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该群体高智、弱小、聚居。该文从“蚁族”的定义入手,透过北京“蚁族”生存的现状,分析形成这种现状的背后的原因,并进而针对如何改善“蚁族”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蚁族”的关注,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蚁族”问题。
关键词:“蚁族”、现状、原因、对策。
2010年以来,随着北大博士后廉思的《蚁族》一书的畅销,“蚁族”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到底“蚁族”的成因是什么以及怎样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对此,社会人士非常关注,希望能够通过一定途径使“蚁族”现象得以改善。
一、我国“蚁族”的界定。
“蚁族”一词指的是中国的一个弱势群体--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主要是指20-30岁之间,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打工;收入较低,月收入在2000左右;居住在条件比较差、空间比较小的城乡结合部,人均居住面积不超10平方米,逐渐形成一个聚居区域。因这些“8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具有诸多同蚂蚁类似的特点,如高智商、群居态、个体弱小等,而被冠以“蚁族”之名。
二、北京“蚁族”生活现状
北京的“蚁族”聚居地很多,其中,唐家岭曾经是典型的“蚁族”聚居地,迫于国内和国外媒体的压力,唐家岭现在已经拆除了原有的房屋,正在建设公租房。除了唐家岭,北京北五环边上还有一个很大的“蚁族”聚居地—肖家河。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肖家河的“蚁族”们, 对北京“蚁族”们的生活、工作,精神和心理都有了更进一步清楚的了解。
1. 生活方面
“蚁族”们的居住条件比较差,一般都住在城乡结合部,房子6到10平不等,月租300—600元,每天上下班都要挤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村子里,街道两旁是2--5层不等的简易楼房;私人垃圾堆积成山;整日拆房子、盖房子的施工声不绝于耳;出租信息随处可见;公共厕所臭气熏天;道路泥泞不堪……尽管生活的环境很不好,但是也有优势,如交通便捷,公交路线四通八达;生活成本较低,房租便宜;吃饭方便,路边散布着各种小吃,麻辣烫、拉面、炒饼、煎饼果子……还有一些各种风味的小餐馆,如兰州拉面、成都小吃等。
2.工作方面
“蚁族”们怀揣大学毕业文凭,但所就职的岗位却是生存型的,例如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其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高,工作不稳定,收入较低,仅够维持最低生活保障。
3.精神方面
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蚁族”群体表现出自卑、敏感,在婚姻和恋爱的问题上受的挫折也比同龄人多,普遍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的空间越局促,互相之间的影响就越强列,也就越来越容易发生极端的行为。
四、“蚁族”产生的原因。
之所以会产生“蚁族”现象,其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重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微观原因和宏观原因。
(一)、微观原因
1.从“蚁族”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就业观念的狭隘。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家庭收入较低,通过高考考入北京的大学,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如果到贫穷落后的地方工作,不仅丢脸,而且大材小用,而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多,月薪也比较高,发展的潜力巨大。况且绝大多数“蚁族”家境贫寒,没有社会关系可利用,如果回到原籍,恐怕连工作都难找。“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扎根在人们的头脑中。
2.从父母方面来说,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期待,致使“蚁族”留守在大城市。家长愿意省吃俭用花费昂贵的学费让孩子到北京求学,希望通过这样的途径改变孩子的命运和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能让孩子过上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我的孩子在北京工作”、“我的孩子是北京人了”,这样简单的话语背后,包含着父母对孩子无比的自豪和对自己辛苦付出的肯定。
(二)、社会原因。
1.城乡割裂的二元社会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蚁族”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很慢,各种设施不完善,允许大学生发展的条件不多。相反,大城市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北京,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间。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魅力和吸引力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巨大的。除了经济上的差距以外,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保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蚁族”,对这种过大的城乡差距感触很深,理所当然地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大城市。
2.高考扩招凸显供求矛盾。
“蚁族”是我国自1999年高考扩招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的必然结果。“蚁族”的形成始于2003年我国首批扩招的大学毕业生,此后,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为280万, 2007年为485万,到2008年达到599万人,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这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蚁族”的大量存在再次表明,由于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凸显供求矛盾。
3. 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差异。
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差异是形成“蚁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对于应聘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还是沿袭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方面很多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一般知识面相对狭窄,实践经验不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差, 因此社会上一些需要能力强者的岗位无人能胜任,造成岗位空缺,同时一些普通的岗位却很多人去竞争一个。
4.相关法律的缺失,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国家法律、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蚁族”生存现状的制度原因。大多数“蚁族”的用人单位都没有为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保,这正是由于缺乏法律实施的监督体系造成的,而弱势“蚁族”因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也不得不接受这不合理的待遇。其次,现行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蚁族”们的发展,之所以绝大多数“蚁族”从事保险推销、餐饮服务、电子器材销售等低收入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户籍的制约。大多数的“蚁族”都是外来毕业生,没有北京户口,而北京相对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等都以本地户籍为就业必要条件,限制外来人员就业。再次,尽管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其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像“蚁族”这样一个存在于大城市的群体,还并没有完全被纳入社会保障系统,他们置身于北京,却又不属于北京。
