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概念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出发,指出教学过程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方法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在应用、解决具体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掌握.
关键词:概念 教学 策略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科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定律、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加强概念课教学,是正确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概念教学尤为重要.
“透析教学中的概念含糊,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布鲁纳).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只是盲目地做习题,不重视科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如有些学生对概念、定律讲得头头是道,但一做题目就错,这在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在“物质分类”这一节作业中,好多同学认为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主要是由于对单质的概念理解不够深透——单质首先是纯净物,该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判断物质是单质的依据:一是纯净物,二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理解了单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就不会认为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因为该物质可能是混合物,也可能是纯净物,不符合单质的条件.再比如学生在学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后,对于“某个池塘中的所有鱼属于一个种群,对吗?”许多同学认为是正确的,作出这种不正确的判断,归根结底是由于概念含糊.“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即基本特征相同的同种生物,而鱼是不同种鱼类的统称,它不应属于种群.许多同学在做习题时,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引导学生学好科学基本概念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实验分析,科学归纳,得出概念
没有观察、实验就没有科学的发现(布鲁纳).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现象,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逐渐形成概念.例如阿基米德定律,让学生先猜想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然后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汇总,最后采用以下四个实验,分四组分别进行.实验如图:
图1:两个大小一样的小球(一个铜球,一个铝球),用“称重法”比较两者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
图2:逐渐用手向下压下小木块,观察溢水量,同时体会手的感觉.
图3:溢水杯漂浮一金属盒,逐渐往盒中加小石头,测出每次的重力和读数,并进行比较.
图4:先测出金属块的重力,使金属块逐渐浸入溢水杯中,记下弹簧秤每次读数和排开水的重力.
第一组通过称重法测浮力,分析数据并讨论得出结论: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相等,与物体的密度、质量无关.第二组手对木块压力变化体会与溢水杯水的比较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且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大.第三组通过受力分析结合平衡力知识得出结论: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第四组对多次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总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通过对上述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密度无关,而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有关,然后通过定律分析得出阿基米德定律.
二、迁移规律,类比同化,强化概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掌握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是概念同化.初中科学概念是以同化的形式建立的,它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把新概念的本质特征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关联起来,被它所同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样学生便能理解概念了.如在电功率的概念建立阶段,从实例分析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电功率是反映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学生已熟悉速度概念,两者有类似的特征,都是反映快慢的物理量,通过速度定义式v=s/t,很容易推出电功率的定义式P=W/t,结合上一节刚刚学过的电功公式W=UIt,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P=UI及单位.又如第八册第四章电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把它跟学生熟悉的水压及水流的形成进行比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三、建构模型,形象分析,深化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课本设计了许多图形、卡通片和表格,这些图表朴实而形象地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运动显现出来,细看深思图表和立体模型,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及深奥的原理至关重要.如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时,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一杯水的构成层次.
让学生根据模型可知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其本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水的电解反应是化学变化,本质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有无变化.充分利用图表、模型,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能看见、能摸得着的模拟实验,就容易由感性向理性发展.
四、剖析条件,领会内涵,掌握概念
有些定义,只要将其中的条件列举分解清楚,透彻讲解,概念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是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长,且涉及的知识点多,概念严格,叙述精练,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在上这一堂课时,我将定义剖析成四部分:①强调要在一定温度下;②指明溶剂量为100克;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句子就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通过列举条件分析,效果就大不一样.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如在学习了溶解度概念后,再通过多媒体分析一些实例,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的意义和判断,又如“60℃时,100克水中溶有75克KNO3,所以60℃时KNO3的溶解度为75克”说法是否正确,由此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条件.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后,举例:在下图中大圆圈表示氧原子,小圆圈表示氢原子,1~6分别表示有关物质的相应状态,
上述状态变化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1→2B、1→3C、1→6D、5→6
概念教学通过前面的构建模型,学生能做这种新型的习题,这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如靠死记硬背将无从下手.
