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刷花人物瓷的变化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刷花人物瓷在民国刷花瓷中生产时间最短,产量也最少。刷花瓷先是将胶水均匀涂在瓷胎器表,而后将设计好或印刷好的专用图纸附着在上面。待胶水干后用小刀笔依照图样刻出花纹,再用笔蘸彩料隔着铜丝来回刷绘,使细小的彩料粉末喷在有空白花纹的瓷面上。刷花工艺远比手绘费时费力费钱,上成刷花作品色彩有时需要几道或十几道工序来搭配填补。
  民国时市场上的刷花瓷不多,以花鸟纹饰生活用瓷为主,少有人物纹饰的生活用瓷,人物纹饰的观赏瓷凤毛麟角,留存至今的自然也就木多了。它的产生一开始就处在清末民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本应在成熟的手绘彩瓷上,加上现代工业的刷花技术即可,却因现代工业落后,成为了手绘彩瓷加小手工业的刷花技艺。
  民国刷花人物瓷在自身极短的历程中有着三个变化,也可看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同于其他彩瓷贯有的发展、成熟与消亡历程。三个阶段彩绘技艺有所变化,艺术效果也有不同,当然也不能因为艺术效果的不同,就硬性定义谁优谁劣,就好比国画与油画比优劣,或是二胡与小提琴比高下。民国刷花人物瓷没有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三个变化阶段的划分不甚严谨,只能随着清末民国手绘瓷变化而划分,并随着传统手绘瓷的变化时间阶段而分段。
  我认为大致可以这样划分:第一阶段是上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上世纪30年代中叶前后;第三阶段是上世纪30年代中叶至新中国成立。三个阶段除人物绘画有变化外,最明显的是画面的彩绘技法有所不同。刷花人物究竟有什么变化?背景画面究竟有什么不同?这里就具体的刷花人物瓷作个简单比较,权当抛砖引玉供同仁讨论。
  我见到的第一阶段的刷花人物瓷,多半与耕牛图有关。如一对庆云书画款牧童牛冬瓜瓶(图1),高30厘米,口9.3厘米,底13厘米。正面刷花绘牧童牵牛和水涧山石图,以浅绛法绘花草树木。背面书“春暮拜福往林去,山都落日牧童归。画于珠山之客邦,庆云出品”,底款以红彩阴刻篆体四字“庆云书画”。再如余元顺耕牛西瓜罐(图2),高22厘米,口9.3厘米,底13.5厘米。正面刷绘农夫拽牛扭回头,其他背景则是用浅绛法完成。背面书“日放耕牛暮惜花句。画戊辰(1928年)秋月于昌江客次余元顺作”。底款以红彩楷书四字“余元顺造”。这个时期人物的绘制是先刷出底貌,后用墨彩线条勾画人物面部及衣着服饰。人物多为写意,多侧身侧面凹眼高鼻翘下巴,有点康熙朝人物纹画法的感觉。其背景画多采用当时崇尚“元四家”中黄公望等人的淡墨枯笔勾皴,并淡赭渲染的浅绛山水画。牧童放牛走在这等既淡逸简寂又润厚苍浑的笔墨境界,使整个画面平淡中透着虚幻和空灵。当时绘制这种刷花人物瓷的有马庆云、朱义、朱茂春、段永发、杨义鑫、吴永茂、刘炳兴、刘和义等人以及“广顺隆造”等,主要绘制在帽筒、四系粥罐、西瓜罐和冬瓜罐上,偶有绘制在壶上的。
  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有第二阶段的刷花人物瓷资料和藏品的报道。我也只能就程大有的一件藏品略谈一二,程桂森牧童归来冬瓜瓶(图3),同样是孩童牧牛人物瓷,是程大有的早年作品,程大有(1902~1945年),亦名桂森,字子辉,号鹏,又号新平野叟、赣浮野叟,江西浮梁人。此瓶高28.5厘米,口9.1厘米,底12.5厘米。正面绘牧童一手握鞭一手托书骑牛阅读,牛角挂一书匣。背面书“牧童归来横牛背,身劳偷闲好苦攻。仿山道人之笔,书于珠山之客次。程桂森赠品”。底款以红彩方阴刻篆书四字“程桂森造”。人物以中国画的写实手法描就,头扎一发髻,五官绘制分明,双目圆睁炯炯有神。红彩点唇充满稚趣,身着长衫筒裤,脚穿一脚蹬,让人看到书童的稚气和朴实。其背景画没有用常见的淡墨枯笔勾皴以及淡赭渲染的浅绛山水,而是以刷花装饰占主导地位的背景,连松树树干树叶都全部采用的是刷花绘成,是一件全部采用硬刷花方法的粉彩作品。
