而没有以腰胯为枢纽的松柔劲、蛹动劲、内贯劲,而且外形动作也还存在不少不合乎拳理要求的毛病,已消失了武术本质,丧失了技击功能。但凡拱肩架肘,曲背撅臀,凸凹断续,棱棱角角,那就是“操”而不是拳;但凡一身僵劲硬劲拙劲,不会松腰松胯,不会以腰带手,也就是“操”而不是拳;概言之,只为表象的娱乐与健身,没有松柔劲、蛹动劲、内贯劲,也不懂沾连粘随劲,就是“操”而不是拳。
只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练出来的,拳家哪一个没有经历练“操”过程?即使悟性极高的太极拳天才乃至名家大师,不论他学练的是哪家拳式哪个套路,在初学拳架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在体验到以意领、以气运、以腰带、不丢不顶、沾连粘随之前,他练的就是“操”而不是拳。应该说,练“操”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也就是说,练“操”就是太极拳在其普及、推广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既有山脚,方有顶峰,谁也不能一步登天。所有拳家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从手生到“着熟”、从“太极操”到太极拳的千回百折过程。如何实现从“操”到拳的升华,如何练“操”为拳,就应是每一位真想练成太极拳的习练者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既很简单又很艰深、既很缥缈又很实在的课题,也应是各级太极拳协会与各类太极拳馆、学校、辅导站等培训场所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课题。
以自己随马虹老师学拳练拳悟拳二十余年来的体会,我以为,要实现练“操”为拳,把“太极操”转化提升到拳的境界,必需:
──坚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要使“太极操”少走弯路乃至不走弯路练成为太极拳,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作学拳练拳悟拳的指导。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有虚心好学、精益求精的学拳态度,才会有不懈追寻高境界拳技的心志,才会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练拳悟拳毅力。为此,各级太极拳协会与各类太极拳馆、学校、辅导站等培训场所在开展普及、推广工作中应有责任与义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多介绍多宣传太极拳拳理拳论知识。要通过拳理引导与拳法指导,引導帮助习练人不断地调整修正那些对于太极拳的误解与不理解,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认识来。作为习拳者,一定要经常多读些经典拳论,多看看书、刊上的太极拳体验文章与网、碟上的名家演示,多听听老师、拳友的批评指导,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太极拳,怎么练才是太极拳,并能用之于自我衡量、自我测评、自我否定、自我调整,清晰认识自己练拳水平处在哪一个层面,从而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太极拳是一门人体防身健身养生的科学,要把太极拳练到身上来绝非易事。一定要有敬畏太极拳之心,有真正爱拳之情,尊重太极拳,并科学地学拳练拳。自觉地克服那些以为太极拳可以随便学随便练,学了套路就是会打太极拳,跟在队伍中比划比划就是练了太极拳之类影响和制约练“操”为拳的思想认识。从真正有利于健身的角度来看,太极拳良好的健身功效,就是通过中规中距的拳架持之以恒的演练,练出以腰带手、以内带外的内里功夫获得的。若长时期比划那种毛病较多的、没有内功能量的“太极操”能有怎样的健身效果,真很值得考量。电视养生节目就多次播放过学练太极拳因为没有学对规矩、没有学对劲道而造成腰椎、膝关节伤痛的病例。所以即使仅为健身,也必须练“操”为拳。回顾我当初学拳时,也以为学完套路就是会打太极拳了,以后坚持练能健身就行了。习练多年之后,我越练越感到身上不得劲,心底不禁疑惑起来:这许多年了怎么老师要求的“四块放松”、“丹田内转”等要领一点感觉都没有?于是便去翻看有关拳论资料,并去找拳友请教,方才知晓太极拳绝非原先想象的那么简单,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大有问题,以至自耽自误多年,练来练去辛辛苦苦练的还是“操”,而且还是毛病百出的“操”,距离拳的境界已相去杳杳,与自己当初为强身健体而学太极拳的愿望也相去遥遥。自以为是、主观主义想当然,真是误人不浅。
──切实过好改拳“难关”
