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的天祝,天气已经很炎热,孙艳霞正穿梭在一片菜地里,照料她所研发的“高原夏菜”,看着这些生长繁茂的蔬菜,她会心地笑了。作为天祝县的特色产业,打造无公害高原夏菜品牌,已经成为推动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全县已注册成立农副产品营销加工企业18个,产品大部分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区。这些硕果累累的成绩背后,处处都是孫艳霞留下的辛勤汗水。
孙艳霞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直率坦诚,像大多数西北女性一样淳朴,但谁能想到,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
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干出一番事业
那是2012年7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孙艳霞放弃了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作为引进人才她远离山西家乡和父母亲人,毅然来到海拔高、气候条件差的天祝藏族自治县。
来到天祝后,孙艳霞被分配到县农技中心工作,主要从事日光温室和大田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常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而她的工作特性使她常常要奔走于田间地头,顶风冒雪、披星戴月是常有的事。面对艰苦的条件和陌生的环境,她曾犹豫过、伤心过,甚至动过一走了之的念头,但是通过不断地深入乡下,天祝人民的纯朴和善良深深打动了她,尤其是藏区的农牧民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热切渴求,使她不忍心一走了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自己竟然渐渐迷恋上了这片土地和在此生活的人们。“我觉得我一直都不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越是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越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干出一些成绩来,趁着年轻为老百姓多干点实事,也算是没白来这里一趟。”她立志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确立人生的坐标
刚参加工作的孙艳霞虽然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为了能迅速胜任本职工作,她从零开始,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主动申请到辽宁海城、宁夏吴忠、兰州、白银、武威等地,参加由国家、省、市相关业务部门主办的培训班学习。学习回来后,她又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同事学习实践本领,勤奋好学的她很快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2013年5月,孙艳霞荣升为经作站站长。单位让她负责日光温室、高原夏菜和科技培训等工作。她知道这是领导对她的信任,也是对她的一次考验,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快解决日光温室和高原夏菜新品种更新缓慢的现状,她在岔口驿高原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了多项日光温室和高原夏菜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在开展蔬菜新品种比较试验时,当时引进了23个蔬菜品种,全部都需要育苗移栽。由于移栽后的苗成活率高,产量好,基质育苗后干得快,要促使种子发芽出苗,必须勤浇水,由于当时没有浇灌设施,她就从储水池里一桶一桶提着浇,全天基本上都在提桶浇水,来来回回好几十遍,到晚上时她已经累得说不出话了,全身酸痛无比,手也磨起好多泡。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试验前期的移栽工作量也很大,先是按不同蔬菜的行距把线定好,然后拿着自己制作的开穴器按株距一个一个开洞再定植,定植后又把事先准备好的沙子用盆端来将穴孔盖住,防止水分蒸发;再到中后期的田间除草,她都是一个人头顶烈日、拿着小铲子蹲在地里干,一天下来,大汗淋漓、脚麻手困、筋疲力尽,俨然一个朴实的农民。
在试验调查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及结果的真实性,不管时间再晚,她都坚持当天调查当天做完,绝不拖到第二天。功夫不负有心人,由她建立的试验田被作为样板田,受到兄弟县区及市区领导的观摩指导,也得到了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经过4年多的艰辛努力和拼搏,她一共筛选出适合天祝县推广的娃娃菜、红笋、白萝卜等高原夏菜新品种10多个;韭菜、草莓、樱桃、番茄等日光温室新品种8个;大田蔬菜穴盘育苗、黑色除草膜等新技术6项。“自己把自己说服了,这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这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这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在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孙艳霞选择了她的人生坐标——为农技事业扎根基层,尽心尽责,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利用农闲季节,孙艳霞和其他同事一起深入到乡镇,通过召开培训会、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示范演示等多种形式走村串户。农民的大棚里,经常能听到她指导的声音;农家的炕头上,也经常能看到她给农户做培训的身影。
