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诗者,不过“情景两端”。鉴赏诗歌,主要就是鉴别、赏析“情景两端”。抒情方式只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抒情的手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而写景艺术内涵丰富、角度多样,手法纷呈,自然成了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因而也就成为二轮复习中考生成绩提高的一个“瓶颈”。下面采用以下三个步骤来试图突破这一难点:
第一步,审清题意,链接知识。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拿高分。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唇不对马嘴”,痛失分数。审题时要把关键词圈画出来,特别关注,例如:问“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就是问描写手法的特点,而不是描写的景物的特点;问“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要注意颔联是诗歌的第二联,不能跟颈联即诗歌的第三联混淆;问“全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手法”要注意关键词“全诗”,而不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还有关键词“哪些”,一般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
链接知识,主要是指要根据写景艺术手法的知识清单选择对应的术语来解答。知识清单如下表:
对知识清单的内容一定要烂熟于心,涉及哪一个具体分类,就能随手拈来。例如:“请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考生应该从观察角度利感觉角度来思考,再从远与近、高与低、俯与仰、视听结合等术语中寻找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再如:“请从描写景物的方法来赏析。”考生应该先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角度来思考,再从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色彩渲染等术语中寻找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如果题目为“简要赏析写景艺术”,考生则应该从描写对象、观察角度、感觉角度、表现手法、修辞等诸多方面来展开思考,寻找适当的答案。
第二步,由主到次,分别验证。
虽然有了知识清单,但是术语过多,不少考生还是没有办法找准术语,我们可根据高考题中术语出现频率的高低,把术语分成主次,并且尝试代人验证。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考题研究发现这些手法出现频率较高:比喻、拟人、借代、视与听、声与色、动与静、虚与实、点与面、正与侧、工笔与白描、细节描写等。这些术语是高考考查的热点,需要考生在诗句的理解基础上非常熟悉手法的特点,尤其是会区别容易混淆的手法。例如:比喻和借代,比喻是侧重两者的相似性,而借代是侧重两者的相关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就是借代手法,分别代指“绿叶”和“红花”。再如:虚与实,要理解虚写之景就是想象、联想、回忆、梦境等非眼前之景,实写之景即为眼前之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就是虚写之景。理解记忆,分别验证后就可以防止罗列术语,乱贴标签等问题。
第三步,按照步骤,具体分析。
明确了写景的艺术手法之后,还需要规范答题。只有答题要点齐全,才能拿到高分或满分。一般情况下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写景的艺术手法的角度和术语;②解说手法在诗词中的具体使用内容;③指出使用手法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一定要辨析写景句与全篇的意境、氛围和人物思想情感的关联,并明确是何种关联。
【典题分析】
(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種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①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2)简要赏秒该歹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既然是写景艺术,那就要先将所写景物找出来;然后回忆知识清单,先按观察和感觉角度思考,根据诗句内容理解可以推断有移步换景、远与近、外与内等;然后考虑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照清单,分清主次,分别验证,可以明确有铺陈描摹、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等手法,最后按照三个答题步骤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选取景物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铺陈描摹;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写出了期待中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试牛刀]
(据2017年高考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澳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徒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排徊,流连不去。
(1)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首先要明确是尾联,然后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可以考虑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再理解诗句,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最后用手法、内容和效果这三个步骤来具体答题。
参考答案:虚写。“夜深同徒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第一步,审清题意,链接知识。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拿高分。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唇不对马嘴”,痛失分数。审题时要把关键词圈画出来,特别关注,例如:问“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就是问描写手法的特点,而不是描写的景物的特点;问“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要注意颔联是诗歌的第二联,不能跟颈联即诗歌的第三联混淆;问“全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手法”要注意关键词“全诗”,而不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还有关键词“哪些”,一般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
链接知识,主要是指要根据写景艺术手法的知识清单选择对应的术语来解答。知识清单如下表:
对知识清单的内容一定要烂熟于心,涉及哪一个具体分类,就能随手拈来。例如:“请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考生应该从观察角度利感觉角度来思考,再从远与近、高与低、俯与仰、视听结合等术语中寻找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再如:“请从描写景物的方法来赏析。”考生应该先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角度来思考,再从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色彩渲染等术语中寻找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如果题目为“简要赏析写景艺术”,考生则应该从描写对象、观察角度、感觉角度、表现手法、修辞等诸多方面来展开思考,寻找适当的答案。
第二步,由主到次,分别验证。
虽然有了知识清单,但是术语过多,不少考生还是没有办法找准术语,我们可根据高考题中术语出现频率的高低,把术语分成主次,并且尝试代人验证。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考题研究发现这些手法出现频率较高:比喻、拟人、借代、视与听、声与色、动与静、虚与实、点与面、正与侧、工笔与白描、细节描写等。这些术语是高考考查的热点,需要考生在诗句的理解基础上非常熟悉手法的特点,尤其是会区别容易混淆的手法。例如:比喻和借代,比喻是侧重两者的相似性,而借代是侧重两者的相关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就是借代手法,分别代指“绿叶”和“红花”。再如:虚与实,要理解虚写之景就是想象、联想、回忆、梦境等非眼前之景,实写之景即为眼前之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就是虚写之景。理解记忆,分别验证后就可以防止罗列术语,乱贴标签等问题。
第三步,按照步骤,具体分析。
明确了写景的艺术手法之后,还需要规范答题。只有答题要点齐全,才能拿到高分或满分。一般情况下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写景的艺术手法的角度和术语;②解说手法在诗词中的具体使用内容;③指出使用手法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一定要辨析写景句与全篇的意境、氛围和人物思想情感的关联,并明确是何种关联。
【典题分析】
(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種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①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2)简要赏秒该歹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既然是写景艺术,那就要先将所写景物找出来;然后回忆知识清单,先按观察和感觉角度思考,根据诗句内容理解可以推断有移步换景、远与近、外与内等;然后考虑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照清单,分清主次,分别验证,可以明确有铺陈描摹、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等手法,最后按照三个答题步骤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选取景物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铺陈描摹;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写出了期待中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试牛刀]
(据2017年高考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澳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徒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排徊,流连不去。
(1)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首先要明确是尾联,然后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可以考虑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再理解诗句,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最后用手法、内容和效果这三个步骤来具体答题。
参考答案:虚写。“夜深同徒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