太极拳博大精深,初学拳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仅思想认识上会有许多局限,拳架上也存在很多毛病,动作很不规矩。一代宗师陈照奎强调:“自己脸上有污点往往觉察不到,就要照镜子。改拳就像照镜子,就是请老师或同道帮助自己纠正错误和缺点。这是提高拳技的必经之路。”应该说,这也是练“操”为拳,把“太极操”转化提升为太极拳的必经之路。
只是“学拳容易改拳难”,改拳是一道必须越过去却又非比寻常的“难关”。说它“难”就“难”在能否有明确的改拳意识,能否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和较强的领悟力,能否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百学不厌、百改不烦、百练不倦的毅力,能否有拳理拳法上的“明师”为之改拳、引领走上正道。前三点强调的是学拳人的内在素质,后一点强调的则是外在因素。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改拳亦是如此。学拳人能否通过改拳练“操”为拳,走出“操”的圈子进入拳的境界,首先取决于学拳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与悟性及毅力,能否一次次以新学员角色虚心听取老师讲拳改拳,并把老师翻来覆去讲的东西不厌其烦地一点一滴认认真真地体验到拳架中去。如若不然,这道“难关”就真会是一道越不过的“关”!过不了这道“关”,那就只能永远徘徊在“操”的圈子里。其次老师因素亦很重要,如若老师自己就是“操”的水平,又怎么可能把学员带入拳的境界?若内因外因皆好,则积功日久,豁然贯通,“难关”又何难之有?越过“难关”那就是“处处柳亸花娇”别有天地的太极拳境界。 我当年随马虹老师学完陈式一路拳架数年之后,意识到拳架中不少毛病若再不修改已难以再练下去了,于是1996、1997连着两年参加老师在湖南长沙、娄底举办的学习班,此后又4次与王茂林师兄北上石家庄求教。如不是反复多次的再学习再改拳,我可能这辈子再怎么用功也只能在“操”的圈子里打转转。我体会,一次次虚心接受老师的严格改拳,同时也虚心接受同道拳友的指点帮助,并就老师纠正的或同道拳友指出的毛病反复地自我揣摩、自我调整,既是一个反复整治拳架毛病的雕琢过程,也是一个反复学习反复领悟传统文化、提升拳道内涵的过程。太极拳所依循的古典哲理、拳中技战术所蕴含的兵学思想、拳架与推手中的力学原理、经络学说、吐纳导引和美学思想等等,也只有在这样的再学习再改拳和持之以恒的体验之后,才有希望豁然贯通,领悟并融入拳架中。拳至此,也才有希望根本告别“操”的圈圈而胜利步入太极拳境界。
──努力在“懂劲”上下功夫
太极拳强调其技击性,并以之作为拳与“操”的一个重要区别,绝非鼓励习拳人去恃勇斗狠、与人拳脚相向,以证明打赢了就是拳,打不赢就是“操”。 太极拳既不鼓励以随意格斗来评判孰“操”孰拳,那么平时习练又如何保持其武术本质?那就是“懂劲”。王宗岳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区分何为“操”何为拳,“懂劲”就是一道“分水岭”。要实现练“操”为拳,从“太极操”转化提升到拳的境界,必需在“懂劲”上下功夫。
何为“懂劲”?“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按王宗岳论断,走架、推手懂得“阴阳相济”就是“懂劲”。所谓“阴阳相济”,就是“阴”与“阳”既对等、对立、对称、平衡,又互根、互补、互济、互孕。体现在拳架与推手中,就是要弄懂每一个动作中每一个劲的内外、开合、虚实、刚柔、轻沉以及上下、前后、左右等等矛盾体既对等、对立、对称、平衡,又互根、互补、互济、互孕的关系。比如,陈式太极拳要求通过外形拳架“着熟”带动丹田内转内气鼓荡,达到量的积累之后实现以内带外以气催形,腰不动手不动,内不动外不发,从而行拳中每个劲力都是有内有外,内外合一周身一家。又比如,陈式太极拳要求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开有合,开合相寓。“六封四闭”定式中的手合肘开、脚合膝开;“单鞭”定式中的两手两脚开,而左肘与左膝、右肘与右膝相合,左掌与右脚、右勾手与左脚相合等等,都是有开有合、开合相寓,外形圆融,内气饱满。
把握“阴阳相济”,必需不断地加深对“太极劲”深邃内涵的体验。
陈鑫拳论云,“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髓,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即一股周身一家的整体劲,也即通常所称道的太极内劲,陈式太极拳又称之为缠丝劲。这股周身一家的整体劲,具体说又是──