面对当前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和观念意识不同的现状,她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方式。针对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对理论知识接受较慢的老百姓,她尽量做到培训内容简短明了,图文并茂,方式上做到实地讲解、现场示范、手把手教;针对文化素质高的种植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她在培训时给予理论讲解,或者把先进技术的要领直接告诉他们;针对对种植业信心不足、瞻前顾后的老百姓,她就带着他们去看示范户的样板田,让他们从中看到希望,逐渐对新技术、新品种产生兴趣,最终付诸实际行动。
2014年1月下旬,由孙艳霞负责技术指导工作的岔口驿村,遭遇了罕见的长时间极端低温天气,一部分日光温室的果蔬受冻,有个别温室甚至绝收。菜农投入的成本眼看就要竹篮打水,注入的心血付诸东流,菜农的心情可想而知。菜农的焦虑、同事的质疑、领导的追责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艰难的考卷。那段时间,为了减轻菜农的损失,她放弃了周末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天天都在日光温室里给菜农做技术指导。为了使种植户尽快掌握灾后自救技术,她白天进村入棚指导种植户开展生产自救,晚上召集种植户开展集中培訓。对于绝收的菜农,她指导他们重新种植小油菜、生菜、豇豆等生长周期短的蔬菜,对于没遭受冻害的菜农,她就指导他们在棚内采取点蜡烛、架火炉,在草帘上加盖旧棚膜,在温室入口挂两层棉门帘等增温措施预防冻害。她说:“艰难的日子终于过去,我指导的日光温室果蔬在灾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平均单棚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雨后的彩虹格外的艳丽动人,孙艳霞有些喜出望外,虽然一身疲惫,但看到菜农们开心的笑容,她就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同事夸她工作勤奋努力时,她不禁笑了,脸上稍带一点羞涩地说:“我好像就是这样一种性格的人,只要是领导安排下来的活,就是晚上不睡觉也要抓紧完成,多年来就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绝不会拖拖拉拉。”
这些年,她的脸晒黑了,皮肤也粗糙了,虽然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是面对老百姓的笑容与足下的土地,她感到自己活得非常真实、非常快乐。
前路漫漫,孙艳霞来不及多做歇息就已准备好继续前行。如今的她更加坚忍、自信和善良,也更加像一个西北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女汉子,仰望头顶的蓝天,耕耘足下的土地。
孙艳霞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直率坦诚,像大多数西北女性一样淳朴,但谁能想到,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
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干出一番事业
那是2012年7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孙艳霞放弃了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作为引进人才她远离山西家乡和父母亲人,毅然来到海拔高、气候条件差的天祝藏族自治县。
来到天祝后,孙艳霞被分配到县农技中心工作,主要从事日光温室和大田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常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而她的工作特性使她常常要奔走于田间地头,顶风冒雪、披星戴月是常有的事。面对艰苦的条件和陌生的环境,她曾犹豫过、伤心过,甚至动过一走了之的念头,但是通过不断地深入乡下,天祝人民的纯朴和善良深深打动了她,尤其是藏区的农牧民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热切渴求,使她不忍心一走了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自己竟然渐渐迷恋上了这片土地和在此生活的人们。“我觉得我一直都不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越是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越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干出一些成绩来,趁着年轻为老百姓多干点实事,也算是没白来这里一趟。”她立志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确立人生的坐标
