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新课程改革最大阻力是学生的不配合。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落后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作者详尽阐释了学习者学习观念和新课程教学理念之间的的矛盾,并提出教师在转变学习者观念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反馈,做到显性指导与隐性指导并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学习观念 教学理念 冲突
引言
为了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行政部門正在推动各地的新课程改革。
但是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之后,不少的教育者发现他们所作的尝试和努力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们发现学生并不欢迎这种本来应该更符合学习者个性,更科学的教学新模式——他们对新的教学活动如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和研究性学习态度冷漠,甚至抵触;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不信任,依然片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因此,如何把学生融入教学模式改革中来,如何让学生理解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让老师们在教改中不再孤军奋战,已经成为研究者和教师关注的焦点。
鉴于上述问题,作者从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入手,阐述了上述问题的实质——学生学习观念和新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在这个基础之上,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并归纳了引导学习者接受新观念的措施和途径。
学习观念
Rod Ellis(1997)认为“进入课堂的时候,任何语言学习者—尤其是成年人—的脑海中都装着一套自己的理念”。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方法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观点。Honsenfield 认为外语学习者会主动构建一些学习理论和理念(转引自 Ellis,1997)。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是语言学习理论家(Gu,2003)。例如, 很多学习者认为学习外语的最佳途径就是尽可能地多背单词和语法规则,而有些学习者认为学习外语要多听多说。所有这些关于学什么、怎么学的理念、看法、主张和理论构成了学习者的学习观念。换言之,学习观念就是学习者对语言学习预期目标、最佳学习方法、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及学习任务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和主张(Wenden,1987)。
毫无疑问,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把这些观念和看法作为自己语言学习的行动指南。于是,语言学习观念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着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从而最终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早在1987年,Abraham 和 Vann通过个案研究为这一点提供了证据。
教学理念
任何课程都有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语言教学中,教学理念指的是“语言教学所基于的基本思想和理论”。Richard(1986)认为任何教学模式(教学法)包含三个方面:理论;设计和实施步骤。其中,教学理论或理念包含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两部分,是教学模式的核心。所谓语言理论指的是教育者对语言本质的看法和观点。简单说来,就是语言是什么。语言学习理论指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换言之,语言学习理论就是对如何学好语言问题的回答。它主要涵盖语言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形式、学生角色和教师教色等方面。
教学理念或理论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无论是教材的设计,教学的步骤还是教学的评价都受教学理念的支配。它是任何教学模式的精髓和灵魂,指导着教学改革的每个环节。
学习观念和教学新模式所蕴含教学理念的冲突——教学改革失败的根源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的老师都积极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并且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很多教师却观察到,学生们并不欢迎这种新模式,甚至抵制新的教学模式。为什么更加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新模式会受到学生们的抵制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究竟和学习者的学习观念有什么矛盾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从语言、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课堂活动、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方面把新课程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教学理念和我国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进行比较,附表如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存在着鲜明的民族性。它是在长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在语言教学中,识记和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知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王文宇,1998)。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语言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就是知识讲解。课堂教学活动实质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积极活动——站在讲台上向全班灌输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很少有说话的机会,更没有什么团体学习。 与这种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则是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内容。书面考试又以考查知识的掌握为核心。学生学的怎么样由考试结果决定。教师和学生都不注重学习过程本身。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中庸,强调内敛和稳重。这种文化也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稳重,内向。大多数的学生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喜欢在群体中表现自己。
与此相反,新课程任务型的语言教学理念则是以现代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以及社会建构理论为思想基础。语言被看作为一种社会能力——交际能力。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一个大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过程。与此同样重要的是,它“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个人需要”(龚亚夫,罗少茜;2003);强调学习者的自律、自主和互动。
因此,不难看出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和任务型教学理念存在着难于逾越的鸿沟。不管是在对语言的实质认识,还是对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解,还是对教师和学习者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等方面,它们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冲突。
转变学习者学习观念——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步
教学理念和学习者学习观念之间的冲突是教学改革失败的根源。因此,转变学习者的学习观念,使学习者学习观念和教学理念相一致成为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如何对接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反馈,做到显性指导(explicit instruction)与隐性指导(inexplicit instruction)并用。
(一)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观念的形成主要受文化和过去经验的影响。因此,它的改变必定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经历一个从排斥,到认识,再到了解,最后到接受的过程。一种新的学习理念的形成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学习者对新的教学理念的排斥。不能因为学习者表现出对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排斥就认为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自己的学生。而应把它看作教学改革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模式上反映这种渐进过程。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模式沿着从完全的传统教学模式向新模式逐渐推进。换言之,教师应该让自己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连续体(continnum)。
(二)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反馈
在教学改革中,学习者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肯定会表现出行为和情感上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教师应该积极给予关注。教师首先要主动了解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持什么态度,学生最不适应的是什么。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了解持有这种态度的原因—是因为文化因素、习惯,还是因为教学评价的影响。最后,教师需要及时对学习者的反馈作出积极的反映,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干预。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个人面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消除学习者的消极情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学习观念 教学理念 冲突
