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岁为父亲站岗放哨,16岁投身革命,是一位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1923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赛,1939年奔赴延安,抗战期间返回大青山根据地工作,1943年重返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9年任内蒙古妇联主任,1952年至1980主动申请调往条件最差的哲里木盟工作。期间分别担任哲里木盟妇联主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盟委副书记、副盟长等职务。十年文革,她过了七年的被审讯的生活。1973年平反,1980年至1986年任内蒙古卫生厅党组书记,卫生厅厅长。1987年,任内蒙古人大党组副书记,内蒙古顾问委员会作顾委常委,次年退休至今,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名誉会长,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
她就是云曙碧,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女儿。她将自己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内蒙古民族解放、家乡建设,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在一幢幽静的院落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豁达和爽朗的笑声完全不像是一个年愈古稀的老人,但是听得出中间多了几分沧桑。
父亲乌兰夫是女儿心中力量
乌兰夫(1906—1988)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今年是其诞辰100周年,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历史的巧合让我们更加怀念那位给草原带来新生和希望的伟人。谈起她的父亲,老人脸上洋溢的是崇敬和自豪之情。父亲在她心中不仅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榜样。
父亲乌兰夫从事共产党地下工作,姑且不说全家都十分紧张。最难的是他们不能经常见到父亲云泽(乌兰夫曾用名)。因此,父亲和她说的每句话他们都会牢记在心,即使当时有些不理解。云老这样回忆父亲:“想想父亲曾和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今后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群众”就是这一句普普通通话,让云老谨记在心一辈子,甚至影响了她的一生。乌兰夫同志的伟大事迹培养了云曙碧一颗对党坚定不移的决心。她一直坚持革命斗争,从不计较危险,困苦。
相比其它孩子的童年她的童年真可谓与众不同,在她7岁时拥有了一份特别的“工作”站房顶(为父亲站岗放哨)。年龄尚小的她就单纯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到了冬天,身上棉袄袖子短,冻得不行,她就从房顶下来让奶奶暖一暖小手,再迅速回到自己的“岗位”。她虽小但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这时的她虽不知什么是“责任”但深知父亲是个好人,保护好和父亲一起工作的人就是她的任务。就是这个不同寻常的工作她有了一个“草原小八路”的称号。
革命工作锻造巾帼刚强
1939年是她生命中的一次重大的转折。这一年,云曙碧从家乡离开,奔赴革命圣地去延安学习,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在系统的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后,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了这位年仅18岁的少女面前。因为工作需要,党中央决定从延安抽调一批干部和人员,到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工作,云曙碧也是其中一员。
当时,大青山革命根据地条件十分艰苦且异常危险,为了躲避敌人,她经常是睡在山洞,吃不上饭。一同去的六个人,回来的时候只剩她自己。靠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对党的无比忠诚,迈过了生命中重要的一步。
如果说前一次是生死攸关的考验,那么接下来命运又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
1943年,她从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回到延安,被莫名其妙的打成日本特务,因为没有证据后又被定为:既是日本特务又是国民党特务。这突如奇来的罪名使得她一时间整个人都要垮了,但就一夜的时间第二天她骨子里的那股“倔”劲和洒脱的品性又一次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她当“特务”其间还获得了劳模、突击手的荣誉称号,这和她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在文革的7年磨难中,面对狂热无知的造反派,她极力与之周旋。白天批斗,晚上是无休止的审讯。“我的三根肋骨被枪托打断,一个肾也被打坏,嘴里的牙被打掉,“为了活下来我就找上厕所的理由在厕所里压腿,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这半个小时对云老来说也是接下来批斗的前期准备。
当时造反派的原则是:不能吃饱、不能打死。一天只给3两饭,我出来的时候只有70斤。在那个没有真理的年代里,多少人都因为意志不坚定,或是屈服于淫威,或是自轻生命,最终没能走过来。而她却奇迹般的挺了过来,回顾那段往事,她说:“我始终坚信文化大革命很快会过去,我们相信党,相信组织”。
或许,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者来说,考验她的并不是灭绝人性的敌人,而是当暴风雨平息以后更严峻的社会现实。“相比以前,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小康了吧”在老人爽朗的笑声和简单的话语中走出了往事,她还说“虽然是小康了,但也不能忘了艰苦朴素的老传统,”云老朴实话语,让人心生敬佩之情。