  第三阶段的刷花人物瓷也以程大有为旗手,此外还有程子翼和牛福顺等人的没骨法人物瓷。如程子辉松鹿延年帽筒(图4),高28.5厘米,口、底均为12厘米,绘一幅麻姑献寿图,麻姑挑桃,身边鹿角上也挂一篮桃,身后一描金松树,并书“松鹿延年江西程子辉写”。此时的人物不再是先刷出底貌,再用墨彩线条勾画人物面部及衣着服饰,而是多步骤、多层次、多色彩的直接刷出人物面部及衣着服饰。刷花融合了西洋画光源的审美观,用面和块表现作品,极富立体感,表现出的美是手绘与机绘、板画与剪纸的融和。刷花没骨法的表现技巧,拓宽了陶瓷釉上刷花的表现力。没骨法刷花人物用色粉艳考究,线条流畅有力,软刷、硬刷兼施,画面平整洁净。人物外在的衣着形貌层次分明,脸部表情表现得丝丝入扣,红彩点唇更将女子的柔美气质表现得栩栩如生。人物外的鹿桃松均采用没骨法刷花,装饰艺术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传世品中偶有他法,也是采用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彩绘瓷方法,画面鲜艳亮丽。
  三个变化阶段的刷花人物瓷均是以刷花为主要装饰技法,表明了一脉相承;从墨彩线条勾画人物到红彩点唇,表明了刷花人物的变化有序;对浅绛彩绘的取合、没骨法的有无,表明了刷花人物的变化不同。第一阶段刷花人物瓷古拙悠远,第二阶段刷花人物瓷硬朗明快,第三阶段刷花人物瓷淡雅宁静。
其他文献
10月24日,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至尊厅又一次热闹起来。香港佳士得路演准时驾到。展厅内依旧还是珠宝腕表展柜的阵容最为庞大,中国书画及中国瓷器工艺品仍然难觅芳踪,只有多媒体展示而已。这对于有兴趣的藏家而言,确有几分遗憾。  佳士得亚洲区主席叶正元刚步入展厅,就被记者们围堵而寸步难行。虽然全球的经济环境不乐观,叶正元还是对佳士得的秋拍信心十足:“最主要是我们收件收的非常精彩,估价也不太高,我相信市场结果
期刊
涨速最快的艺术瓷  “珠山八友”泛指当时将文人书画引入绘瓷的一批名家,他们组社团,交流画艺、技艺,一改清代瓷器的沉暮之气,开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的新风气,其艺术代表了民国艺术瓷的最高成就。珠山绘瓷名家里,王琦、王大凡以人物画著称,王琦作品写意豪放,王大凡人物画风格严谨;汪野亭以山水画见长,尤擅青绿;其他名家亦各有绝技,徐仲南擅竹,邓碧珊擅鱼,何许人以雪景闻名(图13),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则以
期刊
我国陶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南北各地窑口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风格。很多窑口都经历了诞生、发展、衰落与再发展的过程。瓷器装饰大体分“胎装饰”、“釉装饰”和“彩装饰”三类。其中“彩装饰”瓷又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之分。釉下彩,是画面装饰在素坯上,然后再施一层薄釉覆盖保护,不需要含铅量较高的熔剂来帮助发色,纹饰从透明的釉层里显露出来,画面看得见却摸不着,显得晶莹典雅,光彩照人。  釉下五彩是中国陶瓷的后起之
期刊
2005年8月15日,建川博物馆聚落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开放,其抗战主题的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等均填补了国内抗战博物馆的空白。在建川博物馆庞大的抗战文物系列收藏中,瓷器收藏颇为壮观——这也是抗战瓷器最大的收藏地。  在抗战系列之中流砥柱馆中,有一方珍贵的瓷砚。瓷砚正面绘山水,山谷间小桥流水,青松凉亭。在这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色中,题写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慷慨激昂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