六、改善“蚁族”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 改善“蚁族”境遇,需要政府的帮助。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很多大学毕业生只能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城中村”。政府应该根据实情,为他们提供像廉租房一样价格低廉,治安、生活设施良好,管理规范的居住场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安居乐业,也是保民生的具体体现。此外,目前北京一些用人单位有就业歧视,把外来应聘人员拒之门外。一些垄断行业如石油、电力、电信等,从不向社会公开招聘。“蚁族”没有公平的求职机会,所以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平等的就业环境。再者,大部分“蚁族”收入水平偏低,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一旦生病就会增加生活成本,入不敷出。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政策,着力提高“蚁族”的收入,建立和完善城市“蚁族”社会保障制度。
2.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使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目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高校的大学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不盲目开设与实际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专业,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3. 要逐步取消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
我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地严重不平衡,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种优异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使得人力资源也拼命涌入大城市,宁做大城市的“蚁族”,不做小城市的“贵族”。只有取消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和差距,“蚁族”现象才会自然消退。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需要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由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加快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改变大城市对于“蚁族”的诱惑,使大学毕业生分流到二、三线城市去就业。
4.加快相关法律的建设步伐,改革户籍制度。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毕业生进不了国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工作,只能到私人企业工作。而且许多私人企业的老板总是钻法律的空子,不给劳动者办理社保,劳动者没有社会保障,生活便更加艰难。因此,我国立法部门应积极展开调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建设,力求将每一个劳动者都纳入到法律保护的范围中。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也是我们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需要。
5.转变“蚁族”的就业观。
“蚁族”聚居于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如果部分毕业生能够到中西部地区以及急需人才的农村工作,则可能更有机会打造一片新天地,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减少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大学生要清醒认识自身条件,自觉转变择业观念,积极应对就业困难,勇于从蚁穴里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汤啸天,蚁族的形成与高等教育评估改革[J].改革与发展,2010,(2)
[3]. 湯啸天,“蚁族”:一个呼唤善待的群体[J].青少年保护,2010,(3)
[4].阳玉平,我国“蚁族”之理性审视[J].社会科学家,2009,(12)
[5].姚朝华,“蚁族”就业之困及解决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0
[6].荆利蕾,当前我国“蚁族”现状及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7].苏益难,齐鹏,“蚁族”群体的形成与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8].张强,赵万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影响及解决对策[N].辽宁教育研究,2007,(4)
[9].韩莹,刘艳红,韩宁,基于“蚁族”现象的建议与思考[N].现代商贸工业,2010. 18
[10].陆文,减少“蚁族”,教育部门应有所作为[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12)
关键词:“蚁族”、现状、原因、对策。
2010年以来,随着北大博士后廉思的《蚁族》一书的畅销,“蚁族”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到底“蚁族”的成因是什么以及怎样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对此,社会人士非常关注,希望能够通过一定途径使“蚁族”现象得以改善。
一、我国“蚁族”的界定。
“蚁族”一词指的是中国的一个弱势群体--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主要是指20-30岁之间,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打工;收入较低,月收入在2000左右;居住在条件比较差、空间比较小的城乡结合部,人均居住面积不超10平方米,逐渐形成一个聚居区域。因这些“8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具有诸多同蚂蚁类似的特点,如高智商、群居态、个体弱小等,而被冠以“蚁族”之名。
二、北京“蚁族”生活现状
北京的“蚁族”聚居地很多,其中,唐家岭曾经是典型的“蚁族”聚居地,迫于国内和国外媒体的压力,唐家岭现在已经拆除了原有的房屋,正在建设公租房。除了唐家岭,北京北五环边上还有一个很大的“蚁族”聚居地—肖家河。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肖家河的“蚁族”们, 对北京“蚁族”们的生活、工作,精神和心理都有了更进一步清楚的了解。
1. 生活方面
“蚁族”们的居住条件比较差,一般都住在城乡结合部,房子6到10平不等,月租300—600元,每天上下班都要挤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村子里,街道两旁是2--5层不等的简易楼房;私人垃圾堆积成山;整日拆房子、盖房子的施工声不绝于耳;出租信息随处可见;公共厕所臭气熏天;道路泥泞不堪……尽管生活的环境很不好,但是也有优势,如交通便捷,公交路线四通八达;生活成本较低,房租便宜;吃饭方便,路边散布着各种小吃,麻辣烫、拉面、炒饼、煎饼果子……还有一些各种风味的小餐馆,如兰州拉面、成都小吃等。
2.工作方面
“蚁族”们怀揣大学毕业文凭,但所就职的岗位却是生存型的,例如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其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高,工作不稳定,收入较低,仅够维持最低生活保障。
3.精神方面
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蚁族”群体表现出自卑、敏感,在婚姻和恋爱的问题上受的挫折也比同龄人多,普遍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的空间越局促,互相之间的影响就越强列,也就越来越容易发生极端的行为。
四、“蚁族”产生的原因。
之所以会产生“蚁族”现象,其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重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微观原因和宏观原因。
(一)、微观原因
1.从“蚁族”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就业观念的狭隘。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家庭收入较低,通过高考考入北京的大学,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如果到贫穷落后的地方工作,不仅丢脸,而且大材小用,而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多,月薪也比较高,发展的潜力巨大。况且绝大多数“蚁族”家境贫寒,没有社会关系可利用,如果回到原籍,恐怕连工作都难找。“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扎根在人们的头脑中。
2.从父母方面来说,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期待,致使“蚁族”留守在大城市。家长愿意省吃俭用花费昂贵的学费让孩子到北京求学,希望通过这样的途径改变孩子的命运和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能让孩子过上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我的孩子在北京工作”、“我的孩子是北京人了”,这样简单的话语背后,包含着父母对孩子无比的自豪和对自己辛苦付出的肯定。
(二)、社会原因。
