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记叙文的语言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精英为语言’……语言是生命创造的,在每一个词诞生之前,一定有许许多多的美妙和艰辛。”(引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读本刘烨园的《大地重现》)可以想见,人类最初创造出语言的时候是多么的欢愉。可是,正如所有的美的开初,都常常会沦入庸俗一样,语言在当下也有一种沦入垃圾境地的危险,也因为我们被垃圾语言影响太多,所以一个真正的提笔写作者,应有这种警惕:努力找回创造语言的欢愉享受。这是创造者的大幸,也是阅读者的大幸。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可以提笔写作。
  好的语言往往具有一种包蕴之美。它如同母腹,富含着让人揣想的丰厚内容。
  下面是凌珑同学的习作,让我们来品味一下她的语言所显示出的包蕴之美。(括号内为老师点评之语)
  忽 然 之 间
  凌 珑
  我站在石榴树下看他,看我的姥爷。看他混沌地自语,看他忽缓忽急的皱纹,看他虬枝般的手指间的蔫了的毛豆,就这么看着,看着……(“混沌地自语,忽缓忽急的皱纹,虬枝般的手指间的蔫了的毛豆。”这是用诗的意象在说话,如同马东篱的“枯藤老树昏鸦……”给读者提供多边想象:姥爷老了、孤寂了、物人感应……)
  秋风吹过,石榴树叶“飒飒”地响,但一片叶也没凋落。树如旧,小院如旧,恍惚间时光洇染成一大片,仿佛泛起轻舟就能回到昨日的童年。(“时光洇染成一大片,仿佛泛起轻舟就能回到昨日的童年。”“洇染”,让人想起水墨画,让人想起墨滴水中的情景,水又联想到舟……这种语言就有一种连跗接蒂之美)
  姥爷剥完了毛豆进了厨房,我也回过了神,坐着姥爷的摇椅,我闭上眼睛,想享受一下小院秋日的和煦阳光。想起小时候,最喜欢吃姥爷烧的菜:清蒸鱼,黄豆焖茄,干笋排骨,几乎什么都好吃。那时的姥爷每天都兴致很高,带着我去下棋,去遛小狗,或是待在小院里溜旱冰,也常去附近的公园玩耍,于是回家路上的一根冰糖葫芦也成了有关姥爷的味道。
  淡淡的烟火气从厨房飘出,也带出一串重重的咳嗽。我又将回忆熨平放回,不经意间身体向后微靠,于是目光与二楼小阳台边的花儿们不期而遇。迎春花此时只是一丛浓绿的杂枝杂叶,原本开得热烈的那些花儿们也似乎全随着夏天离去,在秋日噤声不语,只有没那么可爱的月季一直开着开着,时间于她不着痕迹。姥爷一向将小院打理得很好,猫狗们每天活蹦乱跳,大大小小花盆中的植物们也能在各自的时节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姥爷的骄傲是我身旁的石榴树,与小院相依多年,愈加苍翠挺拔,刚刚摘完所有的果实,可秋风如何也摘不下它一片叶子。
  狗儿摇着尾巴,拱头让我摸摸它,眼睛闪闪的,我轻轻摸着它的头,却亲眼看到三片月季的花瓣掉到了地上,砸出时光的回响。我有些恍惚。毛豆炒好了,盛好米饭和年糕汤,我们开始吃饭,这是简单的一顿饭,但面对姥爷,我敛起每一丝的失望,夹起一粒毛豆放进嘴里。
  咸。老。难吃。
  心里和胃里同时泛起酸涩,那是它们一起对年华的抗议和对过去的追忆。于是埋头吃起饭来,也不想再试一试年糕汤。姥爷也吃得漫不经心,丝毫没尝出菜的异样,只是盯着石榴树想着什么。“夏天是过去了吗?”说完,便也低头吃起来。我明白那只是一句感慨,于是沒有回答。姥爷又咳嗽起来,像一列严重老化了的绿皮火车,揪得我心疼。狗儿又踱到我脚边,拱头求我摸它,眼睛氤氲着雾气,似有哭意。
  我看着坐在石榴树下的他,看我的姥爷。看他指间点点的光亮,看他手臂上深深浅浅的斑痕,看他轻轻吐出的、哀愁的白烟。而当我看到他全白的头发时,我再也撑不住了,不得不承认啊,我的姥爷,他老了。
  我竭力想要想起他曾经意气风发的模样,可忽然之间,我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坐在树下抽烟的老人的形象。我沉默了。
  秋风又起,吹过小院并不如旧的痕迹,吹过青瓷桌反射的光影,又带走几瓣月季,吹过我盛大无序的青春,也扬起姥爷的缕缕白发和我的叹息。(“吹过我盛大无序的青春,也扬起姥爷的缕缕白发和我的叹息。”“盛大无序”“缕缕白发”“我的叹息”都会引起我们的多边想象,这就是语言的包蕴美)
  姥爷抽完烟进了屋,烟蒂落在地上,一丝微风就能让它熄灭。我突然感到有什么落在了我的肩上。(是什么落在“我”的肩上呢?可以想象是责任,是担当……但不明说,让它包蕴在那里,这就构成了猜谜之美)
  是一片石榴树的叶子。(由于上句的存在,这里的“石榴树的叶子”也就成了意象,如诗包蕴)
  [简评]
  以前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在现代后现代社会可以说是“语言里面出政权”。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是语言创造出来的。剥落俗蒂,怀着敬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那就你就成为你自己了——这也是人之为人的使命。
  凌珑同学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
其他文献
【考纲解读】  语句衔接题是高考语文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一种考查形式,是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型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赋分3分。  此类题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考生备考复习时的一个难点。做这类试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力求做到在思想内容方面事理通达,在表达形
期刊
