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绘画中的技法之“骨法用笔”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14073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绘画史中,“六法”是中国绘画学上至关重要的“纽带”,不仅站在画家角度的基础之上还是理论家,无不尊之为至理名言。在众多的艺术纲领中,最为完整严密的就数“六法”了,随着时代的更替,综前启后,它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绘画;书法;骨法
  一:“骨法用笔”的来源
  “六法”出现最早的地方就是南齐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古画品录》一书的《序》中:“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骨法用笔,顾名思义,可以归属于用笔的法则范畴,是中国绘画法则论的特殊矛盾。到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也曾指出:“夫应物必在象形,象形需传其骨气,骨气、象形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倘若我们一味的追求形象,便如苏东坡所说:“绘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龄”,因此绘画中不仅要求形似还要有骨气,所谓的骨气就是形象以外的气,并且要表现在画面中的骨气,然骨气和形象皆本于立意。一位画家是否拥有一种意味,最后都要落实到用笔上,可见立意的重要性。
  然“骨法”一词,在秦汉六朝中,的确有着“骨相”的解释。即使骨法一词可以表示骨相、相法,但是,那仅仅是骨法相面和相面的骨法,而不是骨法用笔和用笔的的骨法。应物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是同样的深意,可以应用到诗文上,或者舞咏,但都和绘画象形无关。因此骨法也一样,是用笔的骨法,而不是相面的骨法,也不是指人物画中的人物相貌体格,只是单纯的指用笔而不是其它。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就像是书法家书通过最简洁的措施表现出宇宙万物的粗、细、快、慢、枯、荣、厚、轻,这些都可以在用笔之间体现出来,而这对提高中国画的意味起到极大的作用。正所谓书画同源,同源于自然天地之大美。
  二、“笔用法骨”或“用笔骨法”
  自古至今,在用笔上既要求用笔要有骨(骨架、骨势、骨力、骨质),他们指的都是内在的性质,实际上是求经、纬、力三者归属于古法之中,因为主题情感和生命内气、客体形神和天地之气以及形式美的本体要素皆包含于其中,可以说对用笔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中国画的一笔的用笔中,内在的包含量是世界上任何画种的用笔(刘海粟所说的“笔致”、“笔触”)都无可比拟的。虽然如此,从宋代到清朝,中国画用笔只是有了通向本体自律的优越的内因条件,而尚未真正达到本体的自律境界。它的自律性尚停留在经验性的自律阶段,没有从理论的高度给予学科性总结,但在扬州八怪以后便不一样了。因为“骨”对“笔”的约范,使“笔”的质量不断提高,“笔”的技法不断成熟,“笔”的形式不断丰富,“笔”的能量不断扩大,最终由自然状态进入必然状态得用笔,由具有自律的能力进而具有了自律的形式表现,同时,用笔将与“形象物应”“随类赋彩”协同,达到笔出骨必随之,来去于毫厘之末,此即为“笔用法骨”或“用笔骨法”。即一用笔,就符合骨法;笔之所用,法即同骨。未来的笔可能会因为科学技术和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不拘一格、别出新境,各种奇形怪状的笔和无笔之笔都可能出现,历史上张躁、王墨的头发画,苏轼的甘蔗画,潘天寿的指画,刘海粟、张大千的泼彩、泼墨,甚至是现如今的玻璃水印、火画、羽毛画、火药画,刘国松的飞拓法和撕纸筋法,各种各样的笔法的变意变量,愈加离奇古怪,这些依旧从属于“六法”,因为从本质上看,只要是骨气、骨力、骨质、骨架的追求,无疑都符合“六法”的原旨,并符合中国民族艺术精神和思维方式。只是,“骨法用笔”作为中国画的特征论的价值有可能减弱,因为未来的笔多样化实已经灼见使笔成为了一种抽象的存在,实是“迹”而不是笔了。
  此时“骨”将更进入一个艺术學概念,中国画的特征将主要由“骨法”而不是由骨法用笔来决定,即看所谓的“用笔”(广义的笔)是包含了骨气、骨力、骨质、骨架多种因素的质和量,还是仅以一种单一的工具材料性能的显现为主宰。前者便是中国画的特征,后者便是自律的背反。因此,笔法的极高阶段便是骨法,而骨法便与墨法合称为另一个范畴,也未可知。所以从此一点上看,中国画只可能有无毛笔法、无线法,不存在绝对的没骨法。历史上泼墨、点笃、渲染、指画······都是有骨的,因而也都可以用“骨法用笔”来鉴赏批评,所以它所表现的世情的演化、时序的生机,现实了我们民族审美认识的高度和恢弘。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研究,还是感到泱泱生机,起而洋洋扑面,继而直秀肺腑,终而令人如入画境。它丝毫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活力;相反,却正乘着时代的火箭,启动着青春,驶向未来。(指导老师:徐文生)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 袁宝林. 美术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 董欣宾, 郑奇. 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0.
