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题报告提纲: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现实背景:我校自从2010年开始高效课堂实验教学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生两级分化现象特别严重,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课题的界定:1.小组学习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即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的评价及对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2.小组学习管理:就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管理,即对小组学生学习的有效掌控与指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新课程改革理论及高效课堂理论;2、《宝鸡市有效教学手册》,韩立福教授“有效教学行动策略”;3、《课程改革发展纲要》,相关教育教学丛书,国家、省、市教育文件。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的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2、通过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转变;3、通过课题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4、通过合理、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开启学生思维活动。
研究的内容:1、教师如何正确、科学的为学生分组;2、小组长的选拔与培训 3、小组成员如何分工;4、教师如何引导、参与小组活动;5、教师如何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及成果。6、学生课堂多元展示的评价与管理研究。7、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多样化。
研究的方法:(1)文献法:课题组成员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从而找出研究所需要的重要材料。了解前人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哪些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困难;(2)调查法:要求老师在调查开始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要确定调查的问题,选取调查对象,起草调查提纲,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采用合适方法和调查种类。主要方法有:开调查会、访谈(访问)、发问卷、填调查表等;(3)行动研究法:课题出自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队伍有实际工作者参加,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为为目的;(4)案例研究法:将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发生的真实的、有典型意义的、有价值的、能反映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育教学思想及原则的事件(故事),其中也包括实践中遇到困惑的事件,把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对它进行描述、分析,从而归纳得出某些结论。
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4.2—2014.3)
(1)实验理论准备阶段(2014.2)成立了以校长王润生为课题总负责人的课题组,制定《午井镇中心小学教科研制度》;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宝鸡市有效教学手册》、韩立福教授“有效教学行动策略”及高效课堂理论中有关小组的组建、合作、竞争等相关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宝鸡教育网、扶风教研网、等)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午井镇中心小学研究市级基础教育教学小课题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实验调查摸底阶段(2014.3)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分组分步骤对四至六年级学生的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实验班级和实验学生档案(选取四(2)班、五(3)班、六(2)班为实验班级、卫佳音等50名学生为实验学生),了解周边学校的小组合作现状,寻找造成小组合作效能低下的深层原因,制定小组合作评价与管理的实验计划。
2、中期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3年8月)
(1)实验实施阶段(2014.4—2014.6)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探求合作小组的科学的建立,包括各组人数的划分、组内成员的各项水平、结对的标准、成员的分工、小组的动态管理等;探求小组的评价方式、评价分类、评价的有效性;小组的精细化管理等。组织形式多样的提升、拓展活动,验证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2)阶段小结阶段(2014.7—2014.8)在此前阶段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总结实验阶段性成果,撰写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相关研究资料;(3)实验提升阶段(2014.9—2014.11)结合研究理论的进一步提升,再次制定更科学的小组合作评价与管理的方法、策略,并用于实践,记录实验学生的点滴变化,完善实验班级及学生的档案。
3、实验总结阶段:(2014年12月)再次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成果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策略
1.把握科学的分组原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2.组内成员实行编号,是实现动态管理的途径;3.平时的作业及小测验的结果纳入小组考核项目,是课堂合作的延伸;4.选拔和培训出精明能干的小组长,是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主心骨。
成果二:建立合理灵活的评价及激励的长效机制
1. 建立竞争机制,是小组合作评价的意义所在;2. 建立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是对小组合作的全面性评价;3.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性评价,是小组合作评价的极其重要的环节;4.拓宽评价的领域,深入到对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评价,是有效提高激励学生的手段。
成效:(一)我校教师的教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课题组的影响下,教师们对自己的教研子专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所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不断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二)学生的小组合作不再是一句空话,小组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积极探讨、团体意识增强,独立学习和合作的能力有所提高,课堂交流讨论环节不再是一人讲,众人听;或者乱哄哄都在讲的这种无序、无生机、效率低的状况,而是一种多种形式、人人参与 的富有活力的局面;(三)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深入讨论,积极完善了关于我校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四)组织课题组所有成员编撰了《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管理》,并将其大量复印,下发到所有教师手中,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并征集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这一教研成果。