心系群众情衷红会
“奶奶救助穷人,我长大了也要救助穷人”这是云老上幼儿园的小孙子对她的评价。云老的每一次行动不仅感染着社会也在感染着自己的亲人。和老人交谈的两个多小时,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任何时候千万不能脱离群众,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是父亲的教诲也是她革命的心得,几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改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状况,呕心沥血,跑遍了内蒙古的山山水水、农村牧区,为内蒙古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一片空白中,她创建并发展了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事业,使内蒙古这样一个建会最晚的省级红十字会一举跨入全国同行前列。 退休后,在很多人看来,云老应该可以好好安享晚年了,可在云老的心中还有一个未了的结,那就是内蒙古红十字会的事情。
由于种种原因,组建内蒙古红十字会的计划一直被搁浅着。退休后,她借用一个办公室,两名工作人员,开始了这项伟大的人道主义工程。
为了增强自治区红十字会的实力,她四处奔波,到处化缘,动用了她所有的力量和社会关系。到现在个人累计为红十字事业捐款物近百万元,其中大部分是自己的工资和儿女给的“养老钱”。这对于一个本应享尽天年的老人来说,已是竭尽全力了。
1998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无情的袭击了内蒙古中东部区,这对于原本贫困的牧民们无异于血上加霜。灾民们一下子衣食无着,居无定所。当云曙碧老人了解到灾情后,亲自组织人马带着一车面粉第二天就赶到灾区。76岁的她整整三天冒着寒风,一个帐篷一个帐篷的了解灾情、挨个群众问寒问暖。她先后组织了221次医疗队,深入到20个旗县、31个乡镇、救治灾民28000多人。
也就是那次,她的精神不僅了感动草原的农牧民,也感动了随行的国际红十字工作人员。很快,国际红十字会和全国红十字会的800万元灾款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牧民们有了房子,冬也过上了暧和的日了。从此,草原“活菩萨”的美名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流传开来。
2000年至今,由她发起的“扶贫复明行动”共让500多名贫困患者重见光明。在康复的病人中,有一个叫任国胜是乌兰察布盟人,2000年任国胜成为“扶贫复明行动”的第一批受益者。在双眼手术康复后,抱着学成医术帮助他人的想法,他刻苦自学医学书籍,云曙碧同志得知这一情况,便自己出钱资助他到内蒙古医院卫校读书。每到开学临近,她都会给任国胜准备好学费,三年资助了九千多元。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在采访将近结束的时候,云老告诉我们:目前他们正在积极进行有关预防爱滋病的宣传和一些偏远农牧区卫生条件的改善工作。在这些同志中,自己84岁,最年轻的同志是71岁。他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弱势群体都得到帮助、让红十字精神深入人心。
日头渐渐西落,老人简单修剪了一下院子里的花草,明天对于她来说又将是忙碌的一天。
我们匆匆道别。
在这样一位老人面前,何须多说,也许再多的言语都是枉然,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会黯然失色、自愧三分。
她就是云曙碧,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女儿。她将自己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内蒙古民族解放、家乡建设,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在一幢幽静的院落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豁达和爽朗的笑声完全不像是一个年愈古稀的老人,但是听得出中间多了几分沧桑。
父亲乌兰夫是女儿心中力量
乌兰夫(1906—1988)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今年是其诞辰100周年,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历史的巧合让我们更加怀念那位给草原带来新生和希望的伟人。谈起她的父亲,老人脸上洋溢的是崇敬和自豪之情。父亲在她心中不仅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榜样。
父亲乌兰夫从事共产党地下工作,姑且不说全家都十分紧张。最难的是他们不能经常见到父亲云泽(乌兰夫曾用名)。因此,父亲和她说的每句话他们都会牢记在心,即使当时有些不理解。云老这样回忆父亲:“想想父亲曾和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今后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群众”就是这一句普普通通话,让云老谨记在心一辈子,甚至影响了她的一生。乌兰夫同志的伟大事迹培养了云曙碧一颗对党坚定不移的决心。她一直坚持革命斗争,从不计较危险,困苦。
相比其它孩子的童年她的童年真可谓与众不同,在她7岁时拥有了一份特别的“工作”站房顶(为父亲站岗放哨)。年龄尚小的她就单纯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到了冬天,身上棉袄袖子短,冻得不行,她就从房顶下来让奶奶暖一暖小手,再迅速回到自己的“岗位”。她虽小但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这时的她虽不知什么是“责任”但深知父亲是个好人,保护好和父亲一起工作的人就是她的任务。就是这个不同寻常的工作她有了一个“草原小八路”的称号。
革命工作锻造巾帼刚强