  [3] 回归古典之美:范增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4] 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其他文献
【摘要】: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其中的颜色文化在各个民族也不尽相同,每种颜色文化拥有着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韩国和中国自古文化交流密切,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两国在文化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特殊性。“白色”作为韩中两国都十分熟悉的颜色,但是文化含义不尽相同。通过对韩国和中国“白色”的对比研究,可以了解两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的相通之处和民族的特殊性,对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内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接触到日语语言文化中内与外的表达,能使我们直观了解日本人的行为、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而了解其民族文化。对此,本文对日语语言文化中的内与外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了分析,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日语语言;内外文化;语言表达  引言: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文化开始交融,更多的人开始学习外国语言,以便
期刊
【摘要】:十三五以来,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元素;民俗传统;群众文化;问题;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大,群众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期。下面就恩施州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进行探讨。  一、恩施州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现状  1.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对象基本情况  2.群
期刊
【摘要】:语音学习是英语学习基础的一方面,良好的语音水平,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中国人的母语为汉语,学习英语必然会受到汉语方言的影响。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客家方言,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必然会受其影响,阻碍他们的言语习得,这用迁移理论表示,即为负迁移影响。本文通过对赣南客家方言以及英语语音在元音和辅音上进行对比,分析出前者对后者所产生负迁移影响。  【关键词】:赣南客
期刊
【摘要】:“养个孩子吊起来”是东北育儿习俗,这里用的是一种叫做“悠车子”的工具。悠车子的历史很久,由满族等狩猎名族的育儿习俗而来。它的种类多样,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色彩。悠车子制作过程比较简单,车身多姿多彩,上常会悬挂小玩意儿用来逗弄婴儿。婴儿使用悠车子的时间段和上车习俗也有讲究。在功能方面,悠车子也是好处多多。从悠车子外形到对它的使用,处处看得到人们对下一代的美好期盼。  【关键词】:东北风俗
期刊
【摘要】:文化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积累所形成的一种意识财富,农村民俗文化主要是指该种文化形成的主要内容偏向于农村区域的风土人情。可以说农村民俗文化是弘扬与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代表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然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村民俗文化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变化。为了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给予创新。笔者结合当前
期刊
【摘要】:民族的才属于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很大的影响。因此,跟上时代潮流的同时还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下,将民族文化中的特色元素利用起来,打造中国特色。本文分析和总结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构思和表达形式,归纳出典型的构思结构。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灵感  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历史思想文化,中华儿女必须要传承和发扬文化精髓。
期刊
一、研究背景  高校专业课向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方向发展的教学要求对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为迎合时代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基于校本资源的师资英语口语培训班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师资英语口语培训项目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考核体系的方面着眼,介绍培训项目的实施情况,对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提出展望。  二、实践过程  (一)探索改革培训模式
期刊
【摘要】:本文对情景剧“又见平遥”与山西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着力于建筑特色以及人文精神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影响研究,使得人们认识到山西传统艺术文化的形成,与“又见平遥”的建筑特色和人文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情景剧“又见平遥”的大型实景演绎,不仅为深入了解山西传统文化的特色创造了优良的条件,而且还推动山西平遥旅游宣传艺术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又见平遥;传统;艺术文化;山西  当我们
期刊
【摘要】:现代化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用户以井喷的状态增加,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化媒体承担起了文化传播的重任。微信作为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一种重要传播形式,对文化的呈现是多元而包容的。如何通过微信的传播,讨论其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  【关键词】:微信;公共文化服务  一、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与微信传播  1、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文化馆区别于其他公共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