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数学给人的感觉总是冰冷的,规规矩矩的,对任何人都一样没有个性。实际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有自己的“数学情感”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个性”,学生的这种对数学的体验与感悟,其实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源。因此,近年来国内数学教育界提出了“数学作文”的理念,它要求学生用写作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数学观念,反映数学思考的过程和体验。通过数学作文,能够展示学生的数学情感领域,成为了一种透视学生“数学现实”的平台。
基于“数学作文”这一理论依据,让低年级的孩子们用说、写“心语”数学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也就必然成为了一个值得小学数学教师去探究的课题。低年级学生说、写“心语”数学,其实质上属于写“数学作文”的起始阶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规律去认识数学,感悟数学,此外更有利于引起教师对其教育观、学习观、数学观的反省与深思。
一、“心语”数学让教师去倾听孩子们的数学心声,原来数学在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一)倾听学生的数学心声,打破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格局,让数学学习充满着童趣。
长期以来,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是教师怎样教,很少思考学生怎样主动地学,更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说出自己心中的数学”的平台,其结果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低下,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让学生说写“心语”数学,打破了学生被动学习数学的格局,让学生主动去构建自己心中的数学。实践证明,低年级的学生在心中充满了学习数学的童趣,他们眼中的数学简直就是一个斑斓的世界。
例:在教学“认识1-5的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描述一下1 2 3 4 5象什么?有的孩子说:“1”象一根手指头,“2”象一只小鸭子,“3”象一只小耳朵。有的孩子说:“4”象一面小旗子,“5”象一个弯钩钩。孩子们争论者,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生硬的数字在他们眼中是那样的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又如:教学“比大小”(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符号。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
1.認识“>”
(1)出示3大于2
3>2
(2)提问:“>”象什么?
(3)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
32
学生交流:“>”象鱼嘴巴,而且嘴巴对着大数,
2.认识“<”
(1)出示猴、梨象形统计图。(猴子是3个,梨是4个)
(2)思考:你能在猴和梨之间正确画一条鱼吗?
(3)抽象(多媒体演示)
3 < 4
3小于4
3.引导比较“>”“<”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将抽象的符号形象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倾听学生的数学心声,让学生弘扬学习个性,创新思维得到了彰显。
建构主义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学习,是一个充满思维创新的过程。
例:教学《有趣的图形》中认识圆形(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时,我没有去结合图形讲圆形的特征,而是让学生经历以下的过程:
1.尝试画一个圆形,有的孩子随手画了一个圆(在与老师准备的圆形对比中,学生发现图形不像圆);有的孩子将圆柱体底面放在纸上,拓下了一个标准的圆形;有的孩子将圆片学具印在纸上画下了一个圆,通过对比,学生知道了画圆的方法。
2.体会画圆的手感,初步感知圆的特征。让学生在画圆中体会手法的感觉,再分别说出画圆时的感受,许多学生都体会到画了一条“弯弯的线”,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圆的特征,这比教师去强硬讲圆的特征更合乎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不仅积累了画圆的数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二、“心语”数学让数学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现实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学习缺乏内省,缺乏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现实生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化难以实现,而说、写“心语”数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内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个人创造得到了彰显,成功学习的喜悦得到了体验。
例:教学《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实际上学生已有在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会观察到不同的形状的体验,但学生并没有在意这种现象,更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的原因。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一个学生当模特,请不同的5个学生担任摄影师,在模特儿的前、后、左、右、上面分别照1张照片。
2.呈现出5张照片,让学生去探究照片中的数学秘密,学生在思考、交流、分享、说服中豁然开朗,原来同一物体在不同角度观察,会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面,所以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了。
3.让学生以这样的数学眼光去审视现实生活的这一现象,说、写出这一现象,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心语”数学世界中,教师与学生原来竟是那样的有距离
马斯洛认为,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需要是爱和自尊。没有感受到被人关爱与尊重,这样的学生缺少自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如果能让学生感到轻松,感到被人接纳与尊重,就能以本身的需要去学习,去乐于创造与冒险。而现实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去思考过,怎样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学数学的心声,教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指挥者的角色,学生的学习只有去服从一个个指令,不情愿的跳着一个个为他们设下的陷阱,可想而知,许多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何等苦不堪言,他们感受不到被人关爱与尊重,师生之间没有亲切感,学生感受不到成功学习的喜悦,在教师的严苛的要求下,学生越来越缺少自信心。然而这些感悟,我恰恰是在学生说、写“心语”数学的世界中去读懂的。
在命题为“老师,我想对你说……”的“心语”数学中,有个孩子写道:口算“17-8”时,我觉得“想加算减”比“破十法”口算更简单,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我们用“破十法”口算呢?;有个孩子写道:我发现正方形比长方形好看,当我站起来想说这个发现时,老师让我坐端正,我很伤心;有个孩子写道:我发现计算“36+23”时,列竖式计算与拨计数器计算太像了,我能告诉老师这个秘密吗?