⑴神形合一的意念劲:太极拳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要求在意念主导下修炼意气力、精气神完整合一的功力超常、魅力超常的“太极内劲”。⑵松腰松胯的丹田内转劲:太极拳劲力凝聚、运转的关键在腰部(丹田),“首先要把腰劲练出来”。腰胯在行拳中走立体横“8”字,形成丹田内转丹田做功,以内带外以气催形。⑶出肾入肾的内气鼓荡劲:一是气沉丹田丹田内气鼓荡。二是内气出肾入肾。静为入动为出,蓄为入发为出。为静为蓄时吸气、收腹、提肛,似以向上吸拔之气上行到命门处“入肾”;运劲发劲时, 脚掌脚跟向下蹬劲,靠作用于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传经腰胯的枢纽运转,命门把吸聚来的劲气传导到劲点(发力点),即“出肾”。⑷至柔至刚的刚柔相济劲:“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杨澄甫拳论),必须从入静、放轻、放慢之中坚定不移地摧化掉僵劲拙力,化僵为柔,积柔至刚,至柔至刚,刚柔相济。⑸劲走圆弧螺旋的缠绕折叠劲:太极拳运劲非圆即弧、往复折叠、劲走螺旋,绝无直来直去的抽扯之形,定式造型也处处掤圆、非圆即弧。意圆,气圆,整体如气势饱满的圆球。所发劲力如出膛子弹,既有前进的抛物线路,亦有旋转前进的螺旋线路。⑹八面支撑的对称平衡劲:阴阳对称、阴阳平衡形之于拳就是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身形身法的对称、平衡,内气、内劲的对称、平衡。比如,虚与实、开与合、刚与柔、快与慢、升与沉,左顾右盼、上领下沉、前发后塌,以及推手中的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化打结合。⑺不丢不顶的沾连粘随劲:通过推手锻炼听劲懂劲,“沾连粘随,会神聚精……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有经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陈鑫拳论)。
要实现“懂劲”,必须改拳,让拳式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动作都能中规中距,做到中规中距再把握要领就能练出纯正内劲。必须拆拳讲劲,以弄懂每一个劲的劲源、劲路、劲点以及劲别、劲力结构。必须锻炼推手,以锻炼触点的高度敏感性,体验能容、能合、能引、能化。要研究和掌握科學的运劲与发劲方法。马虹老师强调:“拳法之妙,在于运劲。”劲力怎么运?形之于外就是劲走螺旋,非圆即弧,非逆即顺,非顺即逆。“拳者,缠法也。太极拳须明缠丝精(劲)。不明此,即不明拳”(陈鑫拳论)。形之于内就是以逆腹式呼吸法,气沉丹田,丹田内转,以意领、以气运、以腰带。“丹田带动是真髓”,不论动作大小都要意注丹田,腰胯走立体横“8”字,带动丹田这个“发动机”、“枢纽站”立体螺旋运转;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劲不发。外有顺逆缠丝, 内有内气鼓荡。要逐步练习发劲,通过发劲体悟内劲节节贯穿的蛹动劲路和劲力结构, 体悟内劲与外形的完整一气,既到位又不越位,无过无不及,意到气到,气到劲到,“阴阳相济”,周身一家,“把劲道打出来”,“把神韵打出来”。再要反复交替锻炼慢运柔化劲、快发刚弹劲;要锻炼推手,体验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懂劲”将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学一个套路可能三几个月,悟性好的可能只需个把星期;而要“懂劲”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二十几年,还得看练拳人的悟性与毅力,还得看改拳的数量与质量,还得看拆拳讲劲的精细度,还得看推手体验的灵敏度。为此,体验“懂劲”必须专一持恒。马虹老师就经常以“唯精唯一、乃武乃文”联语诫勉学员对太极拳要“专一持恒”。实践证明,“专一持恒”是实现练“操”为拳,把“太极操”转化提升成为太极拳的一个重要途径。“专一”就是专注于一个拳式把它练精练细,不朝三暮四随波逐流哪里人多去哪里学,不追求拳剑刀扇样样都会,不贪多求全什么都学却学无所专。陈发科、陈照奎父子一生就练一套家传陈式太极拳而成为现代名震中外太极拳界的宗师。我的老师马虹原曾学练简化拳,转而学练这套陈照奎家传陈式太极拳之后,四十余年一直坚持这套拳的教学与钻研而成为当代的太极拳大师。诸多名家大师也大都是以“专一”而成名成师的。
“持恒”就是持之以恒一辈子不停拳。“懂劲”功夫练之则有,不练则无。持之以恒于拳的学习、领悟与体验,坚持练拳实现量的积累,就是不断提高演练水平,实现练“操”为拳,把“太极操”转化提升为太极拳的最基本的话题。“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功夫”,“只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欲成就“懂劲”那将是“天方夜谭”。既不能“懂劲”,“太极操”将永远就是“操”,转化提升为太极拳就只是“太虚幻境”而已。
在太极拳博大精深之殿堂里,“懂劲”还只是初始入门尔,尚需用功之路正长矣。当如陈鑫拳论之诫勉,“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愿我等每一位太极拳习练者共勉之。(编辑/刘强)
江西省会昌县政协(邮编342600) 刘俊华
邮箱:[email protected] 手机: 1318452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