引言
为了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行政部門正在推动各地的新课程改革。
但是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之后,不少的教育者发现他们所作的尝试和努力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们发现学生并不欢迎这种本来应该更符合学习者个性,更科学的教学新模式——他们对新的教学活动如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和研究性学习态度冷漠,甚至抵触;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不信任,依然片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因此,如何把学生融入教学模式改革中来,如何让学生理解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让老师们在教改中不再孤军奋战,已经成为研究者和教师关注的焦点。
鉴于上述问题,作者从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入手,阐述了上述问题的实质——学生学习观念和新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在这个基础之上,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并归纳了引导学习者接受新观念的措施和途径。
学习观念
Rod Ellis(1997)认为“进入课堂的时候,任何语言学习者—尤其是成年人—的脑海中都装着一套自己的理念”。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方法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观点。Honsenfield 认为外语学习者会主动构建一些学习理论和理念(转引自 Ellis,1997)。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是语言学习理论家(Gu,2003)。例如, 很多学习者认为学习外语的最佳途径就是尽可能地多背单词和语法规则,而有些学习者认为学习外语要多听多说。所有这些关于学什么、怎么学的理念、看法、主张和理论构成了学习者的学习观念。换言之,学习观念就是学习者对语言学习预期目标、最佳学习方法、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及学习任务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和主张(Wenden,1987)。
毫无疑问,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把这些观念和看法作为自己语言学习的行动指南。于是,语言学习观念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着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从而最终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早在1987年,Abraham 和 Vann通过个案研究为这一点提供了证据。
教学理念
任何课程都有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语言教学中,教学理念指的是“语言教学所基于的基本思想和理论”。Richard(1986)认为任何教学模式(教学法)包含三个方面:理论;设计和实施步骤。其中,教学理论或理念包含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两部分,是教学模式的核心。所谓语言理论指的是教育者对语言本质的看法和观点。简单说来,就是语言是什么。语言学习理论指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换言之,语言学习理论就是对如何学好语言问题的回答。它主要涵盖语言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形式、学生角色和教师教色等方面。
教学理念或理论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无论是教材的设计,教学的步骤还是教学的评价都受教学理念的支配。它是任何教学模式的精髓和灵魂,指导着教学改革的每个环节。
学习观念和教学新模式所蕴含教学理念的冲突——教学改革失败的根源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的老师都积极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并且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很多教师却观察到,学生们并不欢迎这种新模式,甚至抵制新的教学模式。为什么更加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新模式会受到学生们的抵制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究竟和学习者的学习观念有什么矛盾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从语言、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课堂活动、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方面把新课程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教学理念和我国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进行比较,附表如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存在着鲜明的民族性。它是在长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在语言教学中,识记和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知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王文宇,1998)。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语言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就是知识讲解。课堂教学活动实质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积极活动——站在讲台上向全班灌输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很少有说话的机会,更没有什么团体学习。 与这种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则是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内容。书面考试又以考查知识的掌握为核心。学生学的怎么样由考试结果决定。教师和学生都不注重学习过程本身。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中庸,强调内敛和稳重。这种文化也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稳重,内向。大多数的学生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喜欢在群体中表现自己。
与此相反,新课程任务型的语言教学理念则是以现代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以及社会建构理论为思想基础。语言被看作为一种社会能力——交际能力。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一个大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过程。与此同样重要的是,它“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个人需要”(龚亚夫,罗少茜;2003);强调学习者的自律、自主和互动。
因此,不难看出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和任务型教学理念存在着难于逾越的鸿沟。不管是在对语言的实质认识,还是对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解,还是对教师和学习者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等方面,它们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冲突。
转变学习者学习观念——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步
教学理念和学习者学习观念之间的冲突是教学改革失败的根源。因此,转变学习者的学习观念,使学习者学习观念和教学理念相一致成为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如何对接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反馈,做到显性指导(explicit instruction)与隐性指导(inexplicit instruction)并用。
(一)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观念的形成主要受文化和过去经验的影响。因此,它的改变必定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经历一个从排斥,到认识,再到了解,最后到接受的过程。一种新的学习理念的形成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学习者对新的教学理念的排斥。不能因为学习者表现出对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排斥就认为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自己的学生。而应把它看作教学改革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模式上反映这种渐进过程。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模式沿着从完全的传统教学模式向新模式逐渐推进。换言之,教师应该让自己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连续体(continnum)。
(二)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反馈
在教学改革中,学习者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肯定会表现出行为和情感上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教师应该积极给予关注。教师首先要主动了解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持什么态度,学生最不适应的是什么。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了解持有这种态度的原因—是因为文化因素、习惯,还是因为教学评价的影响。最后,教师需要及时对学习者的反馈作出积极的反映,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干预。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个人面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消除学习者的消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