期刊
独山玉产于河南南阳市郊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也有简称为“独玉”的。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品种主要有白玉、绿玉、绿白玉、紫玉、黄玉、芙蓉红玉、墨玉及杂色玉等。玉质坚韧致密,细腻柔润,色泽鲜艳,透明度好。高档独玉的翠绿色的品种与缅甸翡翠相似,故有“南阳翡翠”之誉。一般独玉主要用于雕琢各种陈设件以及手镯、戒指、项链等饰物。  独玉开采历史悠久,陕西神木石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玉斧及
期刊
聪明的人,不随众,总能先人一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在艺术品市场各个门类的激烈竞争中,北京永乐国际拍卖公司当代艺术部主管王从卉独辟蹊径。2010年秋,身怀六甲的王从卉在孕育小生命的同时,在“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拍中辟出“美丽新世界——中国当代艺术新生代”专题,甄选、推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这些年轻艺术家当中,有不少具有较高知名度,其作品已经在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具备稳定的收藏基础。
期刊
编者按:9月17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二十六讲邀请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刘渤先生主讲民国瓷器鉴赏。刘渤先生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专业,师从著名陶瓷学者徐静修先生,长期从事陶瓷研究和鉴定工作。著有《名瓷鉴赏100讲》并撰写《文物鉴赏手册》部分章节等。2010年参与主持天津博物馆、天津文物公司联合举办的“一世朗润——民国瓷器特展”及“《一世朗润》民国瓷器学术研讨会”,并主编展览图录。  民国
期刊
民国初年,景德镇制瓷业者顺应时代潮流,一改瓷器装饰中的古装人物构图,用洋彩绘制时尚青年女性的妆容与服饰,这些洋彩瓷器记录了当时青年女性追求时尚生活的潮流。时尚洋彩瓷器融合诗、书、画为一体,工笔兼写意的刻画人物的手法,巧妙使用洋彩着色,再现了时装的华贵和绚丽多彩,开创了中国的写实主义瓷绘。  创新的写实主义瓷绘  民国初建,百废待兴。西风东渐,加速了国人的改良维新进程。近代工业和教育都有所发展,城市
期刊
版本學上术语很多,有些常被提到,如初刻本、重刻本、影刻本、精刻本等等。顾名思义,初刻本就是第一次刻印的书称初刻初印本,这种本子最受人重视。重刻本是指这块书版的字画漫漶不清又到处断板,干脆另起炉灶,重刻此书。自然,重刻本肯定比这书的初刻本晚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一般地说,重刻本不大受藏家重视。但是情况并不绝对。有些人的著作,刊印者在最初收集的时候,限于条件,未能完备,只能先行雕印。过些年后,网罗不少佚文
期刊
历史源远流长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内涵的中国书画艺术,历来被奉作拱璧之珍。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历代书画珍品作为统治阶层的玩赏物,大多集中于宫廷、官府与豪门,并伴随着世事变迁、朝代更替而辗转流传。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在其鼎盛的康熙、乾隆时期,将前代书法绘画名迹网罗殆尽,从而实现了中国古代书画珍品的空前大集中。清王朝覆灭后,中国最后一代皇帝——溥仪,在其逊位以后,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1200余件历代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