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指的是大学生发起或者参与的,以利他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普通公益活动具有的自愿性、利他性,除此之外还具有和大学生相关的学习型等各种属性。本文主要从完善教育、整合资源、保障安全和商业模式转变等方面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相应的意见,意在推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建议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公益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具有公益精神可以使大学生能够感恩、有爱、互助、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担负更多的社会使命。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发的《2016年度大学生公益现状调查报告》指出,目前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职教、捐款、照顾养老院老人等公益活动,但是此类活动也具有其他方面的缺陷。对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公民意识也逐渐觉醒,各式各样的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德不断涌现。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发展尤其快,2011年官方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官方慈善机构逐渐失去信任,相反民间公益活动越发蓬勃兴起。根据《2015年中国社会组织志愿者调查报告显示》在各类公益组织中,年龄在20周岁至40周岁,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已经超过八成,其中在校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大学生不仅是公益活动的中间力量,也是公益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生机的群体,大学生的参与让社会公益活动具有了广泛的生命力和发展力。
二、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特点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公益实践活动首先具有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自愿性、利他性的特点,其次大学生作为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其他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有一定区别,具有学习性和多方联动等的特有特点。所谓公益行为,就是人们在自愿自觉的前提条件下,为社会和公共利益做出贡献,付出无偿劳动或者各人财产等的行为。公益行为是人们价值观的重要提前,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人的代表,他们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上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其中“奉献”和“慈善”就是重要的代表。
首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是大学生自愿参与的一个善举,并没有任何方面的规定或者强制,具有自愿性的特点。
其次,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利他性,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是不以利己为目的,而是放眼社会,以对社会和公共有好处为目的,意在帮助弱势群体,奉献社会。
第三,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所谓“实践”就是学习实践的意思,主要分为学习和实践两部分。学习就是指的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的各方面知识的过程,而实践则是将学校学习的各方面知识加以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成果又运用到实践中,学习和实践不断螺旋上升。
最后,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多方联动的特点。这里的多方联动主要指的是学校方面、社会组织、政府组织和民间非营利机构等组织。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发起者一般是学校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过程各个方面均有参与,并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组织发起活动和参与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发展年数有限,相关的机制建设不够健全,资源整合也不够充分,在奉献规避和活动效果跟踪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许多活动都具有临时性、间断性等特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教育,填补空白
公益活动的源头是发起者自身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观,习近平主席也曾多次强调当代青年人的教育问题。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大学入学之前也可以开展,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在相关方面也有提及,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让学生从小领会公益精神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让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才能够从源头保障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才能够让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持续发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多方合作,资源整合
由于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具有多方联动的特点,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方固有的资源,对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资源是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至关重要的前提,只有拥有相关资源,大学生公益活动才能正常开展和收获良好效果。公益活动都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支持,校方发挥主动性调度各方,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组织方和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配合政府和校方,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规避风险,保证安全
由于学生未踏入社会,他们在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今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和奉献危机的时代,奉献已渗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奉獻社会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表征。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首先要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为此,学校或者活动主办方应该牵头为参加活动的大学生购买保险或者相关保障,将所参加的公益活动主要内容和实时间地点告诉学生的监护人,并采取其他措施来保障学生安全。
(四)转变方向,持续发展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就业形势严峻。2019年由于中美贸易战和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增速也放缓。与巨大的就业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公益人才的短缺,公益项目本身是非营利的,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和学校等方面的支持,公益项目也是无法持续开展的。在新时代,联合政府、高校和企业构建商业模式,也是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能够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2]高远,张德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J].现代教育理论,2017(7):119-123.
[3]赵新星、彭文蕊.公益将成为大学主流价值选择[N].南方日报,2012-9-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建议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公益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具有公益精神可以使大学生能够感恩、有爱、互助、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担负更多的社会使命。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发的《2016年度大学生公益现状调查报告》指出,目前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职教、捐款、照顾养老院老人等公益活动,但是此类活动也具有其他方面的缺陷。对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公民意识也逐渐觉醒,各式各样的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德不断涌现。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发展尤其快,2011年官方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官方慈善机构逐渐失去信任,相反民间公益活动越发蓬勃兴起。根据《2015年中国社会组织志愿者调查报告显示》在各类公益组织中,年龄在20周岁至40周岁,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已经超过八成,其中在校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大学生不仅是公益活动的中间力量,也是公益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生机的群体,大学生的参与让社会公益活动具有了广泛的生命力和发展力。
二、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特点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公益实践活动首先具有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自愿性、利他性的特点,其次大学生作为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其他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有一定区别,具有学习性和多方联动等的特有特点。所谓公益行为,就是人们在自愿自觉的前提条件下,为社会和公共利益做出贡献,付出无偿劳动或者各人财产等的行为。公益行为是人们价值观的重要提前,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人的代表,他们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上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其中“奉献”和“慈善”就是重要的代表。
首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是大学生自愿参与的一个善举,并没有任何方面的规定或者强制,具有自愿性的特点。
其次,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利他性,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是不以利己为目的,而是放眼社会,以对社会和公共有好处为目的,意在帮助弱势群体,奉献社会。
第三,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所谓“实践”就是学习实践的意思,主要分为学习和实践两部分。学习就是指的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的各方面知识的过程,而实践则是将学校学习的各方面知识加以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成果又运用到实践中,学习和实践不断螺旋上升。
最后,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多方联动的特点。这里的多方联动主要指的是学校方面、社会组织、政府组织和民间非营利机构等组织。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发起者一般是学校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过程各个方面均有参与,并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组织发起活动和参与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发展年数有限,相关的机制建设不够健全,资源整合也不够充分,在奉献规避和活动效果跟踪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许多活动都具有临时性、间断性等特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教育,填补空白
公益活动的源头是发起者自身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观,习近平主席也曾多次强调当代青年人的教育问题。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大学入学之前也可以开展,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在相关方面也有提及,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让学生从小领会公益精神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让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才能够从源头保障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才能够让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持续发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多方合作,资源整合
由于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具有多方联动的特点,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方固有的资源,对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资源是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至关重要的前提,只有拥有相关资源,大学生公益活动才能正常开展和收获良好效果。公益活动都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支持,校方发挥主动性调度各方,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组织方和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配合政府和校方,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规避风险,保证安全
由于学生未踏入社会,他们在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今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和奉献危机的时代,奉献已渗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奉獻社会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表征。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首先要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为此,学校或者活动主办方应该牵头为参加活动的大学生购买保险或者相关保障,将所参加的公益活动主要内容和实时间地点告诉学生的监护人,并采取其他措施来保障学生安全。
(四)转变方向,持续发展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就业形势严峻。2019年由于中美贸易战和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增速也放缓。与巨大的就业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公益人才的短缺,公益项目本身是非营利的,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和学校等方面的支持,公益项目也是无法持续开展的。在新时代,联合政府、高校和企业构建商业模式,也是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能够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2]高远,张德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J].现代教育理论,2017(7):119-123.
[3]赵新星、彭文蕊.公益将成为大学主流价值选择[N].南方日报,20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