一、傳记阅读  1.抓事件:根据文本,勾勒传主人生事件。  2.抓精神:由传主的人生轨迹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与性格特点。  3.抓评价:由传主进入作者,找到作者的观点,或提炼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4.抓手法:探讨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与语言特色等艺术手法。  5.探价值:探讨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  二、访谈阅读  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
期刊
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它有多种称谓和提法,比如周作人所说的“抒情诗的小说”“随笔风的小说”,瞿世英、郁达夫所说的“散文小说”,郑伯奇所说的“随笔式的小说”,施蛰存所说的“随笔体的小说”,师陀所说的“散文体的小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
期刊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热点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問。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不考查关于修辞的概念、术语,着眼于“运用”。多数情况下,修辞手法的考查体现在仿写语句、描述性的图文转换,扩展语句、句式变换等题型当中,偶有单独命题者,如2016年江苏卷单独命题考查“借代”手法的使用,2016年山东卷考查了比喻、拟人手法。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
期刊
鉴赏古诗,其前提和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一、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前提。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  捕捉这些信息要靠“三看”:  一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者点明
期刊
一、预想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读懂散文是解决散文应考的不二法门。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一般来说,可抓住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进行预想主旨。  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散文,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手法等。这样预想,便于集中心神,调整状态,迅速进入正常的阅读轨道。然后,快速阅读开头和结尾段落,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
期刊
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要求从“文体明确”转变为“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指向很明确。但以笔者多年的阅卷经历来看,大多数考生的文体意识是不甚分明的,甚至部分老师也不太清楚怎样的论述文才是我们该倡导的。本文拟对该问题作一探究,以期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获得清醒的认知,给学生以更到位的指导。  先请看浙江卷作文试题:  【作文题】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章。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其家族后代贤才辈出,有“曾家无一是废人”的美誉。他们都非常重视子女读书教育。毛泽东1941年给在苏联上中学的儿子岸英和岸青开列了包括《精忠岳传》《官场现形记》《三国志》《中国经济地理》在内的20多种书;曾国藩也曾给儿子曾纪泽开列《史记》《文选》等
期刊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考考查学生的重要题型。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平时还是终端检测(高考),得分率一直不够理想。具体表现在理解不准、不全、不透,甚而答非所问,虽然老师方法一箩,名家宝典一筐,分数却不升反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症,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出现这一状况与我们阅读缺少明晰的思路有关。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可以给我们提供一
期刊
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被称为小说的“四要素”。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通常都指向“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但问题的设置多从局部着眼,把整体隐身于幕后,以隐性的方式,过程化地考查。  因此,备考时千万不能不假思索,“偷工减料”,忽略思维的过程,草草作答。题目只是地表上的树木,海面上十分之三的冰山,不能忽视树木在地下四通八达的根系,乃至整个森林,不能忽视海面下十分之七的冰山。  其实,试题考查,变化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