我看着一个个纯真、稚嫩的问题,我的双眼湿润了,原来老师的想法与孩子们的感悟是那样的有距离,孩子们对数学真的是有不一样的感悟,老师真的被你们眼中的数学感悟所折服。我多想给被自己忽视过甚至是被伤害过的孩子说声对不起。
哦,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真的不是冰冷的,他们眼中的数学是一个“五彩的快乐之园”,还是一个“灰暗的伤心之园”,全取决于作为数学老师的你,是否真的有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是否真正做到了去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数学心声,是否真正做到了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数学世界。
数学给人的感觉总是冰冷的,规规矩矩的,对任何人都一样没有个性。实际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有自己的“数学情感”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个性”,学生的这种对数学的体验与感悟,其实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源。因此,近年来国内数学教育界提出了“数学作文”的理念,它要求学生用写作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数学观念,反映数学思考的过程和体验。通过数学作文,能够展示学生的数学情感领域,成为了一种透视学生“数学现实”的平台。
基于“数学作文”这一理论依据,让低年级的孩子们用说、写“心语”数学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也就必然成为了一个值得小学数学教师去探究的课题。低年级学生说、写“心语”数学,其实质上属于写“数学作文”的起始阶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规律去认识数学,感悟数学,此外更有利于引起教师对其教育观、学习观、数学观的反省与深思。
一、“心语”数学让教师去倾听孩子们的数学心声,原来数学在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一)倾听学生的数学心声,打破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格局,让数学学习充满着童趣。
长期以来,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是教师怎样教,很少思考学生怎样主动地学,更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说出自己心中的数学”的平台,其结果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低下,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让学生说写“心语”数学,打破了学生被动学习数学的格局,让学生主动去构建自己心中的数学。实践证明,低年级的学生在心中充满了学习数学的童趣,他们眼中的数学简直就是一个斑斓的世界。
例:在教学“认识1-5的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描述一下1 2 3 4 5象什么?有的孩子说:“1”象一根手指头,“2”象一只小鸭子,“3”象一只小耳朵。有的孩子说:“4”象一面小旗子,“5”象一个弯钩钩。孩子们争论者,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生硬的数字在他们眼中是那样的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又如:教学“比大小”(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符号。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
1.認识“>”
(1)出示3大于2
3>2
(2)提问:“>”象什么?
(3)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
32
学生交流:“>”象鱼嘴巴,而且嘴巴对着大数,
2.认识“<”
(1)出示猴、梨象形统计图。(猴子是3个,梨是4个)
(2)思考:你能在猴和梨之间正确画一条鱼吗?
(3)抽象(多媒体演示)
3 < 4
3小于4
3.引导比较“>”“<”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将抽象的符号形象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倾听学生的数学心声,让学生弘扬学习个性,创新思维得到了彰显。
建构主义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学习,是一个充满思维创新的过程。
例:教学《有趣的图形》中认识圆形(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时,我没有去结合图形讲圆形的特征,而是让学生经历以下的过程:
1.尝试画一个圆形,有的孩子随手画了一个圆(在与老师准备的圆形对比中,学生发现图形不像圆);有的孩子将圆柱体底面放在纸上,拓下了一个标准的圆形;有的孩子将圆片学具印在纸上画下了一个圆,通过对比,学生知道了画圆的方法。
2.体会画圆的手感,初步感知圆的特征。让学生在画圆中体会手法的感觉,再分别说出画圆时的感受,许多学生都体会到画了一条“弯弯的线”,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圆的特征,这比教师去强硬讲圆的特征更合乎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不仅积累了画圆的数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二、“心语”数学让数学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现实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学习缺乏内省,缺乏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现实生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化难以实现,而说、写“心语”数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内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个人创造得到了彰显,成功学习的喜悦得到了体验。
例:教学《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实际上学生已有在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会观察到不同的形状的体验,但学生并没有在意这种现象,更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的原因。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一个学生当模特,请不同的5个学生担任摄影师,在模特儿的前、后、左、右、上面分别照1张照片。
2.呈现出5张照片,让学生去探究照片中的数学秘密,学生在思考、交流、分享、说服中豁然开朗,原来同一物体在不同角度观察,会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面,所以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了。
3.让学生以这样的数学眼光去审视现实生活的这一现象,说、写出这一现象,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心语”数学世界中,教师与学生原来竟是那样的有距离
马斯洛认为,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需要是爱和自尊。没有感受到被人关爱与尊重,这样的学生缺少自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如果能让学生感到轻松,感到被人接纳与尊重,就能以本身的需要去学习,去乐于创造与冒险。而现实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去思考过,怎样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学数学的心声,教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指挥者的角色,学生的学习只有去服从一个个指令,不情愿的跳着一个个为他们设下的陷阱,可想而知,许多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何等苦不堪言,他们感受不到被人关爱与尊重,师生之间没有亲切感,学生感受不到成功学习的喜悦,在教师的严苛的要求下,学生越来越缺少自信心。然而这些感悟,我恰恰是在学生说、写“心语”数学的世界中去读懂的。
在命题为“老师,我想对你说……”的“心语”数学中,有个孩子写道:口算“17-8”时,我觉得“想加算减”比“破十法”口算更简单,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我们用“破十法”口算呢?;有个孩子写道:我发现正方形比长方形好看,当我站起来想说这个发现时,老师让我坐端正,我很伤心;有个孩子写道:我发现计算“36+23”时,列竖式计算与拨计数器计算太像了,我能告诉老师这个秘密吗?
我看着一个个纯真、稚嫩的问题,我的双眼湿润了,原来老师的想法与孩子们的感悟是那样的有距离,孩子们对数学真的是有不一样的感悟,老师真的被你们眼中的数学感悟所折服。我多想给被自己忽视过甚至是被伤害过的孩子说声对不起。
哦,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真的不是冰冷的,他们眼中的数学是一个“五彩的快乐之园”,还是一个“灰暗的伤心之园”,全取决于作为数学老师的你,是否真的有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是否真正做到了去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数学心声,是否真正做到了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数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