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当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力量。在这里我主要谈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意识 能力培养 学生主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纲》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提高创新素质的前提和条件。一个人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就很难取得创新成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手脑互动,激发创新兴趣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之后讲圆锥的体积时,事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好一个圆柱体和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一些沙子。通过不同的学生做的圆柱和圆锥的大小各不相同而通过用装满沙子的圆锥往圆柱里倒,结果三次恰好都满足这个结论: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学生印象深刻,学习的兴趣也会很高,有了兴趣,学生们就会去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创造力就越得到充分发挥。
2.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如应用题的教学,常会出现一题多解,这就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解题的最佳方法。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①借助线段图分析法②通过找单位“1”的转化进行多解训练③通过分析题里的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118页有这样的一题;李庄要筑一条长1200米的道路,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筑这条路一共要用多少天”?
大部分同学解答这题是按照这样的常规思路,先求出前3天一共筑多少米,再求出每天筑多少米,最后求出筑这条路一共要用多少天。即①1200×40%=480(米)②480÷3=160(米)③1200÷160=7.5(天)。其中就有少数几名同学的解法比较独特。直接用方程的方法解题:设这条路一共用x天。把这条路全长看作单位“1”,列式为1:x=40%:3求得x=7.5。显然第二种解答方法比第一种解答方法巧妙地多,因为它灵活地运用了比例的知识来解题。
二、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教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就我本人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出师生民主、平等、融洽自主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好奇心。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几个较大的数字并且通过计算来判断这个数字是否能被3整除。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你只要说出较大的数字,老师不用通过计算也马上能判断出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不信,我们试试看。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通过计算得出的数字,老师马上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计算器进行验证,核实后对老师的正确判断感到惊奇。老师没用计算器怎么会知道一个较大的数是否能被3整除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心里感到疑惑不解。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弄个水落石出,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自主参与的学习倾向。
2.创设自主探索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多给学生民主,使学生学会提问题
创新教育的课堂,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望,敢于质疑问难多提问题,善于独立思考,自己能发表不同见解。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教育观念,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激活课堂,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1、设问题情境
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民主、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学习“小数性质”时,教师现在黑板写8、8.0、8.00三个数字,显然这三个数字表示的大小不一样。教师说:“谁能想出办法用等号将这三个数字连起来,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学生表示出不可能的声色,在讨论中当一个学生提到能否加单位名称时,同学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分别在数的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便可得到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在数的后面加上分米、厘米、毫米,可得8分米=80厘米=800毫米”。这时教师为进一步深化问题的实质,使学生在思路上有所突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个单位把这三个数字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时课堂上讨论的气氛更浓了,学生提出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等,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又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知识进行思考:8在个位上,8个一,8.0,8.00十分位,百分位上没数用0表示,也表示8个一。所以8=8.0=8.00。从而引出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但掌握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求新的精神。
2、巧设猜想情境
现代科学的探索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直觉、灵感等多种思维形式,提出猜想性假说,建立起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推出具体结论。这种猜想验证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数学课上,应当多鼓励学生对于结论性的知识,提出大胆设想,这样,会使得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3、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
特别是小学生,适当的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气氛,如应经常说,你真聪明,特别棒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意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给学生创造出有利于主动探索新知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浅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学习的主动者、探究者。
关键词:创新意识 能力培养 学生主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纲》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提高创新素质的前提和条件。一个人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就很难取得创新成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手脑互动,激发创新兴趣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之后讲圆锥的体积时,事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好一个圆柱体和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一些沙子。通过不同的学生做的圆柱和圆锥的大小各不相同而通过用装满沙子的圆锥往圆柱里倒,结果三次恰好都满足这个结论: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学生印象深刻,学习的兴趣也会很高,有了兴趣,学生们就会去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创造力就越得到充分发挥。
2.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如应用题的教学,常会出现一题多解,这就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解题的最佳方法。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①借助线段图分析法②通过找单位“1”的转化进行多解训练③通过分析题里的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118页有这样的一题;李庄要筑一条长1200米的道路,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筑这条路一共要用多少天”?
大部分同学解答这题是按照这样的常规思路,先求出前3天一共筑多少米,再求出每天筑多少米,最后求出筑这条路一共要用多少天。即①1200×40%=480(米)②480÷3=160(米)③1200÷160=7.5(天)。其中就有少数几名同学的解法比较独特。直接用方程的方法解题:设这条路一共用x天。把这条路全长看作单位“1”,列式为1:x=40%:3求得x=7.5。显然第二种解答方法比第一种解答方法巧妙地多,因为它灵活地运用了比例的知识来解题。
二、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教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就我本人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出师生民主、平等、融洽自主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好奇心。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几个较大的数字并且通过计算来判断这个数字是否能被3整除。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你只要说出较大的数字,老师不用通过计算也马上能判断出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不信,我们试试看。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通过计算得出的数字,老师马上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计算器进行验证,核实后对老师的正确判断感到惊奇。老师没用计算器怎么会知道一个较大的数是否能被3整除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心里感到疑惑不解。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弄个水落石出,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自主参与的学习倾向。
2.创设自主探索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多给学生民主,使学生学会提问题
创新教育的课堂,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望,敢于质疑问难多提问题,善于独立思考,自己能发表不同见解。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教育观念,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激活课堂,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1、设问题情境
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民主、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学习“小数性质”时,教师现在黑板写8、8.0、8.00三个数字,显然这三个数字表示的大小不一样。教师说:“谁能想出办法用等号将这三个数字连起来,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学生表示出不可能的声色,在讨论中当一个学生提到能否加单位名称时,同学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分别在数的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便可得到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在数的后面加上分米、厘米、毫米,可得8分米=80厘米=800毫米”。这时教师为进一步深化问题的实质,使学生在思路上有所突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个单位把这三个数字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时课堂上讨论的气氛更浓了,学生提出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等,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又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知识进行思考:8在个位上,8个一,8.0,8.00十分位,百分位上没数用0表示,也表示8个一。所以8=8.0=8.00。从而引出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但掌握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求新的精神。
2、巧设猜想情境
现代科学的探索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直觉、灵感等多种思维形式,提出猜想性假说,建立起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推出具体结论。这种猜想验证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数学课上,应当多鼓励学生对于结论性的知识,提出大胆设想,这样,会使得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3、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
特别是小学生,适当的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气氛,如应经常说,你真聪明,特别棒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意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给学生创造出有利于主动探索新知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浅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学习的主动者、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