刚参加工作的孙艳霞虽然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为了能迅速胜任本职工作,她从零开始,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主动申请到辽宁海城、宁夏吴忠、兰州、白银、武威等地,参加由国家、省、市相关业务部门主办的培训班学习。学习回来后,她又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同事学习实践本领,勤奋好学的她很快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2013年5月,孙艳霞荣升为经作站站长。单位让她负责日光温室、高原夏菜和科技培训等工作。她知道这是领导对她的信任,也是对她的一次考验,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快解决日光温室和高原夏菜新品种更新缓慢的现状,她在岔口驿高原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了多项日光温室和高原夏菜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在开展蔬菜新品种比较试验时,当时引进了23个蔬菜品种,全部都需要育苗移栽。由于移栽后的苗成活率高,产量好,基质育苗后干得快,要促使种子发芽出苗,必须勤浇水,由于当时没有浇灌设施,她就从储水池里一桶一桶提着浇,全天基本上都在提桶浇水,来来回回好几十遍,到晚上时她已经累得说不出话了,全身酸痛无比,手也磨起好多泡。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试验前期的移栽工作量也很大,先是按不同蔬菜的行距把线定好,然后拿着自己制作的开穴器按株距一个一个开洞再定植,定植后又把事先准备好的沙子用盆端来将穴孔盖住,防止水分蒸发;再到中后期的田间除草,她都是一个人头顶烈日、拿着小铲子蹲在地里干,一天下来,大汗淋漓、脚麻手困、筋疲力尽,俨然一个朴实的农民。
在试验调查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及结果的真实性,不管时间再晚,她都坚持当天调查当天做完,绝不拖到第二天。功夫不负有心人,由她建立的试验田被作为样板田,受到兄弟县区及市区领导的观摩指导,也得到了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经过4年多的艰辛努力和拼搏,她一共筛选出适合天祝县推广的娃娃菜、红笋、白萝卜等高原夏菜新品种10多个;韭菜、草莓、樱桃、番茄等日光温室新品种8个;大田蔬菜穴盘育苗、黑色除草膜等新技术6项。“自己把自己说服了,这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这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这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在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孙艳霞选择了她的人生坐标——为农技事业扎根基层,尽心尽责,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利用农闲季节,孙艳霞和其他同事一起深入到乡镇,通过召开培训会、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示范演示等多种形式走村串户。农民的大棚里,经常能听到她指导的声音;农家的炕头上,也经常能看到她给农户做培训的身影。
面对当前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和观念意识不同的现状,她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方式。针对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对理论知识接受较慢的老百姓,她尽量做到培训内容简短明了,图文并茂,方式上做到实地讲解、现场示范、手把手教;针对文化素质高的种植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她在培训时给予理论讲解,或者把先进技术的要领直接告诉他们;针对对种植业信心不足、瞻前顾后的老百姓,她就带着他们去看示范户的样板田,让他们从中看到希望,逐渐对新技术、新品种产生兴趣,最终付诸实际行动。
2014年1月下旬,由孙艳霞负责技术指导工作的岔口驿村,遭遇了罕见的长时间极端低温天气,一部分日光温室的果蔬受冻,有个别温室甚至绝收。菜农投入的成本眼看就要竹篮打水,注入的心血付诸东流,菜农的心情可想而知。菜农的焦虑、同事的质疑、领导的追责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艰难的考卷。那段时间,为了减轻菜农的损失,她放弃了周末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天天都在日光温室里给菜农做技术指导。为了使种植户尽快掌握灾后自救技术,她白天进村入棚指导种植户开展生产自救,晚上召集种植户开展集中培訓。对于绝收的菜农,她指导他们重新种植小油菜、生菜、豇豆等生长周期短的蔬菜,对于没遭受冻害的菜农,她就指导他们在棚内采取点蜡烛、架火炉,在草帘上加盖旧棚膜,在温室入口挂两层棉门帘等增温措施预防冻害。她说:“艰难的日子终于过去,我指导的日光温室果蔬在灾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平均单棚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雨后的彩虹格外的艳丽动人,孙艳霞有些喜出望外,虽然一身疲惫,但看到菜农们开心的笑容,她就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同事夸她工作勤奋努力时,她不禁笑了,脸上稍带一点羞涩地说:“我好像就是这样一种性格的人,只要是领导安排下来的活,就是晚上不睡觉也要抓紧完成,多年来就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绝不会拖拖拉拉。”
这些年,她的脸晒黑了,皮肤也粗糙了,虽然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是面对老百姓的笑容与足下的土地,她感到自己活得非常真实、非常快乐。
前路漫漫,孙艳霞来不及多做歇息就已准备好继续前行。如今的她更加坚忍、自信和善良,也更加像一个西北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女汉子,仰望头顶的蓝天,耕耘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