1939年是她生命中的一次重大的转折。这一年,云曙碧从家乡离开,奔赴革命圣地去延安学习,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在系统的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后,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了这位年仅18岁的少女面前。因为工作需要,党中央决定从延安抽调一批干部和人员,到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工作,云曙碧也是其中一员。
当时,大青山革命根据地条件十分艰苦且异常危险,为了躲避敌人,她经常是睡在山洞,吃不上饭。一同去的六个人,回来的时候只剩她自己。靠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对党的无比忠诚,迈过了生命中重要的一步。
如果说前一次是生死攸关的考验,那么接下来命运又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
1943年,她从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回到延安,被莫名其妙的打成日本特务,因为没有证据后又被定为:既是日本特务又是国民党特务。这突如奇来的罪名使得她一时间整个人都要垮了,但就一夜的时间第二天她骨子里的那股“倔”劲和洒脱的品性又一次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她当“特务”其间还获得了劳模、突击手的荣誉称号,这和她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在文革的7年磨难中,面对狂热无知的造反派,她极力与之周旋。白天批斗,晚上是无休止的审讯。“我的三根肋骨被枪托打断,一个肾也被打坏,嘴里的牙被打掉,“为了活下来我就找上厕所的理由在厕所里压腿,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这半个小时对云老来说也是接下来批斗的前期准备。
当时造反派的原则是:不能吃饱、不能打死。一天只给3两饭,我出来的时候只有70斤。在那个没有真理的年代里,多少人都因为意志不坚定,或是屈服于淫威,或是自轻生命,最终没能走过来。而她却奇迹般的挺了过来,回顾那段往事,她说:“我始终坚信文化大革命很快会过去,我们相信党,相信组织”。
或许,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者来说,考验她的并不是灭绝人性的敌人,而是当暴风雨平息以后更严峻的社会现实。“相比以前,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小康了吧”在老人爽朗的笑声和简单的话语中走出了往事,她还说“虽然是小康了,但也不能忘了艰苦朴素的老传统,”云老朴实话语,让人心生敬佩之情。
心系群众情衷红会
“奶奶救助穷人,我长大了也要救助穷人”这是云老上幼儿园的小孙子对她的评价。云老的每一次行动不仅感染着社会也在感染着自己的亲人。和老人交谈的两个多小时,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任何时候千万不能脱离群众,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是父亲的教诲也是她革命的心得,几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改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状况,呕心沥血,跑遍了内蒙古的山山水水、农村牧区,为内蒙古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一片空白中,她创建并发展了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事业,使内蒙古这样一个建会最晚的省级红十字会一举跨入全国同行前列。 退休后,在很多人看来,云老应该可以好好安享晚年了,可在云老的心中还有一个未了的结,那就是内蒙古红十字会的事情。
由于种种原因,组建内蒙古红十字会的计划一直被搁浅着。退休后,她借用一个办公室,两名工作人员,开始了这项伟大的人道主义工程。
为了增强自治区红十字会的实力,她四处奔波,到处化缘,动用了她所有的力量和社会关系。到现在个人累计为红十字事业捐款物近百万元,其中大部分是自己的工资和儿女给的“养老钱”。这对于一个本应享尽天年的老人来说,已是竭尽全力了。
1998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无情的袭击了内蒙古中东部区,这对于原本贫困的牧民们无异于血上加霜。灾民们一下子衣食无着,居无定所。当云曙碧老人了解到灾情后,亲自组织人马带着一车面粉第二天就赶到灾区。76岁的她整整三天冒着寒风,一个帐篷一个帐篷的了解灾情、挨个群众问寒问暖。她先后组织了221次医疗队,深入到20个旗县、31个乡镇、救治灾民28000多人。
也就是那次,她的精神不僅了感动草原的农牧民,也感动了随行的国际红十字工作人员。很快,国际红十字会和全国红十字会的800万元灾款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牧民们有了房子,冬也过上了暧和的日了。从此,草原“活菩萨”的美名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流传开来。
2000年至今,由她发起的“扶贫复明行动”共让500多名贫困患者重见光明。在康复的病人中,有一个叫任国胜是乌兰察布盟人,2000年任国胜成为“扶贫复明行动”的第一批受益者。在双眼手术康复后,抱着学成医术帮助他人的想法,他刻苦自学医学书籍,云曙碧同志得知这一情况,便自己出钱资助他到内蒙古医院卫校读书。每到开学临近,她都会给任国胜准备好学费,三年资助了九千多元。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在采访将近结束的时候,云老告诉我们:目前他们正在积极进行有关预防爱滋病的宣传和一些偏远农牧区卫生条件的改善工作。在这些同志中,自己84岁,最年轻的同志是71岁。他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弱势群体都得到帮助、让红十字精神深入人心。
日头渐渐西落,老人简单修剪了一下院子里的花草,明天对于她来说又将是忙碌的一天。
我们匆匆道别。
在这样一位老人面前,何须多说,也许再多的言语都是枉然,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会黯然失色、自愧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