1.城乡割裂的二元社会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蚁族”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很慢,各种设施不完善,允许大学生发展的条件不多。相反,大城市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北京,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间。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魅力和吸引力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巨大的。除了经济上的差距以外,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保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蚁族”,对这种过大的城乡差距感触很深,理所当然地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大城市。
2.高考扩招凸显供求矛盾。
“蚁族”是我国自1999年高考扩招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的必然结果。“蚁族”的形成始于2003年我国首批扩招的大学毕业生,此后,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为280万, 2007年为485万,到2008年达到599万人,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这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蚁族”的大量存在再次表明,由于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凸显供求矛盾。
3. 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差异。
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差异是形成“蚁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对于应聘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还是沿袭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方面很多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一般知识面相对狭窄,实践经验不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差, 因此社会上一些需要能力强者的岗位无人能胜任,造成岗位空缺,同时一些普通的岗位却很多人去竞争一个。
4.相关法律的缺失,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国家法律、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蚁族”生存现状的制度原因。大多数“蚁族”的用人单位都没有为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保,这正是由于缺乏法律实施的监督体系造成的,而弱势“蚁族”因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也不得不接受这不合理的待遇。其次,现行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蚁族”们的发展,之所以绝大多数“蚁族”从事保险推销、餐饮服务、电子器材销售等低收入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户籍的制约。大多数的“蚁族”都是外来毕业生,没有北京户口,而北京相对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等都以本地户籍为就业必要条件,限制外来人员就业。再次,尽管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其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像“蚁族”这样一个存在于大城市的群体,还并没有完全被纳入社会保障系统,他们置身于北京,却又不属于北京。
六、改善“蚁族”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 改善“蚁族”境遇,需要政府的帮助。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很多大学毕业生只能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城中村”。政府应该根据实情,为他们提供像廉租房一样价格低廉,治安、生活设施良好,管理规范的居住场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安居乐业,也是保民生的具体体现。此外,目前北京一些用人单位有就业歧视,把外来应聘人员拒之门外。一些垄断行业如石油、电力、电信等,从不向社会公开招聘。“蚁族”没有公平的求职机会,所以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平等的就业环境。再者,大部分“蚁族”收入水平偏低,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一旦生病就会增加生活成本,入不敷出。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政策,着力提高“蚁族”的收入,建立和完善城市“蚁族”社会保障制度。
2.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使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目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高校的大学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不盲目开设与实际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专业,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3. 要逐步取消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
我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地严重不平衡,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种优异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使得人力资源也拼命涌入大城市,宁做大城市的“蚁族”,不做小城市的“贵族”。只有取消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和差距,“蚁族”现象才会自然消退。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需要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由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加快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改变大城市对于“蚁族”的诱惑,使大学毕业生分流到二、三线城市去就业。
4.加快相关法律的建设步伐,改革户籍制度。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毕业生进不了国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工作,只能到私人企业工作。而且许多私人企业的老板总是钻法律的空子,不给劳动者办理社保,劳动者没有社会保障,生活便更加艰难。因此,我国立法部门应积极展开调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建设,力求将每一个劳动者都纳入到法律保护的范围中。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也是我们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需要。
5.转变“蚁族”的就业观。
“蚁族”聚居于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如果部分毕业生能够到中西部地区以及急需人才的农村工作,则可能更有机会打造一片新天地,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减少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大学生要清醒认识自身条件,自觉转变择业观念,积极应对就业困难,勇于从蚁穴里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汤啸天,蚁族的形成与高等教育评估改革[J].改革与发展,2010,(2)
[3]. 湯啸天,“蚁族”:一个呼唤善待的群体[J].青少年保护,2010,(3)
[4].阳玉平,我国“蚁族”之理性审视[J].社会科学家,2009,(12)
[5].姚朝华,“蚁族”就业之困及解决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0
[6].荆利蕾,当前我国“蚁族”现状及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7].苏益难,齐鹏,“蚁族”群体的形成与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8].张强,赵万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影响及解决对策[N].辽宁教育研究,2007,(4)
[9].韩莹,刘艳红,韩宁,基于“蚁族”现象的建议与思考[N].现代商贸工业,2010. 18
[10].陆文,减少“蚁族”,教育部门应有所作为[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12)