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高、对应性强的习题,会把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责任编辑:罗 艳]
关键词:概念 教学 策略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科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定律、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加强概念课教学,是正确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概念教学尤为重要.
“透析教学中的概念含糊,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布鲁纳).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只是盲目地做习题,不重视科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如有些学生对概念、定律讲得头头是道,但一做题目就错,这在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在“物质分类”这一节作业中,好多同学认为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主要是由于对单质的概念理解不够深透——单质首先是纯净物,该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判断物质是单质的依据:一是纯净物,二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理解了单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就不会认为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因为该物质可能是混合物,也可能是纯净物,不符合单质的条件.再比如学生在学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后,对于“某个池塘中的所有鱼属于一个种群,对吗?”许多同学认为是正确的,作出这种不正确的判断,归根结底是由于概念含糊.“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即基本特征相同的同种生物,而鱼是不同种鱼类的统称,它不应属于种群.许多同学在做习题时,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引导学生学好科学基本概念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实验分析,科学归纳,得出概念
没有观察、实验就没有科学的发现(布鲁纳).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现象,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逐渐形成概念.例如阿基米德定律,让学生先猜想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然后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汇总,最后采用以下四个实验,分四组分别进行.实验如图:
图1:两个大小一样的小球(一个铜球,一个铝球),用“称重法”比较两者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
图2:逐渐用手向下压下小木块,观察溢水量,同时体会手的感觉.
图3:溢水杯漂浮一金属盒,逐渐往盒中加小石头,测出每次的重力和读数,并进行比较.
图4:先测出金属块的重力,使金属块逐渐浸入溢水杯中,记下弹簧秤每次读数和排开水的重力.
第一组通过称重法测浮力,分析数据并讨论得出结论: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相等,与物体的密度、质量无关.第二组手对木块压力变化体会与溢水杯水的比较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且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大.第三组通过受力分析结合平衡力知识得出结论: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第四组对多次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总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通过对上述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密度无关,而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有关,然后通过定律分析得出阿基米德定律.
二、迁移规律,类比同化,强化概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掌握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是概念同化.初中科学概念是以同化的形式建立的,它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把新概念的本质特征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关联起来,被它所同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样学生便能理解概念了.如在电功率的概念建立阶段,从实例分析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电功率是反映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学生已熟悉速度概念,两者有类似的特征,都是反映快慢的物理量,通过速度定义式v=s/t,很容易推出电功率的定义式P=W/t,结合上一节刚刚学过的电功公式W=UIt,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P=UI及单位.又如第八册第四章电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把它跟学生熟悉的水压及水流的形成进行比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三、建构模型,形象分析,深化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课本设计了许多图形、卡通片和表格,这些图表朴实而形象地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运动显现出来,细看深思图表和立体模型,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及深奥的原理至关重要.如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时,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一杯水的构成层次.
让学生根据模型可知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其本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水的电解反应是化学变化,本质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有无变化.充分利用图表、模型,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能看见、能摸得着的模拟实验,就容易由感性向理性发展.
四、剖析条件,领会内涵,掌握概念
有些定义,只要将其中的条件列举分解清楚,透彻讲解,概念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是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长,且涉及的知识点多,概念严格,叙述精练,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在上这一堂课时,我将定义剖析成四部分:①强调要在一定温度下;②指明溶剂量为100克;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句子就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通过列举条件分析,效果就大不一样.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如在学习了溶解度概念后,再通过多媒体分析一些实例,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的意义和判断,又如“60℃时,100克水中溶有75克KNO3,所以60℃时KNO3的溶解度为75克”说法是否正确,由此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条件.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后,举例:在下图中大圆圈表示氧原子,小圆圈表示氢原子,1~6分别表示有关物质的相应状态,
上述状态变化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1→2B、1→3C、1→6D、5→6
概念教学通过前面的构建模型,学生能做这种新型的习题,这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如靠死记硬背将无从下手.
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高、对应性强的习题,会把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责任编辑: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