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现实背景:我校自从2010年开始高效课堂实验教学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生两级分化现象特别严重,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课题的界定:1.小组学习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即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的评价及对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2.小组学习管理:就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管理,即对小组学生学习的有效掌控与指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新课程改革理论及高效课堂理论;2、《宝鸡市有效教学手册》,韩立福教授“有效教学行动策略”;3、《课程改革发展纲要》,相关教育教学丛书,国家、省、市教育文件。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的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2、通过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转变;3、通过课题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4、通过合理、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开启学生思维活动。
研究的内容:1、教师如何正确、科学的为学生分组;2、小组长的选拔与培训 3、小组成员如何分工;4、教师如何引导、参与小组活动;5、教师如何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及成果。6、学生课堂多元展示的评价与管理研究。7、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多样化。
研究的方法:(1)文献法:课题组成员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从而找出研究所需要的重要材料。了解前人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哪些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困难;(2)调查法:要求老师在调查开始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要确定调查的问题,选取调查对象,起草调查提纲,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采用合适方法和调查种类。主要方法有:开调查会、访谈(访问)、发问卷、填调查表等;(3)行动研究法:课题出自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队伍有实际工作者参加,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为为目的;(4)案例研究法:将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发生的真实的、有典型意义的、有价值的、能反映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育教学思想及原则的事件(故事),其中也包括实践中遇到困惑的事件,把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对它进行描述、分析,从而归纳得出某些结论。
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4.2—2014.3)
(1)实验理论准备阶段(2014.2)成立了以校长王润生为课题总负责人的课题组,制定《午井镇中心小学教科研制度》;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宝鸡市有效教学手册》、韩立福教授“有效教学行动策略”及高效课堂理论中有关小组的组建、合作、竞争等相关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宝鸡教育网、扶风教研网、等)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午井镇中心小学研究市级基础教育教学小课题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实验调查摸底阶段(2014.3)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分组分步骤对四至六年级学生的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实验班级和实验学生档案(选取四(2)班、五(3)班、六(2)班为实验班级、卫佳音等50名学生为实验学生),了解周边学校的小组合作现状,寻找造成小组合作效能低下的深层原因,制定小组合作评价与管理的实验计划。
2、中期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3年8月)
(1)实验实施阶段(2014.4—2014.6)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探求合作小组的科学的建立,包括各组人数的划分、组内成员的各项水平、结对的标准、成员的分工、小组的动态管理等;探求小组的评价方式、评价分类、评价的有效性;小组的精细化管理等。组织形式多样的提升、拓展活动,验证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2)阶段小结阶段(2014.7—2014.8)在此前阶段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总结实验阶段性成果,撰写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相关研究资料;(3)实验提升阶段(2014.9—2014.11)结合研究理论的进一步提升,再次制定更科学的小组合作评价与管理的方法、策略,并用于实践,记录实验学生的点滴变化,完善实验班级及学生的档案。
3、实验总结阶段:(2014年12月)再次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成果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策略
1.把握科学的分组原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2.组内成员实行编号,是实现动态管理的途径;3.平时的作业及小测验的结果纳入小组考核项目,是课堂合作的延伸;4.选拔和培训出精明能干的小组长,是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主心骨。
成果二:建立合理灵活的评价及激励的长效机制
1. 建立竞争机制,是小组合作评价的意义所在;2. 建立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是对小组合作的全面性评价;3.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性评价,是小组合作评价的极其重要的环节;4.拓宽评价的领域,深入到对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评价,是有效提高激励学生的手段。
成效:(一)我校教师的教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课题组的影响下,教师们对自己的教研子专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所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不断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二)学生的小组合作不再是一句空话,小组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积极探讨、团体意识增强,独立学习和合作的能力有所提高,课堂交流讨论环节不再是一人讲,众人听;或者乱哄哄都在讲的这种无序、无生机、效率低的状况,而是一种多种形式、人人参与 的富有活力的局面;(三)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深入讨论,积极完善了关于我校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四)组织课题组所有成员编撰了《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管理》,并将其大量复印,下发到所有教师手